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壹詞,古作象聲,原指摹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起是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壹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的,壹般認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壹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壹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為壹體,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單口相聲,由壹個演員表演。長篇單口相聲,通常分為數次表演,類似於評書,但更註重笑料。
●對口相聲,演員人數為2人,演員為壹捧壹逗。依甲乙二人說表內容的輕重與語言風格之不同,又可分為“壹頭沈”、“子母哏”和“貫口活”三類。
(男女相聲,對口相聲的壹種)
●群口相聲,演員人數在3人或3人以上。甲稱“逗眼”,乙稱“捧哏”,丙稱“膩縫”。
●諷刺型相聲:可以諷刺自己或者別人,如侯寶林的《夜行記》(諷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諷刺文革時期的社會現象)
●歌頌型相聲:主要在中國大陸,通常要配合政府的方針、政策。如馬季的《新〈桃花源記〉》(歌頌社會主義農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義》(歌頌京九鐵路的建設者)。
●娛樂型相聲:《說方言》、《愛情歌曲》之類。
●傳統相聲:清末民初時期
●新相聲:1949年之後
●當代相聲:1980年代後期之後
專業術語
●逗哏:“哏”指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發笑的效果,代指為負責逗哏的演員
●捧哏: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
●包袱:相聲中的笑料
●柳活:以學唱(戲劇)為主的相聲
●腿子活:在相聲表演中,演員為表演戲劇,帶點小化妝,分包趕角,進入角色來表演,之後還要退出來敘事的段子。
●貫口(活):大段連貫且富於節奏性的臺詞,以《大保鏢》和《文章會》為典型,相聲行內有“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
●怯口活(怯口):運用方言或外語表演,如:豆腐堂會、山西家信等。
●現掛(砸掛,抓哏):現場抓緊取題材引起笑聲
常用道具
●醒木:來自評書,經常在長篇單口相聲中也會用到。
●折扇:在表演過程中可以虛擬為其他物品:刀槍棍棒(《大保鏢》)、筆(《楊乃武寫狀》)、鼓槌(《口吐蓮花》)等。
●手絹:可以在化妝時作為道具使用,比如《學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傳統相聲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對口相聲時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裏邊。表演柳活時則以桌子區分前後臺和上下場門。
●禦子:唱太平歌詞時伴奏的樂器,壹般是兩個竹板。
表演形式
相聲的表演方式,最初有兩種,在帷幕中表演的相聲稱“暗春”,公開表演的相聲稱“明春”。到了清宣統三年(1911)後只有“明春”壹種在繼續發展。相聲的形式***分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三種。單口相聲,是壹個演員表演的長短笑話。對口相聲,是兩個演員表演的,敘述人甲稱“逗哏”,輔助對話的乙稱“捧哏”,表演時,依甲乙二人說表內容的輕重與語言風格之不同,又可分為“壹頭沈”、“子母哏”和“貫口活”三類。群口相聲,是三個以上演員***同表演的,甲稱“逗哏”,乙稱“捧哏”,丙等稱“膩縫”。
