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民族節日和習俗大多集中在中國的雲南西南部等地。哈尼族是生活在雲南紅河地區的壹個山地民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擅長梯田種稻、挖坡地、種茶林。他們種植了著名的紫米和普洱茶,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七大農田系統之壹的梯田文化。有十月節(元旦)、六月節(吃新)、波托馬克節(祭山)、母親節、叔認、阿巴多(情歌宴)等民俗節日。其豐富的飲食文化和節日文化相映成趣,形成了獨特的哈尼族風格。哈尼族有兩次日食,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他們喜歡吃幹米飯、粑粑、米粉、腸粉和涼粉。他們還剁碎瘦肉,用大米、姜末、八角和草果煮粥。他們喜歡吃糯米粑粑,包在香蕉葉裏,和鹹肉壹起吃。他們還用紫米做紫米、紫米糕、紫米粥、紫米面、紫米為寶米、紫米蒸雞、紫米甜酒煮雞蛋、紫米藥糖粥等。,構成壹個完整的藥膳系列。這些藥膳具有補血益氣、溫脾補虛、健腦益腎、縮宮強身的功效。哈尼族也很愛吃肉。豬、牛、羊、雞、鴨大塊吃。大碗喝酒是主人的待客之道。客人跟著想法,大家聚壹聚,散壹散。在村子裏,壹些人殺了豬和雞或者做了美味的食物。所有上了年紀的男女都被請去吃飯,肝臟等最鮮嫩可口的部分都被獻給了老人。哈尼族還善於精打細算,經常把吃剩的豬肉和牛肉做成獨具特色的熏肉和幹巴,常年留作待客之用。制作時,將肉切成條狀,撒上胡椒面、鹽、八角粉等調料。,蓋了壹天壹夜,再掛在火塘上,在那裏任煙火熏烤。半個月後或壹個月後,臘肉和幹棒呈紫色,有異常的香味,有輕微的香味。把它們取下來放進特制的大籠子裏掛在屋頂橫梁上,壹年四季都可以吃。熏肉和幹巴是哈尼族的珍貴美食!哈尼族還有壹道怪菜叫百旺,是用豬血、羊血、狗血生剁的。哈尼支系的艾尼人稱之為Ayama Pinch。以剛宰殺的豬、羊、狗的血為主要原料,或把瘦肉、肝、腰切碎炒熟,撒上辣椒粉、八角面、花椒面等調料,快速攪拌,不失時機。這道菜看著嚇人,吃著香,味道醇厚,麻辣鮮香。被列為豬、羊宰殺時不可或缺的名菜,也是哈尼族熱情招待客人的壹道菜。紅河南岸的哈尼族擅長將豆豉與豆稭灰混合制成風味獨特的豆豉。幾乎每餐都用它做配菜,吃法很多,叫做哈尼味精。用它做的麻雀肉松醬非常好吃。哈尼族的傳統歷法將壹年分為四個月:冷季、暖季和雨季。壹年中有過兩次節日,壹次在十月,另壹次在六月。十月是農歷十月的第壹個龍日,持續五六天,祭祀神靈和祖先。到時候,每家都要殺壹只大紅公雞,當場烹煮食物,不準帶到室內。家裏每個成員吃壹塊,嫁出去的姑娘不許吃。第三天,每天下午都會舉行盛大的子午活動,就是全村人壹起喝團結歡樂的酒。全村分成三組,每組輪流當壹天主人,當天就要西了。在鑼鼓聲中,管事的人會把好吃的和高梁燉酒帶到街中心,訂單放在早已鋪好的長榕樹上。在壹些大村,酒席長達百米,掌管每家每戶的男人圍桌而宴。各家各戶競相拿出自己的特色菜,按規矩邊喝酒邊跳舞。哈尼族喜歡喝酒,有很多酒節。如母親節、老人節、黃米節、命名日、端午節、叔叔表彰日等等。每個節日都有酒。最有意思的是阿巴多的酒歌情緣宴。阿巴多是哈尼族青年互相示愛、展示智慧、比拼廚藝的葡萄酒節。大多在淡季舉行,鄰村的女生由壹個村的男生共同邀請,人數相等,壹般在20人左右。壹個大房子裏舉行晚宴,男女成對入座。菜品豐富,壹定要有壹只水煮公雞(上面有兩只雞睪丸和壹只活螃蟹)。互相敬酒唱歌,壹直呆到天亮。贊成...> & gt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其中流行的有“十月”、“阿瑪圖”、“熱紮”,俗稱哈尼三節。
