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明代的景德鎮瓷器是怎樣的?

明代的景德鎮瓷器是怎樣的?

我國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艷的態勢經由元代過渡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壹統天下的局面。

景德鎮瓷器產品占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業時代特征的是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其他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洪武時期,景德鎮青花色澤偏於黑、暗,紋飾上改變了元代層次較多,花紋繁滿的風格,趨向清淡、多留空白地。常見器型有玉壺春瓶、盞托、碗、盤口環耳瓶、折沿大盤、大罐、石榴尊等。這時期的釉裏紅瓷呈色不是很鮮艷,絕大多數泛灰色,紋飾多為雙層瓣的纏枝扁菊花、牡丹、雲龍、松竹梅、海水、蓮花瓣四季花卉等。

明永樂時期,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壹幟,占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永樂瓷器的造型清秀、圓潤、靈巧,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橘皮紋。白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色或黃色,釉汁厚聚處閃淺淡和蝦青色。

永樂時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艷,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

並且從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永樂年制”4字。這是陶瓷史上第壹次燒制的帝王年號款,“永樂年制”4字為篆書,4字雙豎行,印、刻或書寫於器裏心。

青花器為用青花書寫;白釉器、青白釉器多為印款;紅釉、青釉器多為刻款。永樂年號款無論刻、印、寫,“永樂年制”4個篆體字的字體均較小。

永樂時民窯器上的吉祥款仍較多,有福、祿、壽、辰等,並且字體以洪武時的草書為主,後來發展到隸、草、行3種寫款。另外,永樂朝也有少量的圖把款。某些特殊器型可視為始於或盛行於永樂朝,如瓢形扁壺、抱月瓶、大天球瓶、單面扁壺、雙系蓋罐、花澆、壓子杯、尖底蓮子碗等。

永樂為明代瓷器的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凈,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瓷器接口少見,胎體厚重、堅致。

宣德青花釉面特點為橘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宣德瓷器紋飾壹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

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壹般為6字楷書款,亦有4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采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壹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壹橫。

青花暗花雙鳳穿花紋盤為宣德青花禦瓷的卓越代表,其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壹不精,為宣德壹朝新出樣式,造型端莊美觀,線條轉折流暢生動,釉汁凝潤泛青,胎骨堅致細薄。

口沿繪卷草紋壹周,盤心裝飾升降相對的穿花雙鳳紋,外壁亦繪飾前後對稱的穿花雙鳳紋。雙鳳形態壹致,皆為鳥首雙尾,對稱分布,展翅穿梭於纏枝番蓮之中,風姿婉約,頗見飄逸之態。

青花暗花雙鳳穿花紋盤布局密而不亂,畫工精湛,細膩的筆觸下展現番蓮舒展之妍美,為雙鳳增添動感,青花之濃淡深淺各具意態,筆墨意趣盡在眼前,氣韻隨筆而生,平添壹份蒼雅之美。

更為精絕之處是,內壁留空處暗刻穿花雙鳳紋與外壁相對應,如此復雜之工藝正是體現皇權的獨尊,彰顯宮廷藝術之華貴,可謂巧奪天工。底心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6字款,其風骨雋秀,筆意清新,端莊內蘊稚拙,莫不合乎晉唐小楷渾厚樸拙之法度。

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壹,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制成功的,青金藍釉又稱“雪花藍”或“灑藍”,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壹傑作。

成化時期的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此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沈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得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壹件衣”的說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發色藍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官窯器年號款以青花楷體6字雙豎行“大明成化年制”為主,體式比較統壹,款的位置也大多數在器物底部。

除6字楷書雙行款外,還有少量“大明年制”4字雙行楷書款。但無論官民窯產品,均無“成化年造”、“成化年制”4字款。

成化官窯器還有壹種罐,款字只有壹個“天”字,人稱天字款罐。這種壹個字的官窯器為成化獨有,天字也極其有特色,字體極其肥胖。

弘治時期瓷器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釉面肥腆滋潤,潔白光亮。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弘治時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壹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征。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弘治官窯瓷器款識大體同於成化,仍以青花楷書6字雙行“大明弘治年制”為主,寫於器底。有少量篆書4字雙行寫款“弘治年制”,多位於器裏心。還有少量紅彩楷書雙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黃釉是明代黃釉燒制中最成功的品種,由於其黃色特別嬌嫩,猶如雞油之色,因此又稱為“嬌黃”或“雞油黃”。如明弘治黃釉碗,高10.5厘米,口徑23.6厘米,底徑9.6厘米。侈口,圓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黃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雙圈6字楷書款;釉面有細微開片。

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此時處於明瓷由細致、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釉面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正德瓷器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伊斯蘭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壹筆勾勒點畫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正德官窯年號款以青花楷書6字雙行“大明正德年制”和4字雙行“正德年制”為主,其中以後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澤有濃有淡,色淡者顯得灰暗。

