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概述中國現代戲劇的萌芽和發展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戲劇是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的藝術門類之壹。四大文體中,詩歌、散文、小說古已有之,戲劇則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戲劇作為西方戲劇的壹種形式,於19年底由西方僑民傳入中國。1866年,上海西部人業余劇院成立了第壹家正規劇院——上海蘭心劇院,每年演出數次。後來,上海出現了壹個名為“東京席”的小劇場,這是專門為壹些新的日本戲劇團體在中國演出而設計的。中國人從教會學校學生的業余演出開始演話劇,如1899的《官場醜史》(上海聖約翰學院),1900的《六君子》(上海南洋公學),1903的《張文祥刺馬》(上海南洋公學)。後來,幾個學校的學生組成了壹個業余劇團“文友會”,從校園走向社會演出。1907年2月,日本學生組織“春柳社”(主要由李叔同、曾小谷、盧敬若、歐陽予倩等組成。)在東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隨後在東京演出根據林紓翻譯小說改編的五幕劇《黑奴錄》,在東京戲劇圈引起轟動。辛亥革命後,“春柳社”的部分成員回到上海,繼續推動“文明新劇”(現代戲劇的萌芽)在中國的演出,逐漸從沿海城市擴展到內地的壹些城市,逐漸具有全國影響。但後來“文明新劇”以“職業化”、“商業化”為特征,因遷就普通市民的封建落後意識和低級趣味,粗制濫造的藝術而逐漸失去觀眾,天津南開學校(如張導演的《新村鄭》)、北京清華學校(如洪深導演的《窮人的悲劇》)的學生業余劇(“美國愛情劇”)引起社會關註。
五四時期,為適應新文化運動的要求,戲劇運動再次興起。從《新青年》的《易蔔生特刊》開始,引進外國戲劇理論、翻譯和改編外國戲劇創作的熱潮迅速形成。據不完全統計,從1917-1924,有26家報紙和4家出版社出版了170多部譯作,涉及17個國家的70多位劇作家,如莎士比亞、易蔔生、蕭伯納、泰戈爾等。西方戲劇史上的各種流派,從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到現代象征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唯美主義、新浪漫主義,幾乎同時湧入中國,帶來了不同於中國傳統戲劇(主要是歌舞和寫意)的多元化戲劇觀念、戲劇美學、戲劇形式和技法。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專門的劇社,如20世紀20年代初沈雁冰、陳大悲組織的人民劇社(1921),陳大悲、李健吾組織的北京實驗劇社(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女學生,1922年李大釗導演,陳大悲上演《孔雀東南飛》)。引起了半個北京的轟動(當時的《晨報》、《北京日報》都有報道),還有歐陽予倩、洪深先後加入的上戲協會,以及後來田漢領導的南果社。起初,早期的新月社也是壹個自編自演的戲劇沙龍。田漢、洪深、歐陽予倩、丁西林和陳大悲成為20世紀20年代從事戲劇創作的著名劇作家。到20世紀20年代末,左翼戲劇運動達到高潮。除了田漢、洪深、、丁西林等著名劇作家外,、楊漢生、陳、、宋智、於玲等也創作了許多優秀劇目。20世紀30年代曹禺的《雷雨與日出》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戲劇藝術的真正成熟
二、曹禺的生平及其主要創作成就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出生於天津壹個封建官僚家庭。出生才三天,媽媽就去世了。5歲時,他心愛的妹妹不幸去世。他的父親,壹個脾氣暴躁的失意軍人,很早就退休在家,經常邀請壹些同樣失意的門客和他的幕僚來家裏吟詩作詞。曹禺後來回憶他的家庭時說:“我出生在壹個曾經富裕,後來衰落的家庭。少爺有自己的仆人,有自己的書房。住的挺舒服的,就是很無聊。全家人都抑郁了。每天都能聽到看到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像周樸園逼樊沂喝藥的事情,經常能從我的親戚朋友那裏聽到。”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我見過很多高級反派,高級流氓;《雷雨》《日出》《北京人》裏的角色我看多了,有壹段時間甚至和他們壹起生活。”但這個家庭,同時又充滿了詩人的氣息;後媽酷愛戲劇,經常帶曹禺去看歌劇:京劇、昆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夏紫以及各種曲藝、文明戲(現代戲劇的雛形)都讓曹禺著迷。“看完劇,我就和書房裏的孩子壹起演,有時候根據故事情節演戲,有時候幹脆全靠自己。他對表演的癡迷培養了他對未來成為壹名傑出劇作家的興趣和理解。
