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莽個人奮鬥的經歷來看,他絕非坊間小白領想象的那般不堪。王莽學問廣博,好古尚學,言必稱禮,是個地道的儒生出身,他因此可以說是歷史上唯壹壹個通過奪取政權坐上皇帝寶座的知識分子。大家都記得“他老人家”的那句名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王莽的例子就是對這句名言的壹個反證。王莽先生作為壹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喝墨水的秀才,壹不靠宮廷政變,二不靠兵變,走的完全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但奪權成功,而且這其中的過程還顯得那麽溫文爾雅,不失斯文,在我們今天看來只能用“漂亮”或“酷”來形容。
“王莽猜想”
從春秋,戰國直到秦朝,政治舞臺壹直是壹個自由競爭的市場,或者是壹輛沒有售票員的公***汽車,雞鳴狗盜之徒也罷,諸侯霸主也罷,縱橫捭闔的大家,替人行刺的勇士,都是誰能耐誰就上,誰擠得上去誰就是好漢。所以春秋戰國這幾百年裏,雖然競爭者太多,亂了規矩,但就象現在的青春偶像劇壹樣,雖然對傳統戲劇理論是個明顯的悖離,但是憑著幾個純偶像壹點實力沒有的人瞎搗鼓壹番,也弄出了不小的動靜壹樣,那個自由市場壹般的政治舞臺,也就壹直火爆熱鬧得很。老莊孔孟,咱們中國人精神上的godfather,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登上歷史舞臺,揚名立萬。這段時間甚至因為牛人太多,以至於有些牛人覺得自己被擠兌得顯得不夠牛,只恨自己不能晚生幾百年呢。
但是到了漢朝,自從西漢王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孔孟之道當作治國之道後,中國政治的歷史進程就轉了壹個大彎,走上了壹條奇怪的路。只有學孔孟之道才能當官,相當於給政治這輛公***汽車配了壹個售票員,大家沒法再像以前那樣輪開膀子憑自己的實力往裏擠,而必須排隊驗票上車。
這壹點有些類似於今天我們所最樂於討論的所謂管理學知識,或者再放大壹些,全部經濟學的知識,都在各種媒體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提起著。而這些知識,尤其是關於企業管理的知識,基本上全部來自西方,因為他們有比我們長得多的資本主義年代,有著更悠久的資本家剝削(用今天的話來說,是管理)工人的經驗,也有著更完備的研究理論體系,因此來自西方的企管理論壹統天下,麥肯錫壹類的咨詢公司,以集大成者的姿態,揮舞著大棒,傲視天下。
而中國的情況,卻恰恰相當於董仲舒出現之前的戰國,雖然百家爭鳴,卻沒有壹家能夠脫穎而出,證明自己的理論是最實用最正確最能帶領企業走上長治久安的道路的。
按照“他好我也好”的孔孟之道的新邏輯,要講究“溫良恭儉讓”,也就是說,要想上車,光有票是不夠的,妳得排隊;光排隊也是不夠的,要想達到壹個合格的乘客的標準,妳還要把自己的位置讓給後面的人。如果我們把這壹邏輯形象化,我們就會看到在壹個公***汽車站,每個人都生拉硬拽的把後面的人往前提,而自己拼命往後擠。這圖像有點奇怪,但還不至於毫無道理和根據——妳回憶壹下我們中國人在酒桌入席時急赤白臉的拼命謙讓的混亂情景就會明白,在漢朝那會兒,人們都是這樣表現的,都好的有點過分,有點沒道理。
王莽從小就讀孔孟之道,理解了其中的精髓,他立刻明白,在這個孔孟思潮統治下的漢朝政治上,政治的力場已經發生了逆轉,人們在儒家的教育之下,深信只有好人才能當官。而且,王莽的過人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停留在這壹定理上,而是基於此作出了壹個大膽的推論:如果大家都堅持“溫良恭儉讓”的邏輯,那個排在隊伍最後的人,反而最有可能是第壹個上車的人!我們姑且稱之為“王莽猜想”。
王莽在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中,都在不遺余力地證明自己這個大膽的猜想,而且證實了自己是對的。我們中國人當中,上點年齡的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那是壹個老外提出來,又有陳景潤費了多少年的工夫到了最後也沒有能夠印證出來,停留在離1+1看似只差壹步之遙其實仍隔著千山萬水的1+2上,望洋興嘆。王莽的猜想雖然沒有這個歌德巴赫的那麽高難度,但是也已經足夠大膽,大膽到也許為此押上自己的性命或者他視若性命的前途。
但是從另壹個層面說,按照政治掛帥的原則,王莽猜想應該被歸入政治哲學和數理邏輯學得範疇,其理論高度和廣度絕對超過哥德巴赫猜想,而且是人家王莽壹個人提出來,並且以自己為試驗品,在他日後的政治道路上將自己的猜想進行壹壹地證實,可見王莽是個多麽了不起的天才,放在今天,王莽不僅僅是那個用自己的機智討回了屬於自己的羊並寒磣了麥肯錫壹頓的老農民,他會成為麥肯錫第壹個中國籍總裁!
