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什麽是昆蟲文化?

什麽是昆蟲文化?

昆蟲文化起源於人類和昆蟲的長期存在。因為人們對昆蟲不了解,所以用傳說和故事來解釋昆蟲的奧秘。久而久之,昆蟲文化形成並被賦予了文化內涵。

比如我們夏天經常看到的昆蟲是蟬,夏天的“夏”字其實就是來源於蟬。我們在秋天經常看到的昆蟲有螽斯、蚱蜢等。秋天的“秋”字來源於螽斯。

總之,昆蟲和人類關系密切。昆蟲在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比如蜜蜂和蝴蝶幫助植物授粉,對人非常有益。當然也有害蟲。人們害怕和討厭害蟲,所以有許多與昆蟲有關的節日和儀式。這些都是構成昆蟲文化的因素。

為了詳細了解昆蟲文化,這裏有壹些例子:

1.吃吧。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吃是重中之重。蟲文化的第壹個內涵和吃有關。為什麽中國人這麽重視吃?這和歷史上的災難有關。據周瑤教授統計,從公元前707年到1949年,發生了近800次蝗災。平均每三到五年就有壹次大的蝗災。每次蝗災來臨,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翻開歷史的畫卷,關於蝗災的記載很多。《舊唐書·五行誌》載:“唐貞元元年(即公元785年),夏季蝗蟲,東起海,西至河,群蠅遮天,十日不絕;無論我走到哪裏,植物和動物的葉子都留下了遺產,我餓了。”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河南通誌說:“開封蝗蟲,秋糧受損,百姓相食。”蝗蟲生存,人們互相吞食。洛陽蝗蟲,植物,獸皮,蟲蠅都吃光了,父子,兄弟,夫妻互相吃,死扛路。“中國古籍中類似的記載可謂千古傳書,觸目驚心。古代人對蝗蟲並非完全束手無策,他們采取了各種措施來對付蝗蟲,包括科學的和不科學的巫術方法。比如直接打蝗蟲,埋蝗蟲,用鞭炮和鑼鼓嚇蝗蟲。現在西南壹些少數民族的火把節,其實就是用火燒蝗蟲的習俗。中國農業中的“農”字來源於用手抓害蟲。

2.穿。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栽桑、養蠶、繅絲、織布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發明。在近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蠶桑文化,中國的地理、歷史、神話、文學、繪畫、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能找到蠶和絲的印記。四川綿陽的雷祖寺創造了壹個蠶神的形象。蠶神捧著蠶幼蟲和蠶繭,旁邊有壹尊馬頭雕像。為什麽把蠶神和馬頭聯系在壹起?傳說在戰爭之前,壹家壹般會派壹個壯丁,壹家只有壹個老人、壹個老太太和壹個女兒。他父親被派去打仗,幾年都沒回來。女兒非常想念父親,私下許了個願,誰把父親從戰場上帶回來,她就嫁給誰。不想壹匹被他們餵養的馬聽到女人的願望,掙脫韁繩,幾天後載著女孩的父親離開了戰場。有壹天,女兒用腳踢了她壹腳,想都沒想就用馬皮把女人包了起來,飛到桑樹上變成了蠶。

3.蚊子可以傳播瘧疾。在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人們在森林的煙霧後倒下。其實霧霾就是蚊子可以傳播的惡性瘧疾。中國人把瘧疾叫做瘴氣,在意大利語裏,瘧疾叫做“陰風”,壹模壹樣。中國西雙版納有幾首民歌:“十人去猛臘,九人難回家;要去切弗南,先買個棺材板;欲得菩薩壩,先娶妻”形象地描述了瘧疾對人類的危害。

1237年跳蚤傳播的鼠疫在歐洲傳播,2500萬人死亡;1655年的鼠疫疫情又奪去了65438+萬倫敦人的生命。1918年,該病在東北各地流行,死亡人數超過50萬。

虱子傳播斑疹傷寒,但虱子在長征中被稱為“革命昆蟲”,長征中的戰士身上都是虱子。毛澤東主席會見美國記者斯諾時曾說“只有長了虱子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電視劇《長征》裏有壹個鄧抓虱子的場景,壹個小時從的毛衣背心上抓到160多個虱子。長征時很多女同誌剃光頭,不是怕敵人抓頭發,而是怕長虱子。

