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定安的歷史人物

定安的歷史人物

王官

元王官,元代南雷峒人,海南省定安縣嶺口鎮九錫山村人,系南雷峒主。

至治元年(1321年),元文宗圖帖睦爾因宮廷內爭,被元英宗放逐來瓊州,居瓊時圖帖睦爾曾到南雷峒,王官待他很好,並處300金買回圖帖睦爾所愛戀之瓊州元帥府侍婢青梅,圖帖睦爾非常感激王官的好處。

三年後,宮廷政變變化,圖帖睦爾被召歸,於天歷元年(1328年)登帝位,稱為文宗,元文宗為報答王官禮遇之恩,將定安縣升為南建州,封王官為世襲知州,任職十多年。

王官辭世後葬在今嶺口鎮下山村東南,墓尚在。

胡濂

明胡濂(1463—1542),字宗周,號壹齋,廣東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中街人,幼而好學,10歲能文,明朝成化丙午(1488年)科考中舉人,弘治癸醜(1493年)科考中進士。

系著名理學家王陽明的門生,初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任滿升山東司員外,轉調雲南司郎中。

正德辛未(1511年)年,流賊劉六做亂,胡濂在平亂中督運糧餉有功,朝廷賜金牌文幣,並加四品官銜,提升貴州參政。

任上革除政弊,嚴厲法紀,並平息了當地苗、彜少數民族的壹次叛亂,因此升任江西右布政使。

正德已卯年(1519年)春,兌運糧餉於吳城返歸時,恰逢宸濠宮廷政變,胡濂受累被捕入獄。

政變平息後,當時任都禦使的王守仁(王陽明)、陳琳,保奏胡濂無罪,不曾參與政變,始獲釋放。

歸家後以泉石自娛,杜門教訓子孫,卒年80歲。

王弘誨

明王弘誨,(1541—1617),字紹傳,號忠銘,廣東定安人,現海南省定安縣雷鳴鎮龍梅村人,卒後被朝廷贈太子少保,賜祭葬。

王弘誨是明代名臣、教育家。

歷任庶吉士、翰林院檢討、編修、會試同考官、國子臨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

他壹生為官賢能清正、同情民眾、關心教育、奏考回瓊、流芳千古。

王弘誨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20歲時鄉試中舉人第壹名,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登進士。

王弘誨中進士不久,恰逢海瑞因上奏《直言天下第壹事疏》,忤逆了嘉靖皇帝,被捕入獄。

王弘誨仰慕海瑞為人,不顧個人安危,冒險前往探望,並為海瑞送物送藥,雖遭獄吏危言威嚇亦不畏避,表明了他堅持正義的高尚品質。

王弘誨任會試考官時,精心挑選,秉公取士,為國家選擇了許多有用之才。

他在任南京禮部尚書時,看到明朝廷腐敗,他數次不斷上疏勸諫,並寫了類似海瑞《直言天下第壹事疏》的奏章,痛陳朝廷之大病。

因屢上疏諍諫不得采用,他數次托病乞休。

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58歲的王弘誨獲準辭官,回鄉後在定安縣城創建“尚友書院”,並資助修建澄邁的“天池書院”,文昌的“玉陽書院”等。