好人不僅僅是感動自己
天才都會誕生在合適的土壤裏,在錯誤的星球上即便開出最美麗的玫瑰花,也只有壹個憂傷而小資的小王子欣賞,不能成大事。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嫁給了劉家,後來成為皇太後。王氏家族從此開始顯赫朝野:王莽的伯伯叔叔都封了侯,但王莽的父親王曼因為早亡,在八個兄弟當中唯壹壹個沒能封侯,這樣,王莽和其他堂兄弟相比處於極末流,也就是政治這條長蛇隊伍當中的隊尾。
按照《資治通鑒》裏的描述,王莽在青年時期,雖然跟皇族有親戚關系,但跟其他親戚們比還是相當“寒微”的。換成壹般人,也許就沒有太多想頭了,或者仗著某個得勢的叔叔欺行霸市,搶占民女,好像那些古典小說裏經常出現的衙內那樣,或者就是發發牢騷,憤世嫉俗,感嘆天生我才沒有用。但王莽自幼就是好學生,熟讀孔孟經典,再加上他天才的理解力,居然從黯淡的前景中發現了壹條光輝的道路。這說明,讀書還是非常有用的。
現在有些自封的所謂管理學大師職場專家,在他的書開篇第壹章,就作淳淳善誘狀地告訴讀者說,從他的研究成果來看,名校畢業的尖子生,只能作體制內人才,在壹個相對刻板的,滯後於時代變化的體制內,緩慢地發展,而低才,能夠成為財富型人才的可能性卻大很多,因為改革需要打破常規,所以壞學生才有大成就。而大師用來證明他這個讀書無用論的經典論據,又是聽破繭子的蓋茨、戴爾的故事。不過不知道所謂大師有沒有意識到壹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考上哈佛不讀哈佛的人,和讀某走讀大學自費生之間的智商差距,能夠有多大。相信讀書無用論只是在改革開放早期,社會形態尚不穩定時候出現的壹種獨特的社會現象,但如果在這個連賣房子都要讀壹本《售樓聖經》的年代,再同大夥兒講讀的書越多越沒有財發,那就是徒增笑爾。
好在王莽那個時代,雖然尚不知是否有人寫勵誌書,但似乎還沒有人打著專家的旗號誤導讀者。所以王莽壹面繼續讀書,壹面總結著他的王莽猜想,並下定決心決心實現那個埋藏在內心的偉大猜想:他小時候就是三好學生——這裏的三是虛指,三好也就是什麽都好——他謙遜有禮,而且節儉勤奮,拜名士為師,虛心學習,苦讀經書。雖然老爸早逝,但還留下寡居的母親和嫂子供他孝敬,他還負責教育已亡兄長的孩子。王莽又廣交朋友,對待掌握朝政大權的叔叔伯伯們,他更是不能放過,孝敬起來比他們的親兒子還親。公元前22年,王莽的伯父、也是當時朝廷的政治巨頭王鳳生病休養在家,王莽連續侍奉了他幾個月,基本上沒有離開,親口嘗藥,以免燙著伯父,幾個月沒有解開衣帶休息,以至於到最後渾身散發臭氣,頭發胡子亂糟糟,形同野狗壹般。這使王鳳極其感動。
王莽的辛苦沒有白白付出,王鳳臨死時請求皇太後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職,太後和成帝都答應了。不久,王莽就做上了黃門郎,雖然官品很低,但這是皇帝身邊的官職,升遷的機會很多也很快。果然,沒多少時間成帝便升王莽做了射聲校尉,品秩二千石,相當於地方的郡守,官職已經很高了。這時的王莽僅僅24歲,從壹個“傑出青年”成為了前途無量的年輕幹部。