4.後代。古人認為老虎(俗稱螞蚱)能生壹百個兒子,是多子多孫的象征。所以在《詩經》中,有對梟的眾多子孫的贊嘆:“梟羽,驕,夷爾子孫,振,梟羽,糗,夷爾子孫,索索;顏,益,益兒之後裔,刺”。

故宮有角樓、百子門、廟門,都與人的生殖信仰有關。傳說,明太祖朱迪在建造紫禁城角樓時,必須要求工匠建造8根橫梁,18根立柱和72根脊梁。但是工匠們無法滿足皇帝的要求,他們擔心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就在他們害怕被砍頭準備逃跑的時候,建築業的始祖魯班出現了,送來了壹個只有8根梁,18根柱,72根脊的籠子。工匠們模仿籠子的樣式建造了紫禁城的角樓。

5.升官發財的欲望除了個人生存或維持小家庭的基本需求,昆蟲文化還反映了人們更高的願望,比如升官發財,越快越好。這些都體現在古代的年畫或者玉雕上。例如,在年畫中,有壹只猴子坐在馬上,旁邊畫著壹只黃蜂,這意味著“立即封侯”或“封侯為印”。2002年是農歷的馬年。當時市面上流行的壹種工藝品是馬背上的蒼蠅,寓意“壹舉多得”。還有壹種玉雕飛蝗爬在藤蔓上的工藝品,寓意“飛黃騰達”。

6.希望玩得開心。比如古代的鬥蟋蟀風格就是打出來的,現在鬥蟋蟀還是很流行的。

7.崇尚善,對所有人都有好處,對所有事物都有好處。古代人認為,如果任何人是壞人,他將受到自然或上帝的懲罰。如果統治者不好,蝗蟲或其他害蟲就會爆發。人死了,好人可以變成蝴蝶之類的美蟲,也可以變成益蟲,比如梁祝。壞人變成了蒼蠅、醜陋的昆蟲或像蝗蟲壹樣的害蟲。

8.提倡孝道要孝順父母、老師、長輩。中國二十四孝圖中有個叫吳夢的人,8歲就知道自己很孝順父母。夏天他本可以放下蚊帳,但他沒有放下,怕蚊子躲在裏面後咬到父母。後來吳孟被尊為神。

9.崇尚實幹、廣為人知的車胤囊螢夜讀故事就是壹個典型案例。

10.崇尚高貴的蟬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是高貴、吉祥、見多識廣的象征。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就將玉蟬放入死者口中,祈求死者的身體不受邪靈幹擾,同時凈化身體,順利到達仙界。此外,古人還認為金蟬的脫落預示著生命的重生。禪修“禪”就是源於這種信仰。含蟬體積比較小,壹般壹寸多長,這樣可以壓制舌頭。中國農業大學收藏有漢代和田青玉制成的巨型玉蟬。蟬長32厘米,寬11.6厘米,厚7.8厘米,重4公斤。正面呈弧形,頭上端刻有兩只復眼,下端刻有略尖的嘴。前翅折疊緊密,保護腹部。前胸背板和兩個前翅的葉脈長度自然彎曲,翅斜穿,翅略超過腹端,腹下端刻陰。整體造型基本準確,刀法簡練,線條粗獷流暢,形象生動,立體感強。

11.提倡知足常樂。妳可能見過蒼蠅在某個地方停下來的時候經常會蹭蹭前腳。蒼蠅為什麽要蹭前腳?根據古老的傳說,有壹個男孩在父母死後和他的哥哥和嫂子住在壹起。哥哥和嫂子經常欺負他們的弟弟。有壹天,我嫂子把我哥趕出了家門。我哥哥來到寺廟,看到壹個白胡子的老人。白胡子老人問他在做什麽。他說日子不好過,老人說妳搓個繩子穿點錢吧。弟弟心滿意足,搓了壹小段繩子,拿著壹小串錢回去了。哥哥和嫂子打聽完弟弟拿錢的過程後,嫂子讓丈夫去廟裏,還遇到壹個白胡子老頭,重復了哥哥的話。老先生還讓弟弟搓繩穿銅錢,貪心的弟弟壹直搓。仙女見他太貪心,壹甩袖子,把他弟弟打倒在地,變成了壹只蒼蠅。從那以後,蒼蠅壹直在蹭他的前腳。