他還親自到這些書院授課,大力宣揚文教。

另外,王弘誨還設置義渡,築橋修路,建塔挖井,為家鄉辦了不少公益事業。

莫魁文

清莫魁文,字起梧,號印山,廣東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排坡村人。

少孤貧而勤學,清康熙丁酉(1717年)科考中舉人。

辛醜(1721年)科考中進士,是清代瓊崖考中進士的第壹人,最初在吏部觀政(見習)三年,後改授直隸慶和知縣。

任上非常關心民間疾苦,疏浚該縣頰河以消除水患,創建月陽橋,使當地百姓來往便利。

因監督治理黃河工程勞碌過度而染病,因而告病歸家,歸時清風兩袖。

巡按禦史王之畸對他很看重,賦詩為其送行。

《慶雲縣誌》也記載他的清廉事跡。

歸家後從未入公門,唯讀書吟詩而自娛。

梁漢鼎

清梁漢鼎,定安縣人,清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陳德華榜進士,曾任山西沁原知縣。

莫陶

清莫陶,字柳眉,號綠巖,廣東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排坡村人。

少年時就喜歡讀書,精於小楷書法。

年輕時就考中了雍正癸卯(1723)年科舉人,丁未(1727年)科考中進士。

授任四川銅梁知縣,任上頗有政績,為上司所贊賞,但僅數年便因病告休在家,歸家後專以養病訓子為事,不久華年早逝,時人哀之。

今定安縣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字畫真跡等文物。

莫紹德

清莫紹德,字衣堂,號雲庵,廣東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南山村人。

清乾隆己酉(1789年)科舉人,嘉慶丙辰(1796年)科進士,辛酉(1801年)殿試後,考選授任內閣中書,派充實錄館校對官。

任滿議敘候選員外郎,因奔喪守制而不赴任。

三年後,出遊名山,結交眾名流,擅於書法,尤精金石,其小楷名噪壹時。

曾在瓊臺書院任教。

晚年致仕歸家,修族譜,創建蓮井寺。

著有《石經堂集》,定安縣博物館收藏有他手書《波羅密多心經》經幢碑拓片壹張,海口市府城的瓊臺師範學校也有出土他手書之碑石壹塊。

張嶽崧

清張嶽崧(1773—1842),字子駿,又字翰山、瀚山,號覺庵,廣東定安人,現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上祖籍福建莆田縣,宋嘉定年間遷瓊,其祖為瓊山尹,故落籍瓊山。

後遷定安。

張嶽崧自小聰明好學,十二歲應童子試,十六歲補弟子員,嘉慶辛西年(1801年)優引舉質。

嘉慶甲子(1804年)科中廣東省舉人,嘉慶己巳(1809年)恩科進士,以壹甲第三名及第,成為海南歷史上唯壹的探花郎,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正考官、文穎館篡修官、武英館篡修、都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陜甘學政、文淵閣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北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

張嶽崧飽才博學,涉獵很廣,業通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壹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詩集》4卷、《運河北行記》1卷、《訓士錄》1卷。

現今各大圖書館多有收藏。

張嶽崧壹生對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張嶽崧關心民疾治水防患,他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時,奉旨治水,他乘小舸,冒風雨,渡揚子江,親自巡察江海,冒險堅持督率官民護堤。

張嶽崧是當時壹個“明鏡高懸”的青天老爺,任大理寺少卿去任的時候,“耆老遮道,焚香路送”。

張嶽崧為禁煙運動勞苦奔波,與林則徐交誼深厚,同是查禁鴉片的嚴禁派。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查禁鴉片,首先搖旗吶喊,撰寫禁煙奏疏與其有關文章。

張嶽崧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鄉病逝。

享年70歲,他的棺葬於海口市瓊山區甲子鎮毛頭村前。

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時期遭受破壞,其石柱、石欄、石牛、石羊、翁仲都蕩然無存。

在張嶽崧前,明清兩代,瓊人登進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壹甲第三名探花者。

故當朝清嘉慶皇帝仁宗颙琰,為張嶽崧這樣高的名次驕傲地說:“何地無才!”後來在張嶽崧直接熏陶下,他的次子張鐘彥中了進士,三子張鐘秀和孫子張熊祥也均中舉人,他和兒子張鐘彥為海南七對“父子進士”之壹,三代功名,堪稱海南第壹家。

張嶽崧是海南歷史上壹位難得的人才,他有功於國於民,歷代海南人民都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佐、王弘誨等壹起引以為榮。

張鐘彥

清張鐘彥,張嶽崧次子,張鐘秀胞兄,字仲升,廣東定安人,今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人。

其妻符素文乃文昌縣符其珍(曾任知縣)之女,負才名,張鐘彥受其誨教頗多。

鐘彥曾在林則徐門下讀書,得其教誨栽培,由監生考中道光己亥(1839年)科舉人,繼而父喪歸家守孝三年,道光乙巳年(1845年)應禮部會試,考中進士,簽分河南即用知縣。

由於他性好詩賦,授例改任吏部文選司郎中,兼稽勛司郎中,後調任戶部江南司郎中。

後擢升浙江道兼監察禦史,未幾奉特旨補任直隸知府,次年調任補任宣化知府。

總督譚廷襄深重其才德,以品學兼優,才能幹達,奏請調河南任職,但不成功,總督便因事調任他處。

張鐘彥於任上索與所轄鹽司意見不合,被調任山西,忿郁得病,死於河北唐縣,時年54歲。

縣博物館收藏有他的手跡遺物,與其父張嶽崧是海南七對“父子進士”之壹。

王映鬥

清王映鬥(1797—1878),字運中,號漢橋、瀚嶠。

定安縣定城鎮春內村人。

官至大理寺卿(二品),是清代有名的教育家。

藏有許多書籍作品,但遺世至今卻寥寥無幾。

嘉慶二十壹年(1816年)王映鬥考進縣學,成為縣學生員;稍後,再考入府學,成為府學生員。

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異,由府廩膳生員,進補拔貢,接著參加會朝考名列前茅,獲壹等,被安排在戶部江西司當小京官,管理戶口、財賦。