另有紅彩書寫的楷書雙行“正德年制”款,色澤深者黑紅,淺者十分艷麗。此時的花盆、爐、洗等彩瓷,多為楷書4字壹行刻款位於器口沿下,也有刻於器底的。

民窯器上年號款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長命富貴”、“富貴佳器”等吉祥款。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裝飾。由於正德皇帝重視伊斯蘭教,所以當時阿拉伯文更為流行,出現在各類器物上,文字壹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有時內容已不重要,相當壹部分文字已無法釋出原意,而只是作為裝飾紋樣。這種瓷器上的阿拉伯文裝飾是研究明代中葉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融、影響的實物資料。

如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燭臺,高24.6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13厘米。燭臺分上下兩層,上層托盤小而淺,下承以細長的支柱,下層托盤為撇口,折底,盤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通體青花裝飾。小托盤外壁繪如意雲頭紋,大托盤外壁繪勾蓮花枝紋,間以菱形紋飾。

支柱及高足外壁的中部均有圓形開光,內書阿拉伯文,開光上下繪勾蓮花枝紋及菱形紋。近足底處繪如意雲頭紋。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正德年制”雙行6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正德黃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黃釉那樣淺而嫩,顯得深而老,胎也較厚,是正德官窯的特色。如明正德黃釉盤,高4.2厘米,口徑20.7厘米,足徑11.9厘米。侈口,圓腹,圈足。除器底外畢施黃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雙圈6字楷書款。嘉靖時期,瓷器的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棱形的造型。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壹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廓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

嘉靖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藍、青金藍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青花及白釉器物,常於口部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征。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畫面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

嘉靖官窯年號款全為楷體,有4字雙行和6字雙行,以6字雙行“大明嘉靖年制”為主。也有6字壹橫行、6字環行、4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款識位置主要位於器底,也有寫於器口沿下的,還有寫於器物肩部。除寫款外,也有刻款。

民窯器上的贊頌款、吉祥款較前朝興盛,且開始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

嘉靖青花有代表性的是青花三羊紋碗,高10.5厘米,口徑16.3厘米,足徑5.5厘米。是壹件嘉靖年間宮廷用瓷器。碗呈仰鐘式,內外均為青花裝飾。碗心繪麒麟,輔以松、花草。碗內近口沿處繪錦紋。

外壁繪神態各異的三羊,壹羊正面佇立,壹羊側面作行走狀,壹羊回首觀望。三羊間襯以松、竹、梅及楊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6字雙行款,外圍雙圈。

此碗所施白釉瑩潤泛青,青花發色濃重艷麗,所用青料當系嘉靖朝盛行的“回青”。所繪三羊圖案為吉祥圖案,寓意“三陽開泰”。

“三羊開泰”諧音“三陽開泰”,“三陽開泰”本意是《周易》的“泰”卦,為最吉利的壹卦,是以三陽爻開始的,其意之所以吉利,是因其寓意“天地交而萬類通,上下交而其誌同。”

隆慶年間,青花色調藍中泛紫,濃重艷麗。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造型多樣,富於變化,其中僅盒的造型就有四方、長方、八方及銀錠式、盤腸式、瓜棱式等,新穎奇特,且制作精細,獨具風格。

如明隆慶青花龍鳳紋盒,高15.3厘米,口徑20.9厘米,足徑19.2厘米。盒扁圓形,盒蓋平頂微隆,子母口,圈足。蓋面繪青花龍鳳穿枝花紋。蓋、盒外壁亦繪龍鳳穿枝花紋,蓋、盒口沿繪卷草紋,上下呼應,各組紋飾間以雙弦紋相隔。足內青花雙圈內署“大明隆慶年造”6字款。此盒造型古樸大方,設色濃重艷麗,紋飾繁復,觀賞性與實用性俱佳。

萬歷時期瓷器壹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藍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並開始采用淺描手法。

萬歷款識以書寫6字雙行“大明萬歷年制”為主,也有6字壹行或三行的,還有4字雙行、4字環行、4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書寫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數在器底,也有在器裏心凹處的、肩部的、口邊的等。

萬歷各類民窯款大為增多,齋堂款如“玄陰堂”、“芝蘭齋”等;吉祥款如“萬福攸同”、“德化長春”、“福壽康寧”等;贊頌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祿佳器”、“上品佳器”等。

萬歷朝創造了壹些新的器物,有筒瓶、壁瓶、蓮花瓣式盤、四吉祥開光花鳥盆、高達73厘米的大瓶和多棱器。主要造型有花觚,分撇口式、洗口式、倭角式、出戟式、海棠式,有四方形、六方形、瓜棱形,還有帶環耳、獸耳、貼獸紋等。

