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恐龍檔案卡

恐龍檔案卡

地球歷史上的中生代曾經蟲息過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壹壹恐龍。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恐龍化石多達幾百種,這樣壹個主宰地球l.6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覆滅。寫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費解的壹章。

迄今為止,各種有關恐龍滅絕原因的解釋均不能自圓其說。近年來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備受各方關註。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黏上層時發現微量元素棗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地層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後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檢測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合量異常增高的確是普遍性的。於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壹顆直徑約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巨變,導致了恐龍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巖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1.小行星壹般都是由矽、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

2.白堊紀末期的巖層大部分是熔巖冷卻形成的火成巖,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沈積巖只占地表很小壹部分。僅壹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巖層中嗎?

3.壹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麽只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國地球內部呢?

我們知道,地球內部的熱核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能量,壹旦地殼承受不住時,內部壓力便沖破地殼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銥棗這種主要存在於地核內的元素在大爆發時通過熔巖噴發從地球深處被帶到地殼表層,而公認的標誌白堊紀結束的黏土層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塵堆積形成。所以,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普遍增多證明當時地殼曾發生了普遍性劇烈噴發。

化石檔案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恐龍的死亡時間和絕大部分恐龍蛋化石的產出年代是在白堊紀末期,已發現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銥的薄黏土層下的地層中,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白堊紀末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等壹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相吻合。

近年來在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末期的地層裏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壹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壹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而且死後屍體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龍化石許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時發現當地含化石的巖層是壹種磚紅色的粉沙巖層,這種由大量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層積巖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環境。可以推測那次環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因為,如果地球的環境是在較長時間逐漸變化,恐龍種群是緩慢消亡的話,它們是不會留下這麽大量埋沒時間相對集中的恐龍蛋化石和整群恐農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數恐龍應是在生存環境壹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毀滅性災難而大批死亡。

大量體現當時地球環境特征的動植物化右均顯示,白堊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在,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壹片以水衫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鱷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自然環境是決定生命存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發後,當那些身軀碩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濕熱環境不復存在時,即使有壹些幸存下來,也無法適應相對寒冷幹燥、有冷暖季節區分的氣候環境而繼續生在。所以,大多數恐龍的絕跡便自然而然了。

還有壹部分幸免於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壹些早在保羅紀就已經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由冷血動物進化為耐寒的能調節體溫的熱血動物(鳥類、哺乳類及人類)。當然,每次大規模物種進化後,總會有壹些物種保留原狀,像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後,魚類還延續生存,爬行類中也有極少數(鱷、蜴蠍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萬年前恐龍的原始形態。

地球巖層中的生物遺跡揭示,在生物進化史上,每隔壹定時期就會發生壹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不是生物進化史上惟壹的災難,在更早的年代曾發生過絕大部分無脊椎動物在很短時間突然出現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現象。就像生物從單細胞向多細胞進化與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壹樣,它們需要壹個進化的過程(有1984年發現的我國雲南澄江化石群為證)。

迄今沒有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恐龍滅絕這種大規模生物滅絕是由小行星撞擊引起的。但是,地球內部至今仍在繼續的地質構造頻繁變動的事實表明,周期性地殼構造變動引起的環境“災變”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當然,小規模的物種逐漸進化也是貫穿於整個生命演變過程。周期性天體爆發(如新星爆發)是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行星在演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那些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礦藏就是解釋恐龍時代因地殼劇烈變動而終結的最好說明。

