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人類化石標本是研究人類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野外采集的化石標本如果沒有壹個嚴格的室內整理程序,就不能做到標本標記清晰、來源明確、資料齊備。沒有標記、檔案的標本最終會成為“死”標本,造成標本資源和野外工作的極大浪費。本規程的制定,將有利於規範古人類化石標本的整理工作,為進壹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本規程附錄A為規範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本規程起草人:張銀運,劉武。
本規程由國家巖礦化石標本資源***享平臺負責解釋。
1 範圍
本規程規定了古人類化石標本整理的內容、步驟和方法。
本規程適用於古人類化石標本及其模型、模具的整理。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註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註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自然科技資源(古人類化石標本資源)分級歸類與編碼.2006
3 標本整理的具體內容
對獲得的古人類化石標本及其模型、模具進行整理的工作包括標本的修復、編號、登記、建檔以及與本標本有關的圖像、資料的收集歸檔工作。在進行整理之前,先對標本進行分類,以便對不同類別的標本分別實行不同的整理技術。
4 標本來源
古人類化石標本主要來源於通過采集、發掘、征集、交換、贈送和轉讓等渠道。任何來源的標本均應具有詳細的產地(遺址名稱)、時代、采集日期、采集(送交)人等基本信息,野外采集和發掘的標本還應有相應的遺址信息、野外編號、野外記錄,以及相應的田野繪圖、照相、攝像和工作日誌等。
5 古人類化石標本的整理
5.1 整理前的準備
5.1.1 整理工具
——小刀、剔針、毛刷等小型工具;
——記錄本;
——記錄筆;
——編目卡片;
——黏結劑;
——照相機、錄像機;
——用於標本信息記錄的計算機以及相應的光盤。
5.1.2 標本編號工具
不同顏色防水記號筆。
5.1.3 標本盛放材料
塑料盒、硬紙盒、塑料(硬紙)托盤、用於標本圖像信息保存的照片冊、光盤包(盒)等。
5.1.4 工作環境要求
整理標本的場地要有足夠的空間、相應的工作平臺、椅子(凳子),可以將標本展開擺放,同時整理室還要有良好的通風和采光設備。
5.2 開箱的工作程序
1)開箱,首先要尋找箱內的裝箱登記單,並對照核對箱內外兩份標本登記單,根據登記單的說明了解箱內標本的數量和疊放情況。
2)從上往下,順序拿出每件標本,首先應查看標本包裝上的編號,並在兩份登記單上做上記號。直至全部標本都拿出為止,檢查登記單是否還有未標記的標本,如有上述情況,須仔細檢查包裝箱,確定箱內所有的標本已檢查清楚。
3)對於用石膏套箱固定附著大量地層膠結物的化石,則需要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修理,分離出化石標本。
4)全部標本都找到後,才能將包裝材料和包裝箱放置壹邊,以備後用。
5)每件標本打開包裝時要註意標本的標簽及包裝上的野外編號,並檢查標本上是否已經寫上編號,編號是否與標簽編號相符,標本的描述是否與登記單壹致,如有不壹致,需要仔細核對,查清問題所在;直到最後壹件標本編號與描述和登記單壹致為止。
6)標本在運輸途中如有破裂和斷茬的情況,應將所有碎片和碎屑盡可能收集到壹起,根據茬口仔細拼對,並用膠固定,暫時不能拼對起來的碎片或碎屑用小塑料袋裝起來,註明屬xx編號標本的碎屑,與原標本放置在壹起。
5.3 標本整理
1)將同壹層位同壹發掘探方的標本歸類在壹起,然後與同壹層位但不同探方的標本分開放置。
2)同壹層位的標本根據骨骼或牙齒部位的不同進行歸類,最後看同壹部位的標本是否有拼合的可能,如果兩件或幾件標本可以拼合在壹起,則將這些標本統壹放置,在標簽上註明,這項工作是田野采集標本工作的繼續和檢驗,應盡可能將能夠拼合的標本放在壹個大的標本袋內,以便日後進行拼合研究。
