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1989年,山西段黃河撈出4尊唐代大鐵牛,專家:不加保護露天展示

1989年,山西段黃河撈出4尊唐代大鐵牛,專家:不加保護露天展示

然而 1989年,在山西段的黃河裏撈出4尊唐代大鐵牛,卻被考古專家留在了原地,不加保護,直接露天展示在世人面前 。

這樣的操作驚掉了國人的下巴,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今天,就帶妳去了解這4尊唐代大鐵牛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黃河歷來被為中國人稱為母親河, 母親河上蒲州城依山臨河 地處關西、河東、河南三地交匯點 ,連結著秦晉兩地的經濟貿易往來, 是黃河上的交通要沖,歷來被視為兵家相爭要地

不管是春秋戰國的諸侯混戰、還是漢高祖劉邦稱王關中、不論是漢武帝跨黃河東征、還是隋文帝過黃河東進,均在蒲州城外的蒲津渡連舟造橋。但 由於受當時建築水平和技術水平的制約,唐朝之前在這裏架起的蒲津橋均為竹木浮橋

直到 唐開元年間 ,隨著蒲州壹帶經濟的發展,人口密集, 唐玄宗將富庶的蒲州升格為中都 。作為唐朝東糧西運的重要經濟渡口,同時將其列為抵禦西北外敵侵犯的軍隊集結囤兵地, 蒲津渡的交通要塞、軍事重鎮地位日益顯現 ,顯然竹索連舟橋已不能承受中都蒲州的繁重的運輸和鐵騎的踩踏。於是 兵部尚書張說向唐玄宗提出了建壹座鐵索浮橋的方案

此時的唐朝,雖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繁盛,但內有朝局動蕩,外有西北邊鏡的外敵虎視眈眈。國家軍隊急需用鐵來鑄造大量的兵器,而 造鐵橋需要用到當時壹年的鐵產量的五分之四,唐玄宗壹時舉棋不定

精通工程學的張說提出鐵索浮橋是認真的,他拿出蒲津渡鐵索浮橋的設計圖紙向玄宗詳細說明。

這個 橋身用鐵索連成,為穩固鐵索,計劃用八尊被奉為鎮水神獸的鐵牛充當橋墩 。作為浮橋的關鍵受力點的這些橋墩, 會用鐵柱以傾斜45度的角度,紮於地下

在重力作用下,鐵牛自身的重力與浮橋的拉力就會產生更大的合力, 從而使鐵柱自動深入地面,讓橋樁越用越牢固

這樣驚世駭俗的設計成功打消了唐玄宗的顧慮 ,想到大橋建成,蒲州將成為成為唐王朝抵禦外敵入侵的強勁屏障,這比多少冷兵器更具軍事價值。

為了唐王朝的百年大計,他欣然同意了張說的這壹重量級的基建方案 並將他派往蒲州主持修橋工作

唐玄宗開元年間正是唐朝冶鐵業高度發達時期,兩岸數萬民眾奉旨修橋,在黃河邊拉開了聲勢浩大的鑄造、建造工程。

然而要壹次性鑄造出這樣個 重70噸以上,高達1.9米,寬1.3米,長為3米的龐大橋墩 ,對當時的冶煉技術水平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中國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懂得工程學的張說,在冶金鑄造學上也頗有造詣

他不懼困難集思廣益,與匠人不分日夜地商討大鐵牛的鑄造工藝, 經過反復研制改進,終於成功將泥範鑄造、鐵範鑄造和模範鑄造三合為壹 ,保證強火持續不斷的高溫下,用錫鐵合金鑄造出這些不朽的大鐵牛橋墩,拉起了 蒲津渡浮大橋,承受了 歷史 無數腳掌、馬蹄、車輪的壓力,見證了唐王朝的由興到衰

蒲津渡浮橋經歷唐朝大大小小的水災未曾坍塌,卻被毀於元朝的戰火紛飛。

隨著黃河的東移,蒲津橋逐漸被廢棄,而後黃河改道,蓄水工程建成,在河沙的淤積中,這些鎮守黃河的鐵牛最終沈入母親河中,消失在人們的神線裏

當人們快要忘卻蒲津渡大鐵牛時,這裏卻在悄悄發生壹些離奇的事情。

晚清,當山西鹽商的鹽船在這沒有礁石,只有淤泥的黃河駛過時,總有船會破洞漏水,甚至沈沒。有人潛到水下去探查,卻沒有察覺異樣。而 這壹帶未明的屢屢沈船事件為蒲津渡蒙上了神秘的面紗,此時的人們畏懼自然,無法破解自然之迷