回答者:千尋1217 - 魔法師 四級 12-20 22:13

--------------------------------------------------------------------------------

恐龍是距今1億3千萬年前地球上爬行動物的總稱。它們的種類很多,身體大小、形狀、生活習性各不相同,陸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龍類爬行動物的活動場所。大的如中國四川省合川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全身長22米,體高3.5米,體重40~50噸。平時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體,以水中的藻類為食物。小的鸚鵡龍整個身體只有壹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飛翔,像長尾的喙嘴龍,有尖利的牙齒和長長的尾巴。尾巴末端有壹塊像蒼蠅拍形狀的膜,飛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馬拉雅魚龍,食肉善遊,上下頜特別長,形成長吻,口內有牙齒,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陸上的武士,如劍龍,身長6米,頭小,背部高拱,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豎立著,尾尖處有骨刺,是禦敵的武器。到了1億3千萬年前左右,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所引起的地形、氣候的變化,稱霸壹時的恐龍在地球上就完全滅絕了。恐龍滅亡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但應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是當時外界環境的改變與恐龍內在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

如果有人問妳,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是什麽,也許妳會毫不猶豫地說:“霸王龍!”

應該說,如果說妳的答案錯了,那還真有些冤枉妳,因為霸王龍確實在許多有關恐龍的書籍中都是被描述為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的。

但是現在我們要告訴妳,霸王龍在過去確實扮演過最大食肉恐龍角色,不過現在,它的“冠軍”地位已經讓位了。

1993年8月,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在其境內的內烏肯省發現了壹種食肉恐龍,其化石材料包括大腿骨、臀部骨骼、尾骨和帶有牙齒的下頜骨。由於它的大腿骨就長達1.4米,牙齒有成年人的小臂那麽長,因此科學家研究後認為,這種生活在距今1億1千萬年前的恐龍有12.5米長,體重估計達8噸,比那個叫做“蘇”的霸王龍之王還要長10厘米。科學家推測,這種恐龍以粗壯的後腿支撐身體並兩足行走,前臂短小,只用於抓取食物。它那巨大的牙齒完全可以撕碎任何獵物。

這麽大的食肉恐龍壹次得吃下多大的獵物才能滿足它的胃口啊?說來也巧,在同壹地區,古生物學家還發現了壹種巨大的素食恐龍。這種素食恐龍長達30多米,體重估計有將近100噸。很可能,這種巨大的素食恐龍正是那種巨大的肉食恐龍的主要捕食對象

20世紀90年代,壹個由美國丹佛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跡專家馬丁-洛克萊教授率領的古生物考察隊在位於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上的壹片泥灘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化石。其中,有5串足跡都比過去在葡萄牙發現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長恐龍足跡還要長,其長度分別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這些足跡是由20多條巨齒龍留下的。巨齒龍是壹種與霸王龍相似的食肉恐龍,但是它們生活在距今1億5千5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那個時候霸王龍還沒有出現呢。

新發現的足跡與過去在北美洲和歐洲發現的巨齒龍的足跡非常相似,說明在侏羅紀晚期的時候巨齒龍的分布範圍很廣。

每個足印的大小與霸王龍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長。足印還顯示其足後跟比較長。足跡顯示的跨步長度表明,這些巨齒龍的身體只比壹般身長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龍略微小壹點。像所有的肉食恐龍壹樣,巨齒龍的足跡顯示它的壹只腳的足印並不落在另壹只腳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間有90多厘米寬的間距。科學家據此推測,巨齒龍很可能像鴨子那樣搖搖擺擺地走路。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龍產地之壹,中國的恐龍化石發現地遍及東西南北。雲南、四川、山東、內蒙、新疆等地都以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而聞名於世。與這些恐龍大省相比,黑龍江簡直有點兒“默默無聞”了。可是妳知道嗎?中國最早被科學地命名的恐龍化石卻正是發現在黑龍江省、黑龍江畔的壹個小漁村附近,這個小漁村就是嘉蔭縣的漁亮子。

