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挖掘大運河在江蘇的歷史、文化和經濟價值,我們知道保護大運河的重要性。根據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針對大運河在文旅融合領域的旅遊產品、科技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進壹步提出了打造大運河獨特文化IP、推進“智慧大運河”建設、促進沿線城市跨區域合作等優化策略,以促進江蘇大運河的活化利用,保護和發展大運河非物質遺產。
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指示,大運河的保護和開發逐步推進。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受到了廣泛的關註。大運河江蘇段流經多個地區和文化圈,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從文化旅遊融合的角度,深入挖掘大運河江蘇段的價值,研究其開發利用中的不足和創新改進措施,對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運河文化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價值挖掘
歷史文化價值江蘇大運河流經三大文化圈,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類型多樣。
江蘇大運河北段流經徐州和宿遷楚漢文化區。這壹帶歷史上出現過項羽、劉邦、蕭何等英雄,流傳著劍客的故事和傳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這裏的民風透露著濃濃的武俠英雄色彩。在武俠文化的影響下,與運河相伴而生的城市和居民,大多粗獷豪邁,重情重義。
中段流經揚州、淮安、鎮江的淮陽文化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幾經沈浮。戰爭時期移民湧入各地,和平時期商旅匯聚四面八方,富官、富商、文人薈萃,留下了無數經典、繪畫、藝術品,園林橋梁建造精美,保存至今。揚州的瘦西湖和淮安的何俠古鎮在省外甚至海外都很有名。淮劇等傳統戲曲和淮揚菜烹飪技藝是運河留給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段的常州、無錫、蘇州是吳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由於該地區有長江和太湖的水益,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居民生活富裕。這裏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非常適合居住。文化歷史氛圍濃厚,江南人才聞名於此。富裕的生活、發達的農業、密集的人口和繁榮的貿易造就了這壹文化區真誠恭敬、熱衷經商、勤奮好學的社會習俗。[1]
經濟價值
從交通運輸來看,江蘇大運河壹直是內河航運的“黃金水道”。近年來,江蘇運河航運以其運輸量大、運輸風險低的優勢,推動了運河運輸量的大幅增長。蘇中蘇北內河運輸量甚至可以與發達國家的總運輸量持平,可見江蘇大運河在交通運輸中的重要作用和經濟價值。地理上,江蘇省的大運河是各地貿易的樞紐,北接魯西南的煤炭能源基地,南接上海、浙江,區位條件優越。
從旅遊業來看,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大運河旅遊業發展迅速。隨著大運河沿線壹大批文化旅遊示範區和文化旅遊企業的建立,運河的文化旅遊產品受到各地消費者的歡迎。大運河江蘇段以運河水韻為特色,發展水上觀光和濱水休閑遊,促進文化旅遊商品開發,推出經典遊線路,吸引了大量遊客,帶來了大量門票收入。與此同時,大運河的旅遊相關配套設施產業也蓬勃發展,酒店、購物、交通、餐飲等行業也受益匪淺。大運河的旅遊業帶來了運河沿線的經濟價值,促進了周邊城市的發展。[2]
生態值
古往今來,大運河哺育了沿線的城市和居民。保護好大運河的生態文明,不僅關系到運河的健康發展,也關系到沿岸居民的幸福生活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加強大運河生態文明建設,既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又能造福壹方,養育壹方百姓。因此,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沿線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壹起來,為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進壹步凸顯大運河在江蘇的經濟價值。
大運河自古以來就是貫穿南北的綠色走廊,也是重要的生態走廊。特別是在江蘇段,大運河發揮了極高的生態價值。它連接太湖、長江、淮河和沂沭泗水,串聯太湖、高郵湖、洪澤湖和羅馬湖。它不僅是防洪排澇的“安全公園”,還是強化飲用水源的“幸福公園”,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活公園”。大運河本身就是壹個綠色生態系統。大運河在歷史上發揮了水利工程的作用,大運河沿線的居民和城市都因工程而繁榮。同時,天然大運河解決了惡劣自然條件下修建長距離運河的地形差異問題,天然水庫可以削富補枯,避免了許多工程的建設,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成本。既保證了水域的長期可持續通航和生態環境的穩定,又保護了運河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旅遊開發利用中的問題
