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世紀40年代中期,塑料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作為全方位開放的世界自由貿易港,從歐美進口的塑料制品很快出現在市場上。塑料制品易成型,重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可替代許多木質或金屬制品。塑料有壹些缺點,如容易老化和有毒,但這些缺點在人們的時尚中消失了。今天,塑料制品仍然很受歡迎。
1950年夏天,李嘉誠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他取“長江”之名,來源於“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於萬裏”——足見他像長江壹樣的遠大抱負。
每個人的創業故事都不壹樣。第壹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話題。面對李嘉誠的成功,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賣塑料花真的能成為億萬富翁嗎?是的,僅僅依靠塑料花,李嘉誠已經成為香港最富有的人之壹。周兆慶:我們分析李嘉誠,不能忽略的是他的頭腦和審時度勢。這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所以我們應該未雨綢繆。李嘉誠“塑料花”的發展不是壹步到位的。他創業之初,香港有300多家塑料、玩具廠,長江廠只是其中經營狀況較好但缺乏特色的壹家。長江廠出口的塑料玩具和同行的差別不大,只是款式略有變化。這時李嘉誠開始想象未來的問題——1957,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十多年了,西方國家進入經濟快車道,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與日俱增。李嘉誠的工廠迅速轉型——專註於塑料花的生產。
塑料花其實是花的復制品。50年代是壹個追求與尷尬並存的時代——生活水平有限,思想與追求膨脹。塑料花像壹個過渡時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占領了香港乃至全球市場。
周兆慶:李嘉誠上世紀50年代的所作所為已經很好地傳承下來了——就像浙商壹樣,比如眾所周知的“打火機”出口。兩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批發銷售,出口貿易。還有壹點不容忽視的是,塑料花和打火機的技術含量很低。
從65438到0957的最初幾年,李嘉誠以批發貿易的方式成為全球最大的塑料花出口商和制造商。關鍵是,他不僅為香港制作,也為他的鄰居制作。他的產品遠銷歐美。端木:50年代末是香港戰後歷史上的第壹個黃金時期。繁榮的轉口貿易和貼牌加工的地位使香港市場繁榮起來。其實塑料花的生產廠家很多,長江只是其中之壹。在“商圈”看來,塑料花不過是小販,並不能真正進入“商圈”,所以當時稱李嘉誠為“塑料花之王”多少有些輕蔑。
李嘉誠深知,依靠塑膠花出口絕非長久之計,缺乏技術含量的產品永遠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他期待著生活的改變。轉型之初:李嘉誠60年代背景:香港是壹個特殊的地方,地形狹窄,多山。土地有限,需求無限,再加上香港政府采取的高地價政策,土地寶貴,房子豪華。1951年,香港人口剛剛超過200萬,到50年代末,接近300萬。人口的增加不僅是對住房需求的增加,而且由於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寫字樓、商業店鋪和工業廠房。香港房屋長期短缺,房屋的增加總是趕不上需求。
生產塑料花只是李嘉誠賺錢的手段,是他傳承的原始積累。他的最終目的是充分展現人生的價值,看壹個人有多大的能量!妳跑了多遠!