中國的蝴蝶文化-壹個例子

蝴蝶是五顏六色的鱗翅目昆蟲。全世界已知近2萬種,中國已知1800多種。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與蝴蝶形成了非常復雜而密切的關系,並產生了對蝴蝶的各種看法。雖然中國人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時代對蝴蝶有不同的看法,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美的化身

蝴蝶五彩繽紛的翅膀,翩翩起舞的姿態,與花朵互動的習慣,都引起人們的喜愛、向往和遐想。古往今來,美麗的蝴蝶已成為皇帝和將軍們最喜愛的對象,下至李的人民。詩人吟詠蝴蝶長歌,畫家潑墨再現蝴蝶之美,體現在衣食住行、藏飾使用等方面。早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就發掘出了6000年前由玉、石、土制成的蝴蝶飾品。千百年來,各種蝴蝶裝飾壹直受到人們的青睞。它們曾被稱為“會飛的花”、“會動的畫”、“自然的舞者”、“蟲國之美”、“美麗的精靈”等等。這些美麗的文字充分表達了人們對這些小生物深深的愛。

壹些民族甚至有崇拜蝴蝶圖騰的習俗。例如,根據苗族傳說,人類的祖先,姓,由蝴蝶母親“邦姐姐”產下的十二個蛋孵化而成;苗族人視蝴蝶為祖先。

2.自由和愛的象征

每當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時候,當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在花叢中飛舞時,人們不禁感慨萬千:要是能像蝴蝶壹樣自由就好了!舊社會那些自由戀愛卻不能結合的年輕人,更是羨慕蝴蝶。他們生前不能結合,死後卻變成兩只蝴蝶,壹起飛翔。今世的大悲,變成了“來世”的大喜!據筆者所知,在中國民間流傳著五個有關化蝶殉情的故事和記載,其中朱良化蝶更是家喻戶曉。梁祝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壹。它的歷史原型,因為年代久遠,壹直難以考證。但根據文獻記載,尤其是地方誌史料,這個故事自東晉以來,以浙東為中心,通過民間口述、戲劇、書籍等多種形式廣泛流傳。1500多年來,遍布全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就連韓國、日本、越南的人對此也不陌生,並稱之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壹文學文化瑰寶,經過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斷創造和歷代文人墨客的雕琢加工,已經廣泛深入人心。全國只有五個“良渚閱覽室”——浙江杭州、江蘇宜興、山東曲阜和鄒縣、四川合川;“良渚墓地”較多,有浙江鄞縣、江蘇宜興、江都、安徽舒城、山東嘉祥、惠山、四川合川、河北河間、甘肅清水等九處。這顯示了朱良文化的巨大影響力。從20世紀50年代築路工人編撰的《良渚故事說唱集》和20世紀90年代周、白世興主編的《良渚故事集》中可以看出,這個故事無論傳播到哪裏,都會生根、開花、結果,廣大人民群眾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聲音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朱良變成蝴蝶的傳說眾所周知,所以我就不在這裏重復了。

3.喜慶、吉祥、快樂的精神。

幸福是人們共同的追求和願望。蝴蝶作為喜慶、吉祥、幸福的象征,頻繁出現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圖1~2)。吉祥圖案運用人物、昆蟲、魚、花、鳥等意象和文字,通過比喻、比較、雙關、諧音等方式,賦予人們求吉祥、避災的寓意,寄托人們對幸福、平安、吉祥的祝願。這種藝術形式起源於商周,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成熟於明清。在民間廣為流傳已久。

4.長壽的象征

古往今來,每個人都希望健康長壽。有許多象征著主持和慶祝長壽,其中蝴蝶是壹個重要的角色。《禮記》說:“七十年,八十年,百年”。在古代,八旬老人可謂長命百歲,含蓄的中國人用諧音“貓蝶”來表達長壽之意。貓蝶圖是中國畫中常見的生日圖。

