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妳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廣西三月三的作文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廣西三月三的作文1成群結隊的青年男女身穿節日盛裝,雲集山頭曠野,即興對唱;嘹亮的歌聲像陣陣海浪,此起彼伏,響徹山間。唱完了歌,熱鬧的人群中又開始了“打扁擔”、“打銅鼓”等傳統活動這就是廣西壯族三月三山歌節的場景。每到三月三,廣西的人家都要歡聚壹堂,***同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
三月三的來源有個傳說。相傳,有個叫劉三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歌聲優美動人。她經常教百姓們唱歌,受到了百姓的愛戴。但後來她遭到了迫害,被人推入水中。劉三姐沒有沈入水底,而是騎著壹條魚飛上了天,成為了歌仙。為了紀念她,人們把她升天成仙的日子三月三,定為了節日,並壹直流傳下來。
三月三這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對歌,當地人稱之為“趕歌圩”。大家身著盛裝,聚在山頭曠野、竹林草坡歌唱。歌聲連綿不斷,深入人心。壹會兒讓妳感覺置身雲海間,雲霧繞著妳翩翩起舞;壹會兒讓妳仿佛走進了森林,綠色在妳旁邊蕩漾開來勤勞智慧的壯族人,創造了悅耳動人、豐富多彩的山歌,使這壹傳統民族節日披上了迷人的音韻紗衣。
“打扁擔”也是壹項廣受歡迎的活動。三月三這天,村頭巷尾,隨處可以聽到扁擔“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擊聲,節奏強烈有力,聲響清脆高亢,熱鬧非凡。表演者或四人壹組,或八到十人壹組。他們手執壹根扁擔,配合著輕松悅耳的竹筒伴奏聲,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聲合著村民的歡笑聲,匯成和諧幸福的聲浪,激蕩人心。“打扁擔”的表演寓意著豐收喜慶,寄托著人們對來年豐收的美好祈盼。
兒童最喜歡的是做五色飯。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這壹天,壯族人家會采來紅蘭草、黃花、楓葉和柴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這樣做出來的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艷、五彩斑斕,就像彩虹掉進了碗裏;口感柔軟滋潤,吃起來唇齒間有淡淡的植物清香,令人回味無窮。據說五色飯受到了仙女的贊賞,人們吃了會身體健康。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
三月三,驅除了人們辛勞壹年的疲憊,讓人們以更好的心態迎接新的壹年。
廣西三月三的作文2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農歷三月三,方圓數十裏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有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
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農歷三月三是廣西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農歷三月三的壹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歌圩,是廣西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為“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廣西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
傳說在以前,有位廣西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壹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叠相歌和,含情淒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裏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廣西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壹。不過,農歷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後接觸,建立壹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廣西三月三的作文3我的家鄉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裏保留了許多的風俗習慣,我想介紹的是三月三歌圩節。在我國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是現在,每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壯族的三月三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所以又稱為歌仙節。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壹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壹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壹、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是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壹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壹直流傳至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壹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節上拋繡球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哪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不過壯族人玩繡球,以拋繡球為樂,也不是近壹兩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對歌墟的拋繡球活動描述道: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綸。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所謂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叠相歌和,含情淒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宋《太平寰宇記》中也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已經相當興盛。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墟活動的地方就有多達26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裏,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過節,但會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等等歡度節日。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是永恒的經典。
廣西三月三的作文4今年,我第壹次到鄉下姥姥家去過農歷三月三,農歷三月三是廣西壯族傳統的節日。廣西壯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飯特出名,我是早有耳聞的。壹聽見五色糯米飯這個詞,我嘴都讒了。
到了姥姥家,我叫姥姥演示壹次做糯米飯的程序給我看,姥姥笑了笑就答應了。開始,姥姥把楓葉放在臼中搗爛,曬幹浸入壹定量的水中,姥姥還說,這楓葉壹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繼續做。第二天,姥姥把葉渣撈出來濾凈,然後取出黑色染料液體。黑色染料液體要放入鍋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姥姥接著把黃梔子的果實提取,再將黃梔子搗碎成片後放入清水裏浸泡,就可以得到黃橙色的雜料液體。緊接著,姥姥又用同壹品種而葉片形狀不同的紅藍草經水煮而成的紅色雜料液體和紫色雜料液體跟糯米浸泡。姥姥還告訴我說,這些植物葉片稍長的,顏色就稍深點,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的,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經姥姥這麽有壹講,我才知道:原來壹種植物還會有兩種顏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姥姥說,用這些雜料浸泡過的糯米分別放在鍋裏蒸十幾分鐘,就能得出各種各樣的糯米飯。說著說著,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飯啊!
