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水手最多、航程最長的壹次,比歐洲各國早了幾十年,是明朝繁榮昌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海遠超葡萄牙、西班牙等國近壹個世紀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人。他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者,也是唯壹的東方人。他甚至比馬漢早500年提出海權論。甚至有人說是鄭和首先發現了美洲、澳洲和南極洲。[3]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壹個說要宣傳明朝和韋德,《明朝鄭和傳》記載:“而且要在外國耀武揚威,顯示中國的富強”;說到尋找朱允炆,《明朝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死海外,欲尋蹤跡”;說到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有壹些史料沒有抹去,說鄭和下西洋讓窮人富起來,國家用夠了[4-6];不然就說帖木兒帝國被包抄,張士誠舊本部被掃,軍隊復員問題解決了。
政治方面
加強邊防
永樂二十四年,中國西北的蒙古舊本部在明朝持續出現危機。
鄭和
樂迪也進行了幾次個人探險,並在最後壹次旅行中死去。所以有人認為,永樂派鄭和下西洋定居海外,讓永樂沒有後顧之憂,讓明朝可以集中精力防禦北方之亂。
但這種說法不能成立,因為當時海外各國並不強大,不存在入侵明朝海域的可能。
另壹種說法是,航行的目的是為了控制殘存在中南亞和印度北部的蒙古汗國。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永樂之初,這個國家可汗的死對明朝沒有威脅。
鄭和七下西洋,遭遇三次戰役。壹個是幫助小國改朝換代,壹個是某國要偷襲鄭和船隊,壹個是海盜集團。三次都是小規模戰鬥(更多細節將在下壹章給出)。有人把鄭和下西洋視為“國際警察”。但這些只是壹路上發生的事件,不能成為主要的動機或目的。鄭和的題詞說:“不尊重外國和王凡的人被活捉。這種說法可以從蠻族入侵者殲滅他們的事實中得到印證,因為克裏斯蒂娜·寧就是依靠他們的人。
王位繼承
朱迪
燕國明帝朱迪以“靖難”之名,最終攻陷應天(今南靖),其帝朱允炆燒毀皇宮,從此銷聲匿跡。明成祖繼承了帝位,並將其國號改為永樂,但他可能仍然擔心文健的消失及其遺產的流失。在明朝的歷史文獻中,有壹些傳言說文健皇帝可能不是被燒死的,而是逃到了海外,甚至還講述了20年後舉家回京的故事。所以有人認為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是因為要找建文帝。不過這種說法可能並不成立,因為鄭和每次的海外任務都是如此浩大。如果文健皇帝逃到海外,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他可以藏起來。大規模西進尋找文健絕非有效途徑。大多數學者不再相信這種說法,但歷史小說往往為了戲劇化而強調這種可能性。
當明成祖獲得皇位時,明朝已經建立了30多年,農業和人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這次政變的影響。這個時候,中國、廣州等沿海大都市發展得非常繁榮。在良好的經濟發展之後,發展海外運輸和海外貿易是非常迫切的。另壹方面,明成祖也想利用對外活動來顯示自己的權力,樹立自己的聲譽。因此,航行勢在必行。
外交方面
西方國家當然會在鄭和的巨艦和數萬將士面前感到蒼白,會感到恐懼。所以,作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壹,是可以被大多數研究者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在海外展示我們的國力,這對明成祖有什麽大的好處呢?為什麽要花這麽多錢和軍力?所以,不可能把“武功超群”作為永樂皇帝的“終極”目標。
事實上,鄭和的寶船每次都載有許多財寶,作為“禮物”送給每壹位到訪的國王。許多國家還派出使者或皇帝親自返回杜明,用他們國家的特產和珍寶在鄭和寶船上表達敬意。這些外國使節來到中國後,要求鄭和將他們運回中國,帶回更多的“禮物”。因此,永樂年間,海外朝貢國從洪武年間的幾個國家增加到30多個國家。其中馬拉加(今馬六甲)和塔尼(今北加裏曼丹和文萊)與明朝的關系最為密切。[7]永樂死後,六七年宣帝初年停止下西洋,希望外國前來朝貢,後進行第七次航行。
而且這28年7次下西洋,平均等於每4年壹次,來回壹次需要兩年時間。因此,大約有半年時間,鄭和船隊在中國和西洋之間絡繹不絕。為什麽這麽頻繁?
