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名和字?
所謂“名”,就是社會中個體的專用名稱,也就是社會中個體所使用的符號。“子”往往是壹個名稱的解釋和補充,也稱“表意文字”。《禮記·談弓》雲:“幼名,冠字。”《蜀》雲:“三月生,加名,故有幼名。等妳二十歲了,又叫不出名字了,就在妳的皇冠上加字。”又《李逸·關石·李》:“如果妳加冕,妳應該尊重它的名字。妳父親以前叫他的名字,別人也叫他的名字。”因此,這個名字是從小起的,供長輩們稱呼。男人到了20歲就要舉行加冕儀式,這表示他要做官,要進入社會。女人長大了,就要離開娘家,答應嫁人。不準結婚的叫“衛子”或“戴子”。十五歲結婚,也要拿話給朋友打電話。
在古代,早期人物的名字壹般比較簡單,如孔嘉、桂露、外丙、永濟、盤庚、武丁、肖鑫等。,都是幹部起的名字,可能和當時人們重視時間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語言的發展,意識的加強,人的名字越來越復雜,給人取名就成了壹門學問。起名字的時候要仔細考慮它的內涵,反復思考。《左傳·桓公六年》記載了春秋時期命名的五大原則:“有五名,信、義、象、偽、類。”這是魯國大夫沈儒在回答桓公的名字問題時提出來的,意思是要根據他的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表誌、褒德、寄托父母期望等方面來命名。並提出七不:“不以國、官、山川、隱疾、動物、錢幣命名。”
強調意義和內涵的古代命名慣例延續至今已有數千年。對於出生的男孩和女孩,因為他們的生理。性格和職業不壹樣,所以名字也不壹樣。對男人來說,詞是威武勇敢,堅強剛毅,對女人來說,詞是賢惠,華麗,美麗。
此外,命名也體現了時代特征。上面說的夏商代喜歡用幹支的名字作為典型。後來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官員富裕家庭多以忠、孝、忠、壽、健、升、富命名,所以有很多人以仁、義、禮、智、信、樂、德、壽延、升、繼祖、榮祖、續等命名。老百姓也想過上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讀書,所以有很多名字叫傅貴、德福、金彩、誌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屯、寶城、金鎖、栓柱。
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很多新的名稱,如建國、援朝、保家、擁軍、建軍、擁越、留蘇、衛東、宏偉、文革、學工科、支農等。
改革開放以來,取外國名字的現象又開始擡頭,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應該提倡的。
(2)表意文字和名稱在意義上是什麽關系?
古人對表字的選擇是很講究的,情況也很復雜,但有規律可循,要通過仔細的調查、分析、研究才能發現。比如按照最年長和最小的兄弟的排名來取詞是很常見的。比如說,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而他有壹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是三國時期吳棟的弟弟孫氏。孫策取字富博為長子;孫權以字仲謀為次子;孫毅排第三,取字畢叔;孫匡居第四,取字吉作。
餐桌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對男性的好稱呼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比如孔樁、字思維;鐘繇,河馬小廚師路;司馬遷,字長;曹植,子自健;蘇軾,字子瞻;杜甫,詞美;袁枚是個天才。
這些表意文字雖然常見,但與真實姓名聯系不大。其實,伯、中、舒、己、子並不是真正的表意文字,它們後面的詞,如策、全、思、暢、美,才是表意文字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主要成分與原名的含義有關,介紹如下:
1.同義:即表意文字與名稱意義相同,相互相通,處於並列關系,故又稱“並列式”。比如:
曲平,詞源。廣平說原文,意思是壹樣的。
顏回,字子淵。深和回水也有同樣的意思。
在宇,我這個詞,對我來說,也是同樣的意思。
徐帆,這個詞是晚了。遲到和遲到都是“等”的意思。
張衡,字平子。平等和公平是壹樣的。
陸遊,字務理念。旅遊和觀義是壹樣的。
曾鞏,這個詞是固體。龔和顧衣是壹樣的。
班固,字孟建。強和實的意思是壹樣的。
蒙克,玉子這個詞。Tui和Yu都是車。
2.意思相近:即表意文字與人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補,稱為“輔助型”。比如:
洪亮,字“欒”。鸞和文都是鳥,但不是壹個種類。紅顏和夫妻可以相得益彰。
陸機,字石亨。機和秤是北鬥裏的星,是相輔相成的。