旅遊產品缺乏創新,品牌建設缺乏特色。
大運河江蘇段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但在旅遊產品開發上,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和創新,文化生態價值不能有效轉化為經濟價值。
從旅遊產品開發來看,大運河江蘇段的文化旅遊產品大多包括觀賞大運河風光、遊覽運河古鎮、運河博物館展覽等傳統旅遊項目。遊客很難深度參與到大運河文化的建設中。大運河江蘇段缺乏創新的、有特色的旅遊文化產品,如數字博物館、運河主題公園、運河風光表演和以運河為主題的電影劇本等。
從旅遊品牌建設來看,大運河江蘇段缺乏地域特色。運河江蘇段流經三個文化圈,北段勇武豪邁,中段巧奪天工,南段人才輩出,不同地區各有特色。然而,在目前的旅遊發展中,不同地區的品牌定位模糊,缺乏特色IP。大運河江蘇段沿線的旅遊品牌大多依托“古鎮”,發展模式趨於雷同。壹些地區盲目追求仿古建築風格,甚至拆除運河沿岸獨具地域特色、體現地域文化的建築,使得該地區的旅遊內容趨於同質化,失去了原有的獨特性。
運河文化旅遊產品與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度較低。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地景區也在不斷創新符合數字化趨勢的旅遊產品。在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大運河江蘇段忽視了科技和新媒體的力量,尤其是在遊前和遊中的宣傳上。大運河江蘇段風景絕佳,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但景區宣傳力度不足。運河景區的宣傳方式多采用拍攝紀錄片、投放電視廣告等傳統陳舊的宣傳方式,未能迎合新時代年輕人的喜好,難以吸引旅遊消費的主力軍。在參觀運河景區的過程中,由於缺乏創新,旅遊產品缺乏現代科技元素,文化內涵的形式沒有隨時間而改變,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基於高科技的沈浸式、體驗式文化旅遊產品內容較少,遊客缺乏新鮮感。
大運河區域合作差,缺乏整體規劃。
首先,大運河江蘇段地域文化特色濃厚,流經多個省市,跨行政區劃。在運河旅遊開發過程中,各種行政區劃形成壁壘,旅遊線路多分布在節點上,導致運河旅遊缺乏連貫性。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很難統壹各方利益。其次,大運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政府制定的保護和開發措施不壹,壹些地區政策甚至相左。運河旅遊也是分區域發展,政府缺乏統籌規劃,各區域很難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受阻,難以實現市場空間的* * *享受和* * *輝煌。
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旅遊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2021為加快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小組發布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保護規劃》,指出要整合大運河沿線八省市文物文化資源,按照“以河為線,以城為珠”的思路,優化整體功能布局, 珠串為線,線為面”,深入闡釋大運河的文化價值,大力弘揚大運河的當代精神,加大控制和保護力度。 強化主題展示功能,促進文旅融合,提高傳統利用水平,推進重點項目實施,系統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傳統運河非物質文化註入時代精神,借助運河文化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展示中國文化自信。這些要求為大運河江蘇段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大方向。根據大運河江蘇段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結合國家對大運河發展的指示,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創新旅遊產品內容,打造運河特色文化IP
在旅遊產品創新方面,大運河江蘇段在發展以運河韻為特色的水上觀光和濱水休閑遊的基礎上,打造了運河主題文化園。主題公園包含具有江南韻味的場景,漢服表演和體驗,以及運河沿岸遊船上的燈籠。改變傳統博物館的靜態展示模式,利用新媒體技術建設數字運河博物館,讓遊客在遊覽運河風光的同時,感受江南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大運河非物質項目。
從打造特色IP的角度,江蘇大運河三大文化圈要根據地域特色,挖掘文旅融合的亮點。運河北段徐蘇段成為以徐州、宿遷為中心的楚漢文化圈,融合徐州文廟、梆子、竹馬、宿遷龍王廟宮、泗州戲、彭澤湖漁鼓等地域文化元素,構建了忠肝義膽、豪邁豪邁的運河IP風格。