貿易。
西方國家非常喜歡明朝生產的陶瓷和絲綢。永樂年間,鄭和的官船被用來將這些貨物運往海外。在回程中,鄭和觀還購買或交換了壹些中國缺乏的香料、染料、寶石、象皮、珍奇動物等等。所以,去西方當然有壹定程度的中外貿易。但是,如果以貿易為主要目的,為什麽要造兩三百艘寶船,壹次派出兩三萬人(官兵)?古今所有的商船都試圖用最少的船員,最大限度地利用船上空間裝貨,以增加利潤。鄭和船隊與商船隊背道而馳。所以以前學術界說“朝貢貿易”和“厚此薄彼”是鄭和下西洋的動因,誇大了“貿易”的重要性。
文化方面
媽祖本是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神,護船信仰對鄭和下西洋至關重要。由於他七次訪問西方國家,媽祖信仰也航行並傳播到東南亞國家。這是西方文化最值得註意的壹面,也影響至今。但是,共同的海上事務和宗教信仰的發展是下西洋的結果,而不是其動機。
條件編輯
大明世界地圖
明初,由於朱元璋三十壹年的努力,農業經濟有所恢復。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的絲綢、瓷器甚至壹些歐洲國家都贏得了很高的聲譽。特別是造船業的發展、航海技術的進步(包括指南針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和航海知識的提高)、大量水手的培養、明初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展、外國移民的增加,都為鄭和下西洋準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提供了相對雄厚的物質條件。明初這種強大的國情和發達的貿易本身就要求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擴大海外貿易和交往。明太祖在1389年編纂的《大明雜畫》就是壹個例子。明朝皇帝朱迪進壹步擴大海外貿易,決定組織壹支強大的艦隊去“西方”國家。
唐宋元以來中國造船技術的發展:
中國古代指南針和火炮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大規模遠洋航行提供了保障。
明成祖成祖出於政治目的宣揚大國和國威。
中國的遠洋貿易傳統在中國遠洋貿易非常發達的元代[8],擁有當時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幾個港口,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大量的民船、商船,為明代的航海奠定了基礎。
地方支持:江蘇、福建等支持。
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權,能夠調動力量辦大事,提供經濟支持和軍事力量保障。
鄭和船隊上的水兵、明軍士兵、翻譯等人壹起合作。
艦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壹支龐大的船隊,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來編制。在當時,它是世界上強大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的艦隊為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總司令。國際著名學者、英國李約瑟博士在綜合分析這壹時期的世界歷史後得出結論,“明朝的海軍可能比歷史上任何壹個亞洲國家,甚至比同時期的任何壹個歐洲國家都強,以至於所有歐洲國家加起來都比不上明朝的海軍。”
鄭和下西洋艦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所承擔的任務而建立的軍事組織形式。
首先,人多。
鄭和下西洋的次數在史料中明確記載為四次。
鄭和下西洋的次數是27000多次。明軍近衛5人左右,各5000-5500人;從武誌書來看,主要來源於沿海衛生院。當時西方通過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行的人數:分別為90-150;170以上;265人。我這裏說的不僅僅是量,而是解釋壹個科學道理。水手的數量體現了壹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需要各方面的物質支持,不容易。
其次,艦隊編制。
據中國海軍專業人士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艇長、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組成。艦師是現在的海軍力量,軍艦的基本單位,他們編成編隊,叫做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作戰;儀仗隊在擔任警衛和對外交往時莊嚴而有力。
根據下西洋的任務,鄭和的船員主要由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對外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和軍事護航部分五部分組成。指揮部分:整個艦隊的中樞,對航海、外交、貿易、作戰進行指揮和決策。鄭和的職務是欽差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船舶修理、天氣預報等。外貿部分:外交禮儀、貿易、聯絡翻譯;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後勤供應、起草文件、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從鄭和船隊的構成研究來看,編制完善嚴謹,凝聚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的航海經驗,保證了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其他影響: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花費白銀約600萬兩,是當時國庫全年支出的兩倍,而且這還不包括造船等地方的開支。另壹方面,建造和修理壹艘船平均需要1600兩白銀,平均每次航行需要260多艘,僅建造和修理就需要幾十萬兩白銀。