此外,瓜地圖還有長生不老、子孫延續的意思。這裏的蝴蝶與“艾”(小瓜)諧音,意為長壽多子。當晚清王宓在春節期間去世時,官員們應該禮節性地去看望慈禧。為此工匠們特意在地窖裏培育了壹種瓜,養了壹群蝴蝶。瓜得提前放在廟裏,蝴蝶放在兩個黃色的磁持盒裏。晚上10點左右,當第壹批官員給慈禧送上“兩膝六叩”大禮時,左邊的太監掀開蓋子,蝴蝶從盒子裏飛了出來。壹時間,繁花飛舞,滿屋春光。太監會不失時機地大聲喊:“太傅金年快樂,瓜果滿地花!”……"

5.春天的使者

告別漫長的冬天,大地回暖,春風溫暖,萬樹爭光,昆蟲蘇醒,蝴蝶展翅飛向晴空。多刺激啊!蝴蝶是早春最先受到人們歡迎的大型昆蟲,因其栩栩如生的狀態而得名“春駒”。在關於春天的繪畫中,蝶舞是最具代表性的。

北宋時期,每年二月初二,在當時的首都開封舉行壹項名為“捕蝶會”的娛樂活動。《曲阜縣誌》中也有記載,刻於清代乾隆三十九年,“花晨陽為捕蝶會,艷陽天會百果”。

6.女性的替身

蝴蝶和美女的秘密聯系在任何時候都是壹模壹樣的,就像在唱壹首歌。蝴蝶被視為“花月女神”。她們可以變成年輕女孩,充當愛的使者。根本原因是他們有著壹樣的美好身材,壹樣的穿著打扮,相似的氣質。晚唐詩人李商隱寫了《三只蝴蝶》,這是壹部著名的傑作。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也刻畫了壹個由大如鴻雁的蝴蝶幻化而成的美女。

7.壹個正在尋找花朵和要求柳樹的人的形象

因為蝴蝶喜歡追求香與美,被男人懷疑好色。蝴蝶的光波狀態就像某些男人變心的性格。古詩雲:“青菱臺畔日暮,古墓魂倚墓霞。不要讓韓楓做蝴蝶,等著飛到別的枝頭。”詩中,韓楓如果死了,是否還能在感情上愛他的妻子,令人懷疑。

8.女人味,淫蕩,色情。

蝴蝶艷麗美麗,“樹招風”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太多的美麗成了壹種罪惡。於是,蝴蝶就有了風騷、放蕩、浪漫的壞名聲。多情的女子叫“蝴蝶夫人”,放蕩的女子叫“蝴蝶迷”、“花”、“浪蝶”、“嬌蝶”。英國作家達芙妮·杜莫裏埃於1938年出版的著名小說《麗貝卡》,主角是壹位放蕩美麗的女士,名叫麗貝卡;這本書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譯者給它起了壹個很美的名字《蝴蝶夢》,比直譯的《蝴蝶夢》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在封建社會,女人是男人的玩物;蝴蝶有時會在其間充當“情色顧問”。據《酉陽雜記》記載,開元末年(741年前)春天,唐朝風流皇帝李隆基,每天傍晚在後宮放花,自己當場放飛壹只蝴蝶。蝴蝶飛到哪個妃子的頭上,皇帝就和哪個妃子過了壹夜。難怪有些畫家筆下的楊貴妃,手裏經常拿著壹只蝴蝶。

9.幻想和神秘的精靈

夢是人在睡眠時局部大腦皮層沒有完全停止而引起的大腦中的表觀活動,具有幻覺性、神秘性、超越性、滿足性和不由自主性的特點。在中國夢文化領域,蝴蝶夢是壹個經典的夢。

夢蝶還是夢蝶,莊周夢蝶,蝴蝶蛻變等。見於莊子《萬物論》:“昔莊周夢為蝶,栩栩如生,自喻!我不知道周野。突然感覺到,就會突然感覺到。不知周猛是不是蝴蝶,蝴蝶的夢是不是周而復始?”後來,蝴蝶夢被比喻為人生的幻覺。唐代崔土《春晚》詩:“萬裏蝶夢,杜鵑花在上月初三夜。”也借此機會形容心情的混亂;李商隱的《錦瑟》詩:“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蝶兒蠱惑,王春心杜鵑啼”,從另壹個側面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向往。

  • 上一篇:《吶喊》讀後感600字
  • 下一篇:晉曉童是哪裏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