1.“十月”: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壹般持續三天,夏歷十月初壹為龍日至馬日。節日期間不準碾、磨、產,不準把山上的綠枝葉帶回家。家家戶戶都要殺豬殺雞,做湯圓,粑粑,敬天地,祭祖。嫁出去的姑娘要帶米酒,粑粑,豬肉,雞蛋等。回父母家過年。過完節回婆家,娘家會送個豬腿,表示對公婆的回報。親戚朋友互相請客吃飯,互道節日祝賀。青年男女應邀上山,玩三弦,玩巴烏,談山歌,尋知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多與漢族雜居的哈尼族,如該國的東部和西部地區,不再慶祝“十月年”,而是慶祝春節。但在偏遠地區,哈尼族比較集中的黃草嶺鄉、俄紮鄉、沙拉托鄉等地,慶祝十月這壹年的習俗仍然十分流行。
2.“俄瑪圖”:俗稱“長街宴”,意為祭祀村神。自稱哈尼族的哈尼族人,白紅、羅免、阿吾、羅比等。在中國,人們在春節前後慶祝“Ematu”。“埃馬圖”壹般在村莊上方,選擇壹棵挺拔的樹祭祀。整個祭祀活動由“咪咕”主持。“米谷”需要村民選舉產生,而且必須是夫妻雙方、五官端正、身體健康、品德良好的老人。祭祀時,壹頭肥豬和壹只公雞被殺,壹筐黃糯米被供奉在樹下。眾人磕頭,“密谷”上寫著:“祭祀神靈,保平安,化禍為福,避禍。”孩子們敲著牛皮鼓,祝願全村好運幸福。祭祀結束後,我們會壹起吃晚飯,然後每個家庭會帶壹點豬肉回家祭祀。《艾瑪·圖》壹般放假三天,而且不是關於制作的。青年男女邀人遊山找對象。村裏的孩子提著裝著五顏六色雞蛋的小蛋籠,四處玩耍。節日的最後壹天晚上,村裏所有的男人都會在咪咕家門前的田野上擺長桌,邊吃邊唱,給節日送上祝福。哈尼族人稱這個節日之夜為“艾瑪孜巴多”。席間,“米谷”帶領他們唱起了古老的哈尼酒歌。村裏新生男孩的家人要專門奉上壹壺米酒,向長輩宣布喜訊,祝全村幸福。
3.“禮薩”(也叫“紮紮”),夏歷六月的第壹天是狗日到鼠日。節日期間,每個村莊都要在秋季設立磨坊,並殺牛祭祀。節日前,村裏要選出壹個叫“洛圖”的人主持祭祀。在村子附近的秋磨裏,“洛圖人”割牛。牛頭牛叫屬於“洛圖”,牛肉由各家平分。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悶鍋煮糯米喝三天酒,男女青年上山唱山歌找人,村外壹片歡樂景象。新街鎮、牛角寨鄉、勝村鄉、攀枝花鄉、黃茅嶺鄉的哈尼族有節日摔跤的習俗。
此外,哈尼族還有“莫那”、“赫什紮”、“紮勒”等節日。在哈尼語中,“莫那”是休息、放假的意思。每年的夏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會殺雞,染紫黃糯米獻犁鋤頭,用草包壹包糯米餵牛。“和食雜”是“新米節”。節日因地而異。壹般在每年夏歷八月打完新谷後,慶祝“和氏雜”。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做新米,殺雞請客,互相慶祝豐收。“紮勒勒”類似漢族的冬天。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會磨米包餃子作為祭品,並在門上貼上壹束馬櫻花,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新密節?
