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甲骨文的較詳細介紹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其與埃及的紙草文、巴比倫的泥版文書等同為人類社會最珍貴的文化遺產。紙草文字和泥板文書都已失傳,而中國的甲骨文幾經變異,壹脈相承,終於成為現在中國通行的文字。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而且記錄了中華民族燦爛的5千年文明史。讓我們***同努力,使更多的人認識這“千年神甲、文字始祖”,***同留住我們的文化之根
甲骨文,古漢字壹種書體的名稱。殷代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蔔。在占蔔後把占蔔日期、占蔔者的名字、所占蔔的事情用刀刻在蔔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幹日後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壹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蔔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甲骨文發現於安陽小屯村壹帶,是商王般庚遷殷以後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開始是自然流露,無人註意,1899年王懿榮辨認為商代文字,從事收集。1903年劉鶚拓印《鐵雲藏龜》。早期的研究者有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羅振玉又搜集實物拓印為《殷虛書契》等,並作考釋。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始於1928年,連續八九年,最大的收獲是1936年夏發掘的第127號坑,得甲骨文1.7萬多片。綜合先後所得加以拼綴挑選,編印為《殷虛文字·甲編》和《乙編》,***收甲骨13047號。董作賓根據發掘材料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分甲骨文為5期,對文字的文法、字形、書體等的演變有所闡述,其後時有修正。陳夢家在所作《殷虛蔔辭綜述》中慎審總結,斷代說遂基本可信。甲骨文考釋方面學者頗多,成績突出的有郭沫若、唐蘭、於省吾等。孫海波采集編印為《甲骨文編》,初版在1934年,1964年修正再版。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匯集1899年以來80年間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私收藏以及流傳海外的***41956片,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具體指導,編印為《甲骨文合集》,考古研究所70年代在殷墟發掘所得甲骨4589片,由鐘少林等5人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增加了壹批重要的資料。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1/3。它的基本詞匯、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代漢語言文字是壹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註(互訓,即義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例如:①簡化,形體復雜的字,日趨簡單,筆畫減少。②形聲化,象形字增加聲符,假借字增加形符,變成形聲字。甲骨文是占蔔者寫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壹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蔔術語,壹般人也未必通用。又由於是用刀刻成,不免變形,驟見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來專指安陽殷墟所出,從發現至今已80多年,經過許多學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績,在中國文字史上可以看作壹個單元。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各地發現周人有文字的甲骨,如陜西省西安市灃西張家坡出土三片蔔骨,山西省洪洞縣坊堆村出土1片蔔骨,北京市昌平縣白浮村出土3片蔔甲,陜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出土292片蔔甲,又扶風縣齊家村出土1片蔔甲,6片蔔骨。其中以岐山、扶風所出比較重要,片數既多,不同單字在250字以上。這些資料出土地點分散,年代早晚不壹,內容簡單,字形與殷墟不盡相同,確是中國考古學之新發現,而從中國文字史看,還沒解決什麽問題。
再分別介紹每個時期的特點。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壹、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壹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壹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雕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麽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
占蔔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