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永不消失的模擬聲音。

永不消失的模擬聲音。

永不消失的模擬聲音——從留聲機到唱片

從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到1982年索尼/飛利浦出版CD格式,LP碟片/唱片逐漸停產。在音頻世界100多年的歷史中,模擬盤的存在足以從其他任何視聽信號源中脫穎而出。

回顧留聲機到LP的發展歷史,揭示模擬時代的奧秘,希望通過本文帶領讀者走進模擬音頻的世界。當iPod、MP3等數碼播放器充斥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享受壹下模擬音頻的獨特魅力吧!

瑪麗有壹只小羊羔

“瑪麗有壹只小羊羔,它看起來像個雪球……”

這是出自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之口的壹首童謠。1877年,法國人查爾斯·克羅斯邀請愛迪生為他研制壹種自動記錄電報信息的裝置。機器試制完成後,愛迪生拿出壹張錫紙,卷在刻有螺旋槽的金屬圓筒上,讓唱針的壹端輕輕摩擦錫紙,另壹端連接到聽筒上。然後他搖了搖搖把,對著聽筒唱起了“經典”詠嘆調“瑪麗有只小羊羔……”。當這壹切完成後,愛迪生把唱針放回去,再次搖動曲柄,然後機器裏又恢復了同樣的句子。

此後不久,這臺被愛迪生稱為留聲機(希臘語是錄音機的意思)的機器正式誕生了。當時它們只是用來記錄語音,而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聲音”。而這壹點,愛迪生在10年後也意識到了。

Gramophne的誕生

因為留聲機必須在圓筒上縱向刻上螺旋槽,所以有復制困難,錄音效果不理想的致命缺點。如果真要說它的好處,大概也就只有錄播雙重功能了。所以,在早期,壹些人通過改進留聲機制作了壹個簡單的口述錄音機。音樂家巴托克在東歐各地收集民歌時朗誦,勃拉姆斯用這種鼓錄音機錄制“匈牙利舞曲”。

1885年,貝爾兄弟和他們的同事查爾斯·泰恩特(Charles Tainter)將錫紙圓筒改成塗有蠟的紙圓筒,並申請了Graphophone的專利。兩年後,美國Graphophone公司成立。

1887可以說是留聲機發展史上的第壹個轉折點。除了AGC的建立,愛迪生又壹次發現了留聲機的價值(在此之前,他致力於燈泡的研究),於是愛迪生留聲機公司誕生了,壹直持續到1894破產。此外,德國人柏林(Berline)在壹張上蠟的鍍鋅唱片上進行錄音和播放聲音的實驗,並將他發明的機器命名為留聲機。由於留聲機實用性強,容易復制,而且使用的是日後非常接近LP唱盤的碟片錄音,所以有人認為他是留聲機的發明者。第二年,留聲機才真正商業化。

HMV的起源

從65438年到0890年,投幣自動點唱機如雨後春筍般在美國出現。妳可以通過插在耳朵裏的管子聽喜劇、笑話、口哨和銅管音樂,只需0.25美元。1894年,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制造了壹臺彈簧驅動的家用留聲機,成本僅為40美元,為留聲機進入家庭創造了機會。

同時,Carousel (1902)和俄羅斯bass Charyabin (1903)參與了唱片的錄制,不僅打開了唱片市場的需求,也促進了唱機的銷售。

當時愛迪生留聲機被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和法國EMI公司采用。貝林的唱片Gamophon後來變成了Victor (victory,通常音譯為“Victor”),不久又改成了英國畫家Francis Barraud畫的油畫《他主人的聲音》(His Master’s Voice)作為標誌,並改名為HMV。HMV實際上是著名唱片公司的祖先,如百代(EMI)、DG(德國留聲機公司)和RCA(美國無線電公司)。HMV和小狗的標誌今天仍然出現在日本JVC的產品上。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將當時的德國勝利公司DG更名,而日本勝利公司只在中國使用了Victor的品牌和logo,在海外市場更名為JVC(日本Victor公司)。這也是為什麽在當地二手市場,賣家習慣稱JVC為“狗頭牌”的原因。