農歷6月24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在這壹天,卡多人要從收獲的新糧中“嘗出新的”大米,這被認為是增強體質。同時也有慶祝“五谷”“六豆”豐收的意思。
母親節
農歷二月的第壹個牛日,是雲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節”。傳說很久以前,有壹位卡多媽媽,忍辱負重,把兒子養大。兒子長大後打罵母親,導致母親羞愧地投河自盡。後來,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遺憾,將母親去世的那壹天定為“母親節”,紀念母親,壹直沿襲至今,成為傳統節日。
老人節
哈尼族有尊老愛老的傳統。在老人節,年輕的哈尼族男女穿著傳統服裝,以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盛宴慶祝村莊的老年人節日。
2009年8月2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韓猛鎮曼瑤新村,壹位哈尼族女孩正在村裏給老人幹活。那壹天,是哈尼族村寨壹年壹度的老人節。
2009年8月2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韓猛鎮滿木心村的哈尼族男孩背著村裏的老人喝酒。那壹天,是哈尼族村寨壹年壹度的老人節。
哈尼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哈尼族:“紮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為是在農歷十月舉行,所以又叫“譯蠟真人”,也就是十月。“豐收”是元江縣哈尼族的三大節日之壹。雖然沒有《紮勒特》和《庫紮紮》那麽宏大,但是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這個節日,然而,新年並沒有真正到來,十月初只是壹個前奏。“好色集”意為“染黃米”,當地漢族稱之為“黃米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將這個節日祭祀給使者布谷鳥和蒼摩米神的“筆苦”鳥,於是在聽到布谷鳥和“筆苦”鳥的第壹聲啼叫後舉行節日,節日在壹天內結束。“紮紮”節,即每年夏歷5月的“紮紮”,是滇南哀牢山哈尼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之壹,持續3-5天,慶祝活動極為隆重。“耶庫紮”是西雙版納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它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壹個牛日(哈尼族的吉日)開始,持續3-5天。節日期間,人們停止在山上的工作,在家吃喝玩樂,或者出去走親訪友。節日期間,還有賽馬、打陀螺和竹筒舞。
哈尼族的民俗習慣哈尼族六月的節日叫Kuzaza,時間是夏歷的6月26日,所以也叫六月。
傳說在古代,哈尼族人不知道壹年應該分成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教會了哈尼族如何劃分月份。世界上種了壹年的樹,壹根樹幹算壹根。哈尼族得到了第六支。從那以後,他們在六月慶祝“Kuzaza”。他補充說,以前七仙女去哈尼寨,做了磨幫。他們輪流玩耍,逗得站在右邊的小鳥哈哈大笑。鳥兒快樂地歌唱,歌聲感動了眾神,眾神給了世界祝福...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慶祝庫紮紮的時候都會蕩秋千。開心喝新谷酒每年秋收前夕,居住在哀牢山的哈尼族都會舉行“喝新谷酒”的儀式,哈尼語稱之為“長奴煙紮”或“八都收車”,祝願豐收、人畜平安。
喝新谷酒選在吉日。這壹天,各家砍下壹把即將成熟的谷穗,倒掛在堂屋右側的後山墻上,采摘數百粒,裝在酒瓶裏,制成新的五谷酒。不過,美味的飯菜是準備給全家人喝的,有的還會請鄰居長輩喝新谷酒。席間,客人們舉起酒杯,唱起了敬酒歌:
就像牛在春天找草壹樣,
我們愉快地喝著芳香的米酒。
紅竹筷粘鱔魚,
花花的杯子裏裝滿了酒。
收獲的谷物堆積成山,
白飯不能吃...
