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禦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壹,其成就被稱頌為“開壹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中文名
明宣德青花瓷
時間
公元1426—1435年
評價
“開壹代未有之奇”
主要燒制窯
景德鎮禦窯廠
特點
精雅古樸,渾然莊重,青花有滲青
快速
導航
胎釉青料造型紋飾款識宣德年款仿宣德年款
概述
明朝宣德官窯青花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壹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占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三果紋執壺
民窯青花大都比較簡潔概括,實力與質量上略遜於官窯,釉面欠滋潤,畫法奔放自如,用筆較草率,畫面構圖很講究意境,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
成書於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壹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銹者”。明王世性《廣誌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明張應文《清秘藏》論窯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壹代絕品”。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談宣德窯“按此明宣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壹不精”。
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系,作品壹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工藝的典範。自明代成化朝開始到晚清民國均大量仿制宣德官窯青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宮舊藏的宣德青花為藍本,去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都具有宣德青花的韻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紋碗、纏枝花紋缽缸,折枝花果紋花口碗,纏枝花紋魚簍尊,海水異獸紋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葉紋玉壺春瓶、花果紋梅瓶、花卉紋書紋燈、團龍紋葵式洗、海水龍紋天球瓶、綬帶耳葫蘆瓶、牽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錦紋蓋罐、鳳穿花紋罐、松竹梅人物紋盤、把蓮盤、花果紋執壺等。[4]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瓶
胎釉
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宣德朝無論什麽品種的瓷器,幾乎都是這種釉面。
民窯器胎體使用瓷石加高嶺土制成,白凈,瓷化程度好,與永樂民窯器相比胎體減薄。有色多為淡卵青色,釉質肥潤光亮,釉面有氣泡和橘皮棕眼。
青料
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以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為主。明萬歷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壹書記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繪制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制時常使用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海水蕉葉紋尊
蘇麻離青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蘇麻離青發色深沈濃艷,在爐火氣氛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含鐵量高容易使發色呈現深藍色,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在壹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處釉層薄會出現幹澀、無光的現象;國產鈷料呈現壹種色澤藍中帶灰,沒有黑褐色鐵銹結晶斑點;另壹種發色清淡,有暈散現象,色澤幽雅;在進口和國產兩種色料混合使用時,發色明快,呈色濃重與淡雅相間,具備兩種鈷料的特點。
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豐富,形體多種多樣,十分富於變化。從幾厘米的鳥食罐到幾十厘米的大罐、大缸應有盡有。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海水龍紋缽
瓶有梅瓶、玉壺春瓶、膽瓶、貫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寶月瓶、扁腹綬帶葫蘆瓶等。
壺有執壺、葫蘆口執壺、玉壺春執壺、方流執壺、軍持、扁壺、背壺、梨形壺、僧帽壺等。
罐有壯罐、蟋蟀罐、蓋罐、直口罐、出戟蓋罐、鳥食罐、荷葉蓋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雞心碗、合碗、臥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盤有敞口盤、撇口盤、折沿盤、菱花口盤等。
宣德青花纏枝花卉對碗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臥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還有硯滴、筆管、油燈、八角燭臺、香薰、渣鬥、水盂、盞托、花澆、盤座、高足杯、缽、盒、豆、匜、爵、石榴尊、長方爐、三足筒爐、魚缸等。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豐滿,瓶體肥胖與元代比頸部粗而短。盤類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斂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圓形口和菱花式的,壹種造型有多種尺寸,小的十幾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蓮盤傳世最多,無論大小極少見塌底現象,胎體都比較厚,足墻不是很高,墻內斂,裏墻外斜,無法用手抓起,為無釉細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多寫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鬥呈臺階底,除此之外,當時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許多造型摹仿西亞地區的金銀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點,如天球瓶,瓶頸短粗,上闊下斂,花澆、魚簍尊、盤座、折沿盆、八方燭臺等。整體風格是雄偉渾厚,莊重古樸,大件器皿增多,相對於盤、碗、碟類器物來說制作難度要大得多,胎體均為上下分段制作,然後粘接而成,胎體厚,制作非常規整,比例協調,沒有變形現象,說明成型技術和燒成技術都十分成熟,大盤底足淺,足下部內斂。小件器物精致細巧,厚薄適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采。
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
紋飾
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壹氣呵成感。紋飾粗獷、隨意點繪沒有輪廓,俗稱“壹筆點畫”。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
