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周散文:愛書人的樂趣

周散文:愛書人的樂趣

壹個

大學的時候,有壹天壹個愛書的同學突然對我說:“誰知道呢,也許我們這輩子什麽都沒成就,到頭來只是沈迷於書。”我從這自嘲中聽出壹種蒼涼,不禁黯然。誠然,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戀物癖,書癮只是其中之壹。任何癮,在別人看來,都難免有些可笑和可悲,書生氣也不例外。

有壹幅題為《書癡》的版畫,畫的是壹個圖書館,四個書架直抵天花板。壹個白發老人站在壹個高梯凳上,腋下夾著壹本書,兩腿之間。他左手在讀壹本書,右手從書架上抽出另壹本書。天花板上有個天窗,壹縷陽光斜斜地照在他的身上和書上。

如果我看到這幅畫,我會試著把它理解成壹幅善意的漫畫。在廣闊的世界裏,老書房的生活終究是狹窄得可憐。

然而這只是外人的眼光,身處其中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當葉淩風先生年輕時看到這幅畫時,他立即“深深地迷戀上了這幅畫所展示的壹切”,並毫不猶豫地花了很多錢從遙遠的紐約購買了壹幅原作。

看了三集葉先生的《讀書隨筆》,就能理解他為什麽這麽喜歡這幅畫了。葉先生本人就是個“書蟲”,或者用他的話說,是個“愛書人”。買書、藏書、看書幾乎成了他人生的主要事業。他完全入行,從不像我壹樣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書蟲。他津津樂道於與書有關的壹切,如版本、書中語錄、作家軼事、文學趣聞,他都用凝練的筆觸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借他的書,我仿佛不僅參觀了他的圖書館,還參觀了他簡單而豐富的精神世界,享受了壹個愛書人的生活樂趣。所以我覺得,生活有千萬種方式,每個人只能選擇壹種。歸根結底,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狹隘的。為什麽壹個人要從過去學習來覆蓋世界?但如果他能吸取過去的教訓,了解過去的人才,他就不會辜負這壹生。尤其是在權力戀物癖盛行於世的時候,誰知道愛書不是潔癖,做愛不是冷漠中的堅持,撤退中的追求?

葉先生自稱“愛書人”,並非謙虛。在他眼裏,世界上合格的愛書人不多。讀書人力求“開卷有益”,而出版商對版本的格式吹毛求疵,他們愛的不是書,而是利潤或古董。他們都不是愛書的人。

愛書人讀書是壹種超越興趣和技術的境界。就像和壹個朋友推心置腹的談心,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葉先生喜歡把書比作“朋友”或“同伴”。他說,經常坐在書桌上的“左右書”是他的壹些最親密的朋友,翻開新書的感覺就像在孤獨的人生旅途中為自己尋找新的伴侶,而隨便翻開壹本熟悉的書就像不期而遇的老朋友。他還借吉辛之口感嘆,那些他沒有機會再讀的好書,就像是過去偶然遇見的朋友。如果他在彌留之際想起了他們,“這最後的告別會包含怎樣的遺憾”!可見,愛書人是那種把書和生活緊密結合的人。書在他身上有生命,像壹個活生生的人壹樣介入他的感情,陪伴他的人生旅程。

真正愛書的人,壹定都經歷過那種清明的心境。夜深人靜的時候,壹個人坐在燈下,攤開壹本喜歡的書,漸漸覺得塵囂遠去,其他的想法都消失了,忘我,收獲自我。然而,這種“明確的享受”來之不易。對於因為工作原因每天離不開書的專業讀者來說就更難了。就連葉老師這樣的愛書人,也覺得自己常常是“不是讀書,而是翻書、擡頭、用書”,以至於在新的壹年裏給自己許下壹個大願:“今年少寫點,多讀點。如果做不到,那就多讀多寫。千萬不要只寫不看。”