全家老少都端著酒杯跟進,喝了幾口新米酒。即使是嬰兒也應該在嘴上抹壹點。據說這樣可以讓全家健康快樂祥和。頭巾在江南岸哈尼山寨,雲南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頭巾。壹個方形的女人,纏在她的頭上;這個人大約有六英寸寬,他在頭上掛了壹個長的。小女孩不懂事的時候,她戴著壹頂聰明的兩角帽。長大後,脫下帽子,裹上頭巾,用壹根絲線系上,表示這個“冉米”(女孩)成熟了。這時村裏有人看中了,會求婚。小兒子壹落地,就戴了壹頂平縫的小帽。因其外形圓潤,哈尼族人稱之為“寶都”。人長大了,就把帽子縫大壹點,壹直戴到結婚。結婚的時候,姑姑會從自己的織布機上剪下壹塊二十多尺長的布,然後染成紫藍色,送給新婚的侄子。祝他們男耕女織,好好努力,以後有個頭巾壹樣長的美好生活。
樸素的頭巾是哈尼族誠實、勤勞、勇敢的象征。姑娘的小帽子,哈尼族支系的畢約人,每個姑娘都戴著黑色土布縫制的小帽子。小帽子有六個角,四周是銀色的小泡泡,在帽子頂部的中央鑲著壹個銀色的大泡泡,在銀色的大泡泡下面縫著壹串紅色的線。
比約小姐未成年時戴小帽子,以示對家中老人的尊敬;長大了要戴兩頂小帽子(壹頂給情侶戴)。根據畢越人的習俗,壹旦壹個女孩被壹個年輕人帶走,這個年輕人就拿走女孩的壹頂帽子,以示對她的喜愛。如果女生也愛上了這個小夥子,那就乖乖的讓他搶吧;相反,女孩想要回她的小帽子。
女孩的小帽子壹直戴到婚後,懷孕了就不戴了。此時改為包頭。滇南紅河地區葉車(哈尼族的壹個分支)的婦女,無論是在紡紗、做飯,還是在勞動、探親、趕場、或* * *,總愛著壹條白尖白頭巾。既能防塵、防曬、護發,又是壹件漂亮的裝飾品。
尖頭白頭巾由自制白布制成,寬約壹尺,長二尺,呈尖角狀,酷似新出土的白筍。圍巾的背部和尾部又寬又長。被風壹吹就飄起來,不是風造成的。在帽子的背面,有壹條白色的絲帶,有些還用紅色和綠色的絲線在後沿繡出獨特而明亮的圖案。
據說古代的野車人曾經生活在壹個美麗的湖邊草原上,後來人口增多,所以南遷到水草豐美的“野車朗會”(昆明滇池西山周圍)。很快,因為和壹個強大部落的沖突,我不得不四處流浪。幾年後,他遷到“阿美州”(今開原地區)居住。但強大的部落隨之而來,善良淳樸的耶切人再也無法忍受,被迫參戰。經過77天的浴血奮戰,葉車人失敗了,他們逃進了紅河周圍的深山裏。女人用自己的白布在頭上縫壹頂尖尖的白帽子,把臉藏在頭巾後面,讓敵人認不出來。後來,人們發現其他種族的女性穿尖頭白色...> & gt
藏族節日和不同民族的習俗
藏族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月都有,民俗節日和宗教節日相互穿插。傳統節日中,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水果節規模最大,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花節、上酒節、浪紮熱加節、俄羅斯幸福節、羅讓紮花節、沐浴節、驅鬼節、波浪節、酥油節、水果節、翻山越嶺節等。
盾
各地的侗族人大多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壹。有些地方在10年底或110年初慶祝董年。4月8日或6月6日是祭牛的節日,節日期間不準用牛。另外還有煙火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產活動,還有姓氏節,捉歌會,女兒節,鬥牛節,煙火節等等。侗族壹年壹度的煙火節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舉行。以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福祿是三月初三,林西是十月二十六。煙花分第壹炮、第二炮、第三炮,所有炮都綁上象征幸福的鐵環,用紅綠線包裹。引爆時以火藥鐵炮為沖力,鐵環被沖向高空。鐵環落下時,人們以鐵環為目標,爭搶鐵環,稱為“搶煙花”。據說誰贏得了煙花,誰就會在這壹年裏繁榮幸福。* * *會場還唱了侗戲,彈了五顏六色的曲子,演奏了蘆笙,演奏了《多葉》,打了籃球。煙火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瓦祖
彜族的主要節日有沐浴節、豐收節和春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都會舉行傳統的刀把節。祭場中央豎立著兩根約20米粗的長桿,上面綁著36把長刀,像梯子壹樣的橫檔,刀刃朝上,稱為刀桿。正午時分,鞭炮聲和鼓聲響起,五個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的彜族男子在刀桿下大口喝下灌好的白酒,跳上刀桿。雙手握著上刀面,光著腳拿著鋒利的刀片,他們勇敢地爬了上去,爬到了桿頂,拿出鞭炮,放了起來。壹時間鞭炮齊鳴。爬桿人下來後,人們紛紛給他敬酒,會爬桿的人在彜族人中德高望重。爬上電線桿後,青年男女還扔煙盒。男女站在壹邊,互相投擲。如果女生拿了男青年的煙盒收集起來,說明女生接受了男青年的愛。闊時節,“闊時”是彜語的音譯,意為“壹年的開始”。過石節是彜族的節日。它在農歷正月初壹和十五之間舉行,持續兩三天。它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毛南族
