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察雅縣馬拉松銅礦位於三江褶皺帶東部羌塘-昌都微陸塊中的玉龍-徐中陸緣山盆地。
二、礦區地質
(1)地層
除第四系外,礦區出露的地層只有下三疊統馬拉松組和上三疊統甲皮拉組。前者是含礦斑巖巖體的直接圍巖(圖2-40)。從舊到新:
圖2-40馬拉松多礦床地質圖圖2-40馬拉松多礦床地質圖
1—上三疊統甲皮拉組泥灰巖和粉砂巖;2-下三疊統馬拉松多組三段凝灰巖流紋巖;三馬拉松多組兩階段流紋質凝灰巖;4-應時鈉長石斑巖;5,6-二長斑巖;7-實際測量和推斷的地質邊界;8-不整合邊界;9—表外礦體;10表內礦體;11-鉆孔和編號;12—剖面線
下三疊統馬拉松群(T1m):主要為英安巖、流紋巖、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等中酸性火山巖。底部為黑色砂頁巖、石灰巖和泥灰巖,總厚度520~3450m,分為四個巖性段。
第壹段(T1M1)未見底,為灰-灰-黑色薄層碎屑玻璃凝灰巖夾黑色、灰色頁巖、凝灰質砂巖、透鏡狀凝灰質礫巖,厚9m,與第二段(T1m2)呈整體接觸。
第二段上部(T1m2)為粉砂質絹雲母和深灰色凝灰質流紋巖;下部為灰黑色碳質和粉砂質頁巖,夾玻璃屑和凝灰巖,厚度為14m;;黃綠色和灰綠色凝灰質砂巖,厚度為15m;;火山角礫巖凝灰巖、流紋巖和矽質巖,厚度12m;;深灰色、灰紫色火山角礫巖凝灰巖與凝灰巖互層,厚度54m;淺灰色斑狀流紋巖,塊狀構造,少見流動構造,偶見角礫,無底,厚度> 750m,與第三段(T1m3)呈整體接觸。
第三段(T1m3)為灰黑色、黑色頁巖,夾灰白色矽質頁巖、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偶爾夾矽質灰巖薄帶,厚度53m;火山角礫巖集塊巖-熔融火山角礫巖凝灰巖,厚度17m;;上部為灰色-深灰色斑狀流紋巖,下部為深灰色凝灰質英安巖流紋巖夾火山角礫巖,厚度為101m,與第四段(T1m4)呈整合接觸。
第四段(T1m4)蝕變巖屑凝灰巖夾長英質流紋巖,厚75m,與上三疊統甲皮拉組(T3j)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上三疊統甲皮拉組(T3j)主要由砂巖、細礫巖、粉砂巖、礫巖、礫質砂巖和頁巖組成,頂部砂巖含有鈣質結核和薄層泥質灰巖。
(2)結構
芒宗-馬拉松背斜:巖心出露的最老地層為下三疊統馬拉松,兩翼為上三疊統不整合覆蓋。背斜軸約3200,延伸約60km,樞紐呈波狀向兩端傾斜。
(3)含礦巖體
它是壹個被動侵入的黑雲母二長斑巖。空間形態為倒水滴狀復合巖株(柱),出露面積0.1km2,K-Ar同位素年齡32.4 ~ 49.2ma,U-Pb 40.9ma,Re-OS 35.4 ~ 39.1ma。主要圍巖為T1m流紋巖、凝灰巖和角礫凝灰巖。此外,T3j砂巖和頁巖混有薄的石灰巖條帶。受芒宗-馬拉松背斜軸部控制,巖體上部與火山巖帶接觸。巖體的主要礦物成分為鉀長石25% ~ 35%,斜長石20% ~ 30%,應時25% ~ 30%,黑雲母和角閃石5% ~ 10%;副礦物為榍石、磷灰石和鋯石。巖體的化學成分為:SiO 2 69.34% ~ 70.30%,TiO 2 0.30% ~ 0.35%,Al 2O 3 12.77% ~ 14.37%,fe2o 3 1.21% ~ 2.18。MgO 0.65% ~ 1.1%,Cao 1.26% ~ 2.1.8%,Na2O 2.23% ~ 3.89%,K2O 4.53% ~ 5.83%,P2O5 0.6544。金屬元素含量很少:Cu 1826×10-6,Mo 58.8×10-6,Pb230×10-6,Zn 52.8×10-6,Ag 2.665438+。
(4)礦體特征
1.礦體形態和產狀
