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年
從“臘八”到臘月二十四日前,為過年的先期準備。農家開始做酒,店家開始進年貨(特別是香燭紙馬等祭祀用品)以備旺市供應。手工業者則瞄準市場加工春節所需物品,如香爐、燭臺、烀漏兒、碗架、鍋圈以及小孩玩具等。
普通百姓要添制或定做新衣新帽之類也須及早準備。市面上漸漸熱鬧起來。為防火、防盜,集鎮上夜間開始有人“打更”,過年的氣氛壹天濃似壹天。
臘月二十四開始“撣塵”。即將庭院內外、家具用具全面清掃洗刷幹凈。撣去屋頂墻角的蜘蛛網、吊吊灰。銅錫制的香爐、燭臺也用香灰擦得鋥亮。室內窗明幾凈,家居煥然壹新。從二十四到除夕夜的清掃衛生工作要做到“四四(事事)如意”,即撣塵、換衣、理發、洗澡4件事。
“撣塵”過後,便正式“忙年”。農家開始宰殺豬羊雞鴨、起溝捕魚,蒸饅頭、倒年糕、做酒。市鎮人家也開始準備過年的菜肴。無論城鄉貧富,幾乎家家都要炒“福菜”。也有的煮魚凍豆,為小孩炒花生、蠶豆,爆米花,炒炒米以及做花生炒米糖等等。
舊俗商店從正月初壹到初五關門息業。年底前人們都要把節日期間各類物品采購齊全,俗謂“辦年貨”。首先是敬神祭祖用的香燭紙馬之類,名曰“請大發”,然後是門神、對聯、喜箋、鞭炮以及米、面、油、鹽、醬、醋、煙、酒、糖等。過年是茶食的旺銷季節。不少人都想用較少的錢購得盡可能多的花色茶點。茶食店家為適應群眾需要,將各種花色茶食組合包裝,質量高的組合叫“上雜”,壹般的叫“中雜”,價廉物美,加上壹種元寶形的竹簍包裝,人見人愛。
從臘月二十四起,商店開始結帳、收債,直收到除夕午夜。親朋好友之間也開始互相饋贈禮品,無非是魚肉糕饅煙酒之類,名曰“送年禮”。毛腳女婿則必送禮給嶽父、嶽母,且禮物多有考究。主要是酒、糖、魚、肉,其余則取其吉利,酌情添加,而收禮者亦有回贈。
倒糕
農家把蒸年糕稱之為倒糕。蒸糕有糕模,糕模為正方形,內中又分若幹長方形小格,底板上刻有凹陷的字,壹般為“福、祿、壽、喜、財”以及“狀元及第”、“五子登科”之類。這糕模鄉間少有農家自備,大多為蒸糕師傅為農戶倒糕時帶去的。市鎮居民則自帶米粉到蒸糕店加工。蒸糕師傅首先取壹點食用“洋紅”(壹種紅色添加劑)拌上米粉屑,撒在糕模的凹槽內,然後在每個字模上面套上相等大的框格,倒入米屑,直至框格填滿為止。再用壹根細木條將其刮平蓋上蓋,就可移到鍋上蒸了。幾塊糕模疊放在蒸鍋上,鍋中熱水沸騰,待蒸氣升至最上格,俗稱圓了氣。略等片刻便可落甑了。此時在案板上攤壹塊大濕布,將糕倒扣在濕布上,“倒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壹塊塊小長方形的黏糕上面都凸現著紅字,四邊有紅框框。待熱氣出盡,就手沾冷水,將兩塊糕無字的壹面合在壹起,就是壹聯糕。此糕又稱磕粉花糕、磕箱糕。
還有壹種甑子糕,是本縣曹埠、新店壹帶農家過年常蒸的壹種糕。長長方方的,兩端嵌有兩道紅紋杠杠,極像昔日農戶家織的本布手巾,故又名“手巾糕”。另外,掘東地區農戶常蒸壹種甑糕,糕體很大,約長40厘米,橫截面也有15厘米見方,重約2公斤。蒸壹條糕,能吃好多時候。
蒸饃頭