在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另壹個工作重點,他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請求將自己的戶邑分封給王莽。同時,很多的名士也聯名上書,贊譽王莽的人品和才德(廣交朋友有了結果)。漢成帝便順水推舟,封王莽為新都侯,食邑1500戶,晉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騎都尉是武官,而光祿大夫是文官,可以參與朝政大事,至於侍中,更可以侍奉皇帝身邊。估計這樣的安排,就像今天的對幹部全面培養壹樣,是為未來高升所作的準備。
這時候王莽才三十來歲,應該可以算是排到了政治隊伍的前列,可以比較滿足了。但人是有慣性的,就像慣犯被放出來總忍不住再幹壹場壹樣,做慣了“好人”,做慣了三好學生,傑出青年,勞模等等,也是很難剎得住車的。人習慣了“端著”以後,不“端著”反而不舒服了。他更加謙恭,更加孝順,更加節儉,更加的“人瑞”了。他繼續廣交名士,和眾大臣“打成壹片”,還經常將家財分發救濟貧寒的賓客。
這說明,做“好人”是有好處的,而且是大大的好處。尤其在孔孟之道籠罩下的漢朝。從皇帝到老百姓,誰不希望選壹個好人來執掌朝政呢?王莽測量社會脈搏之精微,看事物看透了本質。
王莽的自我包裝太成功了,以至他在初期的政治生涯中壹帆風順。不久,任大司馬大將軍的叔叔王根推薦王莽代替自己攝政。在公元前8年,成帝升王莽為大司馬。這時的王莽不足四十歲。
王莽成為壹朝重臣後,繼續保持他的低調和好的過分的好人形象,他找來賢德的人做官,皇帝賞賜給自己的錢都拿來分給大家,自己卻極其節儉。他不但這樣要求自己,也嚴格約束家人。有壹次,他的母親生病,大臣們紛紛讓自己的夫人來府上探視,王莽的夫人也到門外迎接,但因為穿著太普通儉樸,竟然被眾夫人當作了王府家的仆人。史書上對他這個做出來的樣板頗有懷疑,因為他後來大權在握當上皇帝後就再也沒有這麽節儉了,反而大手大腳起來。禮書《周官》裏有“六宮”和“九嬪,世婦,女禦”壹班妃妾,他也要安九個嬪人,二十七個美人,八十壹個禦人,加起來***有117個小老婆,搞得自己內帷好象阿拉伯後宮。可能王莽這個光輝形象背面有些特別的毛病,例如貪色。還在他當大司馬這個時期,就有人發現他讓壹家子穿著破衣爛衫的同時,卻偷偷買了壹個頗有姿色的女奴,人家去質問他,他竟然面不改色的說,某某將軍多年以來沒有生子,常年無後,我這時買來準備送給他的雲雲,才把這件事抹平了。
王莽小心謹慎的做著好人,但也像鴨子泅水那樣,表面上平靜,但底下的兩只小腳正在緊搗持。
他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淳於長。淳於長是衛尉、侍中,在成帝面前很得寵,大受信任和重用,權貴壓倒公卿。淳於長的巴結籠絡的手段不亞於王莽,他在外結交諸侯、州牧、太守,那些人賄賂他的錢財,和皇帝給予的賞賜,累積巨萬。但是他整日放縱於聲色之中,還膽大到性騷擾皇宮裏的許皇後。王莽對淳於長的得寵心懷妒忌,就暗中打聽他的那些壞事。王莽在伺候曲陽侯王根的病時,趁機說(史書上稱“說”為“白”):
“淳於長見將軍久病,感到高興,自以為應當代替將軍輔政,甚至已對士大夫及貴族子弟談論到任官設署等事。”接著壹壹說出淳於長的罪過。
王根大怒說:“如果有這等事,為什麽不告訴我!(“即如是,何不白也!”)”