鄭樵,余玉忠。柴是柴,漁是漁。他們經常是同伴,互相幫助。
李煜,字李翁。漁民經常戴帽子。
陳琳,字孔璋。林和張都是玉器,相得益彰。
3.相反的意思:即表意文字與名稱相反,可稱為“矛盾”,如:
曾點,Xi這個詞。斑又黑又臟,臉又白。
朱,余。光明是早晨,黑暗是夜晚。
劉過,改字。換了就不算錯了。
王姬,這個詞沒用。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思壹致:即表意文字和名稱往往出自壹句話,與名稱的意思壹致,對字的意思進行補充或修飾。這種情況可以稱為“膨脹”。比如:
徐幹,字長。《孔子》說:“要幹。”名字和單詞在壹句話裏的意思是壹樣的,單詞是對名字的補充說明。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壹文說:“生靠理,死靠理,夫謂之德。”用壹句話來說,字和名結合成道德品行,就是道德品行,字對名是壹種裝飾性的解釋和補充。
趙雲,子子龍。易經說:“雲隨龍,風隨虎。”壹句話裏的名字和單詞意思壹樣。
魯豫,字鴻漸。周易日:“鴻漸可為魯齊豫之器。”這個詞解釋了這個名字。
聰明,誠實的話。《禮記》日:“誠為明。”名與字總之,誠是明的前提,明是誠的後果。
於謙,字廷易。《尚書》曰:“謙益。”總之,謙虛是前提,利益是謙虛的結果。
5.詞義引申:即例指名稱詞義的引申。這種情況可以稱之為“延伸”。比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太壹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是放牧,這擴展了放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之意,進壹步引申了達的含義。
邱,,字永人。雍熙是“不錫而不老”的省約,出自《詩經·松露》,引申錫的含義。
雷的話太簡單了。它也是壹個強調簡單的擴展。
(3)古代如何稱呼姓名和用詞
在古代,由於特別註重禮儀,所以名字和人物都很講究。在人際交往中,壹般用名作為禮貌用語、謙稱,或尊稱、長稱。同輩只有在彼此熟悉的時候才會直呼其名。在大多數情況下,直呼彼此或他人的名字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同齡人之間互相恭維被認為是禮貌的。自下而上寫信或打電話,可以直呼其名,但絕對不能直呼其名,尤其是君主或父母長輩的名字,甚至不能提,否則就是“失禮”或“出格”,於是產生了中國特有的“忌諱”制度。這裏暫時不說,下面詳細介紹壹下。
在古代,名字和文字被叫到壹起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註意:
第壹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壹個名和壹個字連在壹起時,字要跟在名後面。比如:
孔子的父親賈,宋代孔子的祖先,“孔子的父親”是壹個字;賈”是壹個名字;姓“公孫”。
蜀國的(他)是孔子的父親,“葛”是壹個姓;“梁書”是壹個詞;姓“孔”。
孟是百基拉的兒子,“史”是第壹個名字;“孟明”是壹個詞;姓“百裏”。
西乞叔堅之子,“蜀”是壹個名字;“西樵”是壹個字;姓“建”。
白,健叔之子,“丙”為第壹名;“白易”是壹個字;姓“建”。
第二種情況是漢代以後,人名相連時,先“名”後“字”。比如:
“陸孔琚、廣陵陳張、王燦、北海徐幹偉昌、劉晨張德金、汝南應昌、東平劉振因公……”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壹段話,“建安七子”的名字都是先稱,後言。
(4)別名號
在古代,有些人被除名,除了這個字還有壹個“數”。號是對人的別稱,所以也叫“別稱”號很實用,除了被人稱呼外,還用作文章、書籍、書法的署名。如魯通的《玉川子》詩、杜牧的《樊川文集》、宋雪的《六體千字文》、老煉的《荷花鴛鴦圖》等。如果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綽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於古代文人作家,不僅要掌握他們的名字和人物,還要記住他們的數字。
1號的來歷。
軍號之風起源於何時?文獻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如“老聃”和“鬼谷子”可視為中國最早的綽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更多人自號。唐宋時期形成了普遍風氣,元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不僅每個人都有壹個號碼,而且壹個人可以說出許多號碼。比如明代畫家陳洪,他有四個頭銜:老煉、老遲、悔晚、雲門僧。到了近代,用數字的習俗壹直經久不衰,如蘇的《舒曼》;雙啟《白石》;何香凝《雙清地主》。近代以來,文人的名字逐漸被筆名取代。
2.數字是怎麽產生的?
