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古代察哈爾在哪裏?

古代察哈爾在哪裏?

察哈爾是明朝大燕可汗統壹蒙古各部後組建的,史書上稱為大汗禁衛軍,總部設在遼寧益州。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從東北遷來此放牧。清代察哈爾八旗分別為察哈爾正紅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鑲紅旗、鑲藍旗、鑲黃旗、鑲白旗,轄區現為烏蘭察布市南部和錫林郭勒盟。從大的地理範圍來說,這個區域恰好位於長城,北緯42度左右。從世界範圍來看,這條線也是農牧交錯帶,北方以畜牧業為主,南方以農業為主。也是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漢族長期雜居的地區。這個論點已經被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現實生活所證實。本文根據察哈爾及其周邊地區的考古發現,簡要概述了該地區古代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情況。?

歷史發展到距今約6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階段,其遺存多見於察哈爾岱海、黃旗海沿海地區。這兩個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比較成熟,已經有系統的考古著作問世。同時,兩地的環境考古研究也更加系統和全面。從上述兩個地區及附近地區發現的100多件遺存分析發現,當時人們過著相對定居的生活,出土遺物中有大量的石制家庭生產工具,如用於整地的石斧和鐵鍬、用於收割農作物的石刀和鐮刀、用於加工糧食的石磨、石磨棍等農業生產工具。同時還有壹定數量的狩獵石鏟和鹿、麅子等牲畜骨骼,說明這壹階段的生產結構以農業生產為主,以狩獵和家庭飼養為主。根據該區環境考古成果,岱海、黃岐海域氣候明顯偏暖。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降水量380-580毫米,5000-4000年前達到650毫米。(1)這是壹萬年以來烏蒙地區農業發展最有利的時期,其自然景觀以森林草原和灌叢草原為特征。?

這裏需要註意的是,大量的環境考古資料和現實生活證明,客觀環境的幹濕冷暖條件的變化決定了農牧業生產的發展方向。自然條件適應農業生產發展階段的地方,必然更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但自然條件適合畜牧業生產發展階段,因為氣候比較幹燥寒冷,對農業生產有很多不利因素。同時,典型的農業文化和畜牧業文化之間有壹個過渡期,要適應氣溫幹燥、氣候冷暖等自然因素的轉化過程。

進入龍山文化階段(距今約4000年),該地區氣候和水量較仰韶時期更低、更少。岱海、黃岐海域氣溫由2-4℃降至0左右,年降水量420 mm-650 mm-250 mm,呈現由少變多再減少的特點。因此,從有利於農業發展的環境到不利於農業生產的環境,農業文化開始南移,畜牧文化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比重逐漸加強。在這壹階段,察哈爾地區初步的家庭-畜牧業交錯文化已經出現。到了第三代,氣候繼續向幹燥寒冷發展,農業文化無法適應該地區的氣候條件,被迫南遷,逐漸被典型的畜牧文化——鄂爾多斯青銅文化所取代。?

春秋戰國時期,察哈爾被戎、狄以及後來的匈奴占領,相當於這壹時期涼城縣的毛慶溝。3.喝牛狗?4.薊縣的窯子?⑤所有墓地都有大量的獸骨、狩獵弓和馬具,喪葬習俗也很有北方遊牧文化的特色,說明這壹階段的社會經濟仍然以畜牧業為主。?

戰國時,趙武靈王“壹怒之下騎射,北擊匈奴”後,烏蒙前山地區(陰山以南)納入趙國勢力範圍,下轄雁門縣和戴軍縣,在察哈爾地區建涼城縣雙城古城。⑥卓資縣三道營古城?⑦壹批具有壹定規模的古城。由於中原漢族的北擴,這壹地區的農業生產又開始恢復。但陰山以北地區仍被匈奴控制,社會經濟仍以畜牧業為主。?

在很短的時間內,秦國統壹了全國,取而代之的是漢朝始祖劉邦建立的漢朝。但其北疆仍在陰山以南,察哈爾地區隸屬定襄、雁門、戴軍。漢朝開國之初,經常受到當時極其強大的北方匈奴的騷擾。漢武帝時期,曾派竇憲、衛青、霍去病三次探察匈奴,匈奴被驅趕到漠北地區。陰山北麓修築長城(光祿長城),派兵定邊。由於考古資料的稀缺,察哈爾東部的經濟形態尚不明確。察哈爾西部地區進入了歷史時期農業發展的第壹次高潮,農業生產規模和生產工具都達到了壹定的水平。70年代初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發現的東漢壁畫墓?(8)壁畫中耕田圖的耕田方式,除了放羊、放牛、放馬的場面外,是當時最先進的耕田技術,“兩頭牛擡杠”;莊園地圖還反映了種菜、漚青麻的勞動場景。並且在烏蒙地區的漢代古城和遺址中,經常出土鋤頭、鐵鍬等各種鐵制農業生產工具。由此可見,漢代察哈爾西部是壹個農牧業同步發展的時代。?