王莽說:“不知將軍心裏的想法,因此沒敢說。”王根說:“快去稟告太後!(“趣白東宮!”)”
王莽求見太後,詳細講述了淳於長驕奢淫佚,想代替曲陽侯,以及與廢後許氏的姐姐私通,收取許氏的衣物等賄賂。太後也發怒說:“這孩子放肆到這種地步!快去奏告皇上!(往,白之帝!”)”
王莽又報告了成帝,成帝因為淳於長是太後的親屬的緣故,雖免去了他的官職,但不治其罪,把他遣送回封國。就這樣,王莽“白”來“白”去,就把對手消滅掉了。
官場起伏
然而官場的隊伍並不總是秩序井然的按照壹個邏輯來行進,在“溫良恭儉讓”的含情脈脈的面紗之下,總會有另壹套與街頭毆鬥類似的活動進行著。在政治勾鬥中,王莽曾經把自己的政敵例如淳於長擠走,也曾經力有不逮,壹度敗下陣來。公元前7年,成帝死去,但成帝沒有兒子,結果,元帝的孫子劉欣即位,就是漢哀帝,這樣就使其母親傅姓壹系親屬成了外戚,與王氏勢力發生了權利之爭。王太後為了穩定朝政,讓王莽辭去官職。
於是王莽再三向皇帝請辭,終於獲準。王莽於是很風光的在京城閑住了兩年,在此期間,皇帝特意派中黃門到王莽家,以供差使。每隔十天,賜餐壹次。皇帝又下詔,增加王莽名下的采邑人戶。而且雖然王莽已經丟了官,卻可以每月壹日和十五日朝見皇帝,朝見時的禮節壹如三公。
兩年後,王莽最終離開京城,回到了南陽自己的封地。這下子對王莽來說肯定是個大失敗,他丟了官,遠離皇帝,等於比被送回到政治梯隊的末尾還慘,幹脆就是被擠出了隊伍。皇帝對他再好,也不可能主動每月壹日和十五跑到南陽來見他。王莽,按北京人的說法就是,壹邊站著涼快兒去了。
但王莽沒有消沈,很重要的壹個原因是他堅信這只是暫時的安排,因為他在“中央有人”,他的姑姑王政君,也就是太皇太後的存在為自己的復職提供了條件。因此,王莽在休整之余,為自己的未來進行著更長遠的鋪墊。他對名士更加禮遇,更加廣泛的接觸各方勢力。同時,他總結經驗教訓,大概是對自己的排隊理論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他意識到,壹定要在政治梯隊裏往上爬的過程中,靈活應對。當他還是在隊伍末梢的時候,因為還沒什麽權力,對別人構不成威脅,而且又是好人,模範,標兵,傑出青年,所以大家都肯把他往前拉。但是壹旦他站到了隊伍前面,政治生態鏈的高端位置,人與人之間的角力和殘殺就殘酷起來了。在這裏,“溫良恭儉讓”的原則發生了逆轉。王莽明白了,高處不勝寒,要保住大司馬的位置,光靠當好人是不夠的,還得提高自己的戰鬥力才行。
這期間王莽的兒子殺死了壹個奴隸,這在當時本來不是大事,因為法律有規定,主人對奴隸有生殺之權,即使是冤殺,受點處罰便可以了事,但王莽借題發揮,他讓兒子自殺償命。說句公道話,做王莽的家人實在是很不幸的壹件事,因為這家夥可以動不動就為了政治前途送老婆孩子上斷頭臺。相比之下,吃穿不好被人當成家奴,只是小菜壹碟。王莽不止殺過這壹個兒子,後來,他還殺過長子王宇。王宇恐怕將來受到報復,反對王莽打壓其他權貴,就想制造怪異現象來恐嚇自己的老爹,好讓他有所畏懼。王宇讓人於夜晚拿血塗灑王莽的住宅,可惜被守門的小吏發覺,王莽捉拿王宇送到牢獄裏,令服毒藥而死。王宇的妻子呂焉正懷孕,被囚禁在監獄裏,等到生小孩後再殺掉。按說“隔輩親”,爺爺應該比較疼孫子。可是再到後來,等王莽當了皇帝後,他的孫子偷偷的自制皇帝衣服,在家裏過皇帝癮,結果被他發現後也立馬殺掉。