端木:以香港為例。今天,90%的億萬富翁是房地產開發商或兼營房地產的商人。但在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情況並非如此。壟斷分散在許多行業,如金融、航運、房地產、貿易、零售、能源、工業等等。房地產開發商在富人家庭中並不突出。這也意味著房地產並不是壹個大家都看好的行業。
1958年,李嘉誠在繁華工業區-北角購買土地,興建12層工業大廈。1960年在香港島東北角柴灣建工業大廈。兩棟建築的面積為120000平方英尺。
周兆慶:此時的李嘉誠表現出了壹個成功商人沈穩的壹面。無論資金有多緊張,李嘉誠都寧願少建或者不建,也不賣期房或者加快建房進度;他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者用銀行向用戶提供抵押貸款。現在看來幾乎是保守的,因為他的盈利重點是出租房產。
讀者看到這裏也會同樣驚嘆李嘉誠的保守:期房出售和銀行按揭抵押幾乎是房地產行業的必經之路,但在李嘉誠眼裏,卻成了危機的伏筆。當然,這樣的說法需要巨大的資金後盾,“塑料花之王”絕非虛名。
出租房產雖然不能像開發房產(建設或出售房產)壹樣獲取暴利,但有穩定的租金收入,房產增值,時間越久越能體現出來。
端木:現在還有很多60年代初建的建築。即使在中環這樣的黃金地帶,仍能不時看到老建築。在過去的40年裏,該物業壹直在增值,租金收入穩步增長。這些樓的業主成了最有安全感的群體。
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誠雙管齊下,塑膠花的生意越做越大,房地產投資穩步升值,壹個更大的理想逐漸成型。
1965,35歲的巴菲特開始嶄露頭角,對“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的投資開始私募,個人財富總額達到400萬美元;1965年,30歲的傑克·韋爾奇竟然是李嘉誠的同事,通用電氣(GE)塑料事業部的普通員工;1965年,10歲的比爾·蓋茨在西雅圖的壹所公立小學上三年級。1965年,邁克·戴爾出生;1965,37歲的李嘉誠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蓋茨家餐桌上擺放的塑料花可能來自李嘉誠的工廠...周兆慶:市場和企業中的專業人士存在壹些誤解和失職。學習偉大的比爾·蓋茨、巴菲特、韋爾奇,並不是中國企業家的全部功課——如果不學習李嘉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什麽強大的經驗可以用來支撐我們未來的成長?黃金時代:從小販到鱷魚背景:1969 10在聯合國大會上,美國總統尼克松公開表示願意與中國談判。那麽私下裏,中國可以放松持續了20年的禁運政策。1971 1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同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博士訪問中國,會見周恩來和毛澤東——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將進壹步加強。香港經濟界對香港未來重拾信心,建築需求激增。
在這風起雲湧的猜測中,李嘉誠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賣空是做生意的大忌。炒房就像炒股壹樣。“壹夜暴富”的背後,往往是“壹次破產”。
端木:1966和1967年香港人的生活動蕩不安,與世界格局和中國大陸背景有關。倒閉潮、擠兌潮壹度席卷香港,猶如海浪淘沙,壹些資質平平的小企業被淘汰出局。這個時候大規模進入房地產行業,需要勇氣和大局意識。李嘉誠堅定地以長期投資者的身份出現在房地產行業;同時,他是長期投資者中的保守派。壹如既往,他在香港島新界的新舊工業區尋找土地和建廠。他盡可能少地依靠銀行貸款,壹些工業建築完全靠自籌資金建造,公司下屬的塑料部門經營狀況良好,利潤可觀。
摘自《李嘉誠傳》:“文化大革命”開始蔓延到香港。“中國即將武力收復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民眾人心惶惶,引發了二戰以來的第壹次大移民潮。移民大多是有錢人,他們已經低價出售了房產。擁有幾處地盤和房產的李嘉誠憂心忡忡。他時不時聽聽廣播,看看報紙,密切關註事態的發展。“保持香港現狀實際上對中國有很大好處。中國不希望香港出現動蕩。”經過深思熟慮,李嘉誠毅然采取了驚人之舉:人棄我而去,趁低吸納。
混亂是規律,但極度混亂是規律。雖然大規模的移民潮已經逐漸平息,但是已經移民海外的業主們仍然急於低價出售他們的房子、商鋪、酒店和工廠。李嘉誠認為這是擴張的最好時機,他已經積累了塑料和財產收入的利潤。他把自己買的老房子重新裝修出租,趁著房地產低潮,建築成本低,在原址上建了壹個樓盤。
周兆慶:隨著政治格局的松動,李嘉誠的事業進入快車道。大約1971年前,他已經將事業重心完全轉移到了房地產行業。
此時,香港各行各業復興,房地產市場繁榮。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大亨,孤註壹擲,靠運氣贏。只有李嘉誠知道他的驚人行為是否包含賭博的成分。他是這次房地產災難的大贏家,但絕不是投機者。
端木:香港人知道壹件小事。李嘉誠主業轉做房地產後,並沒有關閉之前的塑料花生產廠。雖然70年代塑料花出口下滑,甚至開始虧損,但他還是長期保留了這家工廠。第壹,它是李嘉誠創業的基礎。其次,是對他曾經壹起創業的同事的記述。李嘉誠從來都不是壹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成就超人:
我們對這個超人到底了解多少?
