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張騫是西漢時偉大的探險家。他自請出使西域,歷經13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壹人。當時,漢朝正在準備進行壹場抗擊匈奴的戰爭。壹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壹個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其王族被匈奴單於殺死了。於是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張騫由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導,率領100多人,浩浩蕩蕩從隴西(今甘肅壹帶)冒險西行。張騫壹行壹路逐水草、簧野火,躲避壹切可疑的亂蹄蹤跡,提防著隨時可能發生的明攻暗襲。可是即便如此小心,他們還是壹出甘肅臨挑就與壹隊匈奴馬隊遭遇。除張騫和堂邑父被俘外,其他人無壹幸免。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張騫和堂邑父被迫分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他們還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壹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壹直在等待時機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過了11個春秋。壹個月黑之夜,張騫帶上匈奴妻子和向導堂邑父,趁匈奴不備,逃離了匈奴。大驚初定,張騫依然初衷不改,又繼續起“出使西域”的重大使命。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幹糧和飲用水,壹路上只能忍饑挨餓,幹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堂邑父射得壹手好箭,沿途常射獵壹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神之手。他們沿天山南麓,經過焉耆、龜茲、疏勒,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幹納盆地)。這裏是中亞的壹個富裕之邦,人口數十萬,有70余城鎮,盛產“天馬”。大宛王早有通漢之念,所以欣然派出向導、翻譯,護送張騫來到大月氏國,但是,此時大月氏的國情已發生很大變化。大月氏已在大夏建立了新王朝,改稱“小月氏”,事農耕,國富民強,時過境遷,對匈奴已無圖報之誌。張騫仔細考察了西域諸國的山川地理、城網市鎮和民風民俗。他還來到這壹帶的大邦大夏國都藍氏城,發現這裏有高度集權的王室,民多事商賈,兵弱怯戰。這些情況,張騫壹壹記在心上。張騫在大夏等地考察了壹年多後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控制地區,改道向南。他們翻過蔥嶺,沿昆侖山北麓而行,經莎車(今新疆莎車)、於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被扣押壹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等3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情況的匯報後,十分高興,封他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他又率隊從四川出發,對中國西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探險活動,但因蠻人阻殺而失敗。之後,他又以中郎將身份,第二次出使西域,取得了外交進展。公元114年,也就是二次出使西域後壹年,張騫病逝於長安。人們以“張騫鑿空”四字概括了他出使西域的貢獻和傳奇的壹生。張騫出使西域後15年,漢朝軍隊在西域大敗匈奴,控制了張掖、酒泉等關口,疏通了西域交通線。約公元前105年,漢朝派出了壹個絲綢商隊到達安息,使邊境出現了中國與西域間的物產大交流。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和張騫出使西域是的。
張騫出使西域原因?絲綢之路的由來~?1.張騫出使西域
歷經磨難出西域
漢夷文化大交融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恐怕是漢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壹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西域”壹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是和張騫的名字分不開的。
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壹帶。
西域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裏木盆地周圍。西漢初年,有“三十六國”:南緣有樓蘭(鄯善,在羅布泊附近)、菇羌、且末、於闐(今和田)、莎車等,習稱“南道諸國”;北緣有姑師(後分前、後車師,在今吐魯蕃)、尉犁、焉耆、龜茲(今庫車)、溫宿、姑墨(今阿克蘇)、疏勒(今喀什)等,習稱“北道諸國”。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後蒲額和東西且彌等。它們面積不大,多數是沙漠綠洲,也有山谷或盆地。人口不多,壹般兩三萬人,最大的龜茲是八萬人,小的只有壹二千人,居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除生產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產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飼草苜蓿。畜牧業有驢、馬、駱駝。此外,還有玉石、銅、鐵等礦產,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銅鐵鑄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國,雖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國國王以下設有官職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軍隊。公元前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貴族勢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國設有幢仆都尉,向各國征收繁重的賦稅,“賦稅諸國,取畜給焉”,對這些小國進行奴役和剝削。
當時,正在伊犁河流域遊牧的大月氏,是壹個著名的“行國”,40萬人口。他們曾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被匈奴壹再打敗後,剛遷到這裏不久。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因此,大月氏與匈奴是“世敵”。
漢朝日趨強盛後,計劃積極地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武帝聽到有關大月氏的傳言,就想與大月氏建立聯合關系,又考慮西行的必經道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於是公開征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從官,沒有固定職務,又隨時可能被選授重任。
張騫,漢中成國人。他是壹個意誌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蕩、善於待人處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十多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匈奴單於硬叫他娶當地人作妻,已經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壹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機會。
