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蓮:湘潭有“中國湘蓮之鄉”的美稱,是歷代皇室貢品,“寸三蓮”馳名中外是蓮中珍品。湘潭湘蓮產量占全國的63.4%,且質量均為上乘,年成交額1.2億元左右。全縣目前有4000多人從事著蓮子的種植、加工、販運。蓮子的系列產品及深加工也在不斷的發展。1992年中國國立商檢局對湘蓮測定認為,凈蓮肉含十八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壓、健脾胃、安神固精、潤肺、清心之效,蓮芯性味苦寒,有強心鎮靜、清熱平火、除煩利尿之功能。湘蓮被譽為中國南方“人參”.
2.
燈芯糕:燈芯糕是湘潭的傳統副食特產。它不僅形似燈芯,潔白柔潤,味道甜辣,清涼芳香,彎轉成圈而不斷,而且可以用火點燃,散發純凈的玉桂香味。而且打開壹盒從第壹根開始接連不斷到最後壹根,不多不少整整24個小時。 湘潭制作燈芯糕,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當時湘潭縣忠臣鄉,住著個叫易奎的窮書生,母子兩人相依為命,艱苦度日。易奎聰明好學,17歲就中了秀才。他本來第二年可以去考舉人的,為了照顧生病的老母,接連三次放棄了這種機會。到了28歲那年,母親說什麽也要上他去應考。考試完畢,他匆忙回家壹看,嚇得目瞪口呆。原來老母已人事不知,口裏銜著壹根燈芯。易奎心裏十分難過,後悔自己不該離開母親。他急得團團轉,東找西找終於找到壹點糯米。他趕緊把糯米磨碎,放點糖,蒸成糕,切成燈芯模樣,壹根根餵給母親吃,說也奇怪,餵著餵著,母親睜開了眼,很快還能說話了。易奎十分高興,逢人遍告。不久,來了喜報,他考取了舉人。這時,他母親也完全恢復了健康,真不雙喜臨門。從此,忠臣鄉壹帶,家家戶戶都學著做這種糕,名字就叫“燈芯糕”。後為,燈芯糕傳到縣城,經過糕點作坊科學配料,反復試驗,精心制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貴食品。
燈芯糕采用上等糯米米粉、白糖、豬油、肉桂、紅絲作原料 ,140多年前,在清代鹹豐年間全國名特產品博覽會上,湘潭燈芯糕被評為壹等特產;1915年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受到各國代表的稱贊;1988年5月,又被評為湖南省“名糕點”。此後,燈芯糕的質量不斷提高,改用提煉過的純桂子油取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產品的桂味更加純正濃郁,榮獲湖南省優秀產品的稱號.
3.
檳榔:檳榔可作藥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癥。它又是壹種果品,特別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煙,不用茶,只要敬上壹口檳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誠意了。孩子還在繈褓之中,有的父母便會把壹絲絲的檳榔讓小孩吸吮,真可稱得上是“奶操”。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販中,以賣檳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檳榔攤子,竟有數萬個之多。 湘潭人吃檳榔很是講究。剛摘下的鮮果呈青色。形似鴨蛋而略短,先用水煮兩小時左右,使之變成棕紅色,再用煙薰七天七夜,就成了幹果。這道工序壹般在產地完成。買回幹果後,用清水洗凈,用開水燙過,噴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時左右,才可食用。食前用刀把檳榔剖成兩至四瓣,點上用石灰加飴糖熬成的鹵水,有的人還愛點上壹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復咀嚼,又甜又澀,芳香滿口,越嚼越有味,余味悠長。壹口好檳榔能嚼得人面頰潮紅,渾身燥熱,甚至遍體生津。嚼檳榔的樂趣如此,難怪湘潭人對它如此厚愛了.
4.