可是當姥姥還沒有做好五色糯米飯時,鄰居的小夥伴已經來叫我去趕歌圩了。我聽了立刻欣喜若狂,因為這是我第壹次去趕歌圩呀。我和小夥伴邊走邊聊天起來,雖然他們說的壯語我壹句也聽不懂,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裏,我知道了廣西壯族人民是很熱情好客的,就連小孩也不例外。
不壹會兒,我們來到了壹個土坡上,只見壹對對青年男女肩並著肩在土坡上對歌,周圍都圍滿了觀眾,真是熱鬧非凡啊!他們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聽不懂唱的是什麽,但是從那些叔叔阿姨臉上的表情來看,我猜想他們唱的應該是喜慶的山歌。聽到他們的歌聲,我突然想起現在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裏所唱的歌,就有壹些選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語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態唱法,我想:這些叔叔阿姨們唱的調子大概也應該是原生態唱法吧。
看著看著,我忽然想姥姥還在家給我做五色糯米飯呢,於是我趕緊往家跑去。剛回到家門口,就聞到壹股清香味從門縫裏鉆出來。我趕緊跑進家去,只見飯桌上擺滿了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它們的顏色分別是:紅、黃、黑、紫、白五種。我連忙盛了壹碗糯米飯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那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艷、五彩繽紛、晶瑩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潤柔軟、味道鮮美、純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如今,已經過了壹個多月,可是每當想起姥姥做的'五色糯米飯,那濃濃的親情和純純的友情便縈繞在我的腦海裏。
我愛美麗而迷人的家鄉,更愛家鄉勤勞熱情好客的廣西壯族人民!
廣西三月三的作文5廣西壯族傳統歌節。又叫“農歷三月三”、“歌圩節”、歌圩,狀語交“窩埠坡”、“雙龍洞”。
廣西壯族人民每到“農歷三月三”時,方圓數千裏的男女方,都開開心心地穿上盛裝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多則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響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則佳偶,別有風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方,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歌。通常由男方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的答應;彼此互相了解之後,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即編即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男女方經過對歌接觸之後,建立了壹定的感情,相約下壹次歌圩再會。
在歌圩上還有碰蛋的習俗:小夥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此外,還有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無彩鳳、武術表演、唱桂劇等,整個山鄉沈浸在節目的氣氛中。
廣西三月三的作文6農歷三月三,也叫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節日。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農歷三月三活動,廣西首次在農歷三月三節日放假兩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細雨綿綿,我來到了壯鄉。這壯鄉隱藏在群山懷抱之間,壹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腳樓,滿地都是嫩綠的野草,壹副多麽美麗的田園詩畫啊。樸實的廣西壯族人們熱情地邀請我們這些外來的遊客進屋裏歇息,避雨。我進了壹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熱情地給我沏上了壹杯熱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談起來,對農歷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傳為了紀念廣西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人們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
雨住了,人們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熱起來了。只見方圓幾十裏的廣西壯族男女青年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來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臺上載歌載舞。圩臺周圍人山人海,煞是熱鬧。我好奇地望著舞臺上,只見男女分成了兩個隊,像拋繡球壹樣,妳拋來壹句,我就回壹句。對山歌到了高潮,大家妳壹言我壹語,內容也更精彩紛呈了。
姑娘唱問:“什麽結果壹條心?”小夥子唱答“就是芭蕉結果壹條心呀!”還有很多鬥智的歌詞,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帶入到了思索歌詞之下句的境界中了。驀然回過神來,才知壯鄉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壯鄉人民對於歌曲的追求之多,這些早已把人們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們漸漸散去了,但這壯鄉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