王莽“大義滅親”起來如此順手,以至於他的親戚們政治覺悟都非常高。司威陳崇奏報:王莽哥哥的兒子王光買兇殺人,王莽大怒,嚴厲地責備了他。王光回到家裏,母親對他說:“妳看自己和王宇相比怎麽樣?”言外之意是王莽親兒子王宇只不過潑了點狗血,就掉腦袋了,妳這個當侄子的難道根王莽比親兒子還親嗎?說完這娘倆兒就很自覺地自殺了!
安漢公,偽皇帝,真皇帝
王莽在南陽實際上沒有呆太長時間,因為京城裏的眾多大臣紛紛為這個大家公認的好人求情,要求恢復他的官職。恰好這年又發生了日食。日食這玩意兒在古代是很嚇人的,人類不知道它的原理,就當成是老天發怒瞪眼的表情,是壹種整個國家都要遭懲罰的征兆。所以壹旦日食發生,就說明皇帝政事和中央政策有失誤,結果觸怒上蒼。就連漢高祖呂後那麽壹個狠人,在她執政制國,統治相當穩定的時候,來了壹次日食,她也立刻檢討,認為是自己這麽幹有違天和,所以上天搞了次日食來譴責她,提醒她。呂後都怕的事情,哀帝就更受不了,所以這次又成了為王莽說情的大臣們借題發揮的好借口。漢哀帝只好下詔將王莽召回京城。
王莽回京壹年之後,漢哀帝死去,他也沒有兒子,結果王莽在姑姑太皇太後的支持下做了新帝漢平帝的輔政大臣,就這樣輕易的又回到了政治圈,而且位居前列,這使得王莽對自己的理論信心大增,同時他的政治胃口已經悄然擴大了……
王莽開始在另壹個層次上經營自己的形象工程。壹年春季,王莽暗示益州地方官,命令塞外蠻族自稱越裳氏部落,向天子進獻壹只白野雞,兩只黑野雞。王莽向太皇太後報告此事,建議太後下詔,用白野雞祭獻宗廟。於是群臣大肆歌頌王莽的功德,認為他“像周公姬旦使周成王獲得白野雞的祥瑞壹樣。姬旦活著時就被稱為‘周公’,因此王莽也應該被賜號為‘安漢公’,並增加他的采邑人戶,與公爵爵位相稱。”
越裳氏,據後來考證,是存在於在越南南部的壹個部落。越南自古以來被熱帶叢林覆蓋,即使越戰期間,美國人瘋狂撒“橙劑”,也才消滅了越南熱帶叢林的六分之壹。可見越南的地理條件之復雜。何況漢朝是在兩千年前,估計所謂的越裳氏還是在密密叢林裏面與世隔絕的小部落,據說來獻野雞的人和漢朝人交流要經過幾道翻譯。而王莽竟然能知道,我們不得不驚嘆他有這樣豐富的考古人類學知識,即使按今天的標準,他真是個大學者了。這也說明,知識再多也不會成為累贅——假如妳用的是地方的話。
太皇太後詔令封王莽為“安漢公”,這中間的曲折過程也讓人噴飯。開始的時候王莽堅決推辭不受,要求封賞其他幾個大臣。太皇太後再堅持,王莽又四次上書堅持推讓,還稱病不上朝以表示決心。左右臣子對太後說:“還是不要硬改變王莽謙讓的心意,只論功賞賜孔光等人吧。”王莽才肯起床。太皇太後依王莽的意見,下詔賞賜除了王莽之外的幾個大臣後,王莽還是躲在家裏不上朝理事。群臣又進言:“王莽雖然克己謙讓,但朝廷對應當表彰的大臣,還是應及時加以封賞,以表明重視元勛,不要使百官和人民失望!”於是太皇太後下詔:“任命大司馬、新都侯王莽為太傅,主管四輔事務,稱‘安漢公’。”於是王莽惶恐,不得已而起來,接受太傅、安漢公的封號。
王莽的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小腳作風很讓人作嘔,但是壹直非常有效。
