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浩
發表於2065 438+00 4月3日新京報。
在雲南省麗江古城,離四方街不遠的幕府前,矗立著壹座石牌坊,上面寫著“下雨留香”四個大字。按照漢字的字面意思是雨從天而降,滋潤萬物,但按照這四個字的納西發音,就是“去看書”的意思。據說當年治理此地的土司,就是專門為了鞭策納西族孩子愛上學習而設立的。我對這四個詞在兩種語言中的聯系感到非常驚訝——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讀書不就是壹場天堂般的淋浴嗎!如今用這四個字作為李林燦先生《中國藝術二十二講》的題目,也確實恰如其分。
藝術和人是有緣的。李林燦早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家國戰亂。他誤隨藝專遷居雲南,在那裏認識了沈從文、董作斌等人,所以壹半是樂趣,壹半是緣分。年輕時,他深入納西古城,開始以傳奇的方式探索納西文化。晚年的他經常跟人說,他這輩子只做了兩件事,壹件是在玉龍看雪,壹件是在故宮看畫。前者使他成為納西古文化研究的巨人,被譽為“莫先生”;後者說他從1941開始在故宮工作,歷時43年。退休後,他還致力於中國古典藝術的教學和研究。
無論中國古代藝術史多麽繁榮,我們現在不得不承認的困境是,它已經退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再作為壹種人人都能達到的生活方式而存在。問題是,如果壹種藝術風格只能在博物館裏看到,卻無法直入普通生活,那麽人們可能會從“理”的層面對它有深刻的認識,卻無法從“情”的終點產生簡單的好感,終究很難與古代藝術成為朋友。這種困境其實就是現在的藝術類書籍的困境,註重知識卻缺乏知識、技巧和理念,註重大話大講而沒有優美的分析,讀不到藝術本身的美和情。難怪很多熱愛藝術的年輕人,看了壹兩本藝術書籍後,突然就對藝術產生了反感,認為藝術是如此的無趣和老套。這不僅汙蔑了古人,也給後人犯了壹個錯誤!
《雨香的日子》這本書的開頭,我以為“給每個人壹副藝術的眼鏡,讓每個人都能看到藝術的美”,因為作者始終相信“藝術是文化的寶藏,欣賞是打開大門的鑰匙”。多了解和欣賞藝術,會讓疲憊的生活變得充實和明亮。這是初衷,所以本書收錄的22篇文章就像22臺顯微鏡觀看中國古代藝術,帶領讀者認識古人的藝術肌理;再比如二十二個讀書報告。讀者爬上階梯,似乎在短時間內心胸大開。
談中學第壹段上的“閑忙”,最合我意。在老先生看來,現代生活就像籃球中的“急瞪人”。每個人都有做不完的事,做不完的娛樂。看似外事擾人心,實則是人自身內心的焦慮。但所謂“忙”,就是“心之死”,生活要維持生計。但是,如果就此止步,即使每天豐衣足食,也不會理解“生活”,而只會理解“生存”。欣賞藝術,要有壹顆“閑”的心。閑暇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懶惰。休閑沒什麽好擔心的。無論是逆境還是陰晴,是悲是喜,是急是急,人們都能以壹顆平常心對待,才能談得上閑適從容,才能有欣賞古代藝術的入門證,筆者以齊白石的《三剩圖》為例,其中有三條小魚悠然自得,魚諧音。齊白石寫過壹首自題的雲,“畫家作,詩人眠,長生天劫。”木匠們下班後寫寫畫畫幾幅畫,睡醒後突然唱幾句優美的句子,就可以享受戰後漫長的生活了。這些原本看似不可或缺的祝福,現在都壹壹實現了,生活就是這麽愜意。同時,筆者多年研究,指出“三余”其實源於古人的“夜非晝余”——夜不是晝余嗎;“下雨就晴天”——下雨天不用犁地,可以用來讀書;“跳樓的都是業余時間”——壹年多幾天休閑真的很便宜。其實古人也有煩惱和忙碌,但是妳看古人更好玩,更豁達!與此相比,現代人的忙碌似乎壹點意義都沒有。為老板忙,為愛人忙,為身體外的各種事情忙,就是不知道怎麽為自己忙。
“忙和逼只是暫時的流感”。從這個角度來看,書中接下來的二十壹講,毋寧說是作者開出的藥方。中國藝術中的幽默感,就是讓現代人繃起緊繃的臉,對人微笑。從古代駿馬圖得出中國人的幸福觀,真是別有用心。仔細解讀花鳥畫,就像讓人明白“好鳥為友”,世間的美好,取決於妳有心還是有心這個平凡的道理;生活中“先靠後靠”的百折不撓的哲學,從墨竹圖的細節中鏈接出來,看了就覺得有點頭巾的感覺;最有趣的是古代的瓷枕,造型可愛,人物嫵媚。無論是抱蓮花的嬰兒還是樹枝上的喜鵲,還是祈求早日出生的富雄趙南枕,都可以看出古人的心思細膩,但作者還是懇切地提醒我們這些對瓷枕著迷的人,不要忘記古人用夢的方式書寫生死的用意,因為人生不過是壹場夢。
藝術,其實是壹種救贖。在生活中無數挫折和阻礙、生活不斷上演的悲喜故事中,藝術激勵人們奮進,教會人們反思,使人們產生憐憫,也使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展望未來。其實當年顛沛流離的孔子早就看到了藝術與生活的相互依存,但他最想讓人們明白和踐行的是,無論生活多麽艱辛,只要妳貼近藝術,藝術就能讓妳的生活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