臘月初,農家就著手把小麥磨成面粉。到臘月下旬,自選壹個日子起饅頭酵,即把準備好的酵水拌到面粉中去。這酵壹定要起好。鄉村有句俗話:要吃好饅頭,多揣幾拳頭。意思是說起酵時壹定要捏緊拳頭用力拌揉,有的幹脆用腳踩踹,以使面酵發得好,蒸出饅頭圓渾,筋韌好吃。冬日天氣冷,起好的酵面要放在澡盆或缸壇內,上面加棉衣、被絮焐好。到了這天晚上面酵“長”了上來,就可蒸饅頭了。民間習俗認為,蒸饅頭最忌的就是來人。壹來人蒸出的饅頭就不那麽圓渾松爽了,甚至結實夾生。所以在鄉間,知道誰家在蒸饅頭,壹般人是不到這戶人家去的。如實在非去不可,也只站在場邊喊壹聲主人,從不進屋。鄉村人家蒸饅頭也有左鄰右舍合在壹起蒸的。前壹天,大家把面粉稱好帶來,在壹戶寬敞人家起酵。到蒸饃時,帶來燒鍋柴草。婦女們捏面酵,做饅頭。若蒸帶餡的包心饅頭,就自帶拌好的餡來。每壹戶的饅頭落籠,都要拿出幾個讓大家品嘗,看誰家蒸出的饅頭松爽好吃。
鄉村人家蒸饅頭大多是向別人家借的蒸籠,十幾戶人家中只要有壹戶有蒸籠就可周轉了。到了臘月,備有蒸籠的農戶就早早地把閑擱了壹年的蒸籠洗刷幹凈,準備鄰居們借用。籠主根據各戶的預約排好時間表,壹直蒸到臘月二十八九日。每戶人家歸還蒸籠時都不忘放滿壹屜籠的饅頭,以表謝意。
請大發 供紙馬
所謂“紙馬”是舊時的壹種祭祀用品,即用木刻版印在紙上的菩薩像,亦稱菩薩紙。過去遍布掘港老街的“紙馬店”,也是當地商業的壹大特色。每年春節前,每家每戶都要到“紙馬店”請年貨,又稱“請大發”。農村大戶人家,臘月初就專程上街請年貨。而鎮上的商戶壹般在臘月二十四日前“請大發”。壹些老字號“紙馬店”都有相對穩定的老主顧。這些店鋪對主顧客戶有壹份明細清單,有針對性地及早準備,而且還根據需要主動為其配全相應的香燭祭品。
請大發時,農村大戶壹般由兩個人上街,請好後兩人正好擡回家。中午紙馬店還要請吃壹頓豐盛的午飯。鎮上大都是晚上打著燈籠請回家的。有的人家用笆鬥抱回家,還有的人家用竹籮擡回家。所請的“紙馬”有3種規格:油光紙做的為“上表”,六五邊紙做的為“洋表”,最好的壹種叫“描金龍表”,下邊用“上額”做為腳子裝好,供在聖櫃上,甚為壯觀。也有壹種簡易的只有二分之壹大小,下邊不用“上額”,而是用壹點紙襯,這是普通百姓家所請經濟型的“紙馬”。
請紙馬的數量、品種因人而異。平時也有壹些行業的祀神誕辰,則是各請所需。如正月初五“趙公元帥”生日,請財神;五月十三請“關帝”;五月十八請“都天”;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請觀音;六月二十四請雷神等等。平時對號入座請“紙馬”,同樣大香大燭供奉,鞭炮齊鳴祈禱神靈保佑,消災降福。除了“紙馬”,還要配齊供神的香、燭、元寶、黃元等祭品。晚上請到家門口,先要把標有堂名的燈籠掛在堂屋門口。然後把所請的大發放在聖櫃(擺有祖先牌位、佛龕的櫥櫃)當中。
到除夕晚上首先掛好祖先的遺容,稱為“掛容”(祖先的遺容由長房長孫沿襲保管)。同時按規矩擺好“紙馬”,“家堂”必須供在正當中,其它按序擺放。再供上棗兒、柿餅、紅糕、聖饅,點上大香大燭,燃放鞭炮,頂禮膜拜。第壹次祭祀全家族都要按輩份參拜。如果本家族有人在外生活,即便交通緊張,也要在春節前趕回老家,合家團聚,“慎終追遠”。“掛容”後的祭祀,還要由長者細說家史。這不同於“清明”、“七月半”燒經的祭祀,而是壹年之中的最隆重的“祭祖”儀式。
