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來即使有再多的燈,總不如第壹盞那樣,讓我們長記不熄;坐在長廊盡處,縱使太陽和星月都冷了,群山草木都衰盡了,香爐的微光還在記憶的最初,在任何可見和不可知的角落,溫暖地燃燒著。——林清玄
2、縱使太陽和星月都冷了,群山草木都衰盡了,香爐的微光還在記憶的最初,在任何可見和不可知的角落,溫暖的燃燒著。 ——林清玄
3、三腳的金獸香爐,飄出裊裊輕煙,像壹根顫動著的心弦。 ——李碧華
4,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望廬山瀑布 》李白
5,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淩蒼蒼。——《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 李白
6,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淩蒼蒼。——《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李白
7,水漏澀、銅壺香爐,夜霜如雪。——《滿江紅·月上西窗》晁補之
8,琵琶亭畔多芳草。時對香爐峰壹笑。——《玉樓春》 辛棄疾
9,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牡丹》 李商隱
10,要看香爐瀑布,丹楓亂、江色凝秋。真堪與,瀟湘暮雨,圖上畫扁舟。——《滿庭芳·鄉物牽情》晁補之
2. 描寫香爐的詩句1、日照香爐生紫煙唐李白 《望廬山瀑布》2、香爐瀑布遙相望唐李白 《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3、泛拂香爐煙唐白居易 《答《桐花》》4、香爐峰北面唐白居易 《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於石上》5、迢迢香爐峰唐白居易 《登香爐峰頂》6、香爐峰雪撥簾看唐白居易 《重題》7、香爐峰隱隱唐白居易 《惱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8、峰峭佛香爐唐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9、西登香爐峰唐李白 《望廬山瀑布其壹》10、禁柳垂香爐唐李頎 《謁張果先生》11、六時天樂朝香爐唐杜甫 《嶽麓山道林二寺行》12、畫省香爐違伏枕唐杜甫 《秋興八首》13、金鴨香爐起瑞煙宋晏殊 《燕歸梁·金鴨香爐起瑞煙》希望有幫助,謝謝!E鍵刷編輯。
3. 描寫香爐的詩句有哪些1、《香爐》年代: 宋 作者: 梅堯臣 鐵鑄小香爐,壁環平口鋪。
麝焚葵葉大,獸嚙竹根趺。 凈幾群書外,閑堂壹物無。
中間任灰燼,終與蕙蘭俱。 2、《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詩》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約 範金誠可則,摛思必良工。
凝芳自朱燎,先鑄首山銅。 瓌姿信巖,奇態實玲瓏。
峯嶝互相拒,巖岫杳無窮。 赤松遊其上,斂足禦輕鴻。
蛟螭盤其下,驤首盼層穹。 嶺側多奇樹,或孤或復叢。
巖間有佚女,垂袂似含風。 翚飛若未已,虎視郁余雄。
登山起重障,左右引絲桐。 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
如彼崇朝氣,觸石繞華嵩。 3、《分題得古香爐》年代: 宋 作者: 李廌 質為浮休棄,形惟好古宜。
埏陶異甓礫,香火近神只。 冷暖非恒德,興衰彼壹時。
舍茲何所適,爾意勿遲遲。 4、《古鼎作香爐》年代: 宋 作者: 範成大 雲雷縈帶古文章,子子孫孫永奉常。
辛苦勒銘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燒香。 5、《送竹香爐》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枯槁形骸惟見耳,雕殘鬢發只留須。
平生大節堪為底,今日灰心始見渠。
4. 古代著名的香爐有哪些及有關的歷史故事這個還真沒有, 古代香爐簡介: 中國古代香爐簡介 中國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廣泛而又差別頗大、造型各異的就屬香爐了。
在壹般人觀念中,香爐似乎是點燃線香的器具,於是說到香爐的樣式,大多數人腦子裏總會出現宋代哥窯或龍泉窯的雙耳爐,再就是明代的銅質宣德爐及其仿制品了。其實,香爐的種類和用途遠不止於此,其歷史淵源也起碼在兩千年以上了。
前人筆下香爐,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專門於香爐之類的研究,壹是揚之水的《古詩文名物新證》中關於香爐和香薰的美文;壹是孟暉《花間十六聲》中關於“添香”、“薰籠”、“香獸與香囊”的集錦。
說來巧得很,兩位作者都是女士,她們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洞察和文思將歷代香爐、香薰之類的器物與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來,前者註重名物的考略,後者則多從歷代詩詞與筆記中尋覓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於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無論是造型和工藝都已達到極為精美的程度,此後博山爐壹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所謂“博山”,並非是 指此爐出於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做重疊山形的裝飾。
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三足或五足式香爐。從六朝時吟詠博山爐的詩句看,重疊博山的式樣已不僅是“蔽虧千種樹,出沒萬重山”,而是能夠雕飾出“下刻盤龍勢,矯首半銜蓮”的造型和“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的人物故事。
