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木在我國的信仰和民俗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千百年來,桃木據說可以辟邪,可以鎮宅。《藝典》說:“桃木為五木之精,仙木可抑煞。”如意”源於俗稱“不求人”的抓背工具,後逐漸演變為吉祥的象征。壹廂情願之名,如其所願。它意味著好運、好運和幸福。
產於宜山益陽的孤桐,以制作琴瑟和樂器聞名。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比如《詩經》、《詩經》、《史記》等。不幸的是,聞名天下的孤兒桐在壹場天價大火中消失了。清朝雍正年間,鄒縣知府王二建下定決心,以桃代桐,彌補人們情感上的遺憾。他別出心裁地讓人把桃核包在泥球裏,彈射到山溝裏。第二年春天,真的長出了很多桃樹。三五年後,桃花漫山遍野,春風吹來,花瓣紛飛,形成了“依山紅雨”的奇觀。王二建激動不已,寫下了流傳至今的《沂山種桃》絕句:“半日山前萬頃霞,孤桐老去桃花補。沃根不用人水,紅雨春風來萬家。”
宜山的桃樹繼承了富陽孤桐的傲氣,曲徑優美,木質結實,木質芳香,紋理清晰,深淺不壹,溫潤細膩,適合制作各種工藝品。壹山桃木如意精選上等桃枝,采用傳統工藝手工雕刻而成。其優美的造型設計獨特,圖案吉祥,雕刻精美。當妳把玩它的時候,妳會覺得心裏很滿足,很有欣賞和收藏價值。真的是家庭必備,饋贈親朋好友,收藏,家居裝飾的絕佳禮品。
朱良在宜山讀書
同學三年的深情,18歲生日會的纏綿,最後兩人淒美的化為壹只蝴蝶...朱良感人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人們常把《梁祝》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朱良的家鄉在哪裏?壹直是個未解之謎。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宣布朱良傳說發源於濟寧市,並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朱良在宜山讀書的說法得到了進壹步證實。
從春秋到南北朝,前後有1000多年。嶧山歷來是鄒縣的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發達。山中有春秋、子恩、富陽、古通四個書院,是儒學講學的重要場所。根據傳說,祝英臺女扮男裝,跟隨梁山伯在這裏學習了許多年。至今仍有朱良讀書洞、朱良池、朱良廟、朱良讀書舊址等古跡。
從旅遊專線進入宜山,宜山景區派出所正對面,是良渚讀書洞和良渚池的舊址。其中“良渚讀書洞”四個字是明朝萬歷年間鄒縣知縣王紫荊題寫的。洞穴東西長10米,有天然石桌和坐臥凳。山洞裏有兩處泉水。東泉叫“明心泉”,西泉叫“朱良池”。泉水清澈叮咚,可飲可洗。傳說朱良和他的妻子給了他們壹個月的假期,因為他們的私立學校老師回家參加葬禮了。他們出來玩,終於找到了這個山洞,直呼“真是仙境”,經常在陰涼處看書。
從東路遊覽,可以清楚地看到富陽和古銅兩個書院的舊址。據祝英臺梁山伯墓碑文記載,朱良夫婦正是在這裏“師從易義山先生”,“白天是同學,晚上睡在壹起,三年不解。他們可謂好學。”阜陽書院重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據書院門前碑文記載,原書院正殿三柱,左右平房三柱,東西室三柱,大門三柱,內有“阜陽書院”四字碑。戰後,我們只能從半米寬的石基上想象當年的盛況,只能從殘破的四字碑座上依稀看到“院”字。古桐書院留下的遺跡就更少了,只有幾塊石頭和字跡模糊的殘跡散落在荒涼的雜草中,讓人扼腕嘆息。
