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書帖”的由來
“丹書鐵券”是古代帝王授予英雄和重要官員的壹種特權令牌,又稱“丹書鐵契約”,在民間敘事中又稱為“免死牌”、“免死金牌”。皇帝授予“丹書鐵券”的制度,始於漢武帝劉邦。劉邦本為秦策展人(掌管治安的小官),恰逢秦末亂世。他趁機征戰多年,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漢朝開國之初,為了鞏固政權,劉邦送給那些曾經幫助他登上皇位的開國元勛壹份《丹書鐵騎》作為表彰。即史書中“以英雄誓,丹書為鐵,金匱為石,祠堂為隱。”用朱砂把皇帝和英雄的誓詞寫在鐵券上,放在金盒裏,藏在石頭砌成的祠堂裏,以示莊重。
“丹書帖券”出現於西漢,但“丹書帖券”的前身——古人“以符發誓”的信用形式,在西漢之前就已存在。“福”是“傑夫”,“誓”是“當頭”。傑夫是封建帝王傳達命令、招兵買馬等事務的信用憑證。它由金、銅、玉、角、竹、木和鉛制成。壹般傑夫分為兩部分,雙方各持壹半,用時間來驗證真偽。根據傑夫的不同用途,其形制也有所不同:如驛送的銅馬節、調兵遣將的銅虎節、免稅的銅竹節等。盟誓是古代人民訂婚的壹種儀式:以血為盟,向天盟誓,然後埋葬盟誓的記錄和祭品。如有違背,如是此祭。
東漢時,易的《丹書帖器》名為《丹書帖器》,壹直沿用至今。北魏時,孝文帝經常給宗親和親近的大臣頒發鐵券,甚至大臣們向皇帝乞求鐵券作為保護的象征。隋唐時期,皇帝授予“丹書鐵券”是慣例,涵蓋開國功勛,中興大臣、國家領導人,甚至奴才、內臣也授予“丹書鐵券”;宋太祖的在後周從柴家手中奪得皇位。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善待柴的後代,並賜以“丹書鐵券”,即使柴的後代犯了罪,也不處罰。這也是小說《水滸傳》中柴進家族“丹書鐵券”的歷史依據。
出土唐代丹書鐵券
明初,朱元璋建立了歷史上最完備的鐵券制度,從法律上規範了“丹書鐵券”的授予對象,明確了“丹書鐵券”的權限範圍。如果授予的話,也僅限於立下戰功,被封為公、侯、伯的人。洪武三年(1370),封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為公爵、侯爵,並賜“金書鐵券”。朱迪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後,給丘福等26位“京南”英雄頒發了鐵券。明朝中後期,英雄及其後代仍不時得到鐵券。明朝末年,崇禎皇帝還把鐵券頒給了大太監魏忠賢的侄子魏良慶。清朝廢除了“丹書帖券”制度。
“丹書鐵券”的造型
之所以叫“丹書鐵券”,是因為早期的鐵券都是用朱砂填的。“丹”就是朱砂、朱砂的意思。用朱砂填字可以使顏色純正持久。以鐵為憑證(契),表示牢固長久。後世還用銀或金來填鐵券上的字,以示尊貴莊重。比如南朝梁時,用銀子書寫文字,稱為“銀券”;北魏時用金寫字,稱為“金券”。
風格上,唐以前的鐵券形似瓦片;唐朝以後,鐵券的形狀像瓦片。在內容上,鐵券凸面刻有被授者的履歷、功績、頭銜,凹面刻有免罪減薪的具體內容。鐵券分為兩部分,左券頒給英雄,右券藏於內廷。特殊情況下,將兩張券合在壹起驗證真偽。
明朝還對鐵券的大小做了詳細的規定。明代的鐵券分為七等。各種鐵券大小不壹。最大的公爵壹等鐵券高壹尺,寬壹尺六寸五分。其他種類的鐵券在高度和寬度上都大致減少了五分。
“單書貼券”許可
鐵券的券文刻著皇帝的名字。唐朝以前的鐵券文字比較簡單,沒有定制。自唐代以來,鐵券上的文字已明顯格式化。從文獻和鐵券實物來看,唐代至明代的鐵券壹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壹是記載鐵券的頒行日期、受領人的姓名、官階、土地;二是記錄被授予者向朝廷的立功表現;三是皇帝授予特權的內容,如免死次數;第四是皇帝的聖言。有時候違反這個誓言,憑證上就有“天不遮,地不載,國只危”的誓言,以示信用。根據不同朝代的法律,持有鐵券的英雄、臣子及其後代可以享受皇帝授予的諸多特權。
據文獻記載,漢代的鐵券只是壹種身份和榮譽的象征,上面並沒有免責條款,而且券的持有者觸犯刑法被赦免的情況也很少見。最遲在南北朝時期,鐵券就開始有了“避死”的功能。早期的鐵券大部分免於死亡的次數不到3次;從北魏到唐代,避死次數不斷增加,達到7 ~ 10次。晚唐時期,得到鐵券的人的後代,可以保命1 ~ 3次。
為了有效遏制鐵券特權,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下令工部鐵榜以書面形式限制鐵券特權,英雄免死次數也明顯減少。魏公徐達只有三次免死的機會,大部分諸侯都在三次以下。按照明朝的法律,英雄死後,他的後人必須對其祖先的鐵券和內務府存放的鐵券進行檢查和核對,以確定其功過,從而決定其爵位是否可以繼承或取消。
