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墻所以不規則,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長樂宮位置的影響,並非有意把城修成“北鬥星”和“南鬥星”的形狀。北墻達6處曲折,與渭河的走向完全壹致。西墻1處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宮的制約,南墻作直角形曲折,除受兩宮位置影響外,主要是為了把高地圈進城內。漢長安城的形狀完全受到地理條件的制約,因地制宜是修建漢長安城的基本原則。
經過考古發掘,已經找到了漢長安城各個城門的具體位置,證明城墻每面各有三個城門,都城十二門的記載是不錯的。並對東墻的宣平門(東出北頭第壹門,亦稱東都門)、霸城門(東出南頭第壹門,亦稱青門),南墻的西安門(南出西頭第壹門,亦稱平門)和西墻的直城門(西出南頭第二門,亦稱龍樓門),進行了發掘,證實每個城門都有三個門道,每個門道各寬8米。由各個城門通向城內的街道,都以三條平行的街道組成。街道的寬度壹般為45米左右,中間的壹條寬約20米,兩側各寬約12米,以兩條平行的排水溝為分界線。像這樣寬暢的街道實際上只有八條,均為南北、東西向,十分端直,顯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關系。由於霸城門、覆盎門、西安門、章城門距離宮廷太近,通向城內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數。中間壹條寬約20米的大道被稱為“禦道”或“馳道”,是專供皇帝使用的,連皇太子也不敢橫絕。漢成帝為太子時,元帝曾急召入宮,住在桂宮(未央宮北)的成帝,出龍樓門後,由於不敢橫絕“馳道”,壹直向西到直城門,才橫過“馳道”,“還入作室門”進未央宮。由此證明西漢壹代對“馳道”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連貴為皇太子也不敢行“馳道”。這些縱橫交錯的街道形成許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最長的是安門大街5.5千米,宣平門大街3.8千米。最短的是洛城門大街850米。其余大街多長3千米左右。這些大街除以門相稱外,安門大街為章臺街,直城門大街為稿街,清明門大街為香室街,橫門大街為華陽街。由於各條大街縱橫交錯,把全城分為大小不等的區域,也就是壹般史書上所說的閭裏。
漢長安城內***有160個閭裏,“居室櫛比,門巷修直”。最著名的有宣明、建陽、昌陰、尚冠、修城、黃棘、北煥、南平、大昌、戚裏等,漢宣帝在民間時,曾住在尚冠裏。另外還有五裏、窮裏、南裏、宣裏、假陽裏、有利裏、梁陵裏、當利裏、孝裏、安陽裏等,也分別見於文獻或《居延漢簡》。陳直認為,文獻中的陵裏即梁陵裏之省稱,宣裏、棘裏也分別為宣明、黃棘裏之省稱。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起五裏於長安城中,宅二百區以居貧民”。如果為五個裏,則每裏四十區左右。由於城的南半部基本上被宮殿所占有,壹般居民只能住在城的北半部或城門的附近,只有少數權貴才能在未央宮北闕附近居住,故有“北闕甲第”的稱謂。宣平門附近居住有不少權貴,被稱為“宣平之貴裏”。正是由於城的北半部為主要居民區,許多交易市場也就分布其間。
據說漢長安城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步。九市主要夾橫橋大道設置,“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致九州之人在突門(即橫門)”,“市樓皆重屋”,說明店鋪林立,生意興隆,具有中國古代城市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基本特點。為了管理市場交易,“以察商賈貨財買賣貿易之事”,“當市樓有令署”。今見於記載的市名有柳市、東市、西市、直市、交門市、孝裏市,交道亭市和高市等八市。文獻中還有四市的名稱,顯然是指四個市而言。壹般認為漢長安九市指東、西、南、北市和柳市、直市、孝裏市、交門市和交道亭市。其中孝裏市在雍門之東,交道亭市在便橋之東,直市和交門市在渭橋之北,證明漢長安的市場主要分布在城的西北部和橫橋附近。這是因為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即絲綢之路)被開辟以後,從西域來的商人首先從便橋或中渭橋(即橫橋)渡過渭河進入長安城的西北部,長安城的西北部既然成為商賈雲集的場所,商業發達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另外,橫貫關中平原的東西大道也是從橫橋、便橋渡過渭河,橫橋、便橋附近交易市場眾多,商業發達,也正是交通便利所造成的必然結果。漢長安城市場繁榮,出現了許多百萬富翁,東市萬城,柳市(西城)萬章就是其中的代表。元始四年(公元4年)“又為方市阓門,周環列肆,商賈居之,都商亭在其外”,證明從漢代起,商人定居市場,開創了中國城市商業貿易的新局面。