1925年,維克多將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發明的留聲機以Victorla的商標出售,該留聲機內部裝有壹個勵誌的HOM,其頂級型號Victorla 30日後被收藏家搶購壹空。現在,家庭主婦們應該高興了,因為她們再也不用在客廳裏看到壹個積滿灰塵的喇叭了。

開創電子錄音時代

1906年,deforest發明了電子管,使放大電信號成為可能。包括貝爾實驗室在內的許多人都致力於這壹領域的研究。他們發現聲音可以變成電流信號,電子管的電子放大可以用來旋轉錄音機,記錄信號。相對於以前的機械錄音(原聲)必須要對著擴音器播放或者咆哮,這無疑是壹個重大的突破。

1920,165438+10月,11,英國客人和梅裏曼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通過電話線傳輸停戰紀念日儀式,並錄制在附近高樓的磁盤上,這是最早的電錄音實驗。

1925年,英國和美國兩家哥倫比亞公司采用貝爾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進行商用電記錄。這壹年被稱為“電錄元年”,是隨著1948的LP唱片和1957的立體聲唱片的出現,模擬音頻時代的裏程碑之壹。那時候唱片叫SP (Standard Play)。它由蟲膠和幹焦油粉制成,轉速為每分鐘78轉。壹面只能錄制三到五分鐘的音樂。然而,即使有這些限制,1925年3月,哥倫比亞公司還是把錄音機搬到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錄制了900多人演唱的《聖子今夜誕生》。其宏偉的效果為電錄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記錄質量提高的同時,重放設備也取得了重大進展。轉盤的驅動由發條改為電動機,重播時用電子管放大。這時候唱片公司轉向了古典音樂。1927年,哥倫比亞計劃錄制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慶祝貝多芬逝世100周年。同時唱片公司也進行了壹些整合:Victor變成了RCA/Victor(所以今天RCA紅印工作室系列唱片裏也能看到小狗的logo1931年,HMV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合並,形成今天的百代;;德國的Graophon改名為Polydor(後來的寶麗來,今天的環球唱片公司);出現了以便攜式留聲機德卡命名的唱片公司,今天在臺灣省被稱為“福茂”(環球唱片的子品牌之壹)。再加上後來被CBS/索尼收購的CBS(哥倫比亞/索尼唱片),如今的“五大”唱片公司也是在那個時候成型的。

這位發明家獨特的固執伴隨著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讓愛迪生徹底退出了留聲機領域。10年後,留聲機技術沒有根本性突破。相反,錄音設備,如麥克風,在技術上改進了很多,最終將促進留聲機向LP的過渡。而且30年代有聲電影的興起也促進了音響行業的發展,這些都需要在下期分解。

1883年,世界上最早的音響公司Thorens誕生了。當時它的產品是機械音樂盒。1928年開始生產轉盤專用電機,從而揭開了其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歷史。

1893年,在芝加哥的美國博覽會上,愛迪生首次公開演示了電影,這被認為是有聲電影的雛形。

1899年,Ballard將他為愛迪生創作的油畫《主人的聲音》中的圓柱體換成了圓盤,賣給了柏林的Gamophon。1900在6月正式成為Gamophon的商標。

1904年8月,哥倫比亞公司以1.5美元在美國推出雙層唱片,超低價格成功進入平民家庭。

1918年,松下幸之助在大阪成立了松下電器工廠,直到1931才開始生產收音機。

1918年,奧頓豐在丹麥成立,二戰後開始制作唱盤和MC歌手。

1923,西部電氣嘗試音影同步播放。

1925年,美國舒爾成立,以生產MM歌手聞名。

從65438到0927,西部電器的子公司Altec Lansing相繼成立,還有電音和JBL,都是美國音響界的元老。

1932成立於約克郡,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揚聲器制造商之壹。

1939年,BBC開始測試立體聲收音機。

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整整40年間,模擬音頻的發展進入了壹個高峰期。除了1925年的第壹次商業電錄音,被稱為模擬音頻的三個標誌性時刻中的兩個都發生在這40年:1948年LP(長放)唱片的問世,意味著現代意義上膠木盤/唱片的誕生;1957美國錄音協會決定采用45/45刻字技術作為立體聲唱片的標準格式,結果壹直延續至今。

