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收紅包的禮儀

收紅包的禮儀

收紅包的禮儀

收紅包的禮儀。春節期間是我們走訪親戚的好時機,春節走親訪友收紅包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們在收紅包的時候也需要註意壹些該有的禮儀知識。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收紅包的相關禮知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收紅包的禮儀1

1、長輩給我們紅包,我們要雙手接,表示感謝和祝福。不能當著長輩的面打開紅包,要明白無論金額多少都是長輩的心意。

2、不要主動討要紅包,例如我們經常會說:“恭喜發財、紅包拿來”,這也是討要。

3、收到長輩給的紅包要妥善保管。

過年給紅包的禮儀

1、送紅包的時機要恰當

記得小時候走人戶,親戚給壓歲錢的時候,經常是悄悄的放在妳的口袋裏,等回家時,往往要大吃壹驚。送紅包時,壹是最好在開始的時候,就送出去;二是不要太過於直接,壹把塞在別人的手上,太直白了,妳可以在握手時,塞在對方的手上。三是要送給管事的長輩,註意寒暄幾句以免尷尬。

2、包的金額大小有講究

關系深交情好的送的要實在,既要表達本身的衷心祝福也要不失本身的身份和這份友情,所以包紅包時要根據本身把握。

此外,不同地方包的數字不壹樣,北方喜歡整數,100、200的;而南方多喜歡帶6帶8的吉利數,舉個實例68、66、88、66、6、88、8,表示的是心意,就像“利市”壹樣,廣東、福建等地10塊、20也包,傳達的是壹種祝福和感謝。

3、紅包可以包幾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避免送的不到位或有時候拿不定主意到底送多少為好,就可以采用多個包法,分幾個檔次,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了。

收紅包的禮儀2

春節發紅包的習俗是怎麽來的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壹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裏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壹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壹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收紅包的禮儀3

新年送紅包習俗的由來是什麽

送紅包和收紅包,是華人長久以來的傳統習俗。

紅包文化原先是出自於中國人禮尚往來的壹種正常人際關系,體現和諧相處的友好情結。過去幾百年以迄於今,紅包往來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以這個意義居多。

不過送紅包更為普遍的意義,壹是給晚輩壹種關愛,壓歲錢、生日祝願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慶有喜當賀的禮儀,以及親友初會、相聚互饋祝願的表示;再壹種則是完全出自內心感戴之情的酬謝。應該說紅包文化除了體現中國人註重禮尚往來外,還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負義的心態。

傳說,古時候有壹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壹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壹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壹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壹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鬥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壹習俗。

《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壹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壹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壹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壹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壹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壹年裏健康吉利。

  • 上一篇:《2016春節假期》如何優雅地畫出女王?古代有個“網紅臉”!
  • 下一篇:收藏級音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