壹般的人家供奉紙馬到正月十八(小落燈),即謝神。其時,先把祖先的遺容拿下來交由長房長孫保存好,然後把供在聖櫃上的全部“紙馬”放在天井當中火盆內,用柏樹枝兒和黃表送其升天(焚化)。也有的人家到二月初二大落燈之日才謝神送紙馬。
春聯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春聯。舊時農村老百姓往往請識字的人現寫春聯。小鎮時近年關,則常有私塾先生當街擺壹小條桌,紙張筆硯置於案上,身後用細繩懸掛通用型的各式春聯與福字供人自選,更多的則按買家要求當場代寫春聯。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貼春聯俗稱“貼對子”,壹般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張貼。“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農家室內的米櫃、糧囤,屋外的豬圈、羊舍,則大多倒貼壹個正方菱形的“福”字,或將“招財進寶”四字(均用繁體)以“進”字為依托,合成壹個字,也有將“黃金萬兩”(均用繁體)上下鉤連合成壹個字,表達祈福求財的願望。
門神 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後來,人們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因為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服百鬼。鄉間的門神,大多是石版或木版印制,秦叔寶白臉,喜相,手執鐵鐧,貼於左;尉遲敬德黑臉,怒相,手執鋼鞭,貼在右。除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武將門神還有趙雲、馬超、薛仁貴等。武將門神之外還有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文官門神大都與升官發財有關,而祈福門神卻與多子多福、福壽延年掛鉤。二者有時也配雙成對,如天官(或狀元)門神,常與送子娘娘匹配。此外,還有喜神、和合二仙、劉海、招財童子等。門神的繪制也多姿多彩,有的頭戴虎盔,有的穿袍掛戴,有的即為年畫,還添加壹些吉祥物,如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諧音"爵祿福喜,馬報平安",以祈求吉祥。門神、春聯都是從桃符演變發展而來,從最早驅鬼避邪逐漸成為人們表達美好願望的壹種特殊形式。
喜箋
是如東頗具特色的春節喜慶點綴之物,屬剪紙類,人工刻制。用紅紙裁成長方形制,下呈穗狀。小的寬約半尺,長近壹尺,大的寬至壹尺三,長可二尺,上邊留出約四分之壹不刻制,左右兩邊各留約八分之壹不刻制,其余部分即為喜箋版心,所刻圖案大多為菱形或雲紋連續紋樣,中間鏤空,喜箋下緣刻成壹排鼓鼓的菱形,如同壹個個小燈籠。版心正中刻有“福、祿、壽、喜、財”、“新年大吉”、“五谷豐登”、“吉慶有余”、“招財進寶”等字樣,壹張壹般只刻壹字,四五張配成壹套。除壹般鐫刻祈福求財、迎福納祥之語外,喜箋也有刻制人物及吉祥物之類的圖案。大的喜箋用於當街門樓、正屋大門、堂屋中堂等處,小喜箋壹般貼於壹般大門或房門門楣下緣,隨風飄拂,與春聯、門神相呼應。
