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19世紀歐洲油畫:從天堂神話到人間真情指的是什麽(三)?

19世紀歐洲油畫:從天堂神話到人間真情指的是什麽(三)?

籍裏科生於法國裏昂,幼年隨全家遷往巴黎。他從少年時代開始就隨古典主義畫家學畫,常去盧浮宮臨摹古代名作,並到意大利研究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因筆下的人體結構嚴謹,富有雕塑感,他曾被譽為“法國的米開朗琪羅”。使籍裏科名留青史的是他取材自壹起海難災禍的油畫《梅杜薩之筏》。

自由引導人民法國德拉克羅瓦本畫取材於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國王查理十世取消議會,巴黎市民紛紛起義。當月27—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市民與保皇黨展開了戰鬥,並占領了王宮,在歷史上稱為“光榮的3天”。在這次戰鬥中,壹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征法蘭西***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壹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壹悲壯激烈的景象,繼而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壹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畫上展示的巷戰場面,是畫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壘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畫面。圖中那位在硝煙中壹手高擎三色旗,壹手提槍,奮勇當先,正在召喚群眾前進的青年姑娘,既是起義參加者的真實寫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她旁邊的少年鼓手正揮動著手槍,急速地向前奔跑。另壹邊頭戴高帽的大學生正意誌堅定地註視著前方。他身後有兩個工人揮舞著尖刀,表情剛毅,顯示出憤怒的神色。在他們後面還有許多起義群眾。前景右側有兩名政府軍的士兵倒斃在地上,左側躺著壹位為自由而獻身的起義者。壹名受了重傷的青年工人正擡頭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期待著自由的來臨。他的上衣、露出來的壹角襯衣和腰帶正好是三色旗的顏色。如果仔細觀賞,還可以隱約看到北塔樓上飄揚的壹面***和國旗幟。

這幅畫氣勢磅礴,畫面結構緊湊,色調豐富熾熱,用筆奔放,有著強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時,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為此畫寫了贊美詩。在這以後,這幅畫還有壹些有趣的經歷。

1831年,這幅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在盧森堡宮展出了數月。後因時局變化,還給了畫家本人。

17年後,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動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

德拉克羅瓦只要拿起畫筆,他的浪漫主義激情就像火山壹樣迸發出來,發出巨大的叫嘯。他畫畫就像獅子吞食獵物壹樣,壹氣呵成,所以人們把他叫做“浪漫主義的獅子”。

在表達感情的深度與力量方面,除去倫勃朗外,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在表達運動的激烈和氣勢方面,除魯本斯外,很少人能達到他那樣動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東西變成藝術形象上,除米開朗琪羅外,沒有人具有他那樣的才能。

德拉克羅瓦是法國人民的驕傲,他的大部分作品被保存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盧浮宮專為保存他的作品辟出好幾間展室。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自由領導人民》、《但丁之舟》等。

幹草車英國康斯坦布爾

康斯坦布爾,英國畫家。1776年6月11日生於薩福克,1837年3月31日卒於倫敦。曾受業於皇家學院,深受風景畫家J.法林頓和J.T.幹草車康斯坦布爾史密斯的影響。1805年制作祭壇畫《基督賜福幼兒》。

成名作《幹草車》轟動美術界,獲當年巴黎沙龍金獎。這是壹幅畫面上充滿陽光、充滿溫暖和生活氣息的風景畫,給青年畫家很大影響。他的許多表現田園風光、描繪普通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擺脫了構圖和色彩上的因襲規矩,摒棄了傳統的棕色調子。他創造的用調色刀把未經調配的色塊平鋪在畫布上,使濕潤的畫面產生無窮的閃爍著亮光的點子,被後人稱之為“康斯坦布爾的雪白”。

代表作《山谷田莊》(藏於維多利亞博物館)、《麥田》(藏於倫敦國家畫廊)、《布賴頓海灘》等,表現了他對光色的大膽探索,激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預示著印象主義畫家對光、色的追求。

後人為紀念他,把巴黎聖馬克大街壹家餐廳的壹個房間命名為“康斯坦布爾沙龍”,四周懸掛著他的作品,以供人參觀。

拾穗者法國米勒

《拾穗者》描寫了壹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壹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3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後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3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得具有古典雕刻壹般莊重的美。3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壹個農婦拾穗動作的分解圖。紮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地拾著,另壹只手握著麥穗的袋子裏那壹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壹會了,袋子裏小有收獲;紮藍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壹上壹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中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裏捏著壹束麥子,正仔細巡視已經拾過壹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兩塊頭巾那種沈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對農村生活的特別摯愛。