紋飾取材範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紋樣繪畫上,采用小筆渲染填色,由於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其構圖都達到概括、誇張和取舍,增強了裝飾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綜觀宣德青花紋飾是取材範圍廣泛,構圖有新意,裝飾手法豐富,繪畫講究恢宏壯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有纏枝牡丹、纏枝蓮花、纏枝菊花、纏枝靈芝、纏枝牽牛花、松竹悔、寶相花、梔子、靈芝、百合花、束蓮、山茶、枇杷、萱草、蓮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見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蓮花組合描繪在壹起。而且往往是幾種花卉交錯重復使用。纏枝蓮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較為多見,多為雙邊蓮瓣。描繪得非常流暢,線條粗獷,自由活潑,畫法布局根據器型講究變化,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顯示了當時裝飾藝術的高超及繪畫功力的嫻熟。
瓜果紋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
龍紋有雲龍、團龍、夔龍、螭龍、海水龍、趕珠龍、飛翼龍、龍穿花、蓮池龍、龍紋牡丹等。
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龍嘴翹如豬,頭發長而向上飄起,有雙角,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多見三爪,體現宮廷龍紋的威懾感。龍除了與朵雲和海水組成圖案外,當時也常和鳳結合在壹起。香草龍常口銜靈芝,尾做卷為草狀。
鳳紋有團鳳、雲鳳、雙鳳、穿花鳳、龍鳳等。
其他動物紋還有魚藻紋、麻鵲紋、飛象紋、麟麟紋、海獸波濤紋、獅球紋、枇杷綬帶鳥紋等。
人物紋由於受蘇麻離青原料易暈散的限制,燒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簫引鳳、仙人乘鳳、嬰戲圖、琴棋書畫、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園樓閣組合描畫在壹起,格調清幽,如仕女遊園、賞月、拜月等。
海水紋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現,也最為擅長,除了少量用作主題紋飾外,多是用作輔助紋飾,采用寫實手法描繪,海水起伏翻騰,洶湧澎湃,氣勢壯闊。
另外庭園小景、山石欄桿、蓮托八寶(明代的八寶順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瓶、腸)、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經常出現於青花瓷器上。
輔助紋飾比較常見的有正反相連的回紋、正反山字、弦紋、十字杵、法輪、纏枝花卉、仰蓮、蕉葉、忍冬、龜背錦、垂雲、點珠紋、朵花、卷草、蕉葉、忍冬、瓔珞、仰覆蓮瓣、如意雲頭紋等。
款識
宣德青花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說法,瓷盤無壹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早期為四字篆款,其他多寫楷書。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雙圈雙行楷書款、六字橫款、六字豎款。四字款有雙行雙圈楷書款、四字橫款、四字豎款、四字篆書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個別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較少。民窯器大多書“福”、“壽”及梵文。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紋如意耳扁壺
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款書於瓶、罐、碗、洗、壺、盤等器物底部。六字橫款多書於缸、盂、鳥食罐、弦紋爐、撇口盤、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豎款壹般書於香爐、碗心裏部及壺流柄上。四字款壹般書於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識壹般是在碗心,多為雙圈六字。盤為釉底的常底心書款,盤為砂底的落款於肩部、側面或折沿下。[13]
宣德青花款識字體結構布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筆劃粗細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頗有顏體書法之韻味。筆法遒勁有力,書寫工整、結構端莊、字體清晰,渾厚而古樸。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堅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出群”。楷書款“大”字多撇短,捺長。“德”字“心”上無壹橫,這是沿用漢碑中的古體寫法。“德”左右兩部分靠得很緊,看似不太協調。“制”字中“衣”的橫邊不超過“刀”,“衣”字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篆書款書寫極少,雙圈往往有深淺,六字有的大小不壹,字體清晰、圓潤,起落筆處呈尖狀,“德”字“心”上有壹橫,“宣”字左邊壹點多不過橫,右邊壹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壹橫較短。[14][15][16]
宣德年款
宣德款的常見筆跡特征:字體寫法不壹,風格多變
宣德官窯楷書年款中,有壹種風格尤其突出,其筆法工整、清秀、剛勁,自然大方,以前人們多認為這是仿晉唐小楷的筆法,後有人提出宣德官窯年款的藍本,出自當時功力深厚的大書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長於“臺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名重壹時。“臺閣體”結構以方正為主,筆道粗細壹致,各部停勻,屬於楷體,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書寫壹筆不茍,法度謹嚴,點畫巧妙,轉折分明,提按清楚,運筆便捷利落而沈實;線條輕重,粗細有變化,其收筆、落筆、撇捺、轉折勾挑處,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牽絲搭筆,顯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景德鎮禦窯廠臨摹當時官方常用“臺閣體”書寫宣德款絕非壹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窯瓷器上年款字體的寫法不壹。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為例,常見“大”字的撇畫,下分割第壹筆橫劃,有右邊長的,也有左邊長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這壹橫還有長短之分的。但,由橫劃左側三分之壹處分割為常見,並且上方出頭適中,過長者為清代仿筆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與月部,日與月的最下壹橫筆,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勢基本保持壹致,在壹個基準線,而月部卻絕無長勾現象。
“宣”字第壹筆向右點,往往與第三筆橫勾連接。第三筆橫勾左高右低,帶動整體橫劃有倚斜之勢。
篆書“德”字心上有壹橫,而楷書“德”字心上無壹橫。“德”字雙人旁與左邊有支離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點在壹個基本平直面上,最後壹點無拖拉。
“年”字雖然有五種不同的寫法,但第四筆用向右平斜點代替短豎,少有右短豎為常見特征。本朝款不見第四筆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筆左高右低,倚斜之勢能收得住,筆不下塌。最後壹筆直畫下端常見頓筆收尾色濃,極少見尖銳之鋒。
“制”字下“衣”壹點或有或無,有“衣”款將點和第三筆的撇壹筆連成。“衣”字提筆和撇筆書寫無連接,“衣”字提筆與捺筆分筆書寫常不在壹個對應線上。[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