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拓跋鮮卑大規模西遷,擊敗匈奴,後從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地區來到內蒙古中南部草原地區。東漢鮮卑族首領譚建立的軍事同盟,形成於“韓丹山”,應該是興和縣中南部的大青山南麓。⑨公元4世紀末,拓跋陀復辟,稱王,建立北魏第壹個都城樂聖城(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北魏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很快確定了“教育農民”和後來“以口贈田”的農業生產發展方針。6?1《拓跋夷傳》:“(太祖)命(夷)在河北(指黃河以北河套地區)屯田,塞外五原至固陽壹帶,甚為流行。”察哈爾地區是鮮卑遺存比較集中的地區之壹。察右後旗紅格圖鄉三道灣東漢後期鮮卑墓?⑩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鐵鍬,商都縣大庫倫鄉石火子村?(11)?北魏窯發現5件鐵犁鏡和3件鐵犁樺,卓資縣城關鎮發現1件鐵犁鏵,正藍旗也發現類似遺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後,修建了北魏長城——基上塞外,並在長城內設置了北魏六大名鎮(包括分別在今四子王旗和察右後旗的福明、柔軒鎮)。北魏高祖二十年,“雲中六鎮六縣,河西漢關,冬修水田,渠灌”(舒威?6?1高祖姬)。移民遷入六鎮定居田地後,察哈爾地區的農業生產達到了新的高潮。?

隋唐五代時期,這壹地區被突厥人占領。由於缺乏有關農牧業的文獻和考古發現,農牧業的生產結構尚不清楚。

遼朝建國之初,畜牧業仍是第壹重要生產部門。6?1食貨誌》載:“契丹舊俗,富於兵,強於兵。騎馬於野,馳騁於民。為某事而戰,龔光騎,毛騎戟。馬追草草,人賞魚酪,壯而射生,以供日用,可制幹草茶,道正。“由於察哈爾地區的西京路居民以漢族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族文化也對這壹地區的農業發展產生了壹定的重要影響。農業的重要性大大加強,與畜牧業壹起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可以說是農牧業同步發展的時期。特別是察哈爾所在的西京道,是遼代農業生產的重要基地。1997年,涼城縣鄢縣窯遼代壽昌三年墓(12)埋藏的壹塊磚刻,是豐州富民縣玉林村劉(富民縣故城在涼城縣)的買地契約,表明當時的土地已經劃歸個人管理,可以自由買賣。?

金元時期,察哈爾西部主要是王家布的地盤,其疆域包括“沙井、集寧、荊州、燕大堡子。壬子年,原家愛不花錢,附馬,露了原家仍被驅逐”(《元卷十七)。管轄內蒙古中部陰山南北廣大地區,與元朝皇室世代有關系,影響很大。在晉代波索瑪利亞束之前,王家布的經濟生活主要是畜牧業。博索·瑪利亞帶領多人向“荊州天山後”(四子王旗內)遷移,同時轉向農牧業,逐漸以農業為主。沙井、荊州,甚至居住在內蒙古中部的王古人,大多從事農業,當時被稱為田“白達達”。察哈爾東部正藍藍族敦達豪特鎮北晉衡州城遺址(13)?出土文物也反映了這壹地區的農業生產狀況。?

