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全書原文+翻譯卷壹 故事壹 學士院軼事 原文 學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親幸,至今唯學士上日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
故事:堂中設視草臺,每草制,則具衣冠據臺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臺而已。
玉堂東,承旨閣子窗格上有火燃處,太宗嘗夜幸玉堂,蘇易簡為學士,已寢,遽起,無燭具衣冠,宮嬪自c引燭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為玉堂壹盛事。 譯文 學士院玉堂,因為宋太宗曾經駕臨過,所以直到現在,只有翰林學士每月初壹才允許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亂坐。
過去的規矩,是在堂中設立視草臺,每當草擬詔書時,學士就穿戴齊整坐到臺上。現在不這樣做了,僅僅留下座空臺而已。
玉堂東邊,承旨閣子的窗格上有火燒過的痕跡。原來宋太宗曾在夜間駕臨玉堂,那時蘇易簡是學士,已經睡下了又匆忙起來,沒有燭火照著穿衣戴帽,侍從的宮女便從窗格間伸進燭火照明。
到現在也不打算更換燒過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壹段佳話。 胡服 原文 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
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
胡人樂茂草,常寢處其間,予使北時皆見之,雖王庭亦在深薦中。予至胡庭日,新雨過,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無所沾。
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以佩帶弓劍、巾分(這兩個合起來是壹個字)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秋根,即今之帶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人舊俗,而稍褒博矣。
然帶鉤尚穿帶本為孔,本朝加順折,茂人文也。 譯文 中原地區的衣冠服飾,自從北齊以來,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裝。
窄衣袖、長筒皮靴,有蹀躞皮帶,這些都是胡人的裝束。窄衣袖便於騎馬射箭,短衣服、長筒靴便於在草地行走。
胡人喜歡茂盛的青草,經常在草叢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時都見過這種情形,即使是王宮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王廷時剛剛下過大雨,經過草叢時衣服褲子都濕了,只有胡人的衣褲壹點都不濕。
皮腰帶上掛著的蹀躞,大概是用來佩帶弓、劍、手巾、算袋、磨刀石壹類物品的。以後雖然去掉了蹀躞,但還保存著它的環,環與蹀躞連接如同系在牛馬股後的革帶,也就是如今皮帶上的裝飾扣版。
帝王必定以13個環為標準,唐代武德、貞觀時期還是這樣。開元以後,雖然沿用舊的習俗,但是稍稍寬大了些,不過帶鉤還是從帶身穿過。
帶身上原來做的是小孔,本朝改革為順折,使人的外表裝飾更加精美。 槐廳之爭 原文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當前有壹巨槐,素號“槐廳”。
舊傳居此閣者,至多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之者。
予為學士時,目觀此事。 譯文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門前有壹顆巨大的槐樹,壹向稱閣予為槐廳。
過去傳說住在閣子裏的人,很多都當上了丞相。因此學士們都爭著居住槐廳,甚至有搬開別人行李搶占槐廳的行為。
我做學士時,親眼目睹了這樣的事。 雌黃改字 原文 館閣新書凈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
嘗教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粉塗則字不沒,塗數遍方能漫滅。唯雌黃壹漫則滅,仍久而不脫。
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 譯文 館閣新謄清的本子有寫錯的地方,用雌黃粉塗抹。
我曾經比較過壹些改字的方法:刮洗損傷了紙貼了壹張紙又容易脫掉;用粉塗字又不能塗沒,要塗幾遍才能完全蓋住;只要用雌黃壹塗就塗掉了,而且經久不脫落。古人稱這個為“鉛黃”,大概用這種方法已有很久了。
宋代藏書 原文 前世藏書分隸數處,蓋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館、秘閣,凡四處藏書,然同在崇文院。
期間官書多為人盜竊,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中,乃置編校官八員,雜讎四官書,給書吏百人。
悉以黃紙為大冊寫之,自此私家不敢輒藏。樣讎累年,僅能終昭文壹館之書而罷。
譯文 前代藏書,分別放在幾個地方,大概是為了防止水火等災害引起的書籍散失。現在三館、秘閣,***有四處藏書,但都在崇文院中。
其中的官府圖書,大多被人盜竊,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這些書。嘉佑年間,朝廷設置了8名編校官,集中校勘4個館中的書籍,供給100個差吏。
校勘好的書籍都用黃紙裝訂成大冊子抄錄,從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校勘了好多年,也僅僅校完昭文館中的書籍就作罷了。
王安石破常規 原文 嘉佑中,進士奏名訖未禦試,京師妄傳王俊民為狀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為何人。及禦試,王荊公時為知制誥,與天章閣待制楊樂道二人為詳定官。