西漢時期博山爐的出現大抵是與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關。西漢之前,系使用茅香,這是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
武帝時期,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濃,煙火氣又不大,也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博山爐蓋雖爭奇鬥艷,但都鏤有氣孔,香氣正是從鏤孔之中升騰散發。
博山爐既有金屬制成,也有陶制和稍後的白瓷制成,但其結構卻大體相似,都是壹種用炭火薰香的器具。 除了博山式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三足和五足爐,民間所用的帶耳式瓷制香薰也常見於出土文物之中。
爐耳頗具實用性,為的是便於提攜挪動,其裝飾作用與實用效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此外,附屬於香爐的器物尚有香鏟、香撥、香箸、香匣種種,都是添香和燃香時的用具。
唐代法門寺出土的銀器中,也不乏香爐和寶子(香盒),工藝之精美,可謂登峰造極。無論爐身或爐蓋都是鏨刻、雕飾或鑲嵌而成,至於造型之變幻,更有銀鎏金爐盤承托的兩層式香爐,或爐身附帶寶子的香爐,因與禮佛有關,多采用蓮花瓣樣式,爐蓋的頂部周圍還飾有待放的蓮蕾。
香獸者,顧名思義是動物造型的各式香爐。燃香取味,是薰香的原旨,但古人重觀賞,所以香爐可以用金屬或陶瓷等做成各種動物造型,使香燃於鳥獸腹內,香煙從鳥獸口中縷縷而出,情趣盎然。
鳥獸造型多為麒麟、狻猊、獅子、鳧鴨、仙鶴各異,但爇烤香料的原理都是壹樣的。人們最熟悉的李清照詞《醉花陰》中的“瑞瑙銷金獸”,其“金獸”實際上就是香獸,因此易安詞的某些版本也將“金”做“香”,而“瑞瑙”就是香料了。
直至兩宋時期,除博山式香爐和各種香獸仍在使用外,瓷質的高足杯式爐、敞口蓮花爐、鏤空覆蓋式香爐在生活中的應用更為廣泛,它們的器形相對較小,便於室內安放,更為士人青睞。由於兩宋制瓷工藝的空前繁榮,香爐的燒制更有極大的發展,其造型多仿三代器物,如鼎、簋、鬲、奩等形狀,典雅莊重,瓷質圓潤,各名窯都有不同風格的出品。
在線香出現之前,古代燃香的基本方式並非將香料直接點燃,而是透過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氣。火與香料之間往往有雲母石片相隔,使香料達到“香而不焦”,這與我們印象中香爐中插壹炷或三炷線香完全是兩回事。
線香的出現大約是明代以後的事情,因此我們在古代繪畫、墓室壁畫、敦煌壁畫和佛經版畫中都只見形象各異的香爐,卻看不到插在爐中的線香。“紅袖添香夜讀書”歷來是文人憧憬的美夢,而這種“添香”也並非僅僅是點燃線香的香頭那麽簡單,而是將各種香餅、香球、香丸在炭火之上慢慢焙燃,並不斷添加香料,使香氣漸漸升騰的繁復過程,否則也就索然無味了。
明代宣德年間,以黃銅合金仿制宋代器形的香爐,謂之宣德爐,實際是以宋仿三代的彜、鬲、缽、盂造型鑄出線條簡潔而流暢的銅爐,成壹時之風氣。自宣德已降直至民國時期,仿造的宣德爐無計其數,雖有優劣之分,軒輊之別,終歸是贗品了。
清代的香爐品類繁多,除器形仿古之外,在材質上更是門類眾多,瓷質、銅質、玉質、法華彩、景泰藍或掐絲琺瑯等屢見不鮮,但多為觀賞之物,使用價值已經不大。 香爐之屬的另類,最有趣是印香爐,又稱之為香篆,雖是燃香的器具,卻是有爐之名而無爐之形。
其樣式多為層疊式的香盒,或為方形、扁圓形、花瓣形、如意形等等。原本是寺中誦經計時的工具,因此香篆又可歸。
5. 古代的香爐有那些名稱香爐即是焚香的器具。
用陶瓷或金屬作成種種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
香爐也可指指廬山香爐峰。 中國香爐文化 我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
我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傾其所有,向天祈福,讓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還是兩碼事。筆者收藏的200余尊古代陶瓷香爐,可以看出祭祀文化發展的軌跡。
“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認為香爐最大的功能,便是壹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
其實香爐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於廳堂或擺於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壹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靈性的香爐賦予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並領略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發生關系,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儒佛道三位壹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
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壹並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香爐起源於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彜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