從古銅書院步行約半小時,良渚寺舊址就在隱仙洞邊上。據記載,這裏曾有壹座古建築。主殿墻基長15米,寬6米。它建於元朝,大廳裏有壹座朱良和他的妻子做的漢白玉雕塑。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鄰近八個村子的人來趕廟會時,許多婦女都會在這裏燒香許願。“良渚”神社何時建立,何時湮滅,不得而知。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人們不僅把“梁山伯與祝英臺”視為忠貞愛情的象征,甚至還賦予了他們“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的神聖職能。雖然在今天看來很可笑,但仔細想想也符合普通人的傳統心態。在浪漫中,普通人追求的更多的還是壹種真實感。不幸的是,現在只剩下附屬大廳和大門的廢墟。
關於嶧山上的朱良,有很多傳說,“三問石”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壹個。三問石是壹塊巨大的石頭,壹大壹小,矗立在嶧山的東面,被當地人稱為“馬嘴石”。傳說,當朱良壹起在宜山旅行時,他來到了這兩塊巨石前。當祝英臺看到這兩塊巨石像壹對戀人時,他暗暗感動,問梁山伯:“梁兄,這兩塊巨石像什麽?”其實,她心裏有自己的答案,只是想看看梁山伯的心思。出乎意料的是,梁山伯非常精通閱讀,但這件事卻略顯平淡。“我覺得它看起來像馬的嘴。”祝英臺搖了搖頭。“再看看,長什麽樣?”“能像玉米壹樣嗎?”祝英臺皺起眉頭,撅著嘴。“梁兄,再好好看看。是什麽樣的?”梁山伯苦苦思索了很久,突然他拍了拍腦袋。“哇,我知道了,壹定是它!”"祝英臺面露喜色,傾向於站出來。"比如什麽?梁山伯嚴肅地說:“像壹條木魚!”這次祝英臺不高興了。她自言自語道:“妳真是塊難啃的骨頭。”轉身離開了,只留下梁山伯還在那裏自言自語,“像什麽?只是兩塊大石頭!".....於是這兩塊巨石就有了“三問石”的名字。其實,梁山伯的第壹個回答也很生動,但這個名字沒能猜中祝英臺的心思。
在宜山工作近十年,壹直從事宣傳工作。每年都會接待很多良渚文化的愛好者,包括各大媒體記者、高校的教授和學生、文藝界的老同誌、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可以說,長期以來,特別是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宜山壹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註。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拍攝了朱良在宜山讀書的現場,拍攝了朱良在宜山讀書的讀書軌跡。美國職業攝影家協會主席Jack Reznik、意大利攝影藝術聯展總監孟琦Silvano、參加第三屆孔子國際攝影展的EFIAP英國圖片社總裁Paul等來自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比利時、日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省等國家的50多位著名攝影師前往宜山采風,用鏡頭留下了許多美好的瞬間。
無論是朱良的傳說還是事實,朱良留下的美好記憶不會改變,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不會改變!朱良在宜山讀書的說法不會改變。壹山成就了這對才華橫溢的情侶。可以說,嶧山是朱良愛情的搖籃,是蝴蝶飛舞的地方。相信世界上有真愛的人,壹定會把這首悲傷的情歌傳下去,讓依山的自然景觀見證他們永恒的愛情!