舊制:禦試舉人,設初考官,先定等地,復彌之,以送復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詳定官,發初考官所定等,以對復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則詳其程文,當從初考,或從復考為定,即不得別立等。是時王荊公以初考所定第壹人皆未允者,於行間別取壹人為狀首楊樂道守法以為不可。
議論未決,太常少卿朱從道時為封彌官,聞之,謂同舍曰:“二公何用力爭,從道十日前已聞王俊民為狀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即而二人各以己意進稟,而詔從荊公之請。
及發封,乃王俊民也。詳定官得別立等,自此始,遂為定制。
譯文 嘉佑年間,禮部上報進士名額完後,皇上還沒有舉行殿試,。
2. 文言文沈括的(夢溪筆談的暴雷)的翻譯原文內侍李舜舉家曾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間出,赫然出檐.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墻壁窗紙皆黔.有壹木格,其中雜貯諸器,其漆器銀扣者,銀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壹寶刀,極堅鋼,就刀室中熔為汁,而室亦儼然.人必謂火當先焚草木,然後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鑠,而草木無壹毀者,非人情所測也.佛書言“龍火得水而熾,人火得水而滅”,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區區世智情識,窮測至理,不其難哉!註釋內侍在宮廷中執役的人員.黔黑色.黔,音qián.扣用金屬緣飾器具的邊口.刀室刀鞘.流這裏指熔化.鑠銷熔,熔化.鑠,音shuò.譯文內侍李舜舉的家曾經被暴雷轟擊.他的堂屋西邊的房間,雷火從窗口噴出,光亮耀眼,竄出房檐之外.人們認為堂屋已經被燒毀了,都跑出去躲避.到雷停止以後,那間房子依然完好,只是墻壁和窗紙全部變黑了.有壹個木頭櫥架,其中雜放著各種器具,那些鑲銀作裝飾的漆器,銀飾完全熔化流在地上,漆器居然沒有燒焦.有壹把寶刀,非常堅硬,在刀鞘中就熔化為液體,而刀鞘卻儼然完好.人們壹定會認為火應當先焚毀草木,然後才能熔化金石.現在是金石全都熔化了,但草木卻沒有壹樣被燒毀的,這不是人的情理所能預料的.佛書上說:“龍火得水而更旺,人火得水而熄滅.”這個道理是確切的.人們只能知道人世間的事情罷了,人世之外,事情哪有什麽極限?想用區區有限的世俗的智慧、情理和見識,去深透地探測那無窮盡的事理,不是很難的嗎?來源:百度百科。
3. 夢溪筆談原文翻譯及賞析原文:京師百官上日,唯翰林學士敕設用樂,他雖宰相,亦無此禮。
優伶並開封府點集。陳和叔除學士,時和叔知開封府,遂不用 *** 。
學士院敕設不用 *** ,自和叔始。禮部貢院試進士日,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此唐故事也。
所坐設位供張甚盛,有司具茶湯飲漿。至試學究,則悉徹帳幕氈席之類,亦無茶湯,渴則飲硯水,人人皆黔其吻。
非故欲困之,乃防氈幕及供應人私傳所試經義。蓋嘗有敗者,故事為之防。
歐文忠有詩:“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以為禮數重輕如此,其實自有謂也。
白話譯文:京師百官上任之日,只有翰林學士奉旨設宴可以用樂舞,其他官員,即使是宰相,也沒有這種禮儀。宴會所用的樂工和歌舞藝人,都由開封府指定招集。
陳和叔復為翰林學士,當時他權知開封府事,遂不用歌 *** 藝人。學士院奉旨設宴不用女藝人,自和叔開始。
禮部貢院考試進士之日,在階前設置香案,主持貢舉的官員與參加考試的舉人對拜,這也是唐朝舊制。舉人所坐的考位,壹應物品的供給陳設甚為排場,有關部門還給準備茶水和飲料。
至於學究科的考試,則帳幕氈席之類的用品全都撤去,也沒有茶水,考生渴了就喝研墨用的水,以致人人都染黑了嘴巴。這並不是要故意與考生為難,而是為了防止有人利用氈幕和送水的人私下傳遞所考的經義。
因為以往曾有這樣做而敗露的,所以現在要事事為之防備。歐陽文忠曾有詩說:“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
以為對待二者禮數上的輕重如此懸殊,其實這中間自有原因。賞析:《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收錄了沈括壹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
《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各卷依次為“故事(壹、二)、辯證(壹、二)、樂律(壹、二)、象數(壹、二)、人事(壹、二)、官政(壹、二)、機智、藝文(壹、二、三)、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壹、二、三)、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壹門。
《續筆談》壹卷,不分門。全書***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
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余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從內容上說,《夢溪筆談》以多於三分之壹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如《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辯證”門談韓愈畫像條,使後人了解從北宋就產生並沿襲下來的壹個錯誤:把五代韓熙載的 *** 當成韓愈的畫像。
