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天團”——唐代三色駱駝馱著音樂俑
幾千年前的「流行天團」是如何穿越時空而來的?他們在唱什麽?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作為禁止出境的文物之壹,唐代三色駱駝俑吸引了許多遊客的目光。
1959年,在Xi西郊鮑忠村的壹座唐墓中出土了這件唐代三色駱駝俑。它的形狀像壹只昂首挺胸的駱駝,七個樂師在它的背上坐成壹圈,中間是壹個豐滿優雅的女人。七個男子正興致勃勃地演奏著簫、豎琴、琵琶、笙、簫、管等樂器,女子唇輕袖秀...
“自張騫開通西域絲綢之路以來,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的交流日益增多。這個幾千年前的‘巡回樂團’,很可能是在表演唐開元天寶年間流行的‘戶部新聲’。”陜西歷史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江濤說。
“這套陶俑分為兩部分,駱駝和跳舞的陶俑是獨立成型的,然後再組裝起來。它復雜而嚴謹,是中國古代陶俑藝術的傑作。它不僅是唐代文化藝術和生產技術繁榮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藝術的交流與融合。”
富春山居圖,中國山水畫的巔峰
有壹幅著名的國寶畫,活在海峽兩岸。第壹部藏在杭州,第二部藏在臺北。這是中國山水畫富春山居圖的巔峰之作。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於公元1350年(或更晚)所作。明末,被宜興收藏家吳誌舉收購,後由其子吳宏宇繼承。1650年,吳宏宇去世前,命令人們焚燒畫作並將其埋葬。雖然被搶了,但它的第壹小段已經被燒掉了。
重新裝裱的《富春山居圖》分為兩部分,分別叫做《余山圖》和《無用師卷》。前者長期在民間流傳,後者在清朝乾隆年間進入宮廷。
“1938年,著名畫家、鑒定家吳湖帆先生用家中收藏的青銅器換來了僅存的山圖。1956年,在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吳湖帆將其賣給了浙江省博物館。”蔔哲書畫部主任盧佳說。殘存的山圖以壹山壹水壹丘壹壑命名,林海秀美,草木蔥郁,充滿了隱士徜徉林泉,丘陵淡然的詩意。
2011年,殘存的山圖前往臺灣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成為兩岸文化交流中的佳話。
“鎮水獸”正在萌芽。
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壹只萌動的“水獸”,它就是2013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出土的石犀牛。
石犀牛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約8.5噸。它由壹整塊紅砂巖雕刻而成,豐滿、結實、可愛。它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最大的圓形石刻之壹。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秦漢以前是水患嚴重的地方。戰國末期,秦國統帥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五石犀牛厭水”。成都才變成“旱旱隨人,不知饑”。考古學家判斷,這只石犀牛很可能是李冰制作的其中壹只,因此它是名副其實的千年“靜水獸”。
石犀牛自被發現以來,深受市民喜愛,市民們給它起了“萌妞妞”、“寶寶”等綽號,稱贊它“充滿活力,充滿正能量”。
成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曉峰說,石犀牛剛出土時,表面覆蓋著鋼筋混凝土,還風化、粉化、片狀,令人擔憂。經過科學的治療和保護,公眾可以看到這樣壹只健康而又高傲的“神獸”。
最接近“書聖”原作的書法作品
遼寧省博物館藏《田童鐵萬歲》雖非王羲之真跡,但被稱為最接近“書聖”真跡的書法作品。壹直是皇家珍寶,被溥儀帶出皇宮,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據董保厚介紹,當時武則天希望得到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找到了王羲之的後人、宰相王方清。王方清把王羲之的傳世作品全部獻給了武則天。住了兩年的武則天下令內府的弘文館復制這些作品。
董保厚說,武則天讓內廷臨摹,壹定是找了最好的書法家,最好的臨摹。臨摹的技術是最高的,是最接近原作的。
可惜原作壹直沒有流傳下來,只有當時臨摹的作品保存至今。
武則天消除犯罪的金文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武則天金簡是現存唯壹屬於武則天的文物,它的發現也極具戲劇性。
1982年5月,河南登封市農民曲希懷在嵩山季峻峰的縫隙中發現了壹個金黃色的長方形物體。壹個文物販子開價高達654.38+萬元,他卻選擇把“寶貝”交給國家,獎金654.38+0.500元。
經專家鑒定,這是武則天消除罪惡的金簡,黃金純度達96%以上。正面鐫刻著63個字:“大周國主武曌,道真神仙。我願遊宋忠躍山門,拋金條,求三官九府,以除武曌之罪……”也就是武則天為了消罪消災,派道士向神靈扔紙條。
“埋葬簡愛,書寫皇帝之心,曾經是古代祭祀和冥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皇帝和天皇的‘私話’,也是國家的‘絕密’。”河南省博物館社會教育處主任林小萍說,武則天的金簡為了解唐朝歷史和武則天的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