雕塑類最著名的有青花吹螺人、布袋和尚、八仙、南極仙翁、真武神君、觀音菩薩、文昌帝君、仕女、童子和各種佛像。

在裝飾方法上,明代景德鎮民窯為適應外銷的需要,壹改傳統的自上而下劃分裝飾區域與層次的傳統做法,創造出壹種新的獨具時代特色的裝飾圖案,為我國瓷器裝飾的創新開拓了壹條新的成功之路。

明代晚期大量生產壹種既有東方民族傳統風格、又充滿著濃郁異國情趣的青花瓷盤,這種瓷盤的內壁6至8個開光,開光內繪各種不同的錦紋和結帶、瓔珞紋飾。盤心處繪雲龍、博古、雙鹿或其他題材。

這種器物在江西各地都有發現,這種被歐洲人稱為“嘉櫓”,日本人稱為“芙蓉手”的瓷器,是當時外銷瓷中的重要品種之壹,為我國瓷器裝飾增添了新的內容與形式。

如萬歷青花開光花鳥紋盤,高3.7厘米,口徑21厘米,足徑14厘米。盤撇口,淺壁,塌底,圈足。通體用青花裝飾。盤心繪有花鳥紋,盤的內壁繪錦地開光8組,開光內繪花果紋,外壁開光內繪變形靈芝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天啟、崇禎時期瓷器的器型大多不規整,而崇禎時的器型不規整的現象較天啟時更為突出,壹般的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並且多有粘砂。而且,此時釉面亮青程度明顯減弱,施釉稀薄。崇禎時,器口施黃色醬釉。

青花主要有4種不同色調,其中暈散和黑灰的與那種纖細輕淡的色調相差比較懸殊。崇禎時期,青花色調的暈散和走釉現象比天啟時更甚。此時青花瓷紋飾中多反映出日本風格,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另外,這壹時期盛行題詩聯句的風氣,尤其是豪放誇張的減筆寫意畫顯主,並且與萬歷那種密麻零亂的紋飾構圖,形成鮮明對比。

天啟器物款識很少,壹般寫於器底,格式為“大明天啟年制”。崇禎時,從款識上看,有書官窯款識的,也有以隸書寫幹支紀年款的,此外,還多見隨意亂寫的“宣德”、“成化”、“嘉靖”等偽托前朝的年款。

明天啟朝歷時僅7年,傳世品數量極少,所以帶有明確紀年款的青花鐘實屬罕見珍品。如青花羅漢圖鐘,高19.6厘米,足徑14.5厘米。鐘為銅鐘式,頂置雙頭龍紐。

此器裏白釉無紋飾,器外通體都以青花為飾,鐘頂的舞部與邊部繪以纏枝花卉,腹部繪十八羅漢圖,肩部環刻陰文“大明天啟元年孟夏月造”銘。

此鐘形制系模仿周代青銅打擊樂器中的青銅鐘。其造型秀麗,線條圓滑流暢,龍頭鈕設計巧妙,使精巧的瓷鐘平添幾分莊重氣派。

鐘體潔白瑩潤的釉面上,以工整細膩的淡描青花描繪十八羅漢圖,畫中人物或臥或立,各持法器,各顯神通,形象鮮明生動。此鐘在天啟青花大多畫意粗率的器物中堪稱精美之作。

明末清初時期,文學藝術繁榮,不僅為瓷器紋樣提供豐富的創作題材,而且還深刻影響著瓷器裝飾畫面的藝術表現手法。

民窯瓷器上的許多人物畫中除了常見的嬰戲圖、八仙祝壽外,表現戲曲故事也特別盛行,《三國演義》《西廂記》《水滸傳》等作品中的內容比比皆是,這與明代萬歷以來帶有版畫的戲曲劇本的大量流行有關。

如崇禎青花人物紋缸,高14.5厘米,口徑19厘米,足徑9.5厘米。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漸收斂,平底,底心略凹。內施白釉。外壁繪青花人物紋。山石掩映的軍帳前旌旗招展,大將呂布頭戴束發金冠,身穿百花袍,身後有壹侍者,周圍站立幾名武士,手持兵器。

呂布對面李肅手捧珍寶,獻給呂布,其身後的幾名隨從也各持寶物。周圍繪有旗幟、軍帳、城池、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無釉無款識。此缸描繪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中的《饋寶說呂布》壹節,李肅受董卓之命,帶著赤兔寶馬、黃金、珠寶、玉帶等寶物來到洛陽城下的呂布軍帳中,說服呂布投降。匠師巧妙地將此故事情節移植到器物的裝飾畫中,人物形象生動,青花色澤濃艷,為崇禎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生的,如永樂、宣德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

成化時期則以“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慶、萬歷各朝的大龍缸、方鬥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註、鎮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 上一篇:張廣榮:涇川完顏文化的源頭“宋金兀術世代遺像”再研究
  • 下一篇:《舊隱喻的生命算法教程》筆記-01。引言:給妳的人生壹個清晰的算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