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青花瓷潔白細膩,胎體美觀輕盈,有些類似脫胎。施釉潔白豐滿,琺瑯質獨特,潤澤如凝脂,半透明。如果對著光看,可以看到胎體微微泛紅,這是成化青花瓷的重要特征。其補胎規整,瓶、罐、盆等豎器接口痕跡不明顯,盤子常有塌底現象,碗、盤直而高。官窯青花瓷有底釉和砂底兩種。大部分都上釉了。壹些沙底是棕黃色的。俗稱“米糊底”,溫潤光滑,無粗糙感,是成化官窯的獨特風格。
成化民窯器雖比不上同時期官窯瓷器的精細規則,但在明代最為突出。民窯瓷胎薄、白、質地細膩,瓷度好,胎明顯比明初民窯薄。釉面光滑厚實。罐等刀具註意補胎,界面不明顯,砂底多,釉底少。碗跟細而圓,足徑變小,跟部有淡淡的枇杷黃窯紅,底部釉色。
除早期官窯瓷器外,有的繼續使用馬謖李清料,而筆法也似宣德青花小筆法。其青花毛色較厚,有深淺層次,有深褐色晶斑,與宣德晚期青花十分接近,與大部分淺色調並存。中後期以江西樂平縣出產的碧糖青,又名平等青為主。顏料精煉,含雜質少,發色柔和淡雅,藍中閃灰,非常穩定沈穩,畫風為水黑色,配合白潤胎釉,紋飾精細,顯得特別精致。但由於琺瑯彩較厚,加上淡藍白的顏色,有壹種雲遮霧繞的若隱若現的現象。尤其是腳的藍白色最為突出。成化青花線條細長,用雙鉤線勾勒出圖案,然後在圖案中渲染。雙鉤線用粗筆,渲染用淡筆,所以其燒制的作品色彩多為淡雅。
成化民窯青花瓷是平等青制造的,青花顏色也是淡灰色。分水法渲染時,輪廓線多較粗,渲染分為兩種顏色,多采用輪廓點染和單線平繪混合。風格淡雅,大部分裝飾圖案比明初復雜。裝飾圖案常見的有香草龍、獅子、麒麟、海洋動物、荷塘鴛鴦、荷塘、秋葵山茶花、三秋、巖石花卉、斷枝牡丹、嬰兒戲、高石、結帶杵等。裝飾圖案有的柔美,有的潦草,無論哪壹種都充滿了別致和活潑,隨意就能看得壹清二楚。
具有時代特色的裝飾圖案有靈芝、荷花、牡丹或八寶縛枝等。葡萄是藤本植物的壹種,藤被畫成春天的形狀;湖石繪成螺旋狀,石旁繪有對稱的花朵或三棵果樹。白蓮池圖案以壹排排水波為基調,繪以白蓮藻,細長如黃豆芽,蓮花對稱,蓮花。牡丹葉片呈鋸齒狀,外輪廓有壹圈白邊,葉脈清晰,葉片呈雞爪形,花果有藤蔓。圈腳壹般不需要裝飾,只畫兩條藍色和弦。沿嘴的常見邊緣裝飾有龜背圖案和梵文。梵文以前是作為壹種輔助的裝飾,但是形成的時候形成了立體的格局,影響了弘治朝。
成化體好像是專人寫的,比較規範,字體基本壹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線楷書,外圍為雙線方柱。這種樣式最多寫在杯底,少數盤、碗、洗也有這種樣式,壹般是成化晚期的產品。《大明成化年制》楷書六副,多在盤、碗、瓶、罐底部,少部分書在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橫段多用於黃土地和高足杯的青花盤外口。還有壹種特殊的罐,上面寫著“天”字,沒有框架,俗稱“田字罐”。
陶瓷鑒定專家孫應洲先生曾將六字成化歸納為六曲:“大”字尖圓,“成”字硬直,“華”字平且頭略扁,“使”字越來越少,“明”字窄且平,應悟。
第壹句是指筆法中的“大”字,第二筆筆頭尖圓,但頭不太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筆筆挺,第三筆筆挺,向右下彎。第三句是指帶“華”字的人和“比”字上端是平的還是高的,但差別不大。第四句是指“制”字的第二筆,不能越過右邊的豎刀。“系統”二字大多集中在最上面。第五句的意思是“明”字左邊的日文漢字多為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與壹般習慣寫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尾的點,頭有點平,肩有點平,腰有點平。以上情況是大部分成化窯瓷器的書寫方法,但也有例外,即只要“大”字第二筆上端過高,“之”字橫線必然會劃刀。這種寫法薄而粗心,但在彩瓷中極為少見。即便如此,它的整體風格還是和上面壹致的。
民窯青花有“大明成化年制”壹書,六字兩行,字體潦草不規則,字外有粗細不壹的青花雙圈。民窯青花器自成體系,常見“明年造”四字兩行雙圈或雙線框。此外,還有“陳佳年制(1484)”以及銀錠和方勝的圖片。
由於成化瓷知名度較高,明清時期仿品大量,其中以嘉靖、萬歷年間最為逼真。嘉靖朝仿制品有“成化”雙圓六字楷書嬰戲紋杯盤。成化器物中,沒有四字本《成化年制》,也沒有四字黑青本。凡是“成化”和“成化年制”的書,都是後人偽造的。
由紀伯倫國際征集辦公室的劉勝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