“丹書帖券”收藏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皇帝都頒發過很多鐵券,但流傳下來的只有少數。目前確認的大約有五件:唐昭宗甘寧四年(897年)頒給吳越王錢六的鐵券(如圖)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頒給匯川安的鐵券,現藏甘肅威遠縣文化館。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將鐵券贈給了萊文·伯利文,現藏青海省檔案館。明憲宗成化年間頒給護國公朱勇的兩張鐵券,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這五張代代相傳的鐵券中,唐昭宗送給吳越國王錢镠的那張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了。錢镠,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創始人。唐末,錢镠跟隨常東鎮壓農民起義,遷居鎮海為節度使。後來,他打敗了常東,占領了浙江的13個州。他先後被中原王朝封為越王、和嶽。896年,唐昭宗授予錢镠壹張鐵票,作為他討伐常東的報酬。
錢六鐵券呈木瓦狀,長29.8厘米,寬52厘米,厚2.41厘米,重6.6公斤。上面嵌有350個金字,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結尾很復雜,上面的金字大部分都在剝落。鐵票上記載的主要內容是受讓人征服常東的功績。因戰功卓著,“清免九死,子孫三死”(即皇帝九次免於錢镠極刑,子孫三次免於極刑)。
古典小說《水滸傳》中,多次提到滄州“小旋風”柴金甲傳世的壹件特殊的東西——“丹書鐵券”。據書中描述,柴家因持有《丹書鐵券》而享有壹定特權:“祖上有陳橋退位之功,先去曾軼可寫《丹書鐵券》,但有人做了錯事,不再躲在家中,無人敢搜”;“我家也是龍子長孫,有丹書鐵券。誰敢不敬?”書中提到的“丹書鐵券”是什麽,為什麽這麽厲害
“丹書帖”的由來
“丹書鐵券”是古代帝王授予英雄和重要官員的壹種特權令牌,又稱“丹書鐵契約”,在民間敘事中又被稱為“免死牌”、“免死金牌”。皇帝授予“丹書鐵券”的制度,始於漢武帝劉邦。劉邦本為秦策展人(掌管治安的小官),恰逢秦末亂世。他趁機征戰多年,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漢朝開國之初,為了鞏固政權,劉邦送給那些曾經幫助他登上皇位的開國元勛壹份《丹書鐵騎》作為表彰。即史書中“以英雄誓,丹書為鐵,金匱為石,祠堂為隱。”用朱砂把皇帝和英雄的誓詞寫在鐵券上,放在金盒裏,藏在石頭砌成的祠堂裏,以示莊重。
“丹書帖券”出現於西漢,但“丹書帖券”的前身——古人“以符發誓”的信用形式,在西漢之前就已存在。“福”是“傑夫”,“誓”是“當頭”。傑夫是封建帝王傳達命令、招兵買馬等事務的信用憑證。它由金、銅、玉、角、竹、木和鉛制成。壹般傑夫分為兩部分,雙方各持壹半,用時間來驗證真偽。根據傑夫的不同用途,其形制也有所不同:如驛送的銅馬節、調兵遣將的銅虎節、免稅的銅竹節等。盟誓是古代人民訂婚的壹種儀式:以血為盟,向天盟誓,然後埋葬盟誓的記錄和祭品。如有違背,如是此祭。
東漢時,易的《丹書帖器》名為《丹書帖器》,壹直沿用至今。北魏時,孝文帝經常給宗親和親近的大臣頒發鐵券,甚至大臣們向皇帝乞求鐵券作為保護的象征。隋唐時期,皇帝授予“丹書鐵券”是慣例,涵蓋開國功勛,中興大臣、國家領導人,甚至奴才、內臣也授予“丹書鐵券”;宋太祖的在後周從柴家手中奪得皇位。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善待柴的後代,並賜以“丹書鐵券”,即使柴的後代犯了罪,也不處罰。這也是小說《水滸傳》中柴進家族“丹書鐵券”的歷史依據。
出土唐代丹書鐵券
明初,朱元璋建立了歷史上最完備的鐵券制度,從法律上規範了“丹書鐵券”的授予對象,明確了“丹書鐵券”的權限範圍。如果授予的話,也僅限於立下戰功,被封為公、侯、伯的人。洪武三年(1370),封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為公爵、侯爵,並賜“金書鐵券”。朱迪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後,給丘福等26位“京南”英雄頒發了鐵券。明朝中後期,英雄及其後代仍不時得到鐵券。明朝末年,崇禎皇帝還把鐵券頒給了大太監魏忠賢的侄子魏良慶。清朝廢除了“丹書帖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