王莽想把女兒嫁給平帝為皇後,以鞏固自己的權力。但他不直說,而是建議皇帝廣泛挑選合適的女子做皇後。太皇太後將此事交付有關主管機關辦理,主管官員呈上眾女的名單,王氏家族的女子多在被選中。王莽恐怕王氏其他人的女兒會與自己的女兒爭當皇後,就上書說:“我本身沒有高尚的品德,女兒的資質才能又為下等,她不適宜與眾女子壹起被挑選。”太皇太後以為他是誠心誠意謙虛,就下詔說:“王氏家族的女子,是我娘家人,就不要參加挑選了。”這其實也是防止近親結婚生出弱智兒童,應該說是很有道理的決定。
王莽既然博學,估計也應該有優生優育的壹些知識。但他此時可不管這壹套了。他背地裏發動的平民、諸生、郎吏及以上官吏,守候在皇宮大門上書的,每天有壹千余人。公卿大夫,有的前往廷中,有的俯伏在宮內官署的門下,都要求說:“安漢公的盛大功勛,如此輝煌,如今應當立他的女兒為皇後,為什麽單單剔除了安漢公的女兒,天下人將把期望歸聚到哪壹位身上呢!我們希望能讓安漢公的女兒做天下之母!”王莽再派遣長史及以下官員,分別去勸說阻止公卿及諸生的請願,然而上書請願的人反而愈來愈多。太皇太後不得已,就聽從公卿的意見,挑選王莽的女兒為皇後。王莽又為自己辯白說:“應該廣選眾女。”公卿爭辯說:“再選取其他女子,就會出現兩個正統,是不應當的。”王莽只好說:“請察看我的女兒吧。”
在封王莽為安漢公的同時,其實還賞賜了他更多的土地,但是王莽屢次又是磕頭又是流眼淚,死命不接受。最後導致了壹場遍及全國的轟轟烈烈的上述運動——上書的前後達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諸侯王、公卿、列侯和皇族被接見的,都叩頭說:“應該趕快對安漢公加以獎賞。”要知道漢朝的國內總人口不過五千萬,而且上書的人數統計如此精確,令人實在是哭笑不得。
王莽邁向皇帝寶座的壹個重大轉折點是“九錫”。“九錫”就是賞賜給王莽的九樣象征性東西,包括綠色的蔽膝和龍冠、禮服,用金玉裝飾的佩刀,鞋頭突出的履,有鈴大車和套馬,裝飾著九束絳子的大龍旗,皮帽子和細褶白布衫,軍車和套馬,紅色的弓和箭,黑色的弓和箭,立在左邊的紅色鉞斧,立在右邊的有金飾的戚斧,鎧甲和頭盔壹套,美酒二卣,玉勺兩只,九級青玉兩枚等等,算起來其實遠不止九樣。這依據的也是遠古的禮儀,象征皇家對他的無比信任和器重。為什麽不直接叫“九賜”呢?這當然是為了增加壹般人理解的難度,好顯示這是古代的重禮。這次王莽沒有推辭,立馬磕頭接受了。有意思的是,打那以後,歷朝歷代的奸臣要篡權之前,就跟皇帝要“九錫”。
有了這些無上的榮耀,王莽已經是處於權力的頂峰,基本可以呼風喚雨了。他也無需再耗費大量精力做好人,因為他好人的榜樣經過多年的建造,已經象壹座摩天大樓壹樣樹立起來,再加上獨攬大權,地位已經無人撼動。下面的稱帝之路走得很輕松。