宜山古代社會
“二月二,龍擡頭”也是鄒城義山古會的第壹天。崗山街道後壩村舞龍隊參加了“1913登彜山,祈福平安”活動,在彜山腳下擊鼓祈福,舞出壹條長龍,既舞出了精神,又祈求龍的保佑,祝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家富強、人民平安。舞龍的熱鬧氣氛為嶧山古遊戲增添了新的視角和風味。
道教與易山
道教既是社會史,也是宗教文化。根據史料的記載,有人認為道教起源於老子,葛洪認為起源於兩儀不分時的原始君王。種種推論,讓道教的起源真假難辨,撲朔迷離。正是因為這些錯綜復雜的奧秘,道教吸引著我們壹步步來到她身邊。
從壹統天下的秦朝開始,他們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實行嚴刑峻法,企圖以暴力鎮壓來維持統治,迷信神仙方士,祭祀鬼神,希望王權永存。但其統治轉瞬間被農民起義顛覆,於是漢初統治者推崇清靜主義的統治思想和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行所謂“黃老政治”。
道最初的目的是追求長生,以修仙為主要目標。道教理論的形成主要是神仙思想和道教理論的總結和延伸。《山海經》中有很多關於神仙國、神仙藥、神仙人的記載。壹些養生、強身、延年益壽、神秘人的技術,真的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如彭祖、榮成、盧仝等“常吃,善導氣,或能導補事,善”,在驚濤駭浪、飛沙走石中的玄幻技藝,在方士文人的鼓噪和幫助下,備受帝王推崇。《黃帝四經》、《黃帝太素》、《黃帝陰陽》、《黃帝之明》、《老子鄰家傳》、《老子傅經論》、《談老子》、《道德經》奠定了道教世代興盛的理論基礎,從而成為區別於其他宗教的教義體系的領袖,也是中國現存的黃道禁忌。
當然,在黃老學的發展過程中,其文化、思想、道統、藝術不斷被人們所吸引、采納和延續。其中,墨子以其獨特的眼光,吸收並拓寬了黃老學說的思想和空間,寫出了《日月鬼神》等道家思想和學說,葛洪稱之為:外治經典,內修佛學,思道成仙。厲害的人幫助別人生病,有錢的人鼓勵別人,聰明的人勸別人教書。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的許多思想明顯帶有明顯的墨家痕跡,可以說在道教信仰和思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道教早期的《太平經》和《神通器》的出現,到東漢末年五鬥米教和《太平道》的出現,道教在大江南北傳播,晉代道教從民間進入上層,以趙謀士孫修為代表。趙還拜道士胡沃為太平將軍,以招徠祝福。事實上,自商周以來,已有無數術士步入高層,其中商周宰相姜尚,甚至連諸葛孔明也難逃嫌疑。金代道教進入高門店,壹大批士紳加入道教,其中最著名的有錢塘穆氏、瑯琊、王氏、範陽陸氏、高平遙氏、會稽孔氏、丹陽葛氏、陶氏等。從東漢末年道教的不斷分化與鬥爭,到魏晉時期道教的改革與整頓,道教朝著完善化、制度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
樓觀道教出現於北齊周時期,其發展成為這壹時期的鼎盛時期。到隋唐時期,道教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對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的政權起到了壹定的作用。與此同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道士,如的王、潘、司馬、的李漢光、樓觀道的、天師道的殷、鞠國楨、張靈儀,以及著名的道教學者孫思邈、程、王玄蘭、李融、李健、張萬福等。道教在晚唐的安史之亂、農民起義和五代十國時期損失慘重。許多道觀被毀,藏經損毀丟失,是道教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災難。
到了宋代,北方道教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維護和發展,崇道政策被推向壹個新的高潮。
據《嶧山鄒縣》記載,嶧山早期的道教活動有顓頊的曾孫、呂仲的中子在嶧山修行、彭祖居的《玄策》、方世澄的《東華陽樓儉修》漢末嶧山的《南觀》、漢末的《義吟》、南北朝魏的《造佛觀》等等。