湘潭醬油:“到了湘潭,不買‘龍牌醬油’,等於沒去。”此話並非無稽之談。湘潭素來有“醬油王國”之稱。 早在1915年,湘潭的龍牌醬油就與貴州茅臺酒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湘潭龍牌醬油除有“取消澤鮮艷,醬香濃郁、滋 味鮮美、鹹甜可口和久貯不變、無渾濁沈澱及黴花浮膜”等獨特優點外,還含有260多種香氣成分及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乃上等營養佳品。龍牌醬油滴滴香濃 源遠流長,上世紀60年代前後出生的湘潭人,沒有誰不是吃龍牌醬油泡飯長大的。湘潭有句婦孺皆知的俚語?“龍牌醬油燈芯糕,砣砣妹子盡妳挑”。這些足以證實龍牌醬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必備。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學者、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就在品味龍牌醬油做的佳肴後,留下了“三餐人永壽,壹滴味無窮”的名句
湘潭制醬歷史悠久,《湘潭縣誌》記載,早在清乾初年,湘潭就有了制醬作坊。湘潭市醬作業首創自清乾隆初年本縣商人龔裴然,當時龔慶祥齋酒醬作坊生產的醬油“汁農郁、色烏紅、香溫馨”,被稱為“色香味三絕”。湘潭的龍牌醬油選用上等黃豆、面粉為原料,采用獨特的傳統工藝釀造,具有色美味鮮、香味濃郁、鹹中帶甜、久貯無渾濁、無沈澱、無黴花等特點。而首創原汁醬油的吳元泰、吳恒泰醬園是兩家百年老店。
1956年公私合營後,“兩吳”和“大豐”三大醬園合而為湘潭市制醬廠,產品商標就為“龍牌”,“龍”便正式成為了湘潭醬油的象征。1965年12月,龍牌醬油被 評為中南五省優質出口的醬油;1978年6月,在全國出口醬油評議會上獲第壹名;1981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銀質獎。然而,這並非湘潭制醬同仁的終極目標,他們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金牌。1985年第壹個響應葉劍英委員長關於和平統壹的“九條建議”,毅然從臺灣歸來的馬璧教授,聽說家鄉的醬油兩 度“奪銀”,即興作詩道:“臺北鄰商曝醬香,每聞此味憶家鄉,回歸喜見銀牌獎,預料金牌更閃光。”果然,“功夫到家福自來”,1988年12月27日,湘潭的龍牌醬油,終於獲得首屆食品博鑒會金獎。獲金獎後,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主席張國基題詞致賀:“天廚臻味覺,鼎鑊賴調和。”
湘潭龍牌醬油之所以能香滿天下,是因為選料、制作乃至儲具都十分講究。主料采用脂肪、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澧河黑口豆、荊河黃口豆和湘江上遊所產的鵝公豆。輔料食鹽專用福建結晶子鹽;胚 缸則用體薄傳熱快、久儲不變質的蘇缸。生產中,浸籽、蒸煮、攔料、發酵、踩缸、曬坯、取油七道壹序,環環相扣,嚴格操作,壹絲不茍。生產醬油外,還有原醬伏醬、紫油蘿蔔、紫油姜,歷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特別是紫油姜久負盛名,它采用在白露前出土形似人指掌、桿斷無筋、枝長瘦、荷口短的優質嫩姜,經精細加工,最後以龍牌醬油浸泡,其味道鮮美,鹹辣可口,清香細嫩,是增進食欲的佳品.
5.
湘黃雞: 湘黃雞,是產於湖南的黃雞,又稱三黃雞。湘黃雞軀體大小適中,成雞壹般重1600克,結構勻稱,頭小,單冠,腳矮,頸短。公雞前胸寬闊,毛色金黃帶紅,軀體秀麗而英武,啼聲響亮而清脆;母雞軀體較短,背寬,後軀渾圓,腹部柔軟而富彈性,產蛋性能好。湘黃雞的藥用價值較高,能補虛損,健脾胃,強筋骨,調經血,止白帶,是婦科要藥,久病體虛者和產婦燉食湘黃雞,尤有滋補、強身健體、促進恢復的功效.
6.
火焙魚:湘潭、湘鄉、韶山等地農村,四時都有火焙魚。此魚煎炒蒸食均可,加上辣椒、大蒜、紫蘇、藿香等佐料,味道極佳 ,是下飯的上 等菜。火焙魚的制作是:將小魚去掉內臟,用鍋子在火上焙幹,冷卻後,以谷殼、花生殼、桔子皮、木屑等薰烘。這種魚不僅好吃,也便於攜帶和收藏。更因火焙魚是毛主席生前最愛吃的食品之壹而名揚四海,現在成了壹些賓館、酒店的桌上的佳肴。並冠以毛家火焙魚的美稱.
7.