春節放飛飛鳥,端午尋芳草。毛南族也慶祝端午節,以及南瓜節和重陽節。
俄語
俄羅斯人的傳統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俄羅斯人每年都會在公歷65438+10月7日慶祝聖誕節。紀念耶穌的誕生。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 * *爾族
傳統節日包括開齋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堯(傳說中的中國古代父糸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瑤族有許多民族節日,包括王磐節(即畬族和瑤族傳說中的祖先盤虎王和壹條名叫盤虎龍的狗)和達奴節。達努節是紀念創世女神米洛陀的節日,在農歷5月29日。此外,還有“歌廳”節,又稱“打希望”節、洗衣服節、幹巴節、月亮節、許願節等。
退伍軍人事務部
佤族和漢族壹樣過春節。還有植樹節和新米節。
吉爾吉斯的
柯爾克孜族節日分為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宗教節日指* * * *教的三大節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菜、過年是仡佬族共同慶祝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無論是牧民、獵人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將向火神獻祭。牧區將於5月22日舉行“米庫魯”節,這其實是壹個由生產活動演變而來的節日。在這壹天,要清點牲畜的數量,給馬匹修剪並打上烙印。五月初五,人們摘艾葉戴在頭上,到河邊洗臉洗澡,以求健康。牧區還有“敖包祭祀”,是由宗教祭祀演變而來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赫哲族維吾爾節是赫哲族的壹個新節日,誕生於1985年。“五日公”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壹次,通常在農歷五月和六月,為期三天。......& gt& gt
各民族節日習俗百度百科民族節日詞條
=====================
全國性節日
[編輯本段]節日介紹
中國是壹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55個少數民族中,節日數不勝數。民族節日是壹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有意義的日子,在這壹天要舉行慶典或祭祀儀式。中國許多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節日,大致可以分為六個方面:過年節、生產節、青年節、紀念節、風俗節、宗教節。這些與自然界四季更替、祈求豐收、崇拜英雄、談情說愛、傳統習俗和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節日,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雖然各個民族的節日在日期、內容、意義和慶祝節日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穩定性、群眾性、民族性和傳承性的特點。很多民族節日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有的甚至經歷了上千年,成為中國根深蒂固的文化現象,成為需要進壹步發掘的文化寶庫。[1]
[編輯此段]節日的由來
民族節日多以民間故事為主,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節日來紀念故事中的人和事。[2]
[編輯本段]節日習俗
彜族
火把節:6月24日至25日,習俗:點燃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歌詠節:二月初八,習俗:采集杜鵑花,到處插,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秘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炊。