20世紀30年代左右,留聲機技術有了壹定的發展,原來的發條驅動改為電動機,電子管放大技術也應用於其中。這時唱片公司轉向古典音樂,還是在1927年,哥倫比亞公司錄制了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紀念貝多芬逝世100周年。

這期間唱片公司也進行了壹些整合:Victor進入RCA,成立RCA/Victor(所以今天在RCA紅印工作室系列唱片裏還能看到小狗的logo1931年,HMV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合並,形成今天的百代;;德國Graophon更名為Polydor(後為飛利浦/寶麗來,現被環球唱片收購);出現了以便攜式留聲機德卡命名的唱片公司,今天在臺灣省被稱為“福茂”(環球唱片的子品牌之壹)。再加上索尼收購的CBS(哥倫比亞/索尼唱片),後世的“五大”唱片公司在當時已經初具規模。

高保真時代的到來

所謂“百花齊放”,隨著電錄的深入,麥克風、功放等設備在性能和技術指標上都有所突破。1930之後,音頻電影已經開始使用多麥克風錄音,聲音清晰度和頻響遠勝於當時的SP (Standard Play)唱片。這樣就對記錄的制作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戰期間,為了使海軍軍官能夠區分英國和德國潛艇的不同馬達聲音,時任臺卡技術總監的阿薩·哈蒂(Asa Hattie)率先研制出了壹種可以記錄10kHz以上高頻的監聽儀,這種監聽儀後來被稱為“全頻響錄音”。但真正應用到唱片業是在接近戰爭結束的1944。要知道,在戰前,電錄的頻響僅限於“差”的100 Hz ~ 500 Hz,而FFRR 40 Hz ~ 10 kHz的帶寬幾乎覆蓋了所有樂器的基頻頻段,這在當時可是壹大成就!

1944 12.22,聖誕節前,FFRR科技出品的首張唱片在英國上市。它的出現使整個行業進入了新壹輪的技術競爭。之後,使用已久的蠟盤被噪音更小的醋酸盤所取代,加熱錄音針的使用使唱片的音質有了顯著的提高。家用留聲機的跟蹤能力變得恰到好處,配有寶石唱針的輕型磁頭得到了改進...類似的改進使高保真的時代逐漸到來。

LP的誕生

音質的提升是壹方面,但是78轉的SP唱片只能錄3 ~ 5分鐘的音樂是不能接受的。

1931年,RCA試圖以33 1/3轉的轉速發布LP(長奏)慢唱片,但無果而終。之後,哥倫比亞也開始了類似的嘗試。因為不清楚LP的未來會怎樣,所以雙手準備的哥倫比亞用78轉33 1/3轉的蠟盤錄音。結果1948的LP唱片實驗成功,哥倫比亞成為最大贏家。這種唱片從最初每邊16分鐘的錄音時間逐漸增加到22分鐘,剛好夠容納45分鐘內的大部分交響樂。

RCA也不甘示弱,第二年發布了45轉EP(Extended Play)唱片,音質相當於LP,每次錄音時間約5分鐘。因為配套的碟片價格便宜,時長也剛好適合流行音樂的應用,所以很快在年輕人中打開了市場。

之後有過16 2/3轉的超慢記錄,但很快被淘汰。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後世的壹些唱盤上可以看到三種轉速開關,比如78,45,33 1/3 rpm,甚至耳機也分SP和LP/EP。1953年,RIAA(美國錄音工程協會)決定將RCA的新型正聲均衡器定為LP的統壹頭放標準,結束了近10規格混了壹輩子的局面。今天,我們在放大器上看到的大多數唱機端口都符合RIAA的這個標準。

