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清末有哪些文物在國外被搶被盜?

清末有哪些文物在國外被搶被盜?

“世界文明的瑰寶——大英博物館250年藏品展”於2008年3月6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是大英博物館首次在中國舉辦展覽。在中國公眾看到的272件珍貴文物中,有從被譽為“人類搖籃”的坦桑尼亞奧多維遺址發掘出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羅塞塔石碑,有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拉斐爾、戈雅、倫勃朗的畫作。展品來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不同時期,以及日本、韓國、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然而,只有中國文物沒有被大英博物館視為“最重要的藏品”。

中國收藏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中國流失的文物多達654.38+0.64萬件,被全球47個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中國收藏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它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它建於1753年的時期。目前,它收藏了23,000件中國文物,其中約有2,000件長期展出。這些藏品與古希臘和埃及的藏品壹起,成為博物館中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33號館是專門展示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和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印度的展廳壹樣,是館內為數不多的國家級展廳。據博物館的記者介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藏品涵蓋了中國的整個藝術範疇,跨越了中國的整個歷史,包括版畫、字畫、玉器、青銅器、陶器和裝飾品。參觀完中國館,可以看出博物館的介紹不是騙人的。古代的石器,六千多年前半坡村的紅陶碗和尖壺,新石器時代的玉琮和,商周時期的銅像和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和鐵劍,六朝時期的銅佛,隋代的漢白玉佛像,唐代的三彩瓷器,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以及各種金玉制品。總之,古代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佛經、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鐫刻著中國歷史上各種文化巔峰的國寶,在這裏都能看到,可謂是齊全精美。

然而,這只是大英博物館2.3萬件中國稀世珍寶中的壹部分,其他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房間裏。除非獲得特別許可,壹般遊客是不允許見面的。有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的唐代抄本,只有專門的專家才能飽餐壹頓。《女史圖》作為中國最早的帛畫,也是中國最早的職業畫家的作品之壹,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壹直是歷代宮廷收藏中的珍品。目前世界僅存兩幅,其中壹幅為宋人臨摹,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法色彩不算上品。另壹個是大英博物館的這個復制品。原藏於清宮,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最愛,藏於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國船長季永將其從圓明園盜走,帶到國外。1903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壹點也不為過。據悉,南京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2002年在密室裏偶然看到了這幅復制品。當時只有兩個日本人來現場抄寫在登記簿上。

中國館中央墻上有幾十平米的敦煌壁畫。雖然刀痕猶可見,卻難掩其歷久彌新的清新和三大“富貴肥”菩薩的優雅。大英博物館裏有成千上萬的敦煌卷軸和經典。除了這幅壁畫,其他藏品在中國館很難找到。從1856到1932,許多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的名義深入中國西北60多次,每次都帶走大量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博施在敦煌藏經洞劫掠文物最多。在敦煌的4萬多份經書手稿中,大英博物館收藏了1.3萬份手稿,在中國僅存三分之壹,這讓學界感嘆“敦煌學者是中國學術的悲哀史”。也許是因為斯坦因的“偉大貢獻”,大英博物館特意以斯坦因的名字命名了中國古畫儲藏室。

此外,最早版本的《中國波羅蜜多經》、宋代羅漢三色畫像、宋明名畫、《永樂大典》45卷等都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據說如果加上1973年並入大英圖書館的部分,圖書館裏有6萬多種中國書刊。

藏品展覽的政策與現實

據大英博物館統計,它擁有700萬件文物,每年接待遊客500萬人次。很難統計他們中有多少人參觀了中國館。但是,只要妳去參觀,就不難發現,中國館的參觀者中有相當壹部分是中國人,尤其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代表團訪問英國,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已經成為代表團在倫敦必不可少的活動。其他國家的遊客也有,經常只是掃壹眼博物館盡頭的這個中國館。

記者第壹次參觀大英博物館是在5438年6月+2004年10月,至今已經參觀了4次。每次來,他的興趣都降低了,因為大廳裏的展品基本沒有變化。據報道,由於英國政府撥款減少,遊客減少,博物館財力吃緊。從1992開始,中國館的文物就很少更換了。財力的短缺也導致了工作崗位的減少,尤其是國內與文物相關的工作崗位。經費緊張也使博物館無法開展中國文物的巡展和文化交流。這些條件與博物館的政策相違背,即必須經常更換展品,讓庫存文物與公眾見面,以確保展廳吸引回頭客。大英博物館財力之緊,從壹件事就可見壹斑:1990年,港商何鴻卿爵士捐資200萬英鎊,對舊中國陳列室進行擴建改造,才有了現在配備空調和恒溫陳列保護設備的新中國陳列室。否則,價值連城的中國文物可能還會被留在老藏經樓裏讓蟲子吃,老鼠咬。

大英博物館今年3月首次在中國舉辦展覽,中國人民可以壹睹其久負盛名的藏品,但他們的願望實現了。雖然藏品對所有公眾開放,這是大英博物館的三大原則之壹,但從費用和簽證來看,壹個普通的中國人很難參觀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可惜,這次他們看不到那些熟悉的中國文化瑰寶了。

事實上,這只是拉開了大英博物館在中國展示藏品的序幕。去年9月,大英博物館和擁有大量中國文物收藏的阿爾伯特-維多利亞博物館宣布,他們已經與中國簽署了壹項建立博物館合作項目的合同。大英博物館計劃將世界各地的藏品送到中國展出,中國將把重要的文物送到英國展出。北京展覽結束後,大英博物館將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亞述帝國與藝術: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代亞述藝術珍品”展覽,2007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英國與世界”展覽,並將出版收藏的中國畫。

大英博物館將自己定義為在全球範圍內促進對藝術、自然歷史和科學的理解和認可。由於財力等原因,大英博物館的文化交流活動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向全世界展示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打了折扣。隨著近年來中國國力的提升,英國越來越重視中國,與中國發展文化交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勢頭。大英博物館首次在中國舉辦展覽的壹個細節是,展覽是由壹家近年來壹直在中國拓展業務的英國銀行贊助的。這種樹立市場形象的企業公關技巧無可厚非,但解讀不夠。

原址保護原則與文物回歸的可能性

許多中國遊客在看到他們祖先的傑作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想:他們什麽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世界文明瑰寶展”的消息公布後,人們都在問:為什麽不把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瓷器和所有權有爭議的藏品包括進來?

