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滿洲侍衛滿族人口截止2000年超過1,000萬,大部分為父母壹方有滿族血統或者祖上據查還有滿族血統,另外也有壹部分是祖先為漢軍(或朝鮮、蒙古)旗人。滿族有語言滿語和文字滿文,遼(相當於中國北宋)時期,女真人在現中國東北地區分別有南女真,北女真,黃龍府女真,順化女真,長白山女真等等,除語言風俗統壹外,這些女真部族之間並不相互統屬。其中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國,並滅北宋占據中原地區,根據漢字創制了自己的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後來由於金朝的滅亡而逐漸失傳,最後在明末徹底消亡。經過金壹代的發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變得更加明確起來,但是隨著金朝的覆滅,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漢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遷入,滿洲類似完顏是女真的壹個部族名稱。後來滿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統壹稱謂為「滿洲」,其中包括了歸順滿洲的蒙古、朝鮮及遼東漢人。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滿洲人都是先前明時的女真人(金亡後,女真這壹稱謂再次籠統化),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成了滿州(「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滿洲之外,譬如現在的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完顏部的後裔也不壹定就是滿洲人,不少完顏部的後裔融入漢人,而完顏部本身也在繼續分化,產生了不少新的部落。直到滿洲形成後並沒有文字,是在征服蒙古並與蒙古結盟後,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創造出來的,到清朝後期,滿族貴族逐漸漢化,已經很少使用滿語,民國建立後,滿族人逐漸放棄了自己的語言。目前,除壹些語言學者外,滿族人通用漢語。滿洲貴族所自創的滿文是根據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錫伯族人還在使用錫伯文,並有定期出版的錫伯文報紙,目前也有觀點認為錫伯文就是滿文文(祖先為融入華夏漢民族的鮮卑族)的壹個變體,目前,在故宮研究滿文檔案的人大多數是錫伯族人。
分布
現在滿族人主要分布在:(1)中國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2)北京及鄰近的河北省,(清代規定北京內城由八旗分旗居住)(3)長城以內的某些重要城市,基本上都是清代有八旗駐防的戰略要地。
1760年除東北和北京附近地區以外八旗兵超過1000人的城市有:荊州(5535人)、江寧(4126人)、西安(3970人)、廣州(3906人)、鎮江(3521人)、寧夏(3509人)、綏遠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屬於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涼州(1105人)。
語言
滿語為滿族本民族語言。現代滿族普遍使用漢語,除了壹些學者還能應用滿語外,目前會說滿語的滿族人只余下屈指可數的老人家,大多數滿族人已經不懂滿語了。不過,東北和北京地區的漢語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滿語的辭匯。
風俗習慣
滿族剪紙藝術在東北地區仍可見到許多滿族的風俗習慣。如食物中的酸菜、粘豆包、血腸、薩其馬等。
服飾
滿族服飾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長袍馬褂,原為四側開叉,便於騎射。男子成人後要剃去周圍的頭發,編發辮垂於腦後。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旗袍,圍白絲巾,梳京頭和「盤盤髻」,戴三個耳環,腰間掛長手帕。