表面上看,鄭和船隊每次出海都是“雲帆遮天”,浩浩蕩蕩,實質上卻是“孤帆遠航”。後面沒有艦隊,也不允許跟著私人海商。嚴禁私人海商“成片出海”[9]。在梁啟超看來,“其望之性質,在於英雄之誌,欲與遠方之民、各國齊名。”
明朝宣德六年(1431),福建福州長樂縣,這個位於福建的小城,突然變得喧鬧起來。壹支由200多艘船、27000多人組成的龐大船隊從太倉劉佳港南下,停泊在縣城西部的太平港。[10]福建省昌樂縣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開陽之地。當年,壹支龐大的艦隊反復駐紮在這裏,等風出海。這裏不僅有保存完好的鄭和親自豎立的天妃·淩影紀念碑,還有在他下西洋影響下形成的“石羊街”。明朝後期,嚴重的“日寇入侵”促使人們紀念和崇拜與海洋有關的神靈,在寺廟供奉鄭和像,符合民間神化的壹般過程。
永樂皇帝登基時,從浙江、福建、湖廣等五省縣抽調了四百多名優秀的造船工人,在南京龍江造船。他動員全國的造船力量,建造了壹艘比航行在印度洋上的元艦還要大的遠洋巨輪。其中船長鮑長44尺,寬18尺,是15世紀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南京龍江造船廠舊址有壹艘鄭和寶船模型。
建造這樣壹艘巨輪,並不完全取決於實際載重,而是要給人壹種“像小山壹樣,浮在波浪上”的感覺,要“炫耀異鄉,以示中國之富強”。為了保證造船的優良質量,明成祖不遺余力地“供養天下十三省的錢糧”。
永樂年間,鄭和船隊每到壹個國家,首先要給當地國王或首領讀信,舉行盛大的冊封儀式,並贈送珍寶。除了建立宗藩關系,鄭和還奉命調解海外各國的紛爭。正是在鄭和的幫助下,飽受列強欺淩的滿洲獲得了獨立。
其實,比起貢品,“天下群臣”的滿足感才是皇帝更看重的。明朝成祖年間,每次鄭和下西洋,隨船隊來華的各國使節和國王數量都大大增加。1423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船上有16多個國家,1200名使臣及其家屬。到永樂後期,已有60多個國家前來朝貢。
這麽多國家願意進貢是有原因的。朝廷在接受香料、奇珍等貢品後,按照“厚賞”的原則進行獎勵。禮物和貢品的差價壹般在1到20倍左右。例如,胡椒在蘇門答臘市場上每100斤值1兩,但作為“貢品”,明朝政府給它每100斤20兩。
吳寶緹娜到底得到了什麽,我們無從得知,但明朝政府壹向慷慨是真的。贈送國王、皇室、絲綢、瓷器等物品。動輒賣絲數千,“永樂賜銅錢多”。1405年給日本國王1.5萬枚銅幣,次年給公主15萬枚,給了500萬枚。以至於有壹段時間,日本甚至沒有鑄造銅幣,而是用永樂銅幣作為日本的貨幣。
除了賞賜,招待使節也是壹筆巨大的開支。往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復雜的朝貢手續,沿途的出行和住宿都由政府承擔,還會給銀錠作為差旅費。於是,許多使節和大批隨從,壹邊平靜地處理自己的貿易,壹邊愉快地等待著。吳寶緹娜在國內呆了半年多,然後就和鄭和壹起出海了。壹些使節甚至等了三年,以便乘坐免費的寶船回國。
宣德七年(1432)七月初八,鄭和船隊抵達曼慈加拿大,先派吳寶緹娜回國復命,後赴暹羅讀明宣宗詔,告誡其“與鄰和平相處,善待同僚。”具體如何談判不得而知,但鄭和花了壹個多月的時間在曼希加和暹羅之間斡旋。
8月18日,船隊抵達蘇門答臘,隨後訪問了阿魯、納古爾、黎巴嫩和南博裏。在鄭和下西洋期間,他曾在這些國家舉行過封王儀式,向國王或酋長贈送禦書、彩幣、官窯瓷器和其他物品。
朝貢貿易
實際上,鄭和的船隊,又稱寶船,是由他的部下率領的,他們原本是護送帝國物資的部隊,從西方國家獵殺珍珠、瑪瑙、香料、珍禽異獸,然後帶回中國,主要供皇帝和貴族享用。這些財富不能轉化為真正的國家收入。
巨型寶船
據《明史》和《鄭和傳》記載,鄭和的寶船共有63艘,其中最大的壹艘長44英尺,寬18英尺。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長151.18米,寬61.6米。這艘船有四層。船上九根桅桿可掛12帆,錨重幾千公斤。起航需要200人,壹艘船可以裝上千人。《史明兵誌》也記載:“寶船高如樓,底尖闊,可容千人。”
鄭和船隊有五型船。第壹種叫“寶船”。最大的寶藏長44英尺,寬18英尺,載重800噸。這種船可以容納數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其姿態雄偉,無與倫比。它的鐵舵需要兩三百人才能搬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英尺長,十五英尺寬。第三種叫“糧船”。它有二十八英尺長,十二英尺寬。第四種叫做“坐船”,長24英尺,寬9英尺。第五種叫“戰艦”,長十八尺,寬六尺。可見,鄭和船隊的船只,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生活。分工細化,類型更多。我們可以說,鄭和船隊是壹支以寶船為主體,以艦船為輔助的大型船隊。
肯定性學校
鄭和下西洋
認為明朝歷史基本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碑刻記載的“二千材海船”並非“寶船”,而是更小的“戰船”。
南京鄭和造船廠考古發掘出壹只長約15米的舵,與《明史》中描述的寶船大小壹致。
南京鄭和造船廠的碼頭寬20英尺。
伊本·白圖泰(1304-1377)曾在遊記中記載,中國有壹面巨大的12風帆,可載數千人。白土臺的記載,可以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
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遺骨的記載,鄭和的第壹艘寶船是“兩千料”。根據他們的推斷,它大約有十五到二十英尺長,六到八英尺寬。運載能力約為5000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復制出真正能航行的44英尺長的“寶船”。復制中的寶船大多采取懷疑主義的觀點。
即使在質疑聲中,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領先的巨輪。右圖為按照鄭和船隊中中型寶船的規模設計建造的仿古寶船,陳列在南京寶船廠遺址公園。長63.25m,寬13.8m,6桅8帆,排水量約1300噸。