礦區只有壹個礦體,其空間形態為上端稍寬的圓柱形,與巖體走向壹致向北陡傾。露頭水平投影近似橢圓形,長軸近南北向,長約950米,短軸近東西向,長約800米。礦體垂直深度控制在694米。礦體中心厚,最大厚度564.92m;邊緣薄,最薄處161.lm,平均厚度315.3m,估計礦體延伸深度近千米(圖2-40)。礦體與圍巖之間過渡平緩,分割線在剖面上呈鋸齒狀。
2.礦石礦物
礦石類型:基本為細脈浸染狀礦石,少量零星浸染狀礦石,局部見塊狀礦石。含礦巖石包括斑巖、蝕變火山熔巖和碎屑巖。大部分是銅礦,少數是銅鉬礦,少數是鉬礦和鉛鋅礦。
礦石的礦物組成: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銅礦和黃鐵礦。次生金屬礦物為輝鉬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稀有金屬礦物包括鏡鐵礦、鈦鐵礦、鉻鐵礦、銳鈦礦、黃銅礦、鋅銅礦等。次生礦物包括褐鐵礦、自然銅、銅鐵礦、孔雀石、天藍色、輝銅礦、玢巖等。,多見於地表淺部,量很少。礦石中黃銅礦含量為0.42% ~ 1.39%,全礦平均值為0.925%。礦石中黃鐵礦含量為0.53% ~ 4.1%,全礦平均值為1.92%。輝鉬礦主要產於礦體的核心和接觸帶。方鉛礦和閃鋅礦產於多重交代黃鐵礦中,偶見分布於礦體邊緣的細脈中。
3.礦石結構
礦石構造包括自形粒狀構造、包裹體構造、交代溶蝕構造、交代殘余構造、交代假構造、充填和乳滴構造。
礦石構造主要包括細脈浸染狀、浸染狀和不規則小塊狀構造。相對而言,礦體中上部細脈發育,深部以浸染狀為主,細脈較少。浸染狀構造表明,黃銅礦、黃鐵礦和少量輝鉬礦稀疏或密集地浸染在斑巖或蝕變流紋巖中;不規則的小塊狀構造,由黃銅礦集合體和少量黃鐵礦組成,分布於礦體中心的局部地段。
4.礦物組合
應時硫化物礦脈:包括應時-黃銅礦-黃鐵礦細脈和應時-黃鐵礦細脈,主要分布在礦體邊緣;應時-輝銅礦細脈和應時-鉛鋅細脈分布在礦體邊緣和遠離礦體的蝕變流紋巖中。
黑雲母硫化物礦脈:以黑雲母和黃銅礦為主,偶見少量黃鐵礦,多分布於礦體中下部。
鉀長石應時硫化物礦脈;主要由鉀長石和應時組成,含少量黃銅礦和黃鐵礦。偶爾出現在礦體中。
碳酸鹽硫化物礦脈:沿應時礦脈或應時硫化物礦脈被方解石等裂隙充填,或單獨出現。* * *生物成因礦物為黃鐵礦、應時和少量黃銅礦。它發育在礦體的西南邊緣。
電氣石應時陽起石硫化物礦脈:由電氣石、應時、陽起石及少量黃銅礦、黃鐵礦和輝銅礦組成。主要分布於含礦蝕變流紋巖中。
5.礦化分帶和礦石的化學成分
礦化分帶趨勢:明顯具有中心礦化分帶的特征。從巖體中心向外依次為銅礦化→銅鉬礦化→銀鉛鋅礦化;礦體上部礦化為脈狀、細脈狀礦石,銅、銀含量相對較高,深部逐漸向貧浸染狀礦石轉變。壹般含銅量在0.3%-0.6%不等,中部含銅量可高於1%。鉬含量變化不大,平均含量為0.014%,接觸帶含量較高。礦體中銅鉬礦化均勻連續。
氧化次生富集特征:氧化深度壹般在20m左右,少數地區達到40 m,氧化程度不高,氧化率壹般< 10%。硫化物次生交代現象,僅產生少量輝銅礦、天青石等次生礦物。總之,該礦床存在氧化和次生富集現象,但30m以下基本為原生硫化礦。
伴生組分:除銅和銀外,礦床中可綜合利用的元素主要有金、銀、稀土和鉑族元素。金、銀的賦存狀態根據少數單礦物,黃銅礦含Au 1.33×10-6,Ag 42.0×10-6;-6.黃鐵礦含金0.64×10-6,含銀15.75×10-6。礦石中金的平均含量為0.06× 10-6,銀的平均含量為3× 10-6。輝鉬礦中基本含有Re。鉑族元素的賦存狀態未知,初步測試Pd和Ir相對較高。
(5)圍巖蝕變和分帶
馬拉松斑巖巖體的直接圍巖主要是火山巖。其巖性主要為英安巖、流紋巖和少量凝灰巖。圍巖蝕變可分為鉀矽化、絹雲母化和青斑巖化。早期有以星狀錫石和紅柱石為特征的熱變質作用。
鉀矽化流紋巖帶:分布在接觸帶附近,寬度在10米以上至100米以上。主要蝕變為鉀長石化和矽化,黑雲母不發育。鉀長石主要表現為鉀長石斑狀晶體的形成和基質鉀長石顆粒的粗化。矽化作用的表現使得蝕變斑巖中應時斑巖的含量明顯高於普通斑巖。此外,絹雲母化疊加在該帶也很普遍,主要表現為長石的絹雲母化。該帶伴生的銅、鉬礦化強烈,是工業礦體的主要賦存部位。
