南開大學的大門上鐫刻著“南開大學”四個大字,金光閃閃,蒼勁飄逸。南開的每個人都知道,這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校名。這些大字已經成為南開的重要標誌。校徽為紀念南開系列學校百年校慶,南開大學於2004年6月5438+10月65438+7月推出新校徽。
南開大學標誌形象的基本元素包括圖形標誌和字體標誌。其中,圖形logo是其核心元素,在實際應用中也稱為“校準”。
南開大學校徽的核心形象是八角形,八角形既是南開大學校徽的原始形態,也是其核心形態。八角星線由兩條正方形線重疊組合而成,八個角均為直角,分別指向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壹是體現了“剛正不阿”的含義,二是體現了南開人“面向四方,胸懷寬廣,接受新知,銳意進取”的精神。
八角星與方圓互動,東西交融,體現了南開大學入世、追求卓越、拯救世界的辦學理念。
校徽中的“南開”二字簡潔厚重,而“南開大學”的孤排則簡潔明快,表明南開大學是壹所歷史悠久、面向世界的東方大學。圖標下部用“1919”標明南開大學的建校時間。
起源
1965438+2007年9月22日,天津南運河決口。當晚,洪水湧入天津南開中學。五四三八年六月+十月,在張的親自指揮下,整個學校遷到河北政法學校。為了區別於其他學校的學生,每個學生的胸前都佩戴著壹枚紙紫相間的臨時校徽。紫白相間是南開學校的顏色(紫意為“紫氣東來”),正是這種紫白相間的校徽,讓學生們忘記了自己是南開人。從現在開始,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學校都會在飯堂舉行“洪水追悼會”。同學們都坐在飯桌前喝粥紀念,都佩戴著紫白色的卡片,胸前印著“南開”二字,和當年的壹樣,只是下面印著壹行小字:“紀念民國六年水災”。
變化
後南開大學的校徽由盾形紋章改為圓形校徽,與新校徽不同的是,底部的字是南開大學所在地天津的拼音“天津”。原“天津”標誌變更為“1919”,標誌南開大學建校時間,校徽顏色為南開校色紫羅蘭。校訓允許公平日新月異。
“讓公平和能力日新月異”是南開辦學理念的凝結,是辦學傳統的升華,體現了南開人特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正如俞傳健先生所說,“‘公平、能力’二字是全校精神的寄托,是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的努力也是建立在這個二字之上的。”南開大學校訓創建於1934。在南開大學30周年紀念大會上,張伯苓校長正式宣布“公”“能”為南開大學校訓。
“允公平能”的話語形式在《詩經·松露·泛水》:“允吳,顯偽祖。”允許,即正文的第壹個助詞。允許公平和能力,就是德才兼備,德才兼備。張伯苓的初衷是讓南開學生具備“熱愛國家、熱愛社區的公德,和丈夫壹起服務社會的能力”。《日新月異》,禮大課本:“湯之碟曰:‘新則新之,復新之。’“意為與時俱進,日日有新變,形容進步神速。
張伯苓先生指出:“雲公是大公,不是小公,小公只是自私,這不算什麽。只有讓大眾,才能高瞻遠矚,正確教導他人,發揚集體愛國主義,消除本位主義。”“能者多勞,要建設壹個現代化的國家,必須要有現代化的科學人才,而南開學校的教育宗旨就是培養具有現代化人才的學生,這不僅需要現代化的理論人才,更需要實際工作能力。”“所謂日新月異,就是不僅每個人都要能夠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為新事物的締造者;不僅要能趕上新時代,還要能走在時代前列。”
校訓的標準中文字體源於1962年4月吳玉如為張伯苓校長夫婦安葬的墓碑所寫碑文拓本,後被規範化。校歌的起源
為了鞏固團隊精神,南開在“五四”前創作了校歌,編寫校歌的動議是在東京南開校友會茶話會上,由在讀張伯苓的學生張鵬先於5月1916日提出,以歡迎南開老校長和南開運動員赴日參加遠東運動會。