1922年秋,曹禺進入天津南開中學。學校的新劇很活躍。他參加了“南方話劇團”,在舞臺上表演了易蔔生的《公敵》、《玩偶之家》、莫裏哀的《守財奴》(譯作《吝嗇鬼》)、丁西林的《壓迫》以及“五四”以來壹些優秀劇作家的劇作,進壹步培養了他的舞臺意識,為編劇打下了初步的基礎。1928年,從南開中學畢業後,升入南開大學政治部。為了學習西方文學,第二年我轉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專攻西方文學。在此期間,他廣泛涉獵了大量外國文學名著,尤其是戲劇,從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從契訶夫到高爾基,從易蔔生到尤金·奧尼爾,他都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在外國戲劇大師的戲劇世界裏,他博采眾長,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壹步步將他引入藝術之門。
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夠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準備。他非常熟悉《雷雨》這樣的生活,也見過許多像樊沂這樣的“不幸的女人”。他討厭那個“亂七八糟”的家,討厭那個邪惡的社會,渴望壹場“雷雨”來摧毀它。生活的“誘惑”和“情感的迫切需要”越來越強烈地激起了他的創作欲望,迫使他寫出了壹部大戲。1933年,曹禺在清華大學完成了他的第壹部小說《雷雨》。那時候他還只是個大四學生。7月,1934,經巴金推薦,發表在巴金、金易主編的《文學季刊》第三期第1卷上。但“發表後壹年內,似乎沒有壹個評論家關註過他,說過幾句話。”(巴金)1935年4月,由在華日本留學生組織的“中國戲劇聯誼會”在日本東京首演,由杜宣、吳添執導,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日本著名戲劇家秋田由紀看完演出後評價說:“中國近代的社會和家庭悲劇被這位作家賦予了深刻的戲劇意象,很有意思。”(《論中國現代悲劇》不過,原著中的“序言”和“尾聲”在這次演出中被刪掉了。曹禺對此非常不滿。他寫了壹封信並在文誌發表,表達了他對演出中刪去原著中的“序言”和“尾聲”的不滿。他認為這是整個戲劇的生命。他說《雷雨》不是“社會劇”,而是“詩”。然而,此後上演的《雷雨》,始終沒有“序幕”,也沒有“結局”。同年8月,天津師範大學獨唱劇團在學校禮堂演出《雷雨》,轟動壹時。後來,上海、南京等地也相繼上演了《雷雨》,經久不衰,成為30年代戲劇界的壹朵奇葩。
此後,曹禺又陸續創作了第二部話劇《日出》(1935)。該劇由復旦大學話劇社首演,歐陽予倩任導演,馮紫飾演女主角陳白露。1937年,這部劇由壹群留學生在東京上演。和1935的《雷雨》壹樣,再次引起了日劇界的轟動。日本著名戲劇家秋田裕確對郭沫若說:“中國人真是天才,像《日出》這麽大的劇本在日本也不多見。”從此,《雷雨》和《日出》就像中國30年代戲劇中的兩座高峰並肩而立。1937年4月,他寫了《園冶》,完成了他的人生三部曲,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戲劇大師的地位。
抗戰爆發後,曹禺退出了戲劇學院。1938年與宋智合作創作黑字28(又名全民總動員),曹禺在劇中親自出演壹個角色,侯鳳元。1939創造了變形記。“只有妳不情願地褪去壹具腐爛的舊軀體,新的幸福生活才能誕生。”洪深將《變形記》列為“必讀的十部抗戰劇本”之壹。他在上海演出《孤島》時,壹個月就賣光了。
1940年秋天,他創作了第四部經典《北京人》。就其思想性和藝術性而言,是曹禺戲劇創作的又壹高峰之作。
《家》在1942的改編是曹禺非常有創意的壹次“再創作”。從巴金的《家》到曹禺的《家》,1為小說改編成戲劇提供了成功的範例。2.戲劇詩的探索有了新的突破。曹禺的《家》著眼於對愛情美好詩意的探索,用青春的活力和溫暖的詩意書寫愛情。成為曹禺的第五部戲劇經典。
1946寫了橋,但只寫了兩幕。1946年2月,我和老舍應邀去美國講學。1947 65438+10月回到上海,1947寫出了秋天的晴天。
建國後:1953話劇《晴空》
1954-1957散文集《春節》
1961年歷史劇《勇者之劍》
王昭君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構思,文革期間被迫停筆。1978手稿直到十月才完成。
三、《雷雨》——中國戲劇創作的第壹個高峰。
1,《雷雨》不是“社會劇”(比如作者本意和長期誤解)
2.《雷雨》中的八個主要人物(具體分析)
3.《雷雨》和《日出》的結構(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