宗教
早期滿族人信奉薩滿教。雖然薩滿教依然存在,但大多數的滿族人則和多數其他漢人壹樣,屬無宗教信仰人士,少部分信奉佛教。
滿族入關以前的服裝
內容介紹
內容介紹
滿族是女真族的後裔,女真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長期居住在我國東北邊疆從事狩獵為生,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就向武王進貢。漢以後史書記載的挹婁、勿吉、靺鞨直到女真,都是肅慎人的後裔。明朝的女真人就是滿族的前身,居住於東北長白山壹帶,以遊獵為生。數傳之後居住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到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時建為清代的興京,其後吞並哈達、輝發、葉赫、烏喇諸部,並獲得內蒙古、東北各部的降服歸順,至天命元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定國號為金(世稱後金)。女真人長期生活於嚴寒地帶,沒有絲織和棉織,婦女能織粗毛布和麻布,長於制裘。女子辮發盤髻,穿白色衣服。男子留顱後發,辮發垂肩,系以色絲。善騎射漁獵,冬季以長毛的獸皮為衣。明末女真人逐漸南遷,接近漢族地區,生活條件發生了壹些變化,但他們強調“國語、騎射”,穿衣打扮不離舊俗。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朝鮮人申忠壹到過女真人的赫圖阿拉,他在《建州圖錄》中說:他看見努爾哈赤“頭戴貂皮帽,著貂皮護項,身穿五采龍文天蓋,上長至膝,下長至足,皆裁貂皮為緣飾。諸將亦有穿龍紋衣者,只其緣飾或以豹皮,或以水獺,或以山鼠皮。”“足登納鹿皮靰鞡鞋,或黃色或綠色。”女真人喜歡把鹿皮染成紅色或綠色制作衣服或皮鞋,這種技藝到清代中後期仍在滿族民間流傳。並能利用大塊鹿皮拼成對出花紋,做成皮朝外的皮袍,或以鹿皮為面,挖雲鑲嵌,領袖用染成紅、綠色的皮鑲沿做成女袍。貂鼠、青鼠、狐貉或羔皮等貴重的毛皮是供貴族穿用的,平民只能穿鹿皮或更次的牛、馬、豬、羊、狗、魚、蛇等類皮衣。縫制也很簡單。努爾哈赤死後,太宗皇太極於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明崇禎五年)二月更定衣冠制度,先諭禮部,“凡諸貝勒大臣等,染貂裘為襖,緣闊披領及菊花頂者,概行禁止。若不遵而服用,則罰之。衣服許出鋒毛或白氈帽則可。”同年十二月又議定官員服制,《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十二有記載,說“八固山諸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方許便服。冬月入朝許戴元狐大帽,居家服便服。”又“冬月……居家戴尖纓貂帽及貂鼠團帽。春秋入朝,許戴尖纓貂帽。夏月許戴綴纓涼帽。素緞各隨其便,不得擅服黃緞及五爪龍等服。若系上賜不在此例。平時勿著緞靴,惟夏月入朝乃許服用。”又規定八家福晉冬夏外出許穿女朝衣,冬戴尖纓貂帽,夏戴尖纓涼帽。滿洲、蒙古、漢人自固山額真以下代子、章京、護軍及牛錄下閑散富足之人以上,冬夏在城俱服披領袍,不得穿小袍。貧人穿無開裾袍。閑散侍衛、章京、護軍及諸貝勒下閑散護軍、章京以上,許穿緞衣,余都用布。婦人衣料各隨其夫,冬間許戴綴纓團帽,夏許戴涼帽。凡可穿緞的,不拘蟒素各隨其便,惟不許服黃及杏黃色並五爪龍等服。大臣不許自制黑狐大帽。以上如系上賜者例外。緞靴也只許穿緞衣者入朝與宴才許穿。在城不許戴黃狐皮大帽,尖纓帽及雜色帽概不許戴。在城也不許穿寬帶及皮棉齊肩褂外套。這次定制,已把漢族傳統的服飾等級觀念,吸收到滿洲服飾制度中去,不但突出皇帝地位的尊嚴,而且壹旦由皇帝賜予某大臣以禦服黃緞袍,就會使人感到是無限的恩寵。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四月,皇太極賜蒙古喀爾沁部落古魯思轄布禦服黃緞袍壹,雕鞍馬壹。天聰八年六月,以阿祿部落濟家之弟巴木布楚爾,來合大軍,賜以禦服黃蟒袍。天聰九年五月賞給察哈爾的善都布黃緞袍。都是籠絡臣屬的壹種政治手段。