1918年底,張伯苓老校長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來後,請音樂老師孫潤生審定了壹首歌,叫《在聖誕樹上,壹首西方聖誕歌》,在壹次晚會上千人合唱,希望上帝鑄造南開的真精神。
歌詞
渤海之濱,白河天津巍然屹立,我在南開精神。
我前途光明。
美麗,仁慈,智慧和勇敢,純潔,優雅的陶器。
容止的校訓,又稱四十字鏡諺,是南開系統大中學校的校訓,僅次於“公道正派,日新月異”的校訓。是著名教育家、南開系統創始人張伯苓所作。南開系統所有學校在重要通道都有大鏡子,提醒過往師生隨時關註gfd。這些鏡子上都刻著這句鏡子格言。鏡鑒忠告要求南開學生要有整潔、得體、積極向上的gfd和平和、寬大的人生態度,提醒他們要註重自我修養,提高道德情操。新學年開學,要求新生背誦鏡鑒忠告,不忘張伯苓老校長的諄諄教誨。
原文
臉壹定要幹凈,頭發壹定要剪,衣服壹定要拉直,扣子壹定要系好。
頭直,肩平,胸寬,背直。
氣象:不要自大,不要暴躁,不要懶惰。
顏色:怡和、易經、亦莊。
起源
張伯苓相信這樣壹個觀點:如果我們穿得不合適,我們怎麽能拯救世界呢?於是,為了培養學生適當的著裝習慣和文明行為,張伯苓特意在天津南開中學東樓過道左側(校門入口壹側)豎起壹面壹人高的大鏡子,張伯苓讓嚴範孫在上面寫下40個字:“臉壹定要幹凈,頭發壹定要剪,衣服壹定要拉直,結壹定要打。頭直,肩平,胸寬,背直。氣象:不要自大,不要暴躁,不要懶惰。色:怡和、怡景、亦莊。”(《南開四十周年紀念特刊》)使學生在進出校門時引以為戒,後被命名為“鏡諺”,壹直流傳下來。南開主樓後的廣場上,懸掛著南開精神的象征——校鐘。兩側的鑄銅支架也是鐘形,支架上放著壹根橫梁,上面懸掛著校準時鐘。這個鐘很大,重達3000多公斤。古色古香,給人壹種滄桑的感覺。每年新生都要來這個鐘前舉行儀式。南開學校鐘聲靜靜的掛在主樓後廣場,每當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學校都會鳴鐘。
當時學校的鐘是德國克虜伯工廠制造的。它原本是為慶祝李鴻章生日而制作的紀念鐘。青銅鐘面用整部金剛經鑄造,重壹萬三千多斤。1904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英軍把鐘搶走,日常使用。八國聯軍回到天津後,這座鐘被搬到了廣海寺,後來它被送給了南開大學作為校鐘。銅鐘置於思源堂西側,由四根拱形梁柱支撐,懸掛在高約2米的基座上。翻翻當年南開的照片,銅鐘當時還挺壯觀的,是當時南開的壹景。九壹八事變1周年紀念日,南開師生壹天敲九次校鐘,壹天1次,再壹天八次,以象征南開人將銘記九壹八國恥。鐘聲轟鳴,震動了方圓數英裏。
1937年7月28日,日軍進攻天津,駐守廣海寺的日軍將炮口直接對準了八裏臺的南開大學。南開被殺,建築被毀,書籍和設備被野蠻掠奪,壹萬公斤的鐘無處可尋。戰後,學校用很多方法尋找校鐘。張伯苓校長曾寫信給日本赴華代表團團長尚振將軍,要求在日本尋找幾件被掠奪的物品,但沒有聲音,學校的鐘也註定要被毀掉。1997年7月,為了銘記侵華日軍轟炸南開園60周年的慘痛歷史,學校決定重鑄校鐘。新鑄校鐘由南京金陵古代藝術青銅器研究所所長、南京靜海寺史靜鐘設計者王中全設計,江蘇冶金機械廠鑄造。大鐘的槌子和南京經世鐘的槌子來自壹根80年的烏木,南北兩根槌子堪稱孿生姐妹。
新南開校鐘重3000公斤,高1.937米,意味著師生要記住日軍在1937年轟炸南開。晝夜不停地刻著60個校徽,寓意60周年。鐘的正面是“南開”二字。鐘上的字是著名書法家康殷先生所寫,左邊是校歌,中間是校訓。
南開大學的鐘:
江海浩瀚,學之發起;
韋英艷崛起,山高水長;
翔宇是消極的,國家之光;
七七事變,敵人瘋了;
毀我校園,精忠雲亡;
今天是重鑄,龔聖如;
同學們,聚在壹起;
允許公平,鼓勵發揚;
日新月異,科學教育蒸蒸日上;
往南走,就沒有界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