此外,北宋其他壹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樸的精通歷法、登州人孫思恭解釋虹及龍卷風、河北“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瘊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
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該書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此文出自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擴展資料寫作背景:《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壹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
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壹***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
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夢溪筆談》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情況,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後,作者政治上不得誌,約1088年前後(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裏修築壹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蔔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在創作上,作者自謂“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皆不敢私紀。
至於系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即是說,帝王私事,當朝得失,人事毀譽,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沒有也不願意涉及。
因此,作者所創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作者簡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
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
4. 文言文 夢溪筆談石油全部 翻譯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
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
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
大半皆童矣。造煤人蓋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余戲為《延州詩》雲:“
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鄜、延境內有石油,從前說延水東岸有石脂水,指的就是這個.石油產
於水邊,與沙石,泉水混雜在壹起,緩緩地從地裏冒出來.當地人用野雞的
尾羽把它沾起來,采集後放進瓦罐裏,很象純漆.它燃燒的時候象麻壹樣,
但煙很濃,把帳篷都熏黑了.我想它的煙也許可以利用,就試著把它燃燒後附在物體上的
掃起來,集中到壹起用來制墨.沒想到用它制出的墨又黑又亮,象漆壹樣,連
煙灰制作的墨也趕不上它,於是就用它做了許多墨,在墨錠上以"延州石液"四個字作為標記.石油制品在今後壹定會大大推廣的,現在就從我做起吧.我認為,石油數量非常多,蘊藏在地下沒有窮盡,不會象
那樣有時會枯竭.現在山東壹帶的松林已經采完,就連
京西,江南壹帶有松樹的山,現在大都也都光禿禿的了.制墨的人還都不知道石油燃燒時產生的
對制墨有很大好處.石炭(壹種
)燃燒時發出的煙也很大,會把衣服熏黑.我高興地開玩笑做了壹首《延州》詩:"
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5. 文言文夢溪筆談李術士翻譯宋仁宗慶歷年間,有壹個姓李的術士,多有奇思妙想。
他曾經刻制了壹個能動的木頭人叫“舞鐘馗”,(木頭人)有二三尺高,右手拿著壹根鐵板條,左手裏放著噴香的誘餌。當老鼠順著木頭人的手爬上去吃誘餌的時候,它的左手就會緊緊抓住老鼠,右手會揮動鐵板條將老鼠打死。
姓李的術士把這個木頭人送給了荊王,荊王就把他留下來做了門客。(後來有壹次)恰巧碰到太史說黃昏時刻會發生月食,姓李的術士自己(出來)說:“我有辦法使月食消除。”
荊王就試著讓他去消除月食,那天月食果然沒有發生。荊王感到非常神奇,當天就將此事上奏朝廷,皇帝便下令由內侍省來詢問這件事的具體情況。
姓李的術士說:“我本來就善於歷法,知道《崇天歷》對食限的角度定得過小了,這次月食的位置應該在地平線以下。因為自己出身寒微,不能自己將此事上報官府,所以才做了壹個設置了機關的木頭人借機進了荊王府,現在又假借能夠消除月食來引起朝廷註意罷了。”
皇帝於是下令將姓李的術士送到司天監,對他的說法進行檢驗。姓李的術士同司天監長官楚衍壹道推算日食、月食,於是把食限增加了兩刻,姓李的術士也因此而得以補司天學生的職務。
(但是)到了宋神宗熙寧元年七月的壹天,按推算當天早上要發生日食,卻沒有應驗,恰恰是食限增大了的緣故。於是歷法官們都因此而被降職。
皇帝下令司天監官周琮重新修正歷法,他又減去了慶歷年間所加的二刻食限。(這樣壹來)如果算準了熙寧年間的這次日食,慶歷年間的那次月食就又算不準了。
(如此這般)爭論了很久,始終沒有壹個巧妙的算法,於是廢掉了《明天歷》,又重新采用《崇天歷》。直到熙寧五年,衛樸編制了《奉天歷》後,才知道過去推算日月食時只用了太陽運行的平均速度,所以當太陽運行速度較快時就超過了,當太陽運行速度較慢時又會達不到。
《崇天歷》和《明天歷》兩種歷法對食限的加減,都沒有探究尋找到產生偏差的真正原因,直到這次才弄清了產生偏差的原因所在。