中段的淮陽段將打造成以淮安、揚州為中心的淮陽文化圈,依托精致的園林建築。比如揚州瘦西湖,淮安何俠古鎮,淮劇等傳統戲曲,淮揚菜的烹飪技藝,挖掘其背後的文化歷史價值。將吳文化區南段打造成實體的《江南百景圖》,可以與遊戲聯合開發,吸引新時代的年輕遊客和《江南百景圖》的遊戲用戶,擴大運河景區的市場人群。選取鎮江的古都文化、常州的船商文化、蘇州的水鄉文化,塑造特色ip。
[3]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進“智慧大運河”建設
大運河江蘇段應加大新媒體在景區宣傳中的運用,提高運河文化展示與現代科技的結合程度。
在宣傳方面,借助新的短視頻平臺,如Tik Tok、汽車快手、嗶哩嗶哩等。,發布運河相關短視頻,引導用戶進行二次創作。大運河宣傳要改變話語表達形式,把原來景區紀錄片的宏大視角轉移到更平民化的短視頻微觀視角,拉近遊客與景區的距離。同時,借助網絡名人效應,名人直播可以刺激運河景區遊客的增長和人氣。以“丁真”為例,借助直播和短視頻形成的網絡名人效應,是推動景區發展的有效途徑。以“互聯網加運河作為非物質遺產”的模式推動大運河的文化傳播。
在旅遊展示方面,線下,將傳統運河博物館改造成運河沈浸式數字體驗博物館,借助信息化互動視覺媒體,通過全息影像、全景VR、數字燈光秀等技術,傳達運河的歷史文化。借助5G和人工智能技術,為運河主題公園和場景表演註入新鮮血液,大大提高了遊客的新鮮感和趣味性。[4]在線上,搭建了雲上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APP,采用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河道的現場表演,讓遊客在線欣賞大運河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當前,大運河文化產業應創新業態和商業模式,培育雲旅遊、雲參觀等新的消費需求。借助數字新技術,推動大運河景區線上線下互補發展。
政府應統籌規劃,協調推進跨區域合作。在大運河江蘇段的開發利用中,江蘇省政府應建立中央規劃、省總負責、各地區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局。各級規劃要樹立旅遊引領、南北聯動、產業融合和* * *建築* *的創新思路,按照“以河為線、以城為珠、珠線成線、線帶面”的思路,優化總體功能布局。鑒於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運河開發政策不統壹,政府應考慮各種需求,對開發困難地區給予金融政策等支持。針對大運河分散發展的特點,制定大運河壹體化發展戰略,成立大運河專家咨詢委員會,為促進各地區信息資源整合提供決策參謀和政策建議。大運河旅遊項目涉及多個部門,包括水利航運、旅遊園林建設等。,而且必須形成協調發展和各部門共同努力的局面。[5]
大運河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生態價值,推動了沿線文化旅遊的發展。但由於旅遊產品和品牌建設缺乏特色,文化旅遊產品與新媒體、新技術結合程度低,區域合作不暢,大運河江蘇段開發利用缺乏規劃,難以充分發揮其非物質文化和旅遊資源。同時,為響應國家號召,深入闡釋大運河文化價值,促進文化旅遊融合,提升傳統利用水平。針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從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加強新媒體技術應用、促進跨區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對策和建議。為推動大運河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展現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註入新的活力,讓大運河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
[1]周,,。京杭大運河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對策研究——以京杭大運河滄州段為例[J]。中國商業理論,2020(03):12-113。
[2]姚樂,王健。論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特色與文化帶建設的重點[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8(03):108-118+65438。
[3]郭心如,沈嘉,韓良。文化旅遊整合視角下的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文化IP開發策略研究[J].文化產業研究,2020(01):264-276。
[4]竇興斌,何編。新媒體背景下京杭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J].大舞臺,2018(05):99- 104。
[5]廖,何友石。全域旅遊視角下的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模式研究[J].四川旅遊學院學報,2019(0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