革命性立體聲

1953年,德卡在西漢普斯特德錄音室與曼托瓦尼樂隊合作進行了第壹次實驗性的立體聲錄音。三年後,它開發了壹種在同壹個聲音槽中記錄兩種不同信號的方法。但是最後的45/45立體聲錄音模式被美國人掌握了,是在1957。

美國人采用的方法是在膠木唱片的聲槽中畫出45度V字形的兩個聲道分別記錄左右聲道的信號,然後將拾音器頭中的線圈設計成45度讀取,最終產生立體聲效果。與德卡的方案相比,雖然各有千秋,但前者因為方便刻制唱片和集結歌手而得到廣泛認可。

江山人才出,至此,LP開始了它的黃金時代。

1956年,RCA和日本Victor開始制作45/45立體聲唱片。只有最初的立體聲LP碟片才是專業產品,主要提供給電臺等機構,直到1962氣墊號角創始人Edgar Villchur推出了第壹張面向音響發燒友的ar手動碟片。AR轉盤的懸掛系統在當年被稱為“什麽都不怕”。很多人對廣告裏那個準備打AR轉盤的鐵槌印象還很深刻。

在引入立體聲唱片之後,Ortofon在MC唱頭方面有了自己的代表作——SPU系列。1995年,Ortofon還造了壹個6N純銀絲做的MC Rohmannh唱歌頭來誇耀他們的技術成就。天龍1963年推出的DL-103唱歌頭還在生產。舒爾在1964推出的Vl5歌手已經成為MM歌手中的經典。

立體聲早期流行動態RC平衡式唱臂,Grace在1958出版的G-240半集成Tome臂。1959年,英國SME推出了靜平衡唱臂3009(短臂)和3012(長臂),它們出色的概念設計和精準的技術立刻改變了唱臂的流行方向。3009年後,它成為第壹個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歌唱臂。1957年,Thorens推出全球首款無磁轉盤TD124,1983,為慶祝建廠100周年而推出。TD126MK內容轉盤為更好的仿真時代留下了精彩的見證。

這時候,學習能力超強的日本廠商開始嶄露頭角。雅馬哈的KT-1轉盤得到了不錯的評價。諾依曼的工作室轉盤也是如此。

面向數字化的時代

之後,LP光盤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刻,但也開始退出主流舞臺。因為數字技術開始出現在我們面前。下期,我們將為讀者壹探究竟。

這壹時期值得我們關註的其他話題:

1940年,華特·迪士尼制作了第壹部立體電影《幻想曲》。六十年後,迪士尼發行了《幻想曲2000》DVD來紀念這壹歷史時刻。

1946,東京通信有限公司成立。12年後,它以索尼的品牌推出了世界上第壹臺晶體管收音機。

1947年,世界上第壹本音頻雜誌創刊。曾經是美國最暢銷的音頻雜誌,本世紀初停刊。

1949年,哈裏·雷茲在《紐約客》酒店舉辦了世界上第壹次聲音展。

1952年,哈曼卡頓成立。在收購了JBL、馬克·列文森、英菲尼迪、樂視和AKG之後,它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音響制造商。

從65438到0959,各大唱片公司開始發行立體聲唱片。

1963年,飛利浦在柏林國際音響展上發表了盒式磁帶。

1965年,雷·杜比在倫敦向德卡展示了其錄音降噪裝置,這是最早的杜比降噪技術。

1969年,以生產LP碟片聞名的Linn在英國成立。

20世紀的最後30年對於LP的發展是非常戲劇性的。其間經歷了從巔峰到衰落再到近乎消亡的大轉折。新技術的出現,使得LP無論是性能還是人氣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但是壹些更新的技術,比如今天已經家喻戶曉的數字處理技術,已經以更強的生命力出現在我們面前,它們的到來預示著LP將最終告別歷史舞臺。

圖00 Stanton STR8-30,直驅LP轉盤的領導者(標題)