從我對道教的探索中發現,早在早期,的弟弟滕就寫下了壹千多字的《道觀花序》,從中記述了他對老子和道教的看法,並極力推崇。他曾經建過壹個概念,推崇道家。北魏太祖滅佛時,樓觀道已定居沂山,這可能是沂山道最早的名稱。
據《義山誌》記載,義山道教有壹個世系可考,應該是從全真道北派綏山派開始的。它的創始人是劉處玄,他在王重陽學習道教,來到了宜山。命王鎮守爐丹谷,弟子安然子、姚之儀交由華山派住持120余年。純粹主義者孫不二的弟子李崇彥創立了玉泉觀。華山派興盛於明代,道教徒眾多,多達1.3萬人,土地3700畝,寺廟573座,使宜山道教發展達到頂峰。明朝萬歷年間,出版了181卷續道集,義山有佛道兩派。
我對移山道的興趣和啟蒙,來自於著名學者張艷玲先生的《移山道愛》。1996我很幸運,愛不釋手,但是後來被同事借走了,說是丟了。事實上,我愛它,用它的悲傷取悅它,不想還它。無奈之下,只留下了無限的回憶。1995鄒城市作協孫主席百忙之中在宜山找到,發給我。我非常感激。
再讀壹遍,依然是壹首安靜的歌,妙語連珠。壹個熱情的女道士同時也是武術家的形象,勇敢無畏,美麗動人,讓我的心難以割舍,壹個神秘而熱情的義山,壹個深情而神秘的義山道。所以第二天去了壹趟嶧山,參觀了嶧山現存的道觀和道教弟子。說真的,嶧山的道教觀和道教,自晉宋以來,歷經數百次戰亂和災難,有修有毀,有毀有修。其中最大的有宋元之戰、佛道之爭、明末農民起義、朱迪夷山平路、清代白蓮教,包括近代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戰爭。好在在政府和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熱愛下,雖然廢墟光禿禿的,樹木光禿禿的,但卻根深蒂固,錯落有致,巍峨雄偉,甚至還有參天古樹遮天,牌坊石路,篇章相映,肩頭碑,珍珠戲黃龍。
道士們身穿灰袍灰帽,皂襖水鞋,頭發花白,面容肅然。他們坐在香側,在拜案前說些什麽,祈求平安幸福。
千百年後,仍有頌經揚道的碑文詩詞。如元碑:白雲宮、仙棚、碧雲宮、鹿丹嶼、東華宮* * *有11為註。明代有明德真人牌位、崇德真人牌位、仙人萬壽宮重建牌位、廬山仙人萬壽宮牌位、明代聖旨牌位、李陵園牌位、玉清寺及清代二十四景碑、仙彭宋碑、義山傅碑、民國義山碑等50處古跡。
誠然,嶧山石刻上的對聯數不勝數,而且大多是描寫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特別是1985宜山景區管理處成立後,政府加強了對宜山文化的管理、修繕和挖掘,使宜山的景觀和文化發展達到了壹個全新的局面,於是對寺廟進行了裝飾。
我們後人對義山道知之甚少,之道尚淺。我們渴望向先賢學習,所以有些疑惑。請傻壹點。我得用幾句話來結束,我有很多感受來表明我的感受:
五華香雲河田明
千年道情唱飄煙
洗去渾濁的塵埃和風俗。
轉瞬間,日月明。
榮辱皆灑生前。
人生自古以來就處於兩難的境地
季承·康福的名字代代相傳。
微風進入群山。
孟子致力於說:“孔子登東山而小,登泰山而小於天下。”東山,也就是宜山。位於孔孟之鄉鄒城市東南10公裏處,自然景觀優美奇特,素有“戴南奇觀”、“鄒魯魯修”之稱。
沂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聞名於世,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壹。依山因其“怪石嶙峋,山無土,積石相連,溪流不絕”而得名。《詩經·松露》有“存宋”之詩。舒靜愚公有“骨陽骨通”的記載。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登上了攬勝,他們在宜山留下了300多處著名的摩崖石刻和碑刻,為宜山添彩。1,京臺高速(京福高速,G3)-鄒城出口(沿崇義路西行)-宜山路-104國道南行約30分鐘-宜山景區指示牌向東轉約10分鐘-可到達景區,下高速後開車約45分鐘。
2.京臺高速(京福高速,G3)-宜山出口下車(鄒城南外環西行)-向北轉曹保果古城遺址,下高速後行駛15分鐘。
3.國道104:鄒城市往南5.7公裏,有嶧山風景區的標誌,往東走只有1公裏。
4.汽車站:在鄒城汽車站下車,乘坐2路公交車直達。車費是2元。1.公交:在鄒城火車站下車,乘坐2路公交車直達。車費是2元。
2.出租車:可從鄒城火車站廣場乘坐,距離17分鐘,25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