據報道,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在回答媒體提問時指出:“大英博物館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所以壹直在和很多國家打官司。可能人家有顧慮吧。”不過,英國《衛報》3月3日報道稱,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Neil McGregor)表示,中英兩國政府鼓勵文化交流,英國也沒有對展品的選擇設置任何限制。“我們會特別樂意把這些藏品借給他們,但他們沒有問過我們。我們的理解是,他們擁有比我們更好的中國藝術品。”

這不是單獨說的問題。關心文物的人都知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移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提出了“就地保護”的原則。為響應這壹公約,2002年,巴黎盧浮宮、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館發表了所謂的“普世博物館價值”宣言,反對將戰爭時期通過劫掠等非正常手段獲得的文物和藝術品歸還原主國。埃及、印度、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對這壹宣言表示反對,認為這種文化“全球化”的做法實際上是帝國主義的殘余,那些流散在外國的文物沒有經過今天人們認可的合法渠道。

中國文物保護專家也發表公開信,痛斥這壹宣言違背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就地保護”原則,違背了正義和公理,踐踏了被侵害國家和民族的正當權利。他們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世界上47個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654.38+0.64萬件,各國流失到私人手中的中國文物大約是這個數字的654.38+00倍。這些文物大部分在戰爭中流失到了國外。他們提出了分類索賠的方法,即由國家出資買回合法交易流失的文物,無償歸還被掠奪的文物。

土耳其、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和希臘都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他們認為屬於自己國家的文物。雖然大英博物館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但他們仍然堅持認為這些文物應該保存在自己手中,理由是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它們。這種文物所有權之爭的壹個典型例子就是雅典帕臺農神廟56塊大理石條的歸屬問題,這是近年來所有文物所有權之爭中最著名的案例。

這件文物是具有2500年歷史的帕臺農神廟的雕塑和建築遺跡的壹部分。當時的英國駐希臘大使埃爾金勛爵於1816年將這些文物運回大英博物館,從1816年起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並永久展出,因此也被稱為“埃爾金大理石雕”。1829年,希臘首先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這些神廟的雕塑。此後,歷屆政府多次向英國政府和大英博物館施加外交壓力,但均告失敗。雅典成功申辦2004年奧運會後,希臘政府和民間團體“英國歸還彈珠委員會”進壹步向大英博物館施加強大的政治和輿論壓力,提出用珍貴文物換取借展的解決方案,但大英博物館壹如既往地斷然拒絕。策展人麥格雷戈表示,埃爾金大理石雕永遠不會歸還希臘,也不會借給希臘展覽。最好留在現在的地方,有更廣泛的歷史意義。他希望希臘在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接受壹份副本。他說:“大英博物館是人類偉大的文化成就之壹。它可以保存世界上所有的文化成就。”

壹種既自豪又羞愧的復雜感覺。

近年來,英國媒體偶有關於中國文物的報道。除了中國文物在倫敦受到拍賣行追捧的現象,也有文物被盜、被破壞的報道。例如,2004年6月4日,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9件中國文物被盜,價值約6萬英鎊,其中包括壹個公元前1,000年制作的祭祀用小罐子。2004年10月29日,大英博物館15件中國文物被盜,均為公元700年至1400年間制作的珠寶。大英博物館發言人表示,“它們顯然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2006年6月5438+10月,壹名男子在參觀劍橋博物館時被自己的鞋帶絆倒,砸碎了壹套價值65438+萬英鎊的中國瓷瓶,這些瓷瓶產於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這套瓷瓶壹直是博物館裏的著名展品。

如果妳想在英國看到中國的文物,妳最好去大英博物館。其完整的收藏讓中國遊客不僅感到震撼,而且往往伴隨著復雜的感情。壹位參觀過大英博物館的中國人曾寫道,參觀這裏“使人想起圓明園的災難性大火、英國‘冒險家’在莫高窟前掠奪的車轍以及200年來流失海外的中國珍寶的跌宕起伏”。在大英博物館250周年之際,BBC中文部舉辦了在線觀眾反饋節目。在眾多內容各異的留言中,有壹位聽眾的留言頗具代表性:我去了大英博物館,整個展廳都擺滿了中國的東西。看完之後,我有兩個感受:壹個是為中國曾經擁有如此珍貴的文物而驕傲,壹個是為我是中國人而羞愧,因為都是中國人。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埃及、希臘、羅馬等輝煌文明的遺物也有類似的命運。敦煌的“王道士”被中國人指責為藏經洞泄密者。然而,在大英博物館,記者似乎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王道士”的影子,而且不僅僅是中國的特產。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保護不了自己的人,也保護不了祖先的遺物(大意)。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反思,僅僅歸咎於“王道士”是不夠的。現在,大英博物館將在中國舉辦世界文明瑰寶展。對我們保護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燦爛遺產不是很好的啟發嗎?

來源:光明日報

  • 上一篇:松山戰役的慘烈為什麽沒有抓到日軍俘虜?
  • 下一篇:我的家鄉優秀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