至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沈陽故宮博物館還保存著兩件皇太極賞給碩色烏巴什的舊黃袍,因這兩件舊黃袍是皇太極生前穿過的,故後來由碩色烏巴什的子孫閑散玉麟於乾隆後期繳回清廷保藏。在遼寧檔案館《光緒十九年翔鳳閣存貯故宮各宮並文溯閣、夏園行宮陳設器物清冊》所載,故宮翔鳳閣陳設器物記有“閑散玉麟恭繳太宗文皇帝賞給碩色烏巴什舊黃袍壹件(隨高宗純皇帝朱批諭旨壹道)。”又北京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清《內務府陳設檔冊、陳字7711》、《光緒二十九年盛京翔鳳閣恭貯器物清冊》亦記載:“錦袱壹塊,上綴白貂皮四張,閑散玉麟恭繳,太宗文皇帝賞給碩色烏巴什舊黃袍壹件,隨高宗純皇帝朱批諭旨壹道。”上述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壹件,為明黃暗花綢、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舊棉袍,身長120厘米,兩袖通長196厘米,袖口13.5厘米,下擺118厘米。裾四開,前後開禊長6.5厘米,左右開禊長8厘米。袍面為明黃色暗花八吉祥紋綢,紋飾橫向排列,第壹排輪,第二排長,第三排罐,第四排花,第五排魚,第六排螺,第七排蓋,第八排傘。花紋單位22厘米×10厘米。袍的掩襟用大小不同的19塊暗花八吉祥紋綢和暗花緞拼成,其中兩塊暗花緞,壹塊長28厘米,寬10厘米,另壹塊長30.5厘米,寬18厘米,紋樣為卍字地上飾梅花、茶花、靈芝、竹。組織為五枚二飛經面地紋起五枚二飛緯面花紋。袍裏用粗細不同的白色素綢拼成,面與裏之間加壹層薄棉。領與袖用龍形不完整的藍色暗花連雲地織金龍紋緞鑲邊,領緣寬7厘米,袖緣寬13厘米。袖口上釘有寬5厘米的絳條。袍上有紐袢四對。大襟紐袢上拴有三個黃紙箋,壹個墨筆楷書“文皇帝禦用舊朝袍壹件”。
壹個上書“四十五年玉麟進舊黃袍□□件,朱批諭旨□□……”(字有殘缺),此兩黃紙箋是入庫時典守人員所寫。另有壹個楷書:“太宗文皇帝賞戰袍壹件,□□玉麟恭繳”,為玉麟上繳時所寫。此袍形制為上衣下裳式,上衣部分,袍面上有許多血痕,像是從外面間接浸到袍上去的,推斷此袍是在戰爭時襯在鎧甲裏面穿的,鎧甲上沾了血就間接浸到袍上去了,故玉麟上繳時稱它為戰袍。打仗時只穿上衣不穿下裳。
沈陽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壹件,款式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者相同,以香黃色卍字地雲龍紋緞為面,月白色暗花綾為裏,中絮薄棉,領、袖間皆以藍地雲龍紋緞鑲嵌,袖端的熨褶“赫特赫”用藍素緞。身長140厘米,袖長67厘米,箭袖(馬蹄袖)最長處11厘米,胸圍61.5厘米,下擺110.4厘米,這兩件袍都是滿族早期貴族所穿的典型性的男袍。
綜上所述,努爾哈赤時女真貴族冬天戴貂皮帽,穿齊膝的毛皮鑲緣襖或蟒衣。到皇太極時期,貝勒大臣冬穿染貂裘襖,衣服可以出鋒毛、戴尖纓貂帽或貂鼠團帽,朝服男子冬戴元狐大帽,春秋戴尖纓貂帽,夏戴綴纓涼帽,穿緞靴。女子冬戴尖纓貂帽,綴纓團帽,夏戴尖纓涼帽。壹般官吏及富足之人在城可穿披領袍。緞靴只有許穿緞衣的上層人物入朝與宴時才許穿。黃及杏黃色和五爪龍袍、闊披領、菊花頂是帝王所用,禁止官民服用,但蒙恩特賜者例外。大臣不許自制黑狐大帽。在城不許戴黃狐皮大帽、尖纓帽、雜色帽,不許穿小袍,寬帶及皮、棉齊肩褂外套。窮人穿無開裾袍。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太祖努爾哈赤像,縱276厘米,橫166厘米,頭戴夏朝冠,身穿黃色八團龍織金緞夏朝服,式樣為闊披領、圓領右衽大襟,膝間有片金襴,襴右方有衽,下裳有襞積,袖為窄袖接深青色中接袖和繡雲龍紋箭袖。衽、袖口、襟側及底擺均鑲有片金邊,腳踏粉底方頭靴。腰束黃朝帶,飾圓形金版,正中鑲大東珠,再鑲四個東珠及四塊寶石,圓周飾壹圈珍珠邊飾。這種服式與故宮所藏清太宗皇太極像(縱272.5厘米,橫142.5厘米)及順治皇帝朝服像(縱270.5厘米,橫143厘米)的服式完全相同。這些畫像系清代帝後的標準像,前兩件為死後追畫的,用途是掛在景山壽皇殿、圓明園安佑宮及宮內有關處所,原供禮拜瞻仰之用,為後人留下了清初入關前後皇帝朝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