2018年,武則天金簡發現36年後,病重的曲希淮希望再看壹眼,終於如願以償。壹個普通農民和國家壹級文物的故事圓滿落幕。
點亮長信宮燈看古人環保觀念
現藏河北博物館的長辛宮燈,見證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環保意識,被譽為“中國的壹燈”。
長辛宮燈因上面刻有“長辛宮”二字而得名。1968出土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中山景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它是青銅做的,外面包著金。
河北博物館研究館員範德偉說,燈的形狀是壹個宮女跪在地上舉著燈的形象。宮女雍容華貴,左手拿著燈盤,燈盤中央有壹根燈芯。圓盤上附有壹個可以前後旋轉的短手柄,燈盤上的兩個弧形板也可以推動開合,既可以擋風,又可以調節光線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長辛宮燈的美在於它的環保理念."範德偉說,漢代的燈具大多使用動物脂肪作為燃料,燃燒產生的碳粒和灰燼容易造成汙染。長辛宮燈巧妙地將宮女的衣袖與她們的身體連接起來,形成壹個煙道。點燃燈和蠟燭,煙灰順著宮女的衣袖慢慢進入體內,宮女是空心的。這樣精致的設計可以減少室內汙染。
3000年前的“青銅之書”——達克丁
三千年前的“青銅書”中記錄了哪些秘密?在上海博物館,氣勢磅礴的達克丁陳列在古青銅博物館展廳的“C位”,引人註目。
“大柯頂鑄造於公元前10年底的西周,距今3000年。”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主任馬金紅說。
清代光緒年間,陜西扶風縣法門寺仁村出土了大柯頂。高達93.1 cm,體重201.5 kg,是不折不扣的“國民重量級”。
達克丁的《蹄與足》《獸面》線條粗獷,藝術風格粗獷質樸。鼎內壁有鐘鼎文題詞290字,堪稱青銅“天書”。
“端莊美麗,我祖父具有傑出的文采!充盈而謙虛的頭腦,淡泊而寧靜的思維,純潔而聰明的美德……”達克丁的制作者叫“克”,是管理飲食的官員。此碑文不僅緬懷了柯的祖父,也記錄了的書生平和對柯的賞賜。
丁,自古以來就是國家富強、山河長存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後,國寶守護者——潘石屹家族將其捐獻給國家,並赴西藏看望博。劫後余生的達克丁終於迎來了和平與繁榮。
由“謎”形成的魏晉“男仙集團”
在南京博物館裏,壹幅4.8米長、0.88米高的磚雕畫描繪了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和春秋時期的八位隱士。他們席地而坐,或脫衣演奏,或作曲彈琴,或開懷暢飲,輕松自得,儼然壹個“男團”。
1960期間,南京博物館等單位的考古人員在南京西善橋公山北麓發掘了壹座南朝皇家墓葬。其中,墓室南北壁上的大型模印磚畫《竹林七賢與輝煌時期》極具價值。磚雕分為兩組,每組由近300塊磚組成。南壁刻畫嵇康、阮籍、單濤、王戎,北壁刻畫湘繡、劉玲、阮鹹、容琦。每個人都標有名字,人物之間隔著松樹、銀杏、垂柳。
據南京博物館社會服務部主任鄭靜介紹,磚雕的制作過程就像壹個“拼圖”。推測南朝人先在帛書上畫人物,然後分段制成模具,壓印在磚上,再在磚的側面刻上數字。燒制後,他們將磚塊按編號順序拼接,鑲嵌在墓壁上,形成了這幅完整宏大的壁畫。
南京博物館館長龔亮說,這幅磚雕畫中的人物線條流暢飄逸,表達了竹林七賢的情懷和光輝歲月的崇高淡泊,是我國繪畫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
睡侯墓中的“星蕩錄”。
2013年,江西南昌某漢代墓地車馬葬坑出土3000余件精美車馬,其中壹件文物被江西省博物館譽為“壹星當魯”。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個墓地是在位僅27天的漢武帝第壹代費帝劉賀的家族墓地。
《星當錄》出土時,底座脆脆,花紋銹跡難辨。國家博物館的研究員楊小林和她的文化保護修復團隊花了20多天才讓它重新煥發光彩。
復原後的當路紋飾構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元素,還有鹿、羽人、權杖。我們通過紋飾了解了四神的演變,以及漢代的宇宙天文觀和圖騰崇拜。”江西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徐長卿說,渴望長生不老是漢代盛行的生死觀,裝飾內容寄托了古代人從死亡到再生再到長生不老的生死觀。
金代的鳥是在尊重“碎片”後重生的
2000年,有3000年歷史的“神鳥”鳥雕像在西周和晉國第壹個君主的墓中出土。考古人員發現時,只是壹堆“碎片”,青銅器被爆破和挖掘損壞。
200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師生開始對鳥像進行修復。經過反復拼接、修補、除銹,壹件驚艷的樂器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它看起來像壹只帶鳳頭的鳥,站在後面,眼睛圓圓的,眉毛勾勾的。它的翅膀是卷起來的,尾巴是鼻子向內卷的象頭。它的身體用羽毛和雲雷紋裝飾,它的翅膀和腳用卷雲裝飾。它的背面有壹個蓋子,蓋子裏面和設備內部都有銘文。可惜它的尾巴不完整。
2002年,鳥尊去上海展覽時,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修復了它的尾巴。近年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破碎的銅片中發現了丟失的鳥尊尾部殘片,於2018歸還山西博物院,2019由山西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