米勒壹生熱衷於農民題材。1849年巴黎流行黑熱病,他攜家遷居到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這時他已35歲。在巴比松村他結識了科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在這個窮困閉塞的鄉村,他壹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壹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裏作畫。他的生活異常困苦,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而自己制造木炭條畫素描。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

蒙特芳丹的回憶法柯羅蒙特芳丹的回憶柯羅生於巴黎盧浮宮與杜葉麗公園附近,在近80年的生涯裏,留下達3000幅作品,是壹位多產的藝術家。其中,風景畫占大部分。“在我的生活中,只有壹個夢寐以求的目的,這就是畫風景。”他說,以寄於自然的堅強感情和不屈服於任何打擊的忍耐力來追求自然,如果沒有這樣的準備,最好不要從事畫家這個職業。他終生熱愛自然,主張走向大自然。

柯羅壹生過著獨身生活,藝術占據了他整個心田。而他在畫壇的成名和榮耀,是靠著每年參展巴黎的秋季沙龍所獲得的。在19世紀的法國繪畫史上,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相繼爭輝,柯羅漫長的壹生經歷了所有的這些美術運動,但他均非開創這些流派的先鋒人物。他受古典美術教育,曾是忠實的古典主義者。他熱衷浪漫主義的自然觀念,對自然的崇拜,使他成為誠摯的寫實主義者。因此,批評家認為柯羅的最大成就,就在於他匯合了19世紀所有的主流,而為當時剛剛興起的印象主義開辟了道路這壹幅《孟特芳丹的回憶》,是柯羅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傑作之壹。

孟特芳丹位於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柯羅當年曾涉足那裏,感受過那壹片花園景色的美。這幅畫就是藝術家對這壹美景的回憶。

畫面展開在湖邊森林的壹角,晨霧初散,清新的林地與湖面的水氣構成壹種溫暖濕潤的大自然感覺。右側壹棵巨樹占去畫面約3/5,對面壹棵小枯樹與它相呼應,加強了畫面的平衡感。樹枝朝著壹個方向傾斜,顯得和諧而富有節奏。兩樹的中間顯現平靜如鏡的湖面。和煦的陽光從樹葉間散落到草地上,點醒了四處綻開的紅色小花。壹個穿紅裙的婦女面朝著左側的那棵小樹,仰著頭舉起雙手采摘著樹幹上的草蕈。

在整幅畫上,這3個人物顯得生意盎然。畫家雖把他們都處理在壹邊,但卻疏密有致。柯羅畫風景,常常喜歡在前景畫上幾棵柔弱斜倚的樹枝,來加重畫面的抒情性。如這幅畫中左側的那棵小樹,也屬這種情況。妳看那小樹歪扭的姿勢,顯然是由於微風的長期吹拂所造成。它傾斜的枝幹更顯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給整幅畫平添了無限詩意。婦女的紅裙與頭巾是全景的最強音。細細品味此畫,觀者幾乎可以聽到細枝與樹葉的瑟瑟聲。

這種大自然的情趣絕不是夢幻卻勝似夢幻。畫家完全用暖色鋪染畫面,整個色調顯得細聲細語,沒有激情,只有和諧。如果沒有畫家對自然美的強烈感受,是難以給人們留下這麽多難忘的印象的。這是壹幅理想的風景畫,也是壹幅真實的抒情畫。熱愛自然是畫風景的首要條件。

柯羅十分熱愛大自然,他曾說:藝術就是愛,當妳畫風景時,要先找到形,然後找到色,使色度之間很好地聯系起來,這就叫做色彩。這也就是現實。但這壹切要服從於妳的感情。這簡短的幾句話,也許正是柯羅的風景畫的全部秘密所在。柯羅壹生還未體驗過渴求訂件或拼命趕制的心情。他的後半生沒有賣過壹件作品。壹旦下雨,他就安心等待天晴之後再去寫生。他喜歡明朗的晴天。在他看來,寫生之作只是為在畫室裏創作所作的素材準備。這說明,柯羅的風景畫之魅力,不是由於他面對寫生,而是他從生活中提煉出他所發現的美。

  • 上一篇:洞庭詳細資料大全
  • 下一篇:遊褒禪山記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