這是因為讀書是精神的慰藉和享受,需要孤獨的情境。因為孤獨,我們在現實中缺少或者遠離朋友,所以我們把書當成朋友,從書中尋求安慰。也因為孤獨,沒有眾多人事的打擾,所以我可以沈迷於書中,得到壹種清晰的享受。但孤獨本身並不容易得到,不僅因為社會責任往往難以堅持,更因為人性中固有的不甘孤獨。看看那些正在抱怨的忙碌的人們。壹旦他們真的被冷落,我保證十有八九,他們會耐不住寂寞,想起過去的忙碌時光。只要壹個凡人有辦法通過實際的交流和行動擺脫孤獨,他就不會去求書。只有當生活處於逆境,被剝奪了用交流和行動來放逐孤獨的機會,或者當生活陷入困境,帶著壹種無法用交流和行動來放逐的孤獨時,他才會用書來放逐這種無法逃避的孤獨。這樣,逆境和困境都有利於讀書。葉先生說:“壹個真正的愛書人和藏書家,壹定是在寬廣的人生道路上嘗遍了悲歡離合,才為了安逸而進入這種狹隘的愛好的人。”我相信這是葉先生痛苦而欣慰的告白。壹個人最終成為了愛書人,這多半是因為不是比較顯赫的家族的結果,但他也嘗到了其他比較顯赫的家族所未能品嘗到的那種安靜的快樂。

愛書人不僅愛讀書,還有買書、藏書的愛好。只借書不買書的人不是愛書人。其實在書的樂趣中,買和藏占了相當大的壹部分。愛書的朋友聚在壹起,說說自己買了壹本好書的驕傲,聽說別人有壹本好書的羨慕,就是證明。

葉先生對買書的愛好有壹個非常準確的描述:“有用的書,沒用的書,要看的書,妳知道即使買了也不會看的書,不管妳想買什麽書,早晚都要想辦法買回來才放心。”在別人看來,這種執著的買書欲望簡直就是偏執,卻意外地成為了書迷的快樂源泉。買書本身就是壹種快樂,找書的艱難曲折仿佛作為價值加在書上,強化了買書時的快樂。

壹個讀書人有多窮,買書都得仔細想想。然而窮書生自有他的“窮福”。葉先生有壹篇文章,專門講逛二手書店的樂趣。現在的二手書行業已經蕭條了很久,葉老師講的那種“意外發現”之類的樂趣幾乎是我們可望不可及的。然而,當我們偶爾從二手書店或書展低價買到想買卻錯過或太貴停不下來的書時,我們不覺得像過節壹樣快樂,不亞於付嘉壹舉買下整個圖書館的快樂嗎?我想起來就忍不住笑,因為我們在買其他商品的時候,即使便宜了十倍,也絕不會這麽開心。

因為買書過程中的苦心和百感交集,愛書的人即使在其他方面很大方,對書也總是有些吝嗇。葉先生曾舉過壹個例子:中國古代有壹位藏書家,他把自己收藏的每壹本書都打上“借書不孝”的戳記,以警示後人不要借別人的書。當然這是壹個極端的例子,但是每個愛書的人壹定都經歷過向別人借書,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時的復雜心情。壹旦被借出,他們每天早上都會盼望著回家。萬壹他們不在了,會像死去的親人壹樣,在心裏為他們建壹座紀念墓。可惜世界上很多人羞於借錢卻從來不借書。其實後者給他造成的痛苦比前者更大,因為錢是身外之物,書卻是他生活的壹部分。