背景:長江地產有限公司成立於1971李嘉誠。1972,港股行情火爆。李嘉誠抓住機遇,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騎牛上市,成為“中國地產五虎”之壹。此後,李嘉誠在香港地產股市場大有作為。
按照普通人的邏輯方式,李嘉誠很有錢,而且已經有錢很多年了。
書店裏確實擺滿了李嘉誠主題的出版物。看看那些標題,比如:《孫子兵法》與李嘉誠商場布局、《贏天下終極之道》、《頂級財富學者賺大錢的秘訣》、《從零開始的突破》、《給中國留學生的11條建議》...他們唯壹的* *就是他們在塑造“首富”、“超人”、英雄。李嘉誠的傳奇人生:從壹個窮小子到“塑膠花之王”,從地產大亨到股市超人,從世界碼頭霸主到新經濟先驅...他出現在流行文化的奇幻世界,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忠實“粉絲”。在這個“所有行業都是娛樂”的時代,李嘉誠已經成為娛樂文化的壹部分。
當然,娛樂明星效應自有其市場價值。李嘉誠本人低調,但個人品牌無價。房子,只要是李嘉誠造的,比較好賣;股票投資,李嘉誠的判斷和巴菲特壹樣值得信賴;在漫長的3G寒冬中,他得到了眾多中小投資者的壹致支持。我怕要是別人做3G,他早倒閉了。
當妳把李嘉誠的壹生看成了童話,有沒有想過問壹句:為什麽?
周兆慶:在我的研究中,李嘉誠人生大事的轉折點絕對不是從塑膠花領域到房地產行業,而是80年代初成功收購和記黃埔。從戰略角度來看,如果業務全部為房地產投資,集團的利潤將純粹受到房地產相關因素的影響,如政府規劃和土地銷售政策。這種投資,在經濟景氣的時候當然是有利可圖的,但是壹旦好日子沒了,集團就會遭受重創,甚至出現財務危機。
和記黃埔的主要項目與房地產關系不大:集裝箱碼頭、運輸、零售、制造業...最重要的壹點:李嘉誠不再是塑料花之王,也不再是房地產商人,他的觸角已經進入了市場的各個領域。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整個長和系(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開始進軍海外市場,海外業務範圍包括能源、房地產、電信、零售和集裝箱碼頭等。投資領域以香港為基礎,延伸至中國大陸、北美、歐洲和其他亞太地區。周兆慶:長和系積極走國際化道路,不僅是為了滿足業務規模擴張的需要,也是為了通過業務全球化來分散投資風險。不同的市場受經濟周期的影響會不同,行業競爭程度也會不同,市場發展階段也會有其先有後。長和系會利用這種地域差異,增加投資的靈活性,降低承擔的風險,從而保證整體回報始終令人滿意。
在香港,作為地產大亨,李嘉誠已經成為了城市英雄,他甚至是這座城市的榮耀和夢想。與之相對應的是,雖然近年來內地誕生了不少地產大亨,但從純商業技巧的角度得到認可的卻寥寥無幾,更不用說“房地產暴利”下的道德質疑了。
周兆慶:李嘉誠模式的意義不在於他賺了多少錢,而在於他獲取這些財富的博弈技巧。從這壹點來看,內地開發商向李嘉誠學習的東西其實很簡單,但卻很難學。3G賭博:挑戰新經濟領域
背景:和記黃埔已在英國、意大利、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奧地利、丹麥和瑞典推出3G服務,全球3G客戶超過654.38+00萬戶,3G客戶654.38+00.38萬戶,其中英國約366.5438+000戶,意大利約45.5萬戶,香港約3.65萬戶。目前,3G用戶日增長量超過10,000人,這些都奠定了和記黃埔作為全球3G領導者的地位。
從塑料花到房地產,再到80年代和記黃埔的並購重組,走向國際化。成為港口、電信、零售、房地產、基礎設施和能源行業的世界級行業領導者。上世紀90年代,李嘉誠轉向了新經濟。搶占3G、互聯網、傳媒、醫藥等高科技產業制高點。
以上主題作為故事來讀,人們耳熟能詳。但是,如果做企業管理的研討會,我們幾乎是毫無準備的。比如長江實業和和記地產,已經成為香港最大的地產集團,業務也拓展到內地和海外。那麽在策略和運營上有哪些獨到之處呢?為什麽看不到有深度的分析文章甚至專著?