端午節:二月初八,習俗:蘆笙舞。
服裝比賽日:3月28日習俗:服裝比賽
三月會:3月28日,習俗:集市,跳舞。
白(巴)
三月街:3月14日至16日,習俗:物資交換,賽馬,賽龍舟,歌舞。
三靈前後:4月23日至25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鼓舞八角。
火把節:6月25日,習俗:驅邪求福,祈求豐收。
主要節日:日期不同,習俗:祭祀“主”,誦經唱歌,燒香磕頭,載歌載舞,嬉戲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八月初三,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1月3日,習俗:唱歌,跳蘆笙,爬花桿。
納西語
米拉俱樂部/棒棒俱樂部:5月15日,習俗:賽馬和農具展。
祭天:節日期間不定,習俗為:祈年求旺,消災辟邪。
騾馬大會:三月和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個節日:二月初八,習俗:賽馬,“李阿麗”跳躍和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唱歌。
摩梭
山神節:7月25日,習俗:祭拜女神,跳舞,射箭,與阿莎交朋友。
景頗
眼腦之歌:1月15日,習俗:舞文。
臧
佛誕日:4月1日-4日。
神舞:藏歷除夕,習俗:神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餐,招待客人,賽馬。
開悟日:10月25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莊舞,跳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歷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沐浴佛光,跳藏戲,穿越卡琳。
布衣(BY)
牛王節:4月8日,習俗:吃牛王餅,給牛餵飯,唱歌跳舞。
戴
潑水節,習俗:載歌載舞,賽龍舟,潑水高飛。
采花節,習俗:采花獻佛。
端午節:陽歷壹月,習俗:祭祀龍神。
哈尼族
紮裏佐:1月1日,習俗:祭祖、唱歌、蕩秋千、擺宴席。
二月是龍年。習俗:祭山、祭祖、社林。
新米節:八月的第壹個和第二個龍日。習俗:品嘗新事物,祭天,祭親。
庫紮紮:六月,習俗:載歌載舞,祭祀神靈。
十月:十月,習俗:祭祖,街宴。
女生節:二月二,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母親節:三月的第壹天是牛年。習俗:祭祀母親,唱思念母親的歌。
壯族人
龍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換,青年男女唱歌社交。
......& gt& gt
哈尼族的風俗習慣300字哈尼族、彜族、拉祜族起源於古代北方南遷的羌族。。
哈尼族人過去認為火是他們家族的生命,對火心存敬畏,所以要長期保護火。每個家庭都有幾個不同的火坑。壁爐裏的火不僅要放滿煙花,而且每個壁爐的使用也不能混淆。
哈尼族有* * *享受獵物的習慣。獵人在山上打獵回來,不管獵到多少,整個寨子的人都可以來分獵物,每家都可以分壹份。如果獵物太小,直接煮了和大家分享就好了。
哈尼族人壹向好客。每當有客人來時,他們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提出壹碗米酒和三大塊肉,稱為“喝燜鍋酒”。酒席期間,往往有酒有歌。客人走的時候還會送壹個大粑粑和壹包用芭蕉葉包裹的臘肉、酥肉、豆腐球等食物。
和漢族壹樣,哈尼族也慶祝春節和中秋節。傳統節日主要有“正月初壹”(65438+10月)、“吃紮紮”(五月節)、六月節等。此外,還有兩個小節日,即“栽秧節”(又稱“黃米節”)和“年味節”。哈尼族傳統歷法將壹年分為三季:冷季、暖季、雨季,每個季節四個月。壹年中有兩個節日。壹個是十月,壹個是六月。
它在農歷十月的第壹個龍日慶祝,持續五到六天,獻給神和祖先。那時候家家都會殺壹只紅公雞,就地烹煮,絕對不能帶到室內。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吃壹塊雞肉,但是要結婚的女孩不能吃。然後會給同宗裏資歷最高的老人做三個飯團和壹些熟肉。寨子裏會有盛大的街邊宴,就是每天近百桌連在壹起,各家各戶爭相獻上自己的拿手好菜,展示自己的廚藝。
六月舉行,具體日期由祭司選定,主要內容為祭天谷神。那時候也要殺雞宰羊,辦酒宴。為神靈建秋宅時,要在門口殺牛祭祀神靈。祭祀結束後,要人均分牛肉,享受神靈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