如果說在之前的40年裏,LP的世界是歐美廠商的天下,那麽在1970年代,好學的日本人終於有機會走到前臺了。我們不得不感嘆歷史是多麽驚人的相似。以前,我們在談論相機時可能會首先想到萊卡,但今天,數碼相機的世界被大多數日本品牌所控制。LP,或者說整個聲音的歷史,這壹幕壹次又壹次的重復。

新壹代的崛起

1969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了第壹臺帶直驅電機的LP轉臺SP-10。這在當時以帶傳動為主的LP界引起了轟動。創新的驅動方式解決了壹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即轉盤帶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而老化,首次讓LP轉盤真正做到了“自由伸縮”:想轉就轉,想停就停。這樣也為後來熱衷於“打碟”和混音的DJ們提供了壹個法寶。

但直驅轉盤在取代帶傳動後不久就順應了“風水輪回”的說法,最終讓位於發燒友普遍認可的、音樂氣息更濃的帶傳動。所以現在流傳下來的電機直驅盤大部分都是日本產的,比如索尼TTS-4000,天龍DP-5000,微型DDX-1000。

然而,正是因為不再流行,我們才有機會在二手市場上看到大量的直驅LP碟片。對於今天還想嘗嘗LP味道的初學者來說,這種價格便宜且易於維護保養的直驅式轉盤成為了首選。

1974年,日本Victor開始使用晶體振蕩器的相位伺服方式來穩定轉臺的轉速,也就是所謂的“應時鎖定”方式。後來索尼等廠商也采用了這項技術,大大提高了轉盤的精度。

歌唱頭和歌唱臂的演變

除了唱盤驅動方式的演變,LP在1970左右隨著唱針、唱臂等各方面新材料的出現也在不斷“演變”。

1973索尼公布了碳纖維材質的唱歌臂;先鋒用鈹制造唱針的連桿;工藝使用釤鈷混合磁鐵生產MM歌手。今天,以生產靜電耳機聞名的Stax推出了靜電頭CP-X;來自英國的Linn強調高精度制造技術,直到現在壹直在生產先進的LP碟片。正是這些廠商為LP的快速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時候LP唱頭和唱臂的制造幾乎成了日本人的天下。

1962年,朝倉創立了Supex,次年推出了Ortofon品牌的MC歌手。這壹次,他讓全世界領略了日本的聲學美學。同年,松下秀夫創立了Audio Technica(鐵三角),後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唱歌頭生產商。其中AT-l是日本第壹個MM唱頭,之後是AT-35(VM唱頭,1967)和AT-34(第壹個雙動MC唱頭,1977)。

《壹個人》的演唱者

1977年,隨著Grado對MC歌手專利的開放,出現了更多日本制造的MC歌手,其中不乏“壹人”公司,Hi-End音響的“小眾”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比如Win張力測量歌手,象牙材質的Miyabi,鑲嵌藍寶石的Argant,石南根材質的Goldbug都給粉絲帶來了更多的樂趣。

東京技術學校的另壹名畢業生Nabori Tominari從技術角度制作MC歌手,並以Dvnavector品牌出售。他和光嶽完全不同,但還是吸引了壹些追隨者。

當時,由官野信義發起的Koetsu(光嶽)歌手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終極目標。這個人不僅精通古典音樂和油畫,還是皇家鑄劍師。就連日本天皇的劍也是他鑄造的。多才多藝的他出於對市售產品的不滿,自己設計制造了這款歌手。壹開始只是自用或者送給親朋好友,直到1978在美國銷售才出名。他所強調的傳統技藝和他的神秘氛圍讓粉絲們瘋狂。東京技術學校的另壹名畢業生Nabori Tominari從技術角度制作MC歌手,並以Dvnavector品牌出售。他和光嶽完全不同,但也吸引了壹批追隨者。

數字時代即將到來。

現在,我們可以談談飛利浦。從電燈泡開始,到現在已經有80年的歷史了。

1969年,飛利浦率先提出了激光視盤的設想。5年後,激光視盤的雛形出現,1979年開始與索尼合作開發光盤(CD)。當松下在1981加入CD陣營的時候,CD和LP之戰正式上演。