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壹,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
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東漢越窯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動,質樸自然,不帶托盤。
這尊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成,每排蓮花有十壹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蓋頂飾有壹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方,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
晉代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壹造型優雅的把手,上面還有旋紋工,做工精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只足,粗壯結實,穩穩地站立托盤上,完整無缺。
說到盛唐,自然會聯想到膾炙人口的唐三彩。唐三彩香爐比較少見,露胎為粉紅色,黃綠褐彩繪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顯得沈穩雄健。
拿在手裏忽發奇想:當壹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處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渾身洋溢著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就迫切需要尋找壹種形式去表達、去寄托、去宣泄、去張揚自己高昂甚至亢奮的精神和情緒,唐三彩正是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大唐氣魄。 宋代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好復古,重視舊禮器。
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由於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壹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香爐出現在大宋帝王的內庭,而壹些小型香爐則成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後世所仿制。宋耀州窯香爐,它是受到越窯的影響發展起來的,爐唇邊較寬,釉色青潤自然,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
南宋龍泉書房梅子青香爐,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爐身有三條線紋,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
湖田窯青白釉雙耳三足香爐,爐敞口直頸,鼓腹平底豐滿,肩兩側貼塑壹對長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顯的壓印獸面紋,通體施青白釉,胎質堅硬膩白,釉色滋潤而不透明。 明代瓷爐大多數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
明萬歷五彩人物三足香爐:萬歷五彩器制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釉面乳白瑩潤。三幅開光圖案裝飾效果極佳,老翁身著外套顏色分別為絳紅色、淡黃色和草綠色,神情泰然,須眉飄逸,或埋頭讀書,或低頭沈思,或伏案揮毫。
頸部有“大明萬歷年制”款。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成為社會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
景德鎮壹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制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精細,釉色肥厚,裏外滿釉,光潤勻凈,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
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
我們在先人使用過的香爐中上壹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誠地在此爐前點香祈福,給人心靈帶來慰藉,它的意義自然非同尋常了. 香爐解析 香爐,對華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了。它不。
6. 日照香爐生紫煙類似的詩句望廬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註辭釋義:
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國名山之壹。
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
紫煙:指日光照射的雲霧水氣呈現出紫色。
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極高的天空。
古詩今譯:
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練掛在山前。水流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落自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