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講,楊是齊白石大師的後代。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連年遭受自然災害,所有藝術院校都停止招生。從小熱愛藝術並已拿到藝校錄取通知書的楊,只好改學中文,去了山西大學中文系。不久,只受人愛戴的姚殿忠教授看到了楊貼在宿舍床頭的練習題,推薦他到門下學畫。楊秀貞是齊白石的弟子,著有《齊派傳》。於是,學中文的楊得到了壹個藝術生無法企及的學習機會。敏感好學的楊最終也沒有失去老師的教導。後來成為美術專業的帶頭人,被評為正教授,但課比課好。從65438到0988,楊應邀在日本舉辦個展。這次展覽源於他的作品被留學生帶到國外的廣泛傳播,他也成為山西第壹個在日本舉辦展覽的畫家。結果展出的100件作品,大部分在三天內就被訂購壹空,日本《朝日新聞》做了專題報道和介紹。後多次應邀赴美講學、辦展,致力於推廣中國的花鳥畫、齊畫藝術,由於大學中文系深厚的文化底蘊,楊近年來創作了大量的題畫詩、歌詠詩。他的題畫詩詩情畫意,自成壹格。
楊成了齊國的壹個高手,練起了齊國的內功和苦功,最後打出了自己的組合拳。他有能力打進去,也有勇氣打出來。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也是作為壹個畫家最可貴的,就是實現了筆墨的獨立。說到博采眾長和創新,楊最顯著的特點是他采用的方法。他傾心於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孜孜不倦地吸收各派的技法和精神,但不刻意追求筆墨上的畢肖普形,而是從容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從楊的繪畫中,我們依稀可以讀出吳昌碩、齊白石的飄逸靈動,潘天壽、的飄逸質樸,任伯年的細膩。總的來說,這都是楊自己的面子。這是他自啟蒙以來的堅持和自己多年創作的結果。他的花鳥筆法,精於筆法,善於理位,十分註重構圖,筆法特別空靈,往往有先入為主之意,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和回味。從意境上看,楊的作品清新明麗,有著清麗淡雅的韻味,散發著壹種古樸的美,滌蕩著創作的神韻和生機,給人壹種輕盈的美感,如沐清風。中國資深藝術評論家、中央美術學院著名藝術史教授薄松年;
楊先生的畫路很寬,花鳥蟲魚田園蔬果都在他的筆下。最喜歡的莫霍、公雞、牽牛花、蘭花、竹子、秋菊等傳統題材,自然非同壹般。畫面充滿了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這是他的藝術獨創。在畫法上采用了小寫意,工筆結合。除了齊派的風格之外,還可以看出它從近代北京、上海的著名花鳥藝術家那裏吸收了大量的營養,鑄造了畫家獨有的特色。作為觀賞魚,有壹些畫家擅長,但畫金魚的不多。他采用以形代形的寫意手法,幾筆就把金魚的遊動狀態表現出來,這是首創。楊的水墨畫氣勢磅礴,色彩斑斕,令人印象深刻,造型寫實,不拘泥於表象,更註重畫面構思的巧妙,正是抓住了齊派藝術的精髓並加以發展,在變化中求創新,與時俱進。他的大型作品也相當優秀。小說《百花齊放》在壹張圖中匯集了四季的花卉,在構圖上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無論疏密,都運用了水墨畫、潑彩、速寫、無骨等多種技法來裝點蜻蜓和蜜蜂的飛翔。真的是五彩繽紛,商業氣息十足,展現了巧妙的藝術手法和紮實的功底。
國畫強調“工外畫”,畫家的修養(思想文化)在繪畫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畫的精致高貴,大多是因為修養。楊沒有受過繪畫訓練。大學中文系畢業,為他打下了紮實的文學基礎。相反,他在繪畫上成了自己的強項。他寫了壹首詩:“我迷於畫卷,境界全詩,心滿,功夫在後天”,可見他深諳此道。羅傑·鄧恩博士,美國馬薩諸塞州布裏奇沃特州立大學前藝術總監、藝術史教授;
在65438年至0988年我第壹次訪問中國期間,我認識了楊,他不僅代表了中國畫的傳統力量,而且反映了獨特的現代寫意潮流,這大大拓寬了我在中國的藝術視野。他的畫作向我展示了精湛的藝術,他的作品繼承了傳統,甚至發展了現代大師齊白石的壹些成就,同時又兼容了現代藝術的特點,創造了獨特的個人對題材的處理和表達,無論從傳統的角度還是從劃時代的意義上來說,都代表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花鳥作品體現了高超的技法,註重形神兼備,許多局部細節栩栩如生,就像西方藝術中壹些最美的抽象畫壹樣,近兩個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的價值取向是對傳統的無恥的大規模拋棄。近幾十年來,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古典傳統的價值,尤其是國際藝術市場對東方藝術的關註越來越多,楊在傳統方式中激發和培育新的藝術力量,在藝術表現手段上不斷創新,走在了這種新思維的前沿。最重要的是,他的花鳥畫再現了大自然的永恒之美,讓我們懷著同樣的感激之情去欣賞。
麻省理工學院人類學教授、美國著名藝術史學家漢斯·古根海姆博士;
2013,10,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普利茅斯州立大學卡爾·德魯普美術館舉辦中國著名花鳥大師楊·作品展。反響熱烈,把當地清壹色的新英格蘭文化氛圍變成了中國明代皇家園林。這個展覽是花鳥和水生世界的偉大融合。墨色巧妙明亮,筆墨洗練,給觀者的視覺和思維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楊以其作品中花鳥蟲魚的美麗和魅力深深打動了西方觀眾。
貫穿楊作品的壹大特點是給人壹種時間的概念。他的《金魚》用簡潔明快的筆墨和斑駁生動的鮮紅色,畫出了快速遊動的生動效果,能讓妳充分感受到時間的漂移,看起來近乎純熟。他的作品非常重視構圖和畫中各部分的垂直布局,從上到下欣賞,就像在讀中國的書法壹樣。雖然這些魚看似不分大小,但畫面上的排列已經產生了在水中遊來遊去、遠近結合的印象。楊的水族繪畫可以說是對佛教的壹種美麗的詮釋,他的筆墨以這種方式傳達了藝術的意義。這些畫面能讓我們感受到創作過程中快而悠閑的節奏,展現出忽明忽暗的魅力。那壹刻,沒有時間流逝的概念,卻有壹種永恒的藝術力量。
對於大書法家、大詩人蘇軾(1037-1101)來說,用寫意的手法表達人們的詩情畫意,早已成為壹種文化傳統。越是欣賞楊的作品,越能感受到他的藝術靈感來源於中國幾千年的哲學、詩歌和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