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漢代瓷器有什麽特點?

漢代瓷器有什麽特點?

漢代是瓷器手工業大發展的時期。但西漢初期,由於長期戰亂,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包括瓷器生產在內的手工業發展緩慢。

西漢瓷器裝飾主要描繪水波紋、雲紋、草卷、人字紋等。在肩部雕刻的兩個陰和弦組成的裝飾區域。有的貼薄泥條,壓成凸弦,或在流動的雲霧與空氣之間描繪飛禽走獸,很有動感。

西漢青瓷原料中鋁和鐵的比例有所增加,需要較高的溫度燒制。但當時的窯壹直沒有改進,導致漢初青瓷不如戰國青瓷。有的胎釉含鐵較高,瓷器呈黃色、褐色、深褐色,東漢發展為黑瓷。

西漢的瓷器是用陶車手工繪制坯體,分別制作瓷體和瓷底,然後粘合而成。釉層壹般是加厚的。由於含鐵量增加,釉色多為棕綠色或醬褐色。器物內壁施釉薄薄壹層,外壁只在口沿和肩部施釉,露腹和下部。

西漢早期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青銅類禮器,如壺、罐、鼎、盒、鐘、碗等。造型大多依照當時的青銅禮器,大方端莊。鼎、盾、盒的蓋和上腹均繪有青綠色或黃褐色釉,制作較為精細。

到了西漢中期,原來瓷器的外觀發生了壹些變化,青銅器完全被盒子取代。有些青銅器,如鼎、箱,不如以前,腹深腳短,有的腳縮短到鼎底,貼地,變得像鼎而不像鼎,像箱而不像箱。同時減少上釉部分,使其完全不上釉,制作也不像漢初那樣精美絕倫。

西漢早期的花瓶有扁唇、短直口、斜肩、扁腹、平底。底部有三只扁平的短腳,肩膀上有對稱的耳朵,耳面傾斜,高於壇子口。頂部有壹個扁圓形的蓋子,蓋子中央有壹個鎖扣,很容易取下。沿著蓋子的底部形成子開口,子開口與主體緊密配合。到西漢中期,肩部逐漸隆起,耳頂逐漸降低,接近風琴口,其下三足消失。

漢初的原始瓷鼎是由戰國時期的陶鼎演變而來的。這種動物的蹄形三腳架很高,耳朵很高,根部突出。蓋子看起來像半球形,頂面略平,上面有三個高高的按鈕,放回去可以當三腳架用。

西漢中期,鼎耳短而直,獸蹄足明顯變短,逐漸與底部平齊甚至完全消失,蓋扣逐漸變小,成乳頭狀,似罐狀。西漢後期以後,鼎、盒等仿青銅器不再生產。

到西漢末年,鍋、盒等產品消失,而鍋、罐、盆、鍋、洗鍋、勺等日用品急劇增加,生產更加註重實用。

同時出現了牛、馬、房屋等明器。牛馬線條粗獷,造型藝術不高,房屋多為幹欄式建築,也有帶墻的平房和帶城堡的房屋,風格豐富。

這壹時期,瓶子的形狀變得又高又大,瓶口緊閉,寬扁的嘴唇,圓滾滾的肚子,肩上的耳朵比容器的口低得多,形狀像壹個大鍋。進入東漢以後,原來的瓷罐不再生產,取而代之的是印花陶罐。

西漢後期,青瓷主要以壺、罐、壇、壇、洗、壺、勺為主要材料,但沒有仿青銅禮器。

從漢代開始,壺就是全國各地窯址生產的大宗產品。漢初原瓷壺口略向外,頸長,肩斜,耳對稱,有人字紋,下圈足短,稱為圈足壺。

到西漢中期,瓷壺口沿趨於喇叭狀,頸縮短,腹加深,圈足變低甚至扁平。肩耳呈半圓形,有的卡在耳朵上端或很難塑水龍頭。

到西漢末年,壺口明顯呈喇叭狀,腹圓,圈足很少,常以耳為第壹環。比如在長沙五裏牌漢墓中發現的耳中有活動鐵環的鐘形壺,就非常罕見。

還有魚形的壺耳,或者豎耳上端貼橫“S”紋。除了鐘形鍋,還有長頸鍋、蒜頭鍋、涮鍋等不同形狀。它們數量不多,但樣式新穎獨特。

漢代瓷長頸壺在扁圓壺腹上,細長直頸,穩重端莊;蒜薹有壹個長長的頸和壹個球肚,頸是壹個形似大蒜的小口,造型獨特。漢代壹小口紮腰,整個器像兩個球,上小下大,形似葫蘆。

總的來說,西漢原始瓷器的裝飾藝術,前期比較簡單。壹般器皿上只裝飾簡單的細繩或水波紋,未見復雜的裝飾圖案。

到西漢中期及以後,出現了簡單的圖案,尤其是喇叭口壺和長頸壺,往往在器物的口沿、頸、肩、上腹部標有水波、草卷、雲紋和人字形圖案。

多雲的線條柔和流暢,讓人感覺像是浮雲,浮雲之間往往有猛獸飛鳥。畫面非常生動漂亮,可與同時期的青銅器、漆器圖案相媲美。

在浙江義烏發現的壹批西漢中期的原始瓷器,有相當特殊的裝飾圖案,如鼓眼的塑料龍頭,壺耳有卷曲的邊角;安瓿腹部有兩個對稱的半身像,下面有佩碧的圖案,穿著隨風起舞。

而且義烏瓷花瓶的耳面上印有壹個猙獰的武士形象,壹手持劍,壹手持盾。同時在蓋子頂部堆了壹個蛇身卷曲、毒舌向前伸的蛇形按鈕,刻畫得很精細。這種裝飾手法和題材內容在同時期的陶瓷裝飾藝術中並不多見。