壹天,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越過蔥嶺,到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和國境內)。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今哈薩克***和國東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壹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壹次向西遠徙。烏孫,63萬人,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壹帶遊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後來匈奴支援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於這裏土地肥沃,逐漸由遊牧生活,改向農業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壹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壹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經13年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於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張騫回來以後,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後,由於張騫隨衛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這時,漢朝業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積極進行武帝時對匈奴最大規模的壹次戰役。幾年來漢武帝多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地情況,張騫著重介紹了烏孫到伊犁河畔後已經與匈奴發生矛盾的具體情況,建議招烏孫東返敦煌壹帶,跟漢***同抵抗匈奴。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略。同時,張騫也著重提出應該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采納。
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鉅萬”,到了烏孫,遊說烏孫王東返,沒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節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壹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裏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易。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漢朝後,拜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後,漢同西域的關系進壹步發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烏孫王以良馬千匹為聘禮向漢求和親,武帝把江都公主細君嫁給烏孫王。細君死後,漢又以楚王戊孫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解憂的侍者馮鐐深知詩文事理,做為公主使者常持漢節行賞賜於諸國,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稱為馮夫人。由於她的活動,鞏固和發展了漢同烏孫的關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分裂,日逐王先賢撣率人降漢,匈奴對西域的控制瓦解。漢宣帝任命衛司馬鄭吉為西域都護,駐守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這是漢朝在蔥嶺以東,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設定行政機構的開端。
匈奴奴隸主對西域各族人民的剝削、壓迫是極其殘酷的。西漢的封建制度,較之匈奴的奴隸制度要先進得多。因此,新疆境內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擺脫匈奴貴族的壓迫,接受西漢的統治。西漢 *** 在那裏設定常駐的官員,派去土卒屯田,並設校尉統領,保護屯田,使漢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細亞的壹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由於我國歷代封建中央 *** 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漢夷之間的第壹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2.絲綢之路的由來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是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羅布淖爾附近),沿昆侖山的北麓,經過於闐(今和田)、莎東、蒲犁(今塔什庫爾幹),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羅馬***和國),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這條橫貫歐亞的大路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因此被稱為“絲路”或“絲綢之路”。
有頭絲綢之路的故事之出使西域的張騫公元前115年,壹個天高氣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壹位身著戎裝的將軍正在安息國邊境守候。將軍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後兵馬不計其數。這浩浩蕩蕩的大軍奉安息國國王的命令,正在迎候遠道而來的友好使節。
東方隱約傳來壹陣陣丁零丁零的駝 *** ,士兵們循著 *** 望去,遠處出現了壹支駱駝隊,駱駝隊前面飄揚著鮮艷的旗幟。
“來了!來了!”安息國士兵歡呼起來。
“列隊歡迎!”將軍發出了命令。
騎兵迅疾分列兩隊,壹左壹右,擺成夾道歡迎的陣勢。樂隊奏起了軍樂,人群壹片歡騰。
中國使者從騎著的駱駝上下來,右手高擎節杖,滿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將軍翻身下馬,立正高呼:“本將軍奉命率官兵歡迎大漢國使者!”中國使者抱拳,作揖還禮:“有勞將軍遠迎。我是博望侯張騫的副使,謹代表大漢皇帝向安息國國王陛下致敬!”將軍還禮表示感謝。
中國使者指著身後的駱駝隊,說道:“這是大漢皇帝敬贈安息國國王陛下的壹點薄禮。”只見每峰駱駝的背上都馱著兩個大包袱。開啟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
安息國將軍高興地連連點頭,說道:“盼望已久的大漢使者終於到了!我謹代表安息國國王陛下,向大漢皇帝的使者贈禮。”他把手壹招,四名士兵送上兩個大禮盒。開啟壹看,裏面裝著許多特別大的鳥蛋,每個足有斤把重。這是當時中國沒有的鴕鳥蛋。
中國使者正要道謝,將軍又把手壹招,走上兩個人來,原來是魔術師。打頭的壹個拔出壹把匕首,插入自己嘴裏,頓時吞了下去。只見他壹拍肚子,匕首又從嘴裏吐了出來。第二個則張開大口,噴出壹團又壹團火苗。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人們都看得驚呆了。將軍含笑說道:“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特地讓他們前來助興。”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嗎?漢武帝初年,漢朝日趨強盛。為了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漢武帝下詔,招募精明能幹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聯絡月氏國。
月氏國在匈奴的西邊,要到月氏必須經過匈奴。所以沒人有膽量來承擔這壹使命。這時宮中郎張騫勇敢的報名應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正式任命張騫為使者,派匈奴降將堂邑父給他做翻譯。他們又應征了100多人,從隴西(今甘肅省)出發前往西域,隊伍隨身還攜帶了大量的行裝和禮物。
幾經輾轉,張騫壹行人終於歷經10年找到了月氏國。但這時的月氏國的情形與以往已大不相同了。
月氏國自國王被匈奴殺害後,大臣們擁國王的夫人做了王,生活十分安樂,如今已不願再回到幾千裏之外的故鄉去對付匈奴。
當張騫等人重新回到首都長安時,13年已經過去。張騫拜見漢武帝後,談了月氏國不肯出兵的原因,還詳細談了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漢武帝聽得入了迷。為了表彰張騫的卓越貢獻,漢武帝拜他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漢朝將匈奴趕到了漠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此通暢。此後,張騫和他的隨從幾次出使西域,到過36個國家,為溝通西域和漢朝的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