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水文針(24/48方位羅盤導航)結合越洋拔星(天文導航)是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晚上通過觀察星星和水羅盤來保持航向。由於合理地解決了淡水儲存、船舶穩性、抗沈性等問題,鄭和船隊得以在“洪濤遇天,浪如高山”的險惡條件下“保持雲帆之高,星辰日夜馳騁”,少有事故發生。白天懸掛各種顏色的旗幟,按照約定的方式揮舞,形成相應的旗語。晚上,燈籠被用來反映航行情況。如遇能見度不良的霧、雨,也用鑼、喇叭、喇叭進行通訊。
鄭和下西洋的技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天文導航技術
中國早就可以通過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來確定船只的位置和航行位置。鄭和船隊將航海的天文定位與航海羅盤的應用相結合,提高了確定船位和航向的精度。人們稱之為“摘星”。利用“拉星板”的方法進行觀察定位,通過測量天空的高度來判斷船的位置和方向,確定航向。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2.地理導航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地理導航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基礎,利用航海羅經、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根據航海圖和針路簿的記錄,確定船只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了航行的路線,稱為針道。羅盤的誤差不得超過2.5度。
3.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之所以流傳於世,要歸功於明末作家毛在《武北誌》中的臨摹。原圖為之字形長卷,收錄吳北之時改為書體。從右到左有20頁圖片,其中40頁是* * *,最後附上兩張“漂洋過海領星”的圖片。海圖中記錄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國地名300個,最遠東非海岸16個。城市、島嶼、航標、海灘、暗礁、山脈和航線都標了出來。其中,南沙群島(萬盛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始興石塘)標註明確。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以鄭和等人的名字命名南海島礁,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地圖集。與同時期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的航海圖範圍廣,內容豐富。雖然其數學精度較低,但實用性優於波特蘭圖。英國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壹書中指出,米爾斯和布拉格登對中國航海圖的準確性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們兩人都熟悉馬來半島的整個海岸線,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準確性給予了高度評價。
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的光輝,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智慧,從而造就了鄭和下西洋。
目標編輯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是國家形勢向上發展的時期。此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經被驅逐出長城,明朝的封建統治已經非常鞏固,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家越來越強大,有可能向海外發展。明成祖視自己為“天帝天治天下”的“恩人”,要求海外各國朝貢。像歷代功利主義的封建皇帝壹樣,明成祖也想向外界宣傳國威和展示他的財富。
永樂時期,由於國力強大,明成祖向外國展示了中國的繁榮,他對明初消極的海外政策深感不滿。因此,朝廷的外交政策發生了變化,他即位後,派遣宦官出國,召集各國赴朝,這無疑提高了明成祖的威望。鄭和下西洋使他能夠在海外炫耀他的軍隊,吹噓中國的繁榮,並向海外國家宣傳明朝的韋德。同時,他也想在海外利用楊威,緩解國內外壹些武力奪取皇位的人的不滿。在壹些書中,據說明朝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去尋找他的皇帝朱允炆的下落。據說,靖南之戰後,朱允炆逃走了,不知去了哪裏。明成祖的皇位是在靖南之亂後從他的侄子文健手中奪得的。在十分多疑的明看來,這自然是最令人擔憂的事情。明成祖懷疑他逃往海外避難,怕他日後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刺探文健的蹤跡,以防後患。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性質而言,既不是普通的商船隊,也不是普通的外交使團,而是封建統治者組織起來的具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他的使命之壹就是吸引各國朝貢,並與這些國家建立關系。為了完成這壹任務,鄭和下西洋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宣傳明成祖的聖旨。向各國宣示:明朝皇帝是奉天之命做大國之王,他是按照“天之王”的意誌來統治世界的。各路諸侯,各路洋人,都要按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不要欺寡霸弱,就* * *享天下太平。如果叫妳去捧場,妳會得到優厚的回報。
第二件事是送禮。給予各國國王詔令和銀印,給予國王和各級官員王冠等禮物,表示願意與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第三件事是與南海(現在的馬六甲海峽)的國家建立友好關系。
1.宣傳明朝的國威(政治目的);
4.擴大朝貢貿易(經濟目的);
3.尋找失蹤的文健皇帝。
4.出海的目的是為了遇到佛牙[11]
5.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