滿洲龍

由於黑龍江水的長期侵蝕,沿江兩岸的地層不斷地被剝蝕,裏面埋藏的恐龍化石就不斷地被沖刷出來,暴露在江邊的河灘上。當地的漁民發現了這些化石後非常驚奇,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麽粗大的動物骨骼。消息不逕而走,被對岸的俄國軍官聽到了,就前來調查並采集化石。最初,俄國人把這些大化石骨頭誤認為是猛獁象,而且在俄國伯力地方報紙上作了報道。俄國地質學家被這壹報道所吸引,從1915年至1917年連續到我國進行了三年的大規模考察和發掘,采集到壹批恐龍化石。他們把采到的化石進行了修理,並配上三分之壹的石膏模型,把這些化石裝架起來,陳列到彼得堡地質博物館裏。研究認定,這是壹種鴨嘴龍,高4.5米,長約8米,俄國地質學家把它命名為滿洲龍。

嘉蔭出土的這些滿洲龍化石顏色大多是深褐色或黑色,埋藏在礫巖中,石化程度很高,質地堅硬,黝黑發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含化石的礫石層是含油層位,因此地下的石油長期浸泡化石的緣故。

鴨嘴龍是恐龍家族中的晚輩,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是壹類以植物為食的素食恐龍。它們那兩條巨大的後腿與長長的尾巴構成壹個類似於三腳架的裝置,足以支撐其笨重的軀體。它們前肢短小,自由地懸在身體上部,可以用來抓取樹上的枝葉。它那高昂的頭上長著壹張偏平的鴨子似的嘴,嘴裏長著數百顆小牙齒。這些牙齒呈棱柱形,牙根細長,壹層層地鑲嵌排列著。這樣,當上層牙齒磨蝕殆盡,下層的牙齒就長上來補充。因此,鴨嘴龍就有了能夠自我修復和更新零件的用於研磨粗纖維性食物的高效器官,這也許正是它們特別適應於白堊紀晚期的生態環境的原因,因為,到了白堊紀晚期的時候,地球上柔軟的蕨類植物已經衰落,而多粗纖維的、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經開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優勢類群。

嘉蔭縣不僅出土了屬於鴨嘴龍的滿洲龍化石,還發現了似鳥龍化石和大量的植物化石。對這壹生物群落的研究和分析表明,現在如此寒冷的黑龍江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氣候溫暖潮濕、植物茂密繁盛,氣候條件與現代的海南島差不多。

令每壹個中國人深感遺憾的是,中國出土的第壹條被科學命名的恐龍並沒有被珍藏在中國。好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地質學工作者和古生物學家在那條恐龍的附近又找到了新的恐龍化石地點,發掘出了壹批新的滿洲龍化石。這些化石現在陳列在黑龍江省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等科普場所裏,正在向觀眾講述著6500萬年前的故事。 如果有人問妳,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是什麽,也許妳會毫不猶豫地說:“霸王龍!”

應該說,如果說妳的答案錯了,那還真有些冤枉妳,因為霸王龍確實在許多有關恐龍的書籍中都是被描述為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的。

但是現在我們要告訴妳,霸王龍在過去確實扮演過最大食肉恐龍角色,不過現在,它的“冠軍”地位已經讓位了。

1993年8月,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在其境內的內烏肯省發現了壹種食肉恐龍,其化石材料包括大腿骨、臀部骨骼、尾骨和帶有牙齒的下頜骨。由於它的大腿骨就長達1.4米,牙齒有成年人的小臂那麽長,因此科學家研究後認為,這種生活在距今1億1千萬年前的恐龍有12.5米長,體重估計達8噸,比那個叫做“蘇”的霸王龍之王還要長10厘米。科學家推測,這種恐龍以粗壯的後腿支撐身體並兩足行走,前臂短小,只用於抓取食物。它那巨大的牙齒完全可以撕碎任何獵物。

這麽大的食肉恐龍壹次得吃下多大的獵物才能滿足它的胃口啊?說來也巧,在同壹地區,古生物學家還發現了壹種巨大的素食恐龍。這種素食恐龍長達30多米,體重估計有將近100噸。很可能,這種巨大的素食恐龍正是那種巨大的肉食恐龍的主要捕食對象。

  • 上一篇:12星座簡介
  • 下一篇:成都有哪些好吃的小吃,都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