絹雲母流紋巖帶:該帶分布在鉀矽化帶之外,寬數百米。主要表現為絹雲母和應時細粒集合體占原巖中長石礦物,而錫石、紅柱石等熱變質礦物大多被其完全占去,只留下假象。其次,應時有少量絹雲母硫化物礦脈。此外,還有少量鉀長石脈、黑雲母脈、電氣石脈和碳酸鹽脈。蝕變後巖石褪色為淺灰色,伴生礦化較弱,僅在鉀矽化附近區域有表外礦體。
潘慶巖石流紋巖帶:該帶是礦床最外圍的蝕變帶,寬約1000m m,主要表現為脈狀或塊狀,杏仁狀集合體,由散布在巖石中的黃鐵礦、綠簾石、綠泥石和方解石組成。這些礦物質含量不多,壹般在5% ~ 10%。該帶成礦作用弱,無工業礦體。
(6)地球物理勘探中的異常激發極化
馬拉松多礦床有類似玉龍銅礦的激電異常,如圖2-41所示。
三。成礦條件分析
(1)同位素
硫同位素:7種黃鐵礦的δ 34S在2.9‰~ 5.5‰之間,平均值為4.5‰;7黃銅礦δ 34S1.8 ‰ ~ 4.3 ‰,平均3.4‰。δ34S變化範圍較窄,與玉龍礦床硫同位素值相近,表明它們具有相同的硫源——深源硫。
氫氧同位素:礦區流體包裹體氫氧同位素結果見表2-32。
均壹溫度:馬拉松多沈積中部分氣體包裹體的均壹溫度很高,可達900 ~ 1000℃,部分達到1180℃。已發現這些包裹體主要發育在巖體頂部黑雲母鉀長石階段形成的應時中,並與熔融包裹體共生。這兩類包裹體的均壹溫度(約960℃)相近,都是巖漿階段向後巖漿階段過渡的產物,捕獲於巖漿固相線之上。氣體包裹體是早期黑雲母鉀長石的代表性包裹體。馬拉松多金屬礦床中黑雲母鉀長石特別發育,應時有許多氣體包裹體。在流體包裹體測試過程中,發現有些氣體包裹體的氣相在受熱時不膨脹也不收縮,而是在某壹溫度時氣液邊界突然消失——臨界狀態是均勻的。這表明初始成礦流體處於臨界和超臨界氣體狀態,其溫度約為600℃。隨著溫度的降低和鹽度的升高,成礦流體逐漸向液態轉變,轉變溫度約為420℃。600 ~ 420℃為成礦氣態流體,主要形成黑雲母鉀長石和部分應時鉀長石,少量金屬硫化物沈澱;當成礦流體溫度為420~280℃時,形成了應時廣泛的鉀長石礦化和應時的絹雲母化。350 ~ 200℃時,大量金屬硫化物沈澱,這是壹個重要的成礦期。當溫度低於這個值時,形成粘土巖和橄欖巖,只有極少量的金屬硫化物析出。
圖2-41馬拉松多礦床線320綜合剖面圖圖2-41馬拉松多礦床勘探線320綜合剖面圖
1—砂巖;2-流紋巖;3-黑雲母二長斑巖;4-巖石邊界;5—礦體邊界;6—物化探推斷礦體邊界。
(二)礦床成因
馬拉松多金屬銅礦和玉龍斑巖銅礦同屬壹個成礦帶,具有基本相同的成礦地質環境和控礦條件。因此,馬拉松多金屬銅礦也是壹個典型的斑巖銅礦床。但馬拉松多金屬銅礦的銅儲量遠小於玉龍銅礦,銅礦石的平均品位也低於玉龍銅礦。玉龍斑巖銅礦床部分銅礦化帶中銅和鉬的平均品位分別為0.69%和0.008%。銅鉬礦化帶中銅和鉬的平均含量分別為0.33%和0.06%。鉬銅礦化帶中銅和鉬的平均品位分別為0.27%和0.057%。而馬拉松多金屬礦含銅0.026% ~ 0.6%,平均0.44%,含鉬0.013% ~ 0.036%,平均0.014%,可能與含礦母巖體有關。馬拉松多金屬含礦巖體酸性略大於玉龍含礦巖體,玉龍含礦巖體SiO22 _ 2含量為66.55。玉龍含礦巖體的銅豐度為2379×10-6,巖體的副礦物黑雲母的銅含量為(72 ~ 160 )× 10-6。馬拉松含礦巖體中銅的豐度為2207×10-6,黑雲母中銅的豐度為(50 ~ 100 )× 10-6。另外,由於馬拉松多巖體圍巖為火山巖,不存在玉龍這樣的* * *矽卡巖銅礦。由於該礦體位於壹個斜坡上(玉龍為椅狀負地形),氧化深度很淺,壹般只有20m,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很弱,未形成大規模的次生富礦。
表2-32流體包裹體氫氧同位素結果表2-32流體包裹體氫氧同位素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