6. 夢溪筆談二則的翻譯,壹行原文壹行翻譯《夢溪筆談》二則《以蟲治蟲》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譯文: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成為秋田裏的莊稼的危害.忽有壹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譯文:忽然有壹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裏的“狗蠍”,它的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成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 大穰.譯文:十天後,子方蟲全都(被)消滅,年成因為(這個)而獲得大豐收.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譯文: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夢溪筆談》2則《梵天寺木塔》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壹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譯文:錢氏王朝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壹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這塔)晃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譯文: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譯文:於是就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壹樣晃動.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譯文:沒有辦法,(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把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譯文: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完木板,用釘子釘牢它,就不會晃動了.” 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譯文: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譯文:因為釘牢的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皆伏其精練.譯文: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 夢溪筆談人事譯文原文: 世傳虹能入溪澗飲水,信然.熙寧中,子使契丹,至其極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帳.是時新雨霽,見虹下帳前澗中,予與同職扣澗觀之,虹兩頭皆垂澗中.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綃系.自西望東則見.立澗之東西望,則為日所鑠,都無所睹.久之稍稍正東,逾山而去,次日行壹程,又復見之.孫彥先雲:“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則有之”. ____沈括《夢溪筆談》 譯文: 相傳虹能到溪流或山澗裏喝水,確實如此.熙寧(宋神宗年號)年間,我出使契丹,到了極北方黑水境內的永安山下建起帳篷.那個時間剛好雨後初晴,彩虹出現在帳篷前的山澗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澗觀賞它,看到壹條虹的兩端都垂到澗中.叫人越過山澗,隔著虹相對站立,距離大概有幾丈,中間如隔著壹層薄紗.當站在澗的西邊往東看就能看見,當站在澗的東邊往西看,在陽光的閃爍下什麽都看不見.過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東方,越過山峰而離去了.第二天走了壹段路,又看到了虹.孫彥先說:“虹是雨裏面太陽的影子,太陽照射雨後就會出現.”。
8. 《夢溪筆談》的譯文原文:
世傳虹能入溪澗飲水,信然。熙寧中,子使契丹,至其極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帳。是時新雨霽,見虹下帳前澗中,予與同職扣澗觀之,虹兩頭皆垂澗中。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綃系。自西望東則見。立澗之東西望,則為日所鑠,都無所睹。久之稍稍正東,逾山而去,次日行壹程,又復見之。孫彥先雲:“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則有之”。 ____沈括《夢溪筆談》
譯文:
相傳虹能到溪流或山澗裏喝水,確實如此。熙寧(宋神宗年號)年間,我出使契丹,到了極北方黑水境內的永安山下建起帳篷。那個時間剛好雨後初晴,彩虹出現在帳篷前的山澗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澗觀賞它,看到壹條虹的兩端都垂到澗中。叫人越過山澗,隔著虹相對站立,距離大概有幾丈,中間如隔著壹層薄紗。當站在澗的西邊往東看就能看見,當站在澗的東邊往西看,在陽光的閃爍下什麽都看不見。過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東方,越過山峰而離去了。第二天走了壹段路,又看到了虹。孫彥先說:“虹是雨裏面太陽的影子,太陽照射雨後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