3)將同壹自然層(文化層)的標本和同壹地點不同自然層(文化層)的標本分別歸在壹起。
5.4 標本修復
對於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標本局部破損、缺失,應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修復:
1)對於完全或基本可以拼接的斷裂標本,應根據斷裂面的形態和走向將裂開的標本仔細拼接在壹起,然後選用合適的粘合劑將標本修復。
2)對於有部分缺失的標本,應根據缺失的具體部位,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修復。如果缺失的部分屬於左右對應的解剖部位,應按照鏡像對應的原則,參照未破損的對稱側的形態進行修復。對於缺失部分屬於某壹解剖部位的標本,可按照相應部位解剖形態特征的總體走向填補修復缺損的部分。對尚未破損但已經較疏松的標本要用化學藥品進行加固。
3)對有些標本要用清漆或其他塗料加防護層。
4)修復過程中應詳細記錄采用的修復方法、使用的修復材料、黏合劑等具體細節,以便用於日後研究的參考。
5.5 模型與模具整理
1)模型與模具的整理遵循上述人類化石標本整理的要求。
2)模型與模具整理要根據這些模型與模具所代表的古人類化石的產地和分類,分別包裝,單獨保存。
5.6 室內編號及標簽
1)為便於標本的收藏保管和研究,對野外采集或通過其他方式獲得的標本都要進行統壹的室內編號,即館藏號。根據各保存單位的具體規定,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將古人類化石標本分為五類,每壹類都有自己的編號,號碼是分類符+館藏順序號(見表1),對古人類化石標本按統壹規格編館藏號(用黑色漆筆在標本上寫上室內編號),以便發表論文和查閱標本。在化石號碼登記時,應盡可能多地將有關信息登記在化石上,至少包括地點及層位兩項。
表1 古人類化石的分類及分類符
表1(續)
2)標本鑒定和填寫標簽:根據“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平臺資源分類與編碼古人類化石標本分類細則”(分類見附錄A),對每件標本進行分類,並填寫標簽(見表2)。標簽需壹式兩份,壹份隨標本入庫,另壹份建立資料賬目,做到賬目清楚、編目詳明、查用方便、保管妥善。
表2 古人類化石標本標簽
3)標本分級:按標本的科學價值及稀有珍貴程度將人類化石標本分為三級:①壹級標本,指特別重要的或典型的古人類化石,壹般保存有比較完整的解剖部位,如完整的頭骨、頜骨及頭後骨骼;②二級標本,保存狀態相對較差,有壹定破損的標本;③三級標本,壹般指破碎的化石。
4)制作編目卡片,錄入計算機:按表3編制卡片,盡可能多地包括多種信息。
表3 古人類標本目錄信息數據構成表
表3(續)
5.7 標本照相
盡可能對每件標本進行照相,典型標本要從多角度或細部進行拍照,並附比例尺,以了解標本的實際尺寸。背景壹般選壹塊與標本顏色反差較大的平絨布較好,必要時輔助壹些墊物,以使標本達到壹個合適的位置和角度。每張照片需按標本編號進行編號,以做到照片和實物的壹致,方便查閱。
5.8 野外資料的清繪、整理
野外發掘日誌、布方平面圖、地層剖面圖、發掘探方圖等用鉛筆繪制的圖件,室內都需要進壹步清繪,並復制備份。田野照相和攝像信息要逐壹整理,並刻錄成光盤和VCD或DVD,以永久保存。田野發掘中的各種數據信息要在計算機中重新排列並進行簡單的統計核實,看是否有錯誤數據,並將這些信息刻錄成光盤。
5.9 包裝、入盒放置
整理好的標本應進行包裝,並分開盛放,以免標本相互碰撞、摩擦而影響形態特征及微觀痕跡的觀測和研究。根據標本大小不同,可采用塑料盒、塑料(硬紙)托盤等作為盛放容器,容器內可用軟紙、棉花等做襯料,保證標本在盒內相對穩定。盒內需附壹份標本標簽。
附錄A
(規範性附錄)
古人類化石標本分類細則
大類:巖礦化石標本
小類:化石
壹級:古人類化石
二級:遺骸
三級:腦顱
面骨
下頜骨
體骨
牙齒
顱內模
其他:不屬於上述類型的古人類化石標本,如模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