事實上,在1970年代,音響工程師開始嘗試數字錄音。這種技術叫做PCM(脈碼調制),也是後來CD的編碼方式。

1972年,BBC在調頻廣播中嘗試數字設備。同時,NHK向Denon轉讓PCM技術。當年4月24日,在東京青山的TwerHall音樂廳,德農錄制了莫紮特的弦樂四重奏第15號,由斯美塔納弦樂四重奏演奏。這張唱片後來以LP的形式發行。現在我們應該明白為什麽我們會在後來發行的那些LP唱片上看到數字這個詞了。除了表明這是通過數字錄音技術獲得的,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作為模擬音頻代名詞的LP即將夕陽西下。

1979元旦,德卡在維也納錄制了由鮑斯考夫斯基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這是英國唱片公司第壹次PCM錄音。更具歷史意義的是,這張唱片在1980年代被制作成CD唱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DDD制作(即由數字錄音、數字混音和數字制作而成的CD唱片)。

LP防禦戰

雖然CD在上市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難,包括被批評為“聲音粗糙”、“缺乏音樂氣息”(這種說法今天依然存在),但它對LP的沖擊是巨大的。

很快,LP保衛戰拉開序幕。

1982年,當寶麗來位於漢堡的CD平板工廠正式投產後,由離開天龍的員工組成的Highphone在日本國內成立。

兩年後,Ebisawa Che創立了Roundale Research。池田勇池田,曾在日本最早的MC歌手制造商Fudelity-Research工作,成立了池田公司,出版的池田9歌手被稱為“終極夢想歌手”,是模擬音頻進入數字時代後的壹大進步。

在歐美,高德蒙德(1984,瑞士),洛克桑(1985,英國),VPI(美國),格拉漢姆工程(1986,美國),威爾森貝內施(1989,英國)。

1990年代,LP終於從大眾層面消失了。CD和磁帶錄音占據主導地位,各種新格式不斷湧現。那時候“數碼”已經深入人心,除了舞廳DJ用的LP,它將不再出現在尋常百姓家。LP唱片的全面停播讓這種趨勢迅速蔓延。

然而有趣的是,在21世紀,隨著被稱為下壹代音頻格式的SACD和DVD-Audio的出現,人們似乎又回到了過去。“只有LP才有的完美音質”成了對SACD最好的贊美。我們在音頻展上看到越來越多的以LP為新聞源的演示。那些很久沒有發行LP碟片的老廠也從積滿灰塵的倉庫裏找到了那些模具和圖紙,Opus等唱片公司也恢復了LP唱片的發行。這些似乎都在訴說著LP不朽的神話,哪怕只是在非常小的音頻發燒友中流傳。

這壹時期值得我們關註的其他話題:

65438-0967,立體聲雜誌在日本創刊。以Hi-End聲音為主的Stereo Sound和以家庭影院為主的Hi Vi也在今天用中文出版。

在1970中,EV提出了4通道矩陣LP記錄格式。

1972,日本三穗發行QS矩陣唱片,最早嘗試LP環繞聲。

1972年,馬克·列文森成立,奠定了現代晶體管放大器的新標準。12年後,馬克轉手建立大提琴,之後又再次轉手創建紅玫瑰。

1975年,子午線成立。如今,它已經成為數字音頻的領導者之壹。

1977年,TEAC發表了爸爸光盤的雛形,為光盤的誕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82,CD正式上市,DAT樣機誕生。後者因其近乎“完美”的數字錄音被唱片公司封殺,最終退出本土市場。

1984年,第10萬張CD唱片在寶麗來的CD片廠誕生。

1991年,為了和飛利浦的數碼錄音機DCC競爭,索尼推出了MD,但直到六年後才真正開始被人們接受。

1997,DVD誕生了。

  • 上一篇:機場安檢與安全生產月報
  • 下一篇:求壹篇題為《我最喜歡的文人》的文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