西漢時期的原始瓷器生產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而日益繁榮。西漢中後期以後,這種具有藝術裝飾和實用價值的原始瓷器產品不僅流行於浙江、江蘇等地,而且在江西、湖北、陜西、河南、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有發現,說明它在當時已經成為壹種大眾化的產品,並作為暢銷的小說商品遠銷外地。

進入東漢以後,原始瓷器的品種和紋飾都發生了變化,比如鍋碗瓢盆已經不再生產,而鍋等日用器皿的數量卻迅速增加。這些飲食用具和容器的形狀表明,原始瓷器的生產已轉向經濟和實用。

東漢時期出現的新品種之壹是瓷提盆,盆體寬大略扁,沿口有粗曲柄。這是壹個方便攜帶的馬桶。

東漢原瓷的裝飾紋樣也比較簡單,依然是串紋、水波紋、貼印等等,與原始青瓷的裝飾手法沒有太大的區別。

用泥條盤法成型的罐、壇等器皿的外壁上印有麻布紋、窗欞紋、網紋、杉葉紋、雙三角紋、網格紋、蝴蝶紋等,與印花硬陶的裝飾圖案基本相似。

由於雙紮壺、鍋壺腹部密布有規則的寬弦,人們習慣稱之為“弦壺”、“弦壺”。

此外,熏爐腹部雕有三角形煙孔,鈴、墊圈肩、腹部布滿鋪地頭,五聯罐頸、腹部堆有猴子、爬蟲,鬼爐上雕有魚、肉圖案。把魚和肉裝飾在爐子上,既指明了它的用途,又祈求逝者生活富足,常吃魚,寓意深刻。

在東漢中後期的窯址和墓葬中,還發現了另壹種深釉的器物,有五連環壺、盤口壺、雙聯壺、碗、洗碗、盤、刁鬥、耳杯等。

由於這類產品的胎料中含有大量的鐵,坯體在稍低的窯溫下就能達到較好的燒結狀態,所以大部分器物的胎骨堅硬致密,敲擊時聲音清脆。

這種原始瓷胎有暗紅色、紫色或紫棕色,多全身上釉。釉層豐富有光澤,經久耐用,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用含鐵量較高的劣質原料制作,是東漢窯業工匠的創新,為東漢後期黑釉瓷器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在墓葬中還發現了部分瓷器的胎骨比較松散,容易破損,明顯是隨葬的隨葬品。當時使用的釉料還是以鐵為著色劑的石灰釉,高溫粘度低,流動性大,透明度好,容易形成蠟淚和釉料結塊。

東漢以前,釉是用刷塗的,只在器物的口部、肩部等局部區域塗釉。到東漢中期,采用浸釉法,器物大多上釉,但底部附近無釉,釉層增厚,釉胎結合大大改善,脫釉現象少見。

東漢時,瓷器是用快輪拉坯,然後粘瓷底而成型的。瓷器的形狀比較規則,瓷壁上經常留下車輪轉動的痕跡。但在做出精細的鐘、壺後,又進行了修坯、補水的工藝,所以表面非常光滑,沒有“棕眼”等缺陷。壹些制作精良的原始瓷器,其造型與成熟瓷器非常接近。

從原始瓷器發展到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創造。因為瓷器比陶器耐用、幹凈、美觀,遠比銅、漆器便宜,而且原料分布廣泛、豐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廣燒。

這個新生事物,壹經出現,就迅速獲得了人們的喜愛,成為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電器。此時,西漢常見的青銅器仿制品逐漸消失,壺、罐、瓶、碗、壺、盤、洗等日用器皿增多。

瓷碗是古代瓷器工業生產的大宗產品。東漢晚期的平底碗,其形制可分為兩種:壹種是口薄腹平,碗壁呈弧形,恰似壹個橫截的半球;另壹種口緣略內斂,上腹部略隆起,小腹弧形向內,底部平坦,形狀較小。這兩種碗都有輕微的凹形底部。

東漢時期的瓷盤多為大塊,形狀與原始瓷盤十分相似,壹般用作耳杯的托盤。盆沿平直,上腹平直,小腹向內傾斜,腹部有明顯的折線,輪廓相當健康。

東漢瓷器日用器皿中,青瓷人形燈,高47.8厘米,淺盤形,燈座形似巨人。人的眼睛和鼻子被雕出來,嘴巴被雕成方孔,胸前有壹只巨大的老鼠。許多老鼠爬在人的肩上、手上、腿上,背上的釉下刻著“吉祥”二字。

  • 上一篇:10月22日出生的人是什麽星座?
  • 下一篇:河南南陽的玉真的那麽有名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