“數”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1)是用戶自己。封建社會的中上層階級,尤其是文人,總喜歡給自己壹個數字。正因為“數”是自己創造的,它不像名字、表意文字那樣受家族、宗法、禮儀、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表達和標榜用戶的願望和興趣,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昵稱。但是經過仔細分析和深入調查,我們還是可以總結出* * * *的壹些特點:
壹、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深遠,所以很多人取“居士”之名。李白的《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俗人”;蘇軾被封為“東坡居士”,範成大被封為“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在提倡道教的元代,以“道士”為名的文人特別多。像馮子珍《奇道》;喬治是壹個“道士”;任仁發外號‘明山道士’;烏鎮諾。《梅花道人》;趙孟頫《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侵略屠殺,清政府腐敗無能,造成民族苦難和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很多人都按照這個基調給自己編號。像譚嗣同的《北飛》;黃紹題為“黃帝子孫”;陳天華《思黃記》;秋瑾《熊靜》等等。
b、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鄭思肖,宋朝人,宋亡後隱居蘇州,自稱“索南”,以示不忘宋朝。詩人辛棄疾非常重視農業。做官的時候提倡耕田,獎勵耕田。晚年退居農村,“向老農學莊稼”,自號“嘉玄”。愛國詩人陸遊憂國憂民,憤懣低俗。他被權貴嘲笑為不守禮儀,所以自稱“放翁”,以表達對他們的鄙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壹居士”,以壹部萬卷書、壹卷金石學、壹架琴、壹盤棋、壹壺酒、壹個老人本人為原型,表達了壹種典型的文人趣味。明代浪漫主義天才唐伯虎,自稱“柳如是”。“六茹”,按他自己的說法,就是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只是失意文人負面情緒的表達;南宋詩人楊萬裏,因著名抗金名將張浚以“赤誠之心”勉勵,光宗皇帝親自賜其“誠齋”二字,故名“誠齋”。這種“誠”,既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誠”,也包含了他對國家的“誠”。
c、寓意深刻
明末畫家朱耷,死時綽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是在苦惱和苦惱中,表達緬懷故國的悲憤。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稱“朱彜道士”。明朝死後,他衣冠不整,住在土洞裏。清廷幾次邀請他進京參加博洪雪詞考試,但他都拒絕了,並堅決拒絕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上是紅色,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色就是明的意思,體現了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稱“石屏山人”,也蘊含著壹種精神。從他的詩可以看出來。《感》詩說:“人將金塢,我以石為屏。”“石”硬如“金”;“石”雖不及“金”貴,但樸實、古拙、氣象高峰,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勇,自稱“拐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拐子反公,絕壁不利。以拐子之名,談顯德。”可見“拐子”這個名字體現了他的性格、誌向和節操。
d、特定名詞的使用
古人常常用壹些特定的名詞來命名其他的名字。五柳先生(陶淵明)、麗芙先生(陸龜蒙)、東來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顧嵐先生(白樸)稱為“先生”;稱“公”的有施公(袁宏道)、梅公(盧季福)、任公(梁啟超)、鞏建(高旭);稱“子”者如“尤尤子”(魯)、“知非子”(司空圖)、“歸”(朝)、“魯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有“少陵夜老”(杜甫)、“勞權”(蘇洵)、“顏倩老人”(蕭德造)、“黃花老人”(王庭筠)、“西燕老人”(張芝涵)、“隨園老人”(袁枚)、“迎賓老人”(。呼翁者,如桑玄翁(陸羽)、醉翁(歐陽修)、伏翁(黃庭堅)、(陸遊)、李翁(李漁);稱“老”的有:鄭宅老(關漢卿)、清池老(魯菜)、老(何)、老(錢)等;稱之為“外史”的有:海月的外史(米菲),惠姬的外史(王冕),恨別人的外史(梁晨宇);被稱為“山人”的有: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被稱為“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古曲散人”(馮夢龍)、“杜青散人”(趙南星);稱“漁樵”的有:益東漁翁(康海)、歐當漁翁(燕)、湖北桃花漁()、雁蕩山樵(陳晨虎)、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