壹段相聲壹般由“墊話兒”——即興的開場白;“瓢把兒”——轉入正文的過渡性引子;“正活兒”——正文;“底”——掀起高潮後的結尾四部分組成。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新創作的相聲也常有省略“瓢把兒”的。相聲用藝術手法組成“包袱兒”,表演當中通過說表而“抖響”使人們發笑。其手法計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後貶、陰錯陽差、壹語雙關、自相矛盾、表裏不壹、歪講曲解、違反常規等數十種。每壹段相聲裏壹般含有四五個以上風趣幽默的“包袱兒”。
著名演員
中國大陸
●第壹代相聲演員:張三祿
●第二代相聲演員:朱紹文(窮不怕)、阿彥濤、沈春和等
●第三代相聲演員:恩緒、徐長福等
●第四代相聲演員:(“相聲八德”)裕德隆、李德钖(萬人迷)、張德泉(張麻子)、馬德祿、周德山(周蛤蟆)、焦德海、劉德智、李德祥等
●第五代相聲演員:張壽臣、常連安、馬三立、郭啟儒、郭榮起、朱闊泉、李壽增、侯壹塵等
●第六代相聲演員:侯寶林、劉寶瑞、常寶堃、趙佩如、張永熙、郭全寶、王鳳山、孫少林、常寶霆、白全福、閻笑儒、常寶華、馬誌明、尹笑聲、楊少華、楊少奎、楊海荃、王寶童、馬敬伯、楊寶璋、歐少久等
●第七代相聲演員:蘇文茂、李伯祥、高英培、馬季、楊振華、金炳昶、王誌濤、常貴田、趙振鐸、劉文亨、侯耀文、石富寬、唐傑忠、杜國芝、黃鐵良、楊紫陽、師勝傑、範振鈺、牛群、李立山、劉洪沂、張文順等
●第八代相聲演員:姜昆、李金鬥、馮鞏、郭德綱、於謙、趙炎、劉偉、笑林、王謙祥、李增瑞、趙偉洲、奇誌、陳寒柏、崔金泉、李建華、王平、武福星、仇小豹、趙津生、劉俊傑、賈倫、尹卓林、徐德亮、高曉攀等
●第九代相聲演員:唐愛國、大兵、周煒、李偉健、武賓、付強、趙衛國、何雲偉、曹雲金、常藝博、李明宇、龔少川、尤憲超等
中國臺灣
●早期演員(第七代):魏龍豪(魏蘇)、吳兆南、陳逸安
●臺北曲藝團:劉增鍇、郭誌傑、朱德剛、劉越逖、樊光耀、謝小玲、粟奕倩、陳慶升等
●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吳兆南、江南(相聲演員)、侯冠群、郎祖筠、劉增鍇、劉爾金、樊光耀、姬天語等
●相聲瓦舍:馮翊綱、宋少卿、黃士偉等
經典劇目
傳統相聲
《找堂會》、《大保鏢》、《文章會》、《誇住宅》、《開粥廠》、《當行論》、《報菜名》、《地理圖》、《黃鶴樓》、《八大改行》、《八扇屏》、《三近視》、《白事會》、《扒馬褂》、《論捧逗》、《繞口令》、《關公戰秦瓊》、《蛤蟆鼓》、《金殿鬥智》、《珍珠翡翠白玉湯》、《山東人鬥法》、《假行家》、《金剛腿》、《反七口》、《批聊齋》、《批三國》、《歪講三字經》、《歪講四書》、《韓信擊缸》、《小神仙》、《反四輩》、《丟驢吃藥》、《雙槐樹》、《碩二爺》、《君臣鬥智》、《楊乃武寫狀》、《口吐蓮花》、《醋點燈》、《賣五器》、《邵康節測字》、《字像》、《大相面》、《大西廂》、《對對子》、《怯拉車》、《怯賣菜》、《揣骨相》、《大上壽》、《對對子》、《化蠟扡》、《波斯貓》、《訓徒》、《老老年》、《窩頭論》、《歪批百家姓》、《五百出戲名》、《洋錢傷寒》、《賊說話》、《三節會》、《哏政部》、《麥子地》、《巧嘴媒婆》、《楊樹標》、《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熬柿子》、《賣布頭》、《找五行》、《黃半仙》、《風雨歸舟》、《日遭三險》、《黃鶴樓》、《捉放曹》、《打燈謎》、《古董王》、《賣掛票》、《韓復榘演講》、《朱夫子》、《汾河灣》、《康熙私訪》、《開茅房》、《吃餃子》、《揭瓦》、《打油詩》、《粥挑子》、《戲迷擺壽》、《戲迷砸砂鍋》、《戲迷入洞房》、《傻子轉文》、《傻子拜壽》、《紀曉嵐》、《百獸圖》、《小諸葛測字》、《山東跑堂》、《山西家書》、《買估衣》、《三性人》、《買賣論》、《怯跑堂》、《傻子進城》、《偷斧子》、《怯跟班》、《讀祭文》、《道光吃熱湯面》、《