元朝為了解決王家埠疆域和嶺北行省的糧食短缺問題,采取了王允的“廣種薄收,以收遠支”的政策。王允在《方便生活三十五事》中說:“新城、沙井、荊州倉等。,有重俸,有巨糧,故宜就近耕田,固沙,清靜。這裏的沙井總經理府和荊州路位於四子王旗洪嘎圖鄉和集集生態鄉。在察哈爾及附近地區的古城和墓葬中,出土了壹定數量的與農業生產有關的遺物,如鐵犁、鐵雕、鐵鋤、鐵鉤,以及石輪、石磨、石臼等。用於糧食加工的可見於金元時期的古城和村落遺址周圍,足以看出農業生產的規模和發展。同時,元朝還派兵在這壹帶開荒。據袁石?6?1軍制曰:“鐘毅禁衛軍定田,始祖至元二十九年十壹月,封萬戶府,從大同、龍興、太原、平明等地挑兵四千。在燕之閣紅鎮的地面上,他們搬遷定居田地,開墾荒地2000公頃。他們還是命西京宣慰,代為看管,後來又在大同等地設萬戶府,代為看管。本文所說的屯田墾區,應該是在呼和浩特以南的和林格爾縣,烏蘭察布市以南。近年來,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元上都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從元上都及其附近墓地(14)出土的文物來看,元上都及其周邊地區由於氣候寒冷,被視為“非產米區”,其居民和前來皇帝隨行的官員主要依靠從其他地區調撥糧食。但也有漢族農民從事農耕,但種植規模較小。為了解決駐軍的糧食問題,減少外運次數,元政府還在商都地區實行軍營化。“元史?6?1軍制三?6?1《屯田》載:“凡有34村,上渡有3000軍,佃戶79戶,面積4222公頃,79畝”。它生產的糧食壹般只供軍隊使用。發現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地區,元年制“忠義衛士弩之印”(15)?是元朝軍隊屯田的好例子。在察哈爾地區,金元時期鐵犁鏵、犁鏡等農業生產工具的數量比以前多,幾乎在每個民族縣都有。1990年烏蘭察布博物館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發掘的遼代晚期至元代前瓦窯溝遺址(16)發現大量圓形窯洞。這些窯洞壁整齊,加工精細,特別是H63在坑壁和坑底塗抹了壹定厚度的紅燒土和灰土,顯然是用來存放糧食防潮的。這也說明當時的糧食生產不僅滿足了當地的消費,而且還有壹定的儲存量。因此,金元時期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出現了新的高潮。正是由於農業和商業的發展,給察哈爾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增加了財富的積累。正因為如此,它破壞了這個地區的天然牧場,使生態失去平衡,壹些草原逐漸開始沙漠化。?

元朝時期,察哈爾地區農業的發展並不標誌著畜牧業的衰落。在此期間,畜牧業仍然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經濟部門。察哈爾地區,尤其是陰山以北,土地遼闊,水生植物豐富,有優良的天然牧場。這壹時期的遺址中有大量的牛羊骨頭。1991年,豐鎮市聚寶莊鄉8號元代村落遺址(17)發掘中,出土的動物骨骼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存的比例,可見畜牧業在整個生產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這個地區畜牧業的重要性,從兩個史料就可以看出來。“元史?6?1轉傳:“燕疇(公元1314-1370年)朔漠發生雪災,羊、馬、駱駝、牲畜全部死亡;百姓四散,兒女為奴。”“陶屠薛呢?6?1賈公墓碑:“大德九年(公元1350年),朔方蒼廬大風雪,牧損竭,百姓缺糧。”說明畜牧業在這個地區的人民生活中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推翻元政權建立明朝後,蒙古人回到漠北草原後繼續維持政權,史稱“北元”。明朝修建了東起三關,西至嘉峪關的萬裏長城,兩個政權持續了約250年。在250多年的時間裏,察哈爾大部分地區並沒有納入復式版圖,“北元”政權與明朝的戰爭時斷時續,並沒有完全停止,成為壹個無人管理的戰區,人口開始南移至北方。因此,這壹地區的農牧業生產遭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這壹時期許多城市、村鎮被廢棄,土地貧瘠。?

清朝初期,由於蒙古族是該地區的主體民族,其經濟仍以畜牧業為主,主要牲畜為駱駝、馬、牛、羊。這壹時期的畜牧業經濟既是生產資料,也是生活資料,是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體現。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清初蒙古的畜牧業生產水平處於原始遊牧狀態,生產力水平很低。但隨著牧民在生產實踐中逐漸積累了壹定的生產經驗,生產技術和飼養水平有了壹定程度的提高,部分地區開始打井、搭棚、建圍欄、儲存冬季飼草。同時,清政府在蒙古設立官牧,飼養大量牲畜供應皇室和軍隊,客觀上促進了畜牧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畜牧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

清朝初年,察哈爾地區雖然以畜牧業為主,但在壹些適合本地區農業生產的地方保留了農業生產。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清政府在準噶爾的反復用兵,急需就近開荒解決軍糧供應問題。在這種形勢下,清政府逐漸放寬了內地漢人輸出到國外耕種的限制。據史料記載,清政府於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在烏蒙境內的察哈爾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在四子王布以及後來的宣彤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墾荒。這壹時期,大量漢人遷入,大面積開荒,農業空前發展,耕作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增加。其品種主要有燕麥、黍稷、黍和豆類。其農產品不僅可以供應蒙古,還可以運往其他地區。康熙年間,在北京吃米的“外地人很多”(《清聖祖實錄》)。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該地區畜牧業經濟的生產方式逐漸發展為半農半牧。到清末,察哈爾的農業經濟已經超過了畜牧業經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現在具體位置是明德北街。

  • 上一篇:千年之謎:葛瑤遺址在哪裏?
  • 下一篇:什麽歌會觸動妳的心,讓妳流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