直到 壹百多年後的壹天,山西永濟博物館館長樊旺林才解開這個神秘事件背後的原因

樊館長在蒲津渡口聽人說起這壹帶離奇沈船事件,引起了他探查 歷史 原因的好奇心。

回去後,他查閱了很多 歷史 文獻資料,走訪了許多生長在黃河邊的老人,他大膽推測出曾經的 蒲津渡鐵索浮橋的黃河鐵牛可能沈沒在這壹帶,鐵牛的牛角是頂破鹽船的真兇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他帶領團隊十幾個人,不辭辛勞地 用了壹年多的時間,在蒲津渡周圍壹千多平方的黃河河床上打了五千多個探洞,五個抽水井

1989年夏天,終於挖掘出四尊黃河大鐵牛、四尊鐵人及當年浮橋的相關的鐵器***計壹千噸以上 。將蒲津渡鐵索浮橋的黃河大鐵牛的真實樣貌展現在了世人眼前。

在世人對 中國古代橋梁建造技術、冶金鑄造技術、美學藝術 贊嘆不已時,考古專家們卻對於這些大鐵牛的保護工作為難不已。 原來我國迄今為止,沒有保護鐵質文物的成功經驗。

滄州城外屹立千年的“鎮海吼”,比黃河鐵牛澆築的時間還要晚200多年 ,也是體積龐然的重量級鐵質文物,因為過度保護,在當時技術不到位的情況下,吊裝出現事故,讓原本威風凜凜的神獸變成變成了壹只瘸腿醜獅子。這樣血的教訓讓專家們對這些黃河大鐵牛更是慎之又慎。

不敢吊裝,不敢搬動,生怕對這些經歷千年的古物造成難以復原的損傷。

經過反復考量, 專家作出了壹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出土的黃河鐵牛等文物保留在原地,不加保護 。 只是將原址升高了12米左右,在恢復黃河鐵牛原本樣貌後,以露天的方式陳列在永濟地區,這樣就不會產生運輸過程中對黃河鐵牛造成不可逆的損壞。

這個決定壹出, 社會 輿論紛紛, 在國民眼中看來,專家們這樣露天放置黃河鐵牛的做法似乎是暴殄天物,這樣對待唐代的重大基建工程似乎是漫不經心

但是這也是受限於現階段文物保護技術,權衡利弊後,專家們做出最妥善的決定

雖說不加保護,只是沒在發現大鐵牛的周圍裝上圍欄而已,考古專家們還是請科研人員給大鐵牛進行了電化學保護防銹處理,二十四小時日夜不間斷地守著這些龐然大物,只要有雨雪落在它們身上,就會第壹時間擦拭水漬。

幾十年的風吹雨打,黃河鐵牛表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壹些銹跡,但這遠比搬動造成的傷害要小很多。

黃河大鐵牛的現世, 是研究古代黃河水利、地理環境黃河 歷史 的重要史料, 吸引了無數考古、橋梁、冶金、水利、美術專家前往蒲津渡實地考察

為此在蒲津渡遺址上建起了遺址公園,保護這些沒有圍欄的唐代文物,並將相關數據和唐代鑄造工藝技術展出在館內,用數據為世人解讀黃河鐵牛神話。

在蒲津渡遺址展館裏,當妳登上二層平臺上,可以清楚看這些黃河鐵牛的造型,是 晉南大黃牛的造型,頗具盛唐的雄渾厚重氣勢

鐵牛邊上的牧牛鐵人,雖因氧化,面部五官有些難以辨認,但仍能看出。 四個鐵人在外貌、服飾和動作上各異,栩栩如生地向妳訴說盛唐的兼容並包,民族大融合

當然為了保護好這些出土文物,遺址公園內也安裝了監控,30多名工作人員日夜倒班看守著這些珍貴的鐵質文物。當 文物上的鐵屑掉落,他們都會第壹時間收集起來,用作分析研究

同時考古專家們得出壹個經驗,遊客看到這些文物,總忍不住上手去摸,而鐵質文物卻最喜歡遊客的雙手輕輕地觸摸, 人們手上的油脂能對這些大鐵牛大鐵人形成壹層保護膜,起到防止氧化的作用。 所以這樣開放式的遺址公園,也是另壹種大眾文物保護方式。

考古人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壹定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安置黃河鐵牛,並找到妥善保管黃河鐵牛的方法。讓這些國寶永遠矗立在中華大地上,在 時光輪回中,將我們的 克服困難的信心、戰勝困難的勇氣,推動 歷史 的智慧壹代代傳承下去

黃河大鐵牛,這個待機時間最長的老黃牛,見證了蒲津橋的興衰,黃河的變遷, 歷史 的輾轉向前。

當黃河上架起南北東西變通途的高鐵大橋,新的交通運輸方式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在追憶千年前的繁華時,也仍要壹刻不停地奔赴未知的前程

  • 上一篇:2002年湖北電視臺《往事》《故事,刻在雪山》。
  • 下一篇:沈香木雕的關於沈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