但幾個月後因慈母與世長辭請假歸裏守喪3年。

後赴京擢任戶部額外主事,任職6年。

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舉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二甲第14名進士。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戶部雲南司主稿轉為陜西司主事。

翌年,另任陜西司員外郎(司的副職)。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晉升為司的正職四川司郎中。

壹直在京戶部任職25個年頭。

清文宗奕詝(鹹豐帝)即帝位後,對王映鬥的才華和為人頗為賞識,特令他隨相國前赴祖國東南沿海省份,在浙江省清理倉庫、校閱營伍,還趁機查檢東南兩河節浮費,裁減冗員。

因為他人盡其職,成績卓著,聲名大震,被提升為鴻臚寺少卿,負責禮儀方面的事務。

在這期間,嚴父喪亡,回裏守喪3年。

其間有壹年的5月,粵督徐廣籍知曉王映鬥學富五車,教學有方,乘他奔喪在家,特聘他出任省城掌管越華書院,時間長達7年之久。

在其掌教期間,他發揮自己豐富的學識和教學經驗,運用獨特的教學技巧,諄諄善誘,培養出不少名望很高的社會名流。

廣東籍的梁耀樞中狀元、李文田中探花,潘衍、潘桐兄弟競官至太史。

這些充分體現了王映鬥教學的才能和成績卓著,為世人所愛戴。

迄至鹹豐八年(1858年)5月間,王映鬥復官京城,經過投遞奏折請求,蒙皇上的召見,並於同年10月,補原官職鴻臚寺少卿。

翌年11月,擢升為給皇上講學的內閣侍讀學士。

鹹豐十年(1860年)充任恩科會試同考官、皇帝的後勤長官光祿寺卿。

壹段時間後,先後授太常寺少卿和掌管刑獄、處理重大司法案件的大理寺少卿。

清穆宗載淳於同治二年(1863年)元月,調奉天府丞,提督奉天學政,負責管理教育方面的重任。

6年任滿,秋季返回北京復職。

然而,奉天(今遼寧省)乃滿洲民族的發祥地,王映鬥能獲滿清朝庭的信任,有機會到這些地方去擔任教育工作,實在是壹件難得的事情。

其間,王映鬥大膽對這裏的文教所存在的時弊,進行嚴厲的改革,促進其文風的發展,深受社會的贊許。

1864—1865年的兩年中,王映鬥歷任太仆寺卿、太堂寺卿、大理寺卿。

同治九年(1870年)3月,因年老多病,祈歸。

途經省城,撫軍李福泰知曉,熱情地把他挽留再次主持越華書院,時年已七旬了。

在年邁力衰之時,勉強堅持了兩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堅決要求歸裏。

王映鬥人老誌不衰。

他為發揮人的價值,在家居4年中,人格高尚,全心全意為人類多作奉獻,在有生之年寫了不少詩文、公牘和家譜,但都沒有編成專集,亦沒有付印,因而蕩然無存,僅是由他主持編纂的《定安縣誌》傳世。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王映鬥在家逝世,享年81歲。

他的次子王器成在光緒六年(1880年)中進士,鄉人為表達對他們父子倆的深情厚意,尊稱他們倆為“父子進士”,為海南七對“父子進士”之壹。

王器成

清王器成,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王映鬥次子,字公輔,號晚愚,定安縣定城鎮春內村人。

少年隨父在北平(北京)生活,聰明好學,穎慧卓然,寫詩作文,落筆成章。

清鹹豐壬子(1852年)舉優貢。

戊午年(1858年)中舉人,當時就職刑部福建司主事。

光緒六年庚辰(1880年)科進士。

年近古稀卒於北平。

與其父王映鬥是為海南七對“父子進士”之壹。

今定安縣博物館有他的墨跡。

孫衍吾

孫衍吾,男,中***黨員,定安縣定城鎮多校村人。

自1980年創辦“知海書屋”以來,孫衍吾30多年如壹日,堅持做好事,助人為樂,被當地群眾譽為新時代的活雷鋒。

上世紀80年代,農民對文化科學的需求十分強烈。

為了讓廣大農民群眾及青少年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利用圖書報刊傳播科學文化知識,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孫衍吾節衣縮食,於1980年自費創辦“知海書屋”。

30多年累計投入資金30多萬元,購書訂報及添置閱覽設備。

目前,“知海書屋”藏書7.2萬多冊,報刊380多種,接待讀者1000多萬人次,已經成為廣大鄉親求知、求富、求樂的場所,傳播先進文化的窗口和鄉親們文化活動的中心。

孫衍吾2003年被評為全國學雷鋒誌願服務先進個人;2006年被中央宣傳部、國家司法部授予2001年—2005年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稱號。

  • 上一篇:孫過庭《書譜》有多少漢字
  • 下一篇:哲學作品的開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