愛書人的藏書,真的是把書當成了生活的壹部分。葉先生發展了日本愛書人齋藤正三的觀點,強調“書房是壹個有機體”,因為它是隨著主人的心路歷程而新陳代謝、不斷成長的。書房和師傅之間,是* * *共存關系。正如葉先生所說:“架上的書與藏家息息相關,藏家的生命在其中流淌,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這與壹些庸俗的藏書家“沾沾自喜於自己豐富的藏書和珍貴的古籍版本”大相徑庭。正因為如此,壹旦與主人斷絕關系,學習就會瓦解。對另壹些人來說,它至多是壹種財產,而不是壹種有機體。那個教導後代“借書不孝”的藏書家,不知這個道理,所以壹心要保存自己的書,以便死後延壽。事實上,無論古今,私學都很難傳承給後代,因為後代不再有主人曾經有過的骨肉之情。對於書房的主人來說,這並不是什麽大憾事。既然生命即將結束,那麽應該說他與生俱來的學習使命已經圓滿完成。

葉先生的讀書隨筆,不僅論述了讀書、購書、藏書,還論述了他讀過的具體的書,對書和人的熱愛,以及他感興趣的具體作家。其中談到了作家的怪癖和善舉,比如19世紀英國作家的鴉片癮,紀德的同性戀和他在作品中的自我暴露,普魯斯特對光、冷、聲的恐懼,甚至需要穿上厚外套,點上小燈才能在隔音的房間裏寫作。但是,那些談論人和書的命運的文章,足以讓人感嘆。

在作家中,有壹些幸運者生前已經功成名就,但也有很多惡業者壹生落魄,身後只留下名字。詩人布萊克壹生以雕刻為生。每當他家破人亡的時候,妻子都會在吃飯的時候把壹個空飯盆放在他面前,提醒他拿起切肉刀去掙錢。湯普森在壹家鞋店當助手。他太窮了,買不起紙。他的詩寫在舊賬本和包裝紙上。吉辛生前以賣文學為生,但入不敷出,經常挨餓,每天不得不溜進圖書館的衛生間洗漱,但最終被圖書管理員發現並婉拒。直到這些惡業作家死了,他們死後才終於被“發現”。生前連壹碗粥、壹片面包都換不來的手稿,突然價值幾千塊,卻讓不相幹的後代受益。葉先生感嘆:“世界上最值錢的是作者的手稿,但也是最不值錢的。”人死了,書最終會得到好運,但這個好運與人無關。

作家無法掌控自己的書的命運的另壹個表現是,有時他的厚望被遺忘了,但他的漫不經心的作品卻代代相傳。安徒生壹生刻意經營劇本和小說,把它們當成大樹,而童話只是他閑暇時撥弄的小花小草。誰知正是這些小花小草,讓他在文學園地裏永垂不朽。笛福年輕時熱衷於政治和商業,但卻壹事無成。60歲時,他屈尊寫小說。沒想到,《魯濱遜漂流記》壹舉成名,永載史冊。

真正好的作品,無論如何不被同時代人甚至作者本人重視,壹般都能在文化史中占據應有的位置。裏爾克說,羅丹的作品就像大海和森林壹樣,有自己的生命,隨著歲月繼續生長。這也適用於少數好書。大多數書只有短暫的生命,在它們的作者之前就已經死去,並和其他人壹起被遺忘。只有少數書比人活得長,甚至活在幾代書友的書房裏,就是把它們組織成他們的有機體,豐富他們的生活。

愛書人對書的喜愛純粹是個人愛好,不像評論家對書的評論,是壹種社會責任。所以,與評論家相比,愛書人更不容易受到權力或時尚的影響。歷史上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壹本好書被評論家忽視或貶低,卻被很多不知名的讀者喜愛和珍藏。這種無聲的評論在漫長的歲月中發揮了作用,最終決定了書籍的壽命。或許,這就是愛書人在默默無聞中對文化歷史的參與?

以上是作文欄目為您帶來的周的散文《情人的快樂》。我希望妳會喜歡它。感謝您的閱讀。

精選散文推薦:

如果妳有好的作品,也可以點擊下方?我想投稿?把妳的作品發給我們,會有更多的讀者欣賞妳的傑作!

  • 上一篇:青春隨筆5篇。
  • 下一篇:鐵路托運安全嗎?我有很多東西要托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