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關元朝史事的筆記。亦名《輟耕錄》。元末明初人陶宗儀著。宗儀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巖人。學識淵博,明洪武中曾任教官。元末避亂隱居松江農村,耕讀之余,有所感受,即隨手劄記於樹葉上,貯於罐中,後由其門生整理成書,***30卷,585條,20余萬字。記載了元代社會的掌故、典章、文物及天文歷算、地理氣象、社會風俗、小說詩詞等。
其中《氏族》條,列“色目”31種,提供了元代西北氏族、部落、種族等基本情況。該條內將回回與畏吾兒並列,對區分這兩個民族提供了歷史佐證。《嘲回回》條雲“其婚禮絕與中國殊”,記敘了元代回回人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回回石頭》條列出了來自回回地區並為回回人所經營的五種玉石名稱、價格及用途,說明了回回人在經營玉器行業中的地位。《西域奇術》條記述當時回回醫官可作人的腦部手術。《火石刺把都》條記述回回地所產藥物可治100多種疾病。
書中所記多為作者耳聞目睹,較為真實,為研究元代社會狀況及回族、維吾爾族史提供了重要素材。該書有元末刻本及明刻本多種。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本。
陶宗儀讓學生們挖出那些瓦罐,指導他們把樹葉記載的資料,分門別類,抄錄整理,編寫了壹部三十卷的《南村輟耕錄》。
陶宗儀和《南村輟耕錄》
元末,社會動蕩,烽煙四起。此時,處於江浙交界的松江府相對安定,四方文人紛紛到松江躲避戰亂,史學家、文學家陶宗儀就是其中的壹位。
陶宗儀(1321~1407年),字九成,號南村,浙江臺州黃巖人。相傳是東晉陶淵明的後代。父陶煜,字明元,號逍嶴山人。陶宗儀在黃巖度過了他的幼年時代,後隨父宦遊浙北。從業師錢璧(字伯全,華亭人)。業師的處世為人給陶宗儀很大的影響,使他從小養成了謙和待人、認真好學、奮發上進的品格。他從小跟舅父趙雍刻苦學習書法,深得書法真諦,尤其擅長篆書。
少年時的陶宗儀便十分聰穎,熟讀四書五經。及長,得到了名儒杜本、張翥、李孝光指點,學問大有長進。他第壹次參加科舉考試時,尚青春年少,親友師長都認為此番應試,憑他的學問,功名唾手可得,前程不可估量。應試結果卻是名落孫山,這不但出乎大家的意料,更給了陶宗儀沈重的打擊。從此他不求仕進,專心讀書。各類古書無所不窺,天文、地理、陰陽算術無所不學,成了壹位學問豐富,但與壹般文人截然不同的大“雜家”。
大約在元至正八年(1348年)前後,陶宗儀攜全家避亂到華亭。在松江城北,泗水之南(今泗涇鎮南)買地結廬,名曰“南村草堂”。據明正德《松江府誌》的記載,元代的南村,“水深林茂,南浦環其前”,是壹方清凈之地。陶宗儀隱居於此,躬耕隴畝,同時教授學生,過著清貧的生活。陶宗儀的好友邵亨貞在《草堂記略》中對南村草堂和陶宗儀的生活作了生動的描繪:草堂“左右列琴瑟書冊,前後多桑麻竹樹。”“繞屋種菊數十百本。”“四顧皆平疇,遠水出戶則可覽觀江山之勝。四時有耕釣蠶收之營,晨夕有讀書談道之樂”。陶宗儀常常是“幅巾短褐”,獨自放歌田園,不以勞作為苦,反以農耕為樂。“時時輟耕,休於樹蔭,抱膝而嘆,鼓腹而歌”。勞作之余,每遇佳節良辰,舉杯獨酌,吟唱自己所作的詩,得意之時,拍掌大笑。他也常與當時華亭名人袁凱、邵亨貞、孫道明等好友莫逆,或談經論道,切磋學問,寫詩填詞;或坐船出遊,倘徉於三泖九峰之間,品茶飲酒,逍遙其間。其中,他與泗涇人孫道明最為友善,風清浪靜之時,兩人泛舟南浦,宗儀制詞,道明倚洞簫吹之,極鷗波縹緲之思。
陶宗儀平時沈默寡言,壹旦遇到知己朋友,談論文章學問,則滔滔不絕,妙語連珠。“至論古今人物,上下數千年,竟日不倦”。
陶宗儀勤於讀書,勤於寫作。身上總是隨身帶著筆墨,就是下田勞作也不例外。輟耕時,在樹下休息,就將收集到的各類史料、文獻、資料,以及社會傳聞、讀書心得等記下來,將稿子貯存在甕中。前後寫了10年,積了10甕稿子。後在學生的幫助下,抄錄編纂,整理成書,***30卷,名《南村輟耕錄》。傳說,輟耕時,陶宗儀“遇事肯綮,摘葉書之,貯壹破盎,去則埋於樹根,人莫測焉。如是者十載,遂累盎至十數。壹日,盡發其藏,俾門人小子,萃而錄之,得凡若幹條,合三十卷”。因此有人說,陶宗儀將樹葉當作紙,《南村輟耕錄》是寫在樹葉上的書。有人從常規來分析,偶爾缺紙,或許有將樹葉作紙的事,但收藏10年樹葉書稿的可信度就微乎其微了。我們姑且不去爭論此事的真實性,但我們可以這麽說,民間傳說表達了人們對陶宗儀勤奮的由衷贊譽。
《南村輟耕錄》是部筆記,“凡六合之內,朝野之間,天理人事,有關於風化者,皆采而錄之”。這部書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料,有掌故、典章、文物,還論到小說、戲劇、書畫和有關詩詞本事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史料對於研究當時的社會,尤其是上海地區的社會狀況有壹定的價值。其中有關黃道婆的生平及她為發展松江棉紡織業所做的貢獻,《松江謠》、《不平詩》、《奉使來謠》等反映當時人民生活的民間歌謠,極為珍貴。特別是書中大量的戲曲史料,到目前為止,是我們研究金代院本的唯壹史料。《南村輟耕錄》是陶宗儀為我們留下的壹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陶宗儀壹生勤於著作,除《南村輟耕錄》外,還著有《南村詩集》(4卷)、《國風尊經》(1卷)、《滄浪棹歌》(1卷)、《書史會要》(9卷)、《四書備遺》(2卷)、《印章考》(1卷)、《淳化帖考》(1卷)、《蘭亭帖目》(1卷)等多種。他還將前人的筆記、小說輯錄為《說郛》(100卷)傳於世。
陶宗儀自從應試失敗後,就視官祿為糞土,矢誌終身不仕。元至正年間(1354年前後),浙帥泰不華、南臺禦史醜閭辟先後舉宗儀為行人、校官,都拒之。張士誠割據蘇州時,邀他至帥府署理軍事咨議,他謝絕不去。明洪武四年(1371年),下詔取天下文學士,六年(1373年),詔舉天下才士,他都托病不至。晚年,被當地官員聘做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率諸生赴禮部試,得賜鈔回家。
陶宗儀在泗涇南村前後隱居了幾十年,教授了壹批學生,寫作了大量的有關當地風土人情的詩文,為發展當地文化作出了貢獻。他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獨特的生活方式影響了當地的文化氛圍。泗涇人民至今仍十分懷念這位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並以泗涇這片土地曾養育過這樣傑出的人物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