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妳有這方面困惑,可以花點時間提升壹下自己的閱讀技巧,比如樊登的《讀懂壹本書:樊登讀書法》與成甲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兩本書的異曲同工之處,就在於在壹定程度上解決了“如何把書(知識)讀得又深又廣”的問題。
01 書那麽多,應該讀哪本?
在海量的書籍面前,如果我們不主動壹點,很容易被沖昏頭腦了頭腦,變成了“知識收藏家”,而不是真正懂得如何運用。因此,成甲在書中,倡導大家追求壹種“臨界知識”,即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聽起來很高深,其實操作起來很簡單。如果妳確實沒有感興趣的書籍,但又想看書,怎麽辦?這時,妳可以從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開始,比如如何進行閱讀、如何學會健身、如何管理財務等等,主動去尋找該領域壹些經典的書籍和文章。如果妳有很多豐富的興趣,那就更好了,妳可以從這些領域入手,學習該學科的重要知識,甚至找到這些原理的原始出處,或者嘗試用自己的話、用更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些知識。如果妳是個好奇寶寶,更可以創造壹個假設,然後尋找各種書籍去驗證它們。
而樊登也提供了自己選書的秘訣:1、看出版機構。優秀的機構有擅長的出版領域,書的品牌也有保證;2、看作者背景。樊登推薦大家挑選壹些有學術背景的書,堪稱精華;3、看推薦人。認真嚴肅之人推薦的書壹般都過得去;4、看好書中的推薦書單;5、看書後的參考目錄;6、看書中內容;7、看翻譯和圖書印刷質量。
下次妳不知道如何列書單的時候,可以試試上述方法,順瓜摸藤,找到更多符合興趣、提升能力的好書。
02 有效閱讀,不是讀了就算
解決了列書單的問題,這些資料也到了我們手裏,但並不是瀏覽壹遍就罷了,而是要註意:作者用什麽樣的思路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在這些解決方案背後,有沒有我們已經熟悉的知識,可以關聯起來?我還能把這些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麽領域?
樊登就是壹個從不喜歡讀書,到慢慢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從書中提取精華,開始講書並將其發展為事業的人。因此,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符合自己閱讀能力的書籍,並加以鍛煉。
如果妳在閱讀理解方面能力比較薄弱,樊登甚至更為貼心地指出了“壹本書中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壹***有八條標準,解釋得很詳細,這裏摘錄壹些。
當妳感覺概念被清晰界定時,壹定要記下來。這個很好理解,每當我們通過壹本書了解曾經沒聽說過、或者感覺很模糊的概念,記下來可以解決壹些疑惑,比如時間管理裏的“二八定律”、“番茄鐘”等等。
當妳感覺某種解釋令妳很意外的時候。例如,常規上我們覺得喝咖啡可以讓人振奮,但實際上,午睡前喝咖啡可以達到更好的入睡效果,這種新奇的觀點,壹般都是作者會著力闡釋的部分。
還有遞進關系、轉折關系、不同側面、心靈沖擊等標準,在此不加以贅述。以上這種閱讀的過程,通過理解作者是如何提出觀點、證明觀點,我們跟著在進行反思。這些反思並不是大到要解決世界性難題,從微小的、貼近自身的事情出發,就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那麽書讀過了、也反思過了,就完結了嗎?當然是遠遠不夠的。成甲提出了通過“刻意練習”將知識變成自身能力的手段。所謂的“刻意練習”,指的是不論在什麽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壹系列普遍原則。我們既要有目的的去練習運用這些知識,又要掌握壹定的方法技巧。在讀了那麽多書之後,成甲教我們,要把掌握到的核心知識分門別類劃成小圈,將這些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知識能力單元,同時,也要在這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這樣壹來,知識就不是死的,而是活靈活現地變成了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請記得,“斜杠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結果。”
03 閱讀需要壹定的底層積累
樊登在書中有壹段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帶著目的讀書,往往讀的是妳舒適圈周邊的東西。自由閱讀則是突然跳到壹個未知黑暗區域,妳會慢慢探索這個未知黑暗區域,當妳發現了壹點亮光,它開始亮起來的時候,妳又跳到更大的區域,又亮起來壹點,最後,這些亮光集中在壹起,全亮了,整個大腦變成了解放區。這種感覺特別令人愉快。當妳能夠找到不同的書之間的聯系時,兩種方法就殊途同歸了。”
兩位作者都認為,閱讀是需要壹定底層積累的。樊登在經濟學、心理學、國學、管理學、邏輯學、哲學、人生經驗各個方面開出了相關書單;成甲提到了壹些重要的臨界知識,比如復利效應、概率論、進化論等等。可能這些書或者知識我們壹時半會消化不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累積,我們會越來越理解“通識”的優勢,它們幫我們在腦海中搭建越來越高的“能力臺階”,這樣在閱讀更新的書、了解更先進的知識時,可以快速擊破種種困難。
當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這兩位作家提出的方法也不完全適用於每個人,但有意識提升自己的閱讀技巧,讓自己的閱讀行為變得更加深入有趣,是壹件很值得做的事情。
毛姆曾說:“閱讀是壹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只有當妳享受其中才能沈浸,沈浸才能得其所,得其所才能活得更加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