除夕守歲 除夕,如東人稱為“三十晚上”。這天上午要對過年準備工作“查漏補缺”,中午要燒經祭祖。下午開始貼福字、貼對聯、掛喜箋。晚上慶典活動則進入高潮。當天晚餐可算是全年最豐盛的。早就準備好的菜肴統統搬上桌,全家人吃團圓飯。當地人除夕夜多煮“元寶飯”,煮熟後,將飯盛起,再用文火熯鍋巴至金黃色,狀如元寶,亦謂“元寶鍋巴”,留待明年享用,以圖吉祥。
除夕這天當地農家往往在竈盆中點芝麻稭“烤元寶火”,用豬頭三牲燒“田頭利市”,還到田頭將曬幹的稻根、雜草點燃,謂之“煨百蟲”,使來年蟲少而豐收。市鎮上人家則於門前點“天燈” (直到正月十八“落燈”才停止) ,在院內燒柏枝、插芝麻稭(謂之“搖錢樹”、“節節高”),並點寶塔香,放鞭炮,祈求平安吉祥。壹些大戶人家還點“大香”(實際上是檀香木,亦稱印度香),香氣濃郁醉人。
過去舊俗,除夕日家家還要“打囤子”,用特制的圓底小蒲包裝洋灰在屋裏和院中打上壹個個白色洋灰印,即囤子,寓意錢糧滿囤,同時也有鎮宅避邪之意。
晚飯後,長輩要給小孩壓歲錢。過去壓歲錢以紅紙包裹,放於枕邊,次日即可隨意花用,同時藏於枕邊的還有花生、棗兒之類,謂之壓歲果子。發過壓歲錢,大人則吩咐小孩從明天(大年初壹)起,要說順遂話,其他話不準瞎說。有些人家還用草紙於臨睡前擦拭小孩的嘴巴,為封其口。意思是萬壹小孩在新年頭說漏了嘴,講了不吉利的話,也等於放屁。而且春節期間“童言婦語,百無禁忌”,也沒人去追究,對小孩更不打罵。
春節
初壹的早晨,當家的男人首先起床。洗漱之後,在除夕晚上供奉的紙馬神像及祖宗喜容(畫像)前點香、明燭,擺上供品,開門放爆竹,謂之“開財門”、“接天地”。接著,女人、小孩先後起床,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在香煙繚繞中,晚輩向長輩依次下跪拜年。
這些儀式過後,合家人吃團圓飯。大多數人家團圓飯為素食。薺菜、豆腐是必不可少的,寓含“聚財”與“代代富”之意。吃過團圓飯,小孩們就上街玩耍。街道上壹些平日熱鬧的場所,這天都聚滿人群,唱西洋景兒的,套無錫泥人兒的,捏面人兒的,扯扯籠兒(抖空竹)的,顯得十分熱鬧。
大人們吃過團圓飯之後,則在家裏或打牌玩耍,或聊天閑侃,壹般不外出串門,不探親訪友。如若出門,在路上與人相遇,都要互道“恭喜”,互祝“新年發財”。初壹這天,女人不縫衣補衫,不拿笤帚,不灑掃庭院,不潑倒汙水,不出爐灰,名曰“聚寶”。
到了正月初二,壹些行業與店鋪(如魚行、雜貨店)的老板壹大早就到店堂內燒利市,燃高香、點大燭,供奉財神。燒利市時,要供元寶雞(公雞),雞頭、雞翅、雞尾上均留有壹小撮雞毛,表示吉慶,另有豬頭、鮎魚(取其諧音“年年有余”之意)。老板向財神像磕頭、跪拜,祈求新年新歲財運亨通。大的店鋪在擺好供品之後,老板與管事賬房及全體員工向著利市菩薩紙馬三叩首,同時燃放鞭炮。中午聚餐,吃利市酒(魚行則在晚上聚餐)。這壹天,學徒進店首先要向師傅、師母拜年,師傅、師母分別發給紅包兒。 有些人家,初二早晨敬過神後便開始走親戚,上門拜年,吃年酒。到親友家拜年要帶禮物,比如茶食、糕點、煙酒之類。上門拜年吃年酒可壹直持續到正月半前。有些平日不常走動的親戚朋友,此時也通過拜年、吃年酒的機會互相敘舊,表示親情友誼。