宮殿建築是都城的核心,漢長安城的宮殿幾乎占了長安城的壹半地方。如果按照宮殿所在地區劃分,大致可以分為未央宮區、長樂宮區和建章宮區,它們都是壹個龐大的建築群體,不僅占地廣闊,而且高殿低宇,鱗次櫛比,各有特色。
未央宮位於城的西南部,壯麗輝煌無比。由於位置在西,又有“西宮”之稱。未央宮有43所臺殿,周匝22裏。實際上見於記載的大殿名稱有前殿、高門、猗蘭、承明、清涼、宣室、溫室、金華、玉堂、白虎、麒麟、椒房殿等50處,臺名尚不在其數。未央宮規模之大,殿宇之盛,確實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它以前殿(位於今西安西北郊的西馬寨村北)為中心,向四面展開,使宮殿布局協調大方,整齊美觀。前殿居於全宮的最高處,其基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部最高處約15米,是利用龍首原上的山丘有意造成淩空之勢,以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 1981年在未央宮前殿遺址北側大約200米處,發現了壹座大殿遺址,占地達40畝,清理了房屋基址和鋪地磚、臺階、水井等,以及其他遺物,曲廊回徑,建築物很多,據說可能是未央宮中皇後居住的椒房殿。組成未央宮建築群體的除宮殿外,還有許多臺、閣、闕、室等。收藏天下秘書的有天祿閣(今小劉寨村北)、石渠閣(今柯家寨西北)和麒麟閣;掌管圖籍秘書的禦史中丞住在蘭臺,皇帝和群臣登高了望於柏梁臺,滄池中還有漸臺;專為宮廷制作美麗絲織品的有織室,暴曬織染物的有暴室,收藏冰塊的有淩室等。據勘探,全宮為壹規整的方形,四面有圍墻,周長近9千米,合漢代21裏,面積約5平方千米,占長安城總面積的七分之壹。未央宮是漢初宮殿建築的典型代表,規模宏大,歷時長久,對當時和後世的宮殿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
長樂宮位於漢長安城的東南部,今西安市西北郊的閣老門村就是它的所在地。它是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修葺而成的,由於位置在東,故有“東宮”之稱。漢初劉邦曾在此“視朝”,後來即為皇太後居住的處所。興樂、長樂都是取其吉利的名稱命名。長樂宮周回20余裏,有大殿14座。實際上見於記載的殿名有前殿、宣德、高明、通光、長秋、永壽、永寧、溫室、椒房等17座。探測結果證明,長樂宮的形狀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周長10千米,合漢代20多裏,面積約6平方千米,占長安城總面積的六分之壹。
建章宮是漢武帝時修成的,位於長安城西建章鄉,宮以鄉名。據說由於未央宮柏梁臺發生火災,復起大屋以厭勝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建章宮所以建在城外,是因為未央宮“營造日廣”,城中實在無地可容的緣故。所以擺在城西,則是由城郊的地形特點和供水狀況所決定的。建章宮周回20余裏,規模宏大,並有跨越城垣的飛閣與未央宮相連。它由駘蕩、馺娑、枍詣、天梁、奇寶、鼓簧等宮,玉堂、神明堂、疏圃、鳴鑾、奇華、銅柱、函德等26殿,太液池、唐中池,鳳闕、神明臺等高大建築物所組成。除宮殿建築外,前殿西北有太液池,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西有商中(商庭也)、虎圈,東有鳳闕等,與殿堂交相輝映,十分壯觀。太液池周回10頃,碧波蕩漾,並起“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是皇帝遊樂的勝地。池西北還有高達50丈的神明臺、井幹樓,是皇帝祭祀神仙的地方。
漢長安城的宮殿建築,除上述三大宮外,還有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城東北隅)等,皆金鋪玉戶,壯麗無比。這些宮殿所以主要占據城的南半部,是因為漢長安城南倚龍首原,南部地勢較高的緣故。
漢長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禮·考工記》的基本原則,即南部為宮殿區,北部為市場、居民、手工業區,十分整齊。應該說,它第壹次完整地體出了《周禮》規定的城市布局原則,開創了中國都城總體布局的新規制,為後來都城的規劃設計樹立了樣板。這就是充分利用地理上的優勢,規劃出功能不同的區域,使各種地形特點都能發揮作用。尤其是廣開水源,開鑿完備的供水渠網,為中國都城的供水打開了新的局面。
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城址保存最完整的大城市,探討它的布局特點,對解剖中國城市平面布局的規律能提供壹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