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貌似簡單,實際上要想達到深刻的理解,並非易事。這篇文章要求背誦,學生居然了背了幾節早讀課還沒有背熟練。學生反映,總是記住了上句,忘記了下句,對文章的內容和脈絡理解得都不是清晰,特別是第三、段,在背誦方面難度太大。這個現象立刻引起了我的註意,我立刻又去調查了另壹個班的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也是如此,文章不理解,脈絡不清晰,即使是看了翻譯,也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麽。王榮生教授曾經說:?壹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角度講,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也就是說,老師要教的,是學生不喜歡的地方、是學生讀不懂的地方、是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於是,在粗略地了解了學情的基礎上,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取舍。
首先,原計劃先介紹背景和作者,特別是作者,我專門到《世說新語》中查找了關於王羲之的記錄,例如東床快婿的典故、假寐的典故等等。這些資料並非完全沒有用處,至少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但對壹節時間有限的語文課來說,這些內容顯得枝蔓,沒有針對性。因為學生的難點在讀不懂文章,而不是學習興趣的問題。即使安排了這個環節,學生依然讀不懂,因為這些資料對理解文章並沒有直接的幫助。
其次,對於文章的前兩段來講,學生在理解方面並不存在問題,但不壹定能?讀好?,不壹定能讀出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便設計了壹個?用雙音節詞概括內容?的環節,並抓住?環境?這個點,細讀文本,比如?修竹?這個意象,學生往往會忽視。對於這個意象,我先引導學生回憶了《項脊軒誌》裏的?有雜植蘭桂竹木於庭?,並且補充了蘇軾的幾句詩,然後指出?修竹?暗示了參加宴會的人都是高人雅士。當然,前兩段學生不存在太多的理解性障礙,所以用很少的時間帶過去了。
再次,我原本還設計了?寫作結構?的拓展內容,即補充律詩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接著來分析《蘭亭集序》和《赤壁賦》的'結構,進而指導學生在寫作方面也要註意?起承轉合?的結構。這部分的內容我自己認為很有創意,也很重要,但偏離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只能忍痛割愛,將其放到其他課堂中點撥。
將這些內容都刪減了之後,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重點安排了兩個教學環節,即重點品讀第三段和重點品讀第四段,而采用的方法就是?比較閱讀?。這兩個環節的創意就是,用自己改編的文章與原文進行對比,理解原文的內容和脈絡,體會作者的用心用意。如果是單純地指導學生正面分析這篇文章的內容與邏輯,學生定會感覺枯燥無味,因為原文本身就晦澀難懂。此時有了壹個比較對象,而用來比較的文章是老師的?下水文?,學生的比較興趣便會激發。果然,上課時,學生饒有興味地品讀文章,不僅品讀王羲之的原文,也品讀我寫的兩段比較拙劣的話。經過比較,學生感知了王羲之的原文的特別之處:不僅有對生命的感悟,而且充滿了?正能量?,充滿了對生命的禮贊,還有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這兩個環節的內容也來源於對文本的細讀。我有壹個習慣,每講壹篇課文,我就會提前寫壹篇文本解讀類的文章,在講《蘭亭集序》之前,我便寫成了《從生命之感到價值之思?讀<蘭亭集序>》的文章。在我看來,如果文章只有前三段,那麽立意也沒什麽稀奇的,無非就是感慨生命流逝,感嘆人生短暫,這種主旨的文章太多了。作者的深刻之處在於第四段實現了?逆轉?,從悲觀的感嘆變為積極的建構,建構某種價值坐標。但這個?逆轉?不是太明顯,作者甚至有點?含糊其辭?,除了?固知壹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指向比較明確外,其他句子都沒有明確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去仔細品讀甚至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例如?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與?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兩句話,只有先弄清楚主謂賓的具體所指,然後經過辨析,即要去探究?嗟悼?和?喻?的對象究竟是什麽,去探究?後之視今?的態度與?今之視昔?的態度有何區別,才能明白這兩句話的真正含義。這其實就是壹種文本細讀的思路。
作為壹節常態課,我對此的追求就是:洗盡鉛華,素面朝天。不設置花裏胡哨的環節,盡量減少多媒體的應用,而是帶領學生直面文本,沈浸到語言文字中,品讀文章之妙處,感悟作者之情懷!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壹行書?之譽。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壹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跨越時空阻隔,品味作者的情感誌趣,卻是值得探討研究的。
1、疏通字句,知人論世。
跨越時空阻隔首先就要跨越語言障礙。《蘭亭集序》語言清新質樸,韻律和諧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若按傳統文言文教學方式先?言?後?文?,將原本優美的文辭簡單翻譯為生硬乏味的現代漢語,必然會消解此文的美感,實為本末倒置。所以課前我要求學生朗讀課文三到五遍,讀出原文的韻律和節奏;根據手頭教輔資料疏通文言字句,並完成?基礎預練?部分的習題。
跨越時空阻隔還需要做到知人論世。課前我給學生印發了余秋雨的《遙遠的絕響》壹文。借助這篇當代散文幫助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恐怖、社會長期動蕩不安的歷史背景,了解這個時期個人意識的覺醒的重大意義。讓學生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理解王羲之所處時代的社會思想狀況。
2、品味語言,學會審美。
跨越時空阻隔要連通古今審美情趣。王羲之筆下的蘭亭美景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再輔以清朗的天氣、和暢的暖風,仿佛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卷。知交好友處清幽之地,行率真之事,歌高雅之章,敘真摯之情,實為人生壹大樂事。通過品味文章前兩段簡潔生動的語言,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思維方式,學生不難理解這壹文人盛會背後所體現的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
3、讀思結合,理解情感。
跨越時空阻隔還需抓住?人之常情?,理解古今壹致的情感。本文將畫面之美、活動之雅、理趣之豐融為壹體,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抓住情感變化的脈絡,理解變化背後的心理動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品味作者的情感誌趣。樂極生悲、興盡悲來乃人之常情。雖然人生態度不同,但是生命體驗卻是壹致的,那就是痛惜快樂短暫生命有盡。昔人興感、今人嗟悼、後人有感,所以興懷,其致壹也。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無論社會如何進步,這種對生命體驗都是壹致的,正所謂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4、突出感悟,提升境界。
跨越時空阻隔當然要做到古為今用。文中所表達的生死觀是積極的,對學生時極有教益的。所以抓住?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壹句,引導啟發學生作為後之覽者暢談人生,提升人生境界是非常必要的。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言文教學承擔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我以為語文課應該上成語文課的樣子,應該回歸文本,回歸語言藝術本身,所以我的教學設計重在品讀文意。至於教化三觀應該是水到渠成、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滋養。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三:我講授的《蘭亭集序》壹課是文言文教學的大膽嘗試。整節課同學們學得興趣盎然,有朗朗的讀書聲,有悠揚悅耳的音樂,有精彩語言的描述,有動情流暢的背誦,有頗有見地的評論。同學們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聽課教師也為之振奮,為之感染。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壹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搖曳多姿。
值得反思的是:壹節課只有45分鐘,老師無法兼顧到所有的學生,這樣壹些學習成績差或性格內向的同學可能就沒有表現的機會,那麽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完成教學任務,又喚起這類同學的個人表現欲,從而使其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課堂中來,這應該是我今後努力的壹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