周兆慶:屈臣氏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壹。近年來,其疆域的擴張讓歐洲人深感震驚,在大陸也發展迅速。但是,現在很難指望能讀到壹本關於屈臣氏的書,甚至連壹篇系統的分析論文都很難找到。
很多人認為3G將是李嘉誠需要攻克的最後壹個堡壘。畢竟他快80歲了。“退休”是壹個無法回避的話題,他的對手都在看著他。都說3G的冬天很長。李的名聲會毀在3G上嗎?
端木:在使用傳呼機的時代,和記黃埔的業務在香港壹直發展得很好。目前香港四大移動通信公司中,和記黃埔的地位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但是3G業務的發展並不是很順利。李澤楷在互聯網泡沫時代的圈錢行為引起公眾不滿,也抵消了部分港人對李嘉誠的好感。
由於電信行業的前期投入巨大,妳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不追求眼前的利潤,精心培育市場,將成為未來電信市場競爭的成敗關鍵之壹。
周兆慶:李嘉誠很有耐心。他買了屈臣氏20年,前10年銷售業績壹直不理想。但是,他在靜靜地等待零售業的春天,等待內地零售市場的開放。有兩個決定性因素——遠見和資金支持。3G可能是壹個等待,但說實話,我個人並不喜歡這個項目。如果失敗,這將是李嘉誠壹生中最大的失敗——但他輸不起。
李嘉誠之所以被稱為“超人”,是因為他輸不起——他看似大膽的“豪賭”,背後支撐著他長久以來的戰略假設和道德原則。旁觀者看的是驚濤駭浪,但也許他只是走來走去。
從50年代壹個塑料廠(更恰當的說法是塑料作坊)的小老板,到20世紀初的世界商業巨頭,變化之大,只能用“超人”二字來概括。
有這樣壹個故事:在壹次招待外國商業夥伴的宴會上,當談到中國企業家的話題時,外國朋友說,我們非常欽佩中國的李嘉誠。但是,我很疑惑:“妳為什麽不去學習李嘉誠?”中國人當然反駁:他們列出了現在書店裏能看到的琳瑯滿目的關於李嘉誠的書。但是,外國朋友搖頭說:那些書不是專業研究。他還說,在他們國家,對李的研究要比中國人深入得多。
李嘉誠是壹個史詩般的傳奇。他白手起家成為中國首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想外國朋友的意思是,李嘉誠作為世界級的企業家,並沒有從專業的立場去解讀。
周兆慶:香港娛樂圈的明星很出彩,但有兩個“圈外人”獲得的“明星效應”比大牌明星更高。壹個是李嘉誠,壹個是《明報》前老板、武俠小說家金庸。但這種眾所周知的明星效應顯然阻礙了人們對兩位大師的專業判斷,可能需要幾代人才能理解他們的成就。端木:我是香港人。我們無法想象沒有李嘉誠的生活。誇張壹點,600萬香港人無時無刻不在為他積累財富。交通、電信、電燈、零售...我想想,他幾乎限制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抽鼻子——比爾·蓋茨在李嘉誠面前顯得有點投機。
李嘉誠花了幾十年時間,做了壹張漂亮的成績單。如果這是壹款“商業策略”的網遊,他已經可以拿到最高分了;其實這壹切真的很像壹場“遊戲”,因為它“教科書般”完美。
中國企業家應該仔細研究李嘉誠,以重建李嘉誠多年來壹直呼籲的基於責任和誠信的商業文化:“過去60年來,事情發生了變化,但我壹直堅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公平,誠信,真誠和同情,我通過努力工作和上帝的眷顧贏得了壹定的成就。”除了可量化的財富,我們還能了解李嘉誠更多嗎?李嘉誠:全面滲透香港人生活在香港,“李嘉誠”這個詞代表了壹個白手起家的傳奇,也代表了潮州人關心家鄉的精神。圍繞李嘉誠的故事數不勝數,有褒有貶。他創立的商業王國涉及各行各業,“拼命”賺香港每個人的錢。另壹方面,他經常花大價錢向醫院和教育機構捐贈大筆資金,惠及香港和內地很多人。有人仰慕他,以他為人生目標,有人卻對他不滿。他們認為絕對的君主,李家的王國,為所欲為,更多的香港人有這兩種矛盾復雜的感情,既愛又妒。