王莽稱帝,使用了壹種成本極低的辦法,就是制造壹個又壹個“符命”。符命就是壹些神秘物體,上面刻著上天的旨意。它成本低廉,但威力巨大,自古以來,每逢亂世這玩意兒就蜂擁而出。武功縣長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壹塊白石頭,上頭是圓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紅文字寫在石頭上,文字是“宣告安漢公王莽崐為皇帝”。符命的興起,從此開始了。王莽使各大臣把這件事上報太皇太後,太皇太後不同意,但是為時已晚,因為王莽的勢力其實已經超過了皇帝家族。於是下詔書讓王莽當攝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的意思。在壹些其他場合也稱“假皇帝”。這樣壹塊石頭就讓王莽拿到了當皇帝的實權。但王莽並不滿足,他開始考慮正式登皇位了。
廣饒侯劉京奏報齊郡冒出壹口新井,車騎將軍千人扈雲奏報巴郡發現壹頭石牛,太保屬臧鴻奏報扶風雍縣發現仙石。王莽都壹概收下,然後拿這些東西去嚇唬自己姑媽太皇太後,還說:“七月中,山東臨淄縣的壹個鄉長作了幾個夢,夢見有聲音對他說:‘我是天公的使者。天公打發我告訴亭長:代理皇帝應當作真皇帝。如果不相信我,這個驛亭裏會出現壹口新井。’亭長早晨起來查看亭中,確實出現了壹口新井。”
全社會的符命的制作進程在加緊進行。各種各樣的投機分子都冒了出來。梓潼縣人哀章在長安學習,壹向品行不好,喜歡說大話。他看見王莽居位攝政,就制造了壹只銅櫃,做了兩道標簽,壹道寫作“天帝行璽金匱圖”,另壹道寫作“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所謂某,就是高皇帝的名字。那策書說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後應遵照天意行事。圖和策書都寫明王莽的大臣應該是誰誰誰,而且這個家夥乘機把自己的姓名也塞在裏面,***十壹人,連將來的官職都寫明了。這個銅櫃最終自然是到了王莽那兒。王莽就拿這個櫃子說事,直截了當的告訴姑媽王政君,他要當真皇帝。
王莽要當真皇帝的意圖暴露後,太皇太後大吃壹驚,但已經對王莽無法控制,朝廷上下已經到處都是替王莽說話的人。公元8年,王莽在他的黨羽的熱烈勸進之下順利即位,宣布取代漢,改國號為“新”。到此為止,王莽的皇帝夢終於實現,他的政治道路到達了壹個頂點,雖然我們都知道後來他的荒唐改革,他對群雄並起的無力反抗,以及他悲慘的下場,但是誰說英雄壹定要善始善終呢?從王莽在官場的軌跡來看,他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天才。他洞悉了那個時代的成功秘訣,而且大膽假設,積極實踐,迅速成功。王莽的成功,是在官僚體系的復雜階層中往上爬最終到達頂點的成功,是積極調動各種社會資源自我炒作的成功,其秘密在於,在壹個等級森嚴的隊伍中,無論妳排在哪個位置,都要想法使妳下面的人往前推妳,前面的人拉妳,有了這壹推壹拉,妳爬行的速度就會很快。直到今天,這條鐵律仍然有現實意義,因為直到今天,等級仍然無處不在的出現在公司,機關的辦公室裏,廠礦企業的車間裏,大學院系,中小學的年級,乃至幼兒園的大班小班裏。我們的社會是這麽擁擠,因此我們在各種事件上都要排隊,排隊買房,排隊晉升……只要我們還在排隊中,只要我們還不放棄在人生擁擠的人梯裏多往上爬壹格的小小野心,王莽就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