五人義》、《娃娃哥哥》、《贊馬詩》、《三瘸婿》、《三怪婿》、《吃西瓜》、《小淘氣》、《王二姐思夫》、《張飛爬樹》、《酒令》、《學四相》》、《學四省》、《學梆子》、《玉堂春》、《四大名旦》、《訓子》、《賣藥糖》、《財迷還家》、《切糕架子》、《學滿語》、《怯洗澡》、《戲迷遊街》、《武訓徒》、《學京話》、《戲迷轉》、《改良拴娃娃》、《說樂夢》、《庸醫》、《點痦子》、《渭水河》、《姐夫戲小姨》、《賣黃土》、《增和橋》、《問路》、《避雨》、《行話》、《說大話》、《磕巴論》、《中秋節的生日》、《忌字》、《跑媒拉纖》、《買金筆》、《江南圍》、《借轎子》、《討軍餉》、《九頭案》(註:此傳統相聲已失傳下半部分,殘存上半部分)、《數來寶》、《學唱數來寶》、《對坐數來寶》、《找陳宮》、《雜學唱》、《追柳》、《戲曲哭笑論》、《山東二黃》、《哭四出》、《烏龍院》、《學漢劇》、《學墜子》、《學大鼓》、《學唱太平歌詞》、《學英語》、《洋鼓洋號》、《外八扇》、《朋友論》、《聖賢愁》、《傳代錢》、《怯算命》、《賭論》、《反正話》、《學外語》、《戲說長沙》、《紅燈記》、《聚寶盆》、《算人口》、《兩頭忙》、《扭嘴兒》、《改良數來寶》、《賣馬》、《法門寺》、《草船借箭》、《戰長沙》、《攜琴訪友》、《屬牛》、《二十四孝》、《杜十娘》、《下神兒》、《糊塗壹輩子》、《壹妻壹妾》、《熟了就好了》、《送媒》、《大力丸》、《翻跟頭》、《皇帝選陵》、《十二缺》、《竈王爺》、《白蛇傳》、《假斯文》、《借火兒》、《兄妹聯句》、《孟姜女》、《競水》、《暴發戶》、《家務事》、《慈禧入宮》、《學行話》、《黃白胖子》、《九月九》、《閻王請醫》、《看葡萄》、《乘嘴衙役》、《家兄》、《文廟》、《雙音字》、《倒坐觀音臺》、《刮眉毛》、《東坡魚》、《俏皮話》、《幫廚》、《寫對聯》、《竇公訓女》、《連升三級》、《天文學》、《大娶親》、《學西河》、《稱謂》、《金龜鐵甲》、《傻子學乖》、《打元宵》、《答非所問》、《樹沒葉》、《獻地圖》、《揭醜》、《學徒》、《羅成戲貂蟬》、《失空斬》、《英臺修書》、《學京劇》、《五行詩》、《雞冠花》、《哭當票》、《人情話》、《珍珠倒卷簾》、《五興樓 》、《 洪鸞喜 》、《吃月餅》、《過關》、《南方話》、《 故事謎語 》、《迷信論》、《天王廟》、《扒員外皮》、《雜學唱》、《萬人迷》、《哭論》、《滑油山》、《梁祝哀史》、《夢中婚》、《燒骨記》、《遇皇後》、《四管四轄》、《洪洋洞》、《南彈北弦》、《斷弦》、《武松打虎》、《方言誤》、《弦子書》、《江湖口》、《八大吉祥》、《打醋》、《打電話》等。
現代相聲
《似曾相識的人》、《八十壹層樓》、《買猴》、《釣魚》、《夜行記》、《訓徒》、《五官爭功》、《虎口遐想》、《小偷公司》、《老鼠密語》、《很難說的國語》、《真真假假》、《肉爛在鍋裏》.《77號》、《北京話》、《不宜動土》、《串調》、《打百分》、《方言》、《非洲獨立進行曲》、《服務態度》、《規矩套子》、《婚姻與迷信》、《酒鬼》、《開場小唱》、《砍白菜》、《空城計》、《寬打窄用》、《離婚前奏曲》、《買佛龕》、《妙手成患》、《南來北往》、《南腔北調》、《普通話與方言》、《謙虛》、《全家福》、《謙虛》、《三棒鼓》、《似是而非》、《擡杠》、《談規律》、《體育和廣告》、《跳舞迷》、《萬噸水壓機》、《我是家長》、《武松打虎》、《戲劇與方言》、《戲曲雜談》、《戲迷》、《戲與歌》、《向您道喜》、《橡皮膏》、《笑的研究》、《新式馬甲》、《夜行記》、《壹頓飯》、《壹貫道》、《找調》、《醉酒》、《窗口》、《虎年談虎》、《巧對影聯》、《求全責備》、《生日祝詞》、《無所適從》、《亞運之最》、《辦晚會》、《拍賣》、《點子公司》、《最差先生》、《明天會更好》、《兩個人的世界》、《坐享其成》、《瞧這兩爹》、《我要讀書》、《我要上春晚》、《我要幸福》、《我要奮鬥》、《我要反三俗》、《我要旅遊》、《我要鬧緋聞》、《我要玩網遊》、《我要結婚》、《我是黑社會》、《我是科學家》、《我是文學家》、《我這壹輩子》、《我要吃餃子》、《我要下春晚》、《我的大學生活》、《我是收藏家》、《我的奮鬥史》、《我要戀愛》、《妳這半輩子》、《妳要鍛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