正月初三,少數店鋪陸續開門營業,但只有半天,下午便關門。做的第壹筆生意,不管大小都叫“進財”,要用紅紙包著,點燃香燭,敬供於財神像前。
戲園與劇場大多也在初二、初三開始唱戲。為增加過年氣氛,提高賣座率,常常上演的是《龍鳳呈祥》,連唱好多天。
正月初四商家盤貨,為正式開張做準備。記錄時首先要稱草繩(象征千金)。雜貨店先清點紙元寶,接下來才是盤點庫存商品。
初五為財神日。各店家壹大早到店敬財神點大香大燭,燒芝麻稭兒搖錢樹(即松柏樹枝)、黃元、紙元寶,將過年請回的財神紙馬壹同焚化送上天,並撤除年三十供奉財神的桌位。過年的祭神活動就此結束。同時正式開門營業,晚上請店中員工與合家老小壹同吃財神酒。
店鋪開了門,就來了舞蒼龍、跳財神、唱道情、跳加官的上門乞討之人。這些人頭戴用紙糊的財神帽,身穿財神衣,有的面戴加官臉兒 (面具) ,或單獨壹人,或兩三人結伴,手執寫有“招財進寶”、“日進鬥金”的金元寶、銀元寶,到店鋪前邊跳邊唱邊舞。唱詞大多為“主家發財如漲潮,金銀財寶動擔挑”之類,唱得店鋪老板心花怒放,忙拿出銅錢來施舍。這些人手接銅錢,口中道壹聲“恭喜老板發財”,再到另壹家店鋪繼續討要。
上燈、落燈與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三開始壹直到正月十八,整個過程叫鬧元宵或鬧花燈,也有人稱之為燈節。“上燈圓子落燈面”,這是如東地區歡慶元宵的飲食風俗。
正月十三俗稱“上燈”,從這壹天到正月十八晚上都要在供奉的菩薩前點燈或在門上掛燈籠。上燈這天要吃圓子,表明鬧元宵的序幕已拉開;正月十五是正日,各家都要設晚宴,吃熟茨菇、荸薺。傳說吃了壹年不生喉病。元宵節吃元宵,“元宵”制作分為兩種:壹種為實心,不帶餡兒;另壹種是帶餡兒的,可水煮、油炸或蒸。餡兒有葷有素、有甜有鹹。甜的有豆沙、棗泥、芝麻屑、花生酥,加上糖、豬油及桂花等;鹹的則是菜或是鮮肉的餡,別具壹格。如用無餡元宵的做甜食,則要加入桂花糖、酒釀或赤豆、藕粉,入口甜糯噴香,還可驅寒。總之,元宵節吃元宵,意在祝福壹家團團圓圓,和和睦睦。晚飯後,吃花生、百果,兒童騎馬燈、拉兔兒燈或手持各式彩燈,這是鬧元宵的極盛。鄉間則燒田野雜草,名曰“放哨火”。到正月十八日為止,始稱“小落燈”。晚上以面條敬神祭祖,將平時不再供奉的菩薩紙焚化掉,供奉的東西撤下來。落燈這天要吃面,落燈吃的面,壹定要是長條細面,是希望元宵長駐,且有延年益壽之意。
到二月初二為“大落燈”。這壹天只以面條敬神祭祖,然後把天燈落下來焚化,至此過年的活動全部完畢。
元宵期間,如東城鎮街頭巷尾,到處歡聲笑語,人頭攢動。民諺“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說的是看燈的人特別多,人、鬼 、神***樂的情形。燈彩的品種繁多,有人物燈,如“鐘馗戲蝠”、“劉海戲蟾”、“天女散花”,等等;有動物燈如孔雀開屏、麒麟送子等;還有荷花等花卉燈,各種花燈爭奇鬥艷,美不勝收。伴隨著彩燈還有許多雜耍,如蕩湖船、花擔兒、踩高蹺、潑花籃、漁翁鬥蚌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