(2)被他人認可。這種“數”被稱為“謚號”、“綽號”或“混數”、“渾數”它很有表現力,不僅能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而且是對人名、字、數的補充,往往是人物五官、性格特征的寫照或折射。《水雨的故事》這個生動的別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風、豹子頭林沖、藍面獸楊誌、花和尚陸、雷雨火秦明、翼虎雷橫、亡命石秀、郎裏白條張順等綽號,生動準確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征。
很多“綽號”、“謚號”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互相開玩笑,所以往往含有諷刺、嘲諷的貶義。比如春秋時期,秦國人把普莉希拉稱為“五期大夫”,因為他被貶到楚國後,秦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回了秦國,當上了大夫。在唐高宗,人們稱李義夫為“笑裏藏刀”,也被稱為“人貓”。因為當他是總理時,他表現得像壹個軟代理人;在宋代,人們戲稱王玨為“三令宰相”,因為他在擔任宰相的十年裏,除了接受命令、接受命令和傳達命令之外,什麽也不幹。
在農村,綽號更為流行,如“大毛驢”、“二缸缸”、“三黃菜”、“四鴿”、“八狗”、“紅棗”、“桃奴”。“大鴨梨”、“帶皮核桃”、“五大麻”、“幹糧”、“二胡杏”、“三社糙”、“神仙家”、“白禿”、“黃毛”、“鴨板”、“不靠譜”等綽號很常見。當然還有比這更俗氣的,這裏就不提了。
還有壹些昵稱不含貶義。比如宋代,人們稱宋祁為“紅杏出墻史”,因為他寫了壹首“紅杏滿枝頭春”的詩;唐代詩人文,才思敏捷,八韻皆成,人們稱他為“文八角”。偉大的詩人李白才華橫溢,寫下壹章時,人們都稱他為“李晨賢”。現代也是如此。詩人李記戲稱冰心為“余太君”,反映了這位老祖母在文壇的崇高威望。這個外號雅俗共賞。
以上是壹個“昵稱”。
(五)富裕,要有希望。
在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呼、人品、人數,還應該稱呼妳“官階”和“地觀”古人認為這是最尊重的。如“官爵”:
杜工部、杜甫(杜甫)和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博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張悅)
高長實(高適)張(張繼)祖部
錢考公(錢起)張(張繼)
如“地面視圖”: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劉合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家洲(岑參)白象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長齡)賈長江(賈島)
魏蘇州(魏)劉隨州(劉長卿)
就這樣,“官爵”“王迪”成了除了名字、人物、數字之外的另壹個綽號。
(6)罕見的數字名稱
在中國古代,有些人用數字作為他們的名字。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在古籍中會遇到,所以這裏需要提壹下,引起我們的註意。有三種使用數字作為名稱的情況:
1.姓氏是數字,例如:
義山:河北定州人,明朝成化年間,曾任郝明縣令。
爾誌: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宮中任副將。
三月八日:元朝,任雲南某省右丞。
無梁:安南,三國蜀漢的諫官。
祁希賢:石洲尾人,明鄭德年間在永春縣任教習。
八通:他是明朝鄭德時期的禮部主任。
九甲:唐朝夏津人,高祖武德年間翰林學士。
石華:宋代幹興年間進士。
2.名稱是數字,例如:
齊秦:秦少遊。
黃八:黃庭堅
劉巴:柳宗元
元九:元稹
崔九:崔興宗
李希:李構之
張12:張嘉
李十二世:李白
韓十八世:韓愈
李XX:沈李。
白二石:白居易
3.姓氏和名字是數字,例如:
6月17日:清代人,著有《海外詩草》、《太陽詩》等。
7月11日:清朝乾隆年間進士,著有《西域記》。
八月十六日:乾隆年間封將軍。
九月十日:嘉慶年間任廣西知府。
以數字為名在唐代成為壹種時尚,清朝滿族人更喜歡這樣命名。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年間,官方史書上寫的數字人名就有110,還不算百姓。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麽這些數字名稱是基於什麽呢?大多數孩子出生時都是以爺爺奶奶的年齡或者父母年齡之和來命名的。
在唐代,那些數字名表示的是同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和兄弟之間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