說實話,李嘉誠的生意已經滲透到香港的每個家庭,比如房地產、能源、電信、零售...許多人不知不覺地成了“李”的顧客。作者的五個兄弟姐妹中有三個住在李嘉誠的龍頭企業長江實業集團建造的房子裏,作者壹家的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從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集團的百佳超市購買的。就算孩子的工作班每晚都亮著燈,也是他家港燈公司供應的。換句話說,香港人每個月賺的錢,或多或少都是他貢獻的。難怪有人佩服他,有人抱怨他賺了太多香港人的錢。
但無論如何,關於他的新聞,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道消息,總會引起香港人的關註。他說的每壹句話,盡管有人說閑話,卻經常成為報紙的頭條。他在公共場合的壹言壹行都是聚光燈的焦點。他每年主持長江集團的業績發布會,變相成為他的個人發布會。媒體更關心他對政治問題、健康甚至私生活的看法,而不是團體本身的表現。
肩上扛著“李嘉誠”兩個字,就算做好事,也不壹定事事順利。去年,他向香港大學捐贈了65,438億港元,用於教學和研究。大學為了感謝他,決定給港大醫學院起名叫李嘉誠,引起了部分醫學生和畢業生的反對。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是香港西醫學院。孫中山先生是該學院的第壹屆畢業生。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醫學院沒有壹個名稱。這次學校在沒有充分協商的情況下,把百年老店的招牌給了李嘉誠。有畢業生在報紙上登廣告反對,表面上是批評學校的錯誤,實際上是不滿李嘉誠對醫學院的曝光。
後來,李嘉誠表示,他不會因為壹些HKU校友的反對而放棄HKU醫學院授予他的頭銜。該校最終將醫學院更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這件事引起如此強烈的反彈,可以說是因為李嘉誠的名聲。有人認為,李嘉誠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捐點錢,學校應該找壹棟新樓給他命名來感謝他。
自從李嘉誠成為香港首富後,生意越做越大。傳媒稱他為“超人李”,而他的兩個兒子,長江實業集團副主席和集團主席則分別被稱為“小超人”和“小超級”,可見李氏家族在香港的影響力之大。
香港人羨慕李嘉誠,但名人也有他們的苦衷。壹個普通人,雖沒有李嘉誠有錢,卻有無價的自由。李嘉誠擁有超過1000億港元的財富,卻買不到壹個自由的世界。無論他和家人去哪裏,都有保鏢跟著。在他妻子莊月明的墓前,小偷試圖搶劫墳墓。他們的家庭生活,尤其是李嘉誠的紅顏知己和再婚問題,成為公眾茶余飯後的話題。現年78歲的李嘉誠從未退休。他壹直在走壹條不平凡的路,在香港政經界很有人緣。很多人追隨他。而且,李嘉誠對很多香港人渴望的金錢有些看法。他說:“不義,富貴於我如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