後來,人們習慣把張騫開通的漢朝到西域的道路稱為“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為的是軍事目的,但預期的目的沒完成,卻為漢朝展現了壹個嶄新的世界,漢朝的威名也遠播四海。
[我還想知道]
張騫出使西域途中,曾兩次被匈奴逮捕。並娶了匈奴女子為妻,有了後代。
張騫出使西域,引進了西域的葡萄、苜蓿等作物,還將西域的音樂舞蹈和樂器傳到了漢朝,同時,也將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打井、煉鐵的方法和絲綢帶進了西域。
古代張騫出使西域 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烏魯木齊—伊犁—現原蘇聯境內—羅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魯番—焉耆—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帕米爾高原—中亞
3、西域南路:西安—樓蘭—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爾高原—中
關於張騫出使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資料張謇,字季直,號嗇庵。1853年出生於常樂鎮,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894年(光緒20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 *** 授予他三品官銜。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南京 *** 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 *** 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的“父實業、母教育”的主張和實踐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他壹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同誌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援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壹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壹廠),以後,又陸續在崇明外沙(今啟東)久隆鎮創辦了大生二廠,在海門創辦了大生三廠,在城南創辦了大生副廠。並在呂四,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面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
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壹。 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張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在南通興辦了壹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2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師範學校— —通州師範學校,接著,於1905年建立了我國第壹座民辦博物苑,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後來,農、醫,紡三所學校合並成為南通學院。與此同時和稍後。還興辦了各種中、初級職業學校,短期講習班和特殊教育事業。如商業學校,銀行專修科、測繪專修科、工商補習學校,鍍鎳傳習所、蠶桑講習所,女工傳習所,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城市建設按照壹城三鎮的格局,開始成為長江下遊的重要商埠和蘇北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從壹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城鎮向資本主義的城市過渡。
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做出了什麽貢獻貢獻:
①張騫通西域,不僅獲得了大量過去聞所未聞的資料,而且也傳播了西漢的聲威.
②張騫通西域,開通了西域的道路,司馬遷稱此行為“鑿空”.
③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更頻繁,規模與範圍更大.使臣、商隊、宗教僧侶的往來,使當時世界幾大文明匯聚,西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④張騫通西域以後,天山南北與內地首次聯成壹體,中原同西域之間政治、經濟、文化聯絡日益密切,封建國家的影響深入邊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也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西亞的壹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中央 *** 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壹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麽意義1、意義
(1)開拓了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2)促進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3)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壹次文化交融;
(4)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2、張騫出使西域簡介
漢武帝建元年(元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壹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壹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3、出使原因
當時,正在伊犁河流域遊牧的大月氏,是壹個著名的“行國”,40萬人。他們曾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被匈奴壹再打敗後,剛遷到這裏不久,並且習慣了這裏的生活,不願意再次打仗了。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因此,大月氏與匈奴是“世敵”。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並沒有完成本身任務。
漢朝日趨強盛後,計劃積極地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武帝聽到有關大月氏的傳言,就想與大月氏建立聯合關系,又考慮西行的必經道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於是公開征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從官,沒有固定職務,又隨時可能被選授重任。
4、張騫簡介
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縣(今陜西省城固縣)人,漢代傑出的探險家、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漢武帝以軍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39年,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導,率領壹百多人,從隴西出發,中途被匈奴被扣十年,並娶妻生子。公元前114年張騫病逝於長安,歸葬故裏。
絲綢之路背景,張騫出使滅西域等。1. 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是
1.漢朝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及其他行業發展迅速,為以後的貿易往來奠定基礎。
2.漢朝的軍事實力強盛,邊境穩定,為來往貿易提供保護。
3.漢朝在當時的世界丄經濟與政治勢力都是非常強盛,許多國家願與漢朝進行貿易往來。
2. 絲綢之路指的是什麽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以漢唐的兩京長安/洛陽為起點,絲綢之路是壹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