鄉裏臘味: 湘潭,湘鄉,韶山鄉下都有薰制臘菜的習慣.制法壹般是冬至後取鮮肉切成條塊,用鹽腌漬兩三天,晾幹,以糠殼,癟谷,木屑,花生殼等煙火薰烤,成臘黃色即成.因以農 歷十二月(臘月)薰制的最好,故稱冬臘肉,味香可口,且不像鮮肉油膩,許多人都喜歡吃,深受消費者歡迎.
8.龍口荸薺: 薺,又名馬蹄、烏芋、地栗,俗稱慈菇,是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荸薺各處都有,但湘潭縣龍口產的最著名。那裏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農戶幾乎家家種植,年產量在20萬公斤以上。龍口荸薺顆粒碩大、皮薄、汁多,肉細味甜,外形扁圓、平滑,呈深栗色或棗紅色。它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磷、鈣,鐵質及硫胺素、尼克酸,抗壞血酸、胡蘿I、素等。它生吃,嚼來滿口甜汁;去皮加糖熟食,是筵席上有名的甜菜。荸薺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地上部分性平味苦,能除濕熱、利尿;球莖性寒味甘,有解熱、健胃、明目、消渴、治黃疸、解除便秘、抑制綠濃桿菌的作用。中醫臨床常用於早期高血壓,慢性腎炎、紅眼腫痛等疾病。用荸薺與石膏煎水服,可預防流行性腦膜炎;用它與海蜇頭和水煎服,可治陰虛、痰熱、高血壓等病。民間還有將荸薺搗爛成汁後調活蚯蚓,待其化水後敷治燒傷或燙傷,有壹定療效.9.湘鄉烘糕: 湘鄉烘糕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縣城天元齋齋館研制成功以來,歷200余年而不衰。
1.
湘蓮:湘潭有“中國湘蓮之鄉”的美稱,是歷代皇室貢品,“寸三蓮”馳名中外是蓮中珍品。湘潭湘蓮產量占全國的63.4%,且質量均為上乘,年成交額1.2億元左右。全縣目前有4000多人從事著蓮子的種植、加工、販運。蓮子的系列產品及深加工也在不斷的發展。1992年中國國立商檢局對湘蓮測定認為,凈蓮肉含十八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壓、健脾胃、安神固精、潤肺、清心之效,蓮芯性味苦寒,有強心鎮靜、清熱平火、除煩利尿之功能。湘蓮被譽為中國南方“人參”.
2.
燈芯糕:燈芯糕是湘潭的傳統副食特產。它不僅形似燈芯,潔白柔潤,味道甜辣,清涼芳香,彎轉成圈而不斷,而且可以用火點燃,散發純凈的玉桂香味。而且打開壹盒從第壹根開始接連不斷到最後壹根,不多不少整整24個小時。 湘潭制作燈芯糕,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當時湘潭縣忠臣鄉,住著個叫易奎的窮書生,母子兩人相依為命,艱苦度日。易奎聰明好學,17歲就中了秀才。他本來第二年可以去考舉人的,為了照顧生病的老母,接連三次放棄了這種機會。到了28歲那年,母親說什麽也要上他去應考。考試完畢,他匆忙回家壹看,嚇得目瞪口呆。原來老母已人事不知,口裏銜著壹根燈芯。易奎心裏十分難過,後悔自己不該離開母親。他急得團團轉,東找西找終於找到壹點糯米。他趕緊把糯米磨碎,放點糖,蒸成糕,切成燈芯模樣,壹根根餵給母親吃,說也奇怪,餵著餵著,母親睜開了眼,很快還能說話了。易奎十分高興,逢人遍告。不久,來了喜報,他考取了舉人。這時,他母親也完全恢復了健康,真不雙喜臨門。從此,忠臣鄉壹帶,家家戶戶都學著做這種糕,名字就叫“燈芯糕”。後為,燈芯糕傳到縣城,經過糕點作坊科學配料,反復試驗,精心制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貴食品。
燈芯糕采用上等糯米米粉、白糖、豬油、肉桂、紅絲作原料 ,140多年前,在清代鹹豐年間全國名特產品博覽會上,湘潭燈芯糕被評為壹等特產;1915年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受到各國代表的稱贊;1988年5月,又被評為湖南省“名糕點”。此後,燈芯糕的質量不斷提高,改用提煉過的純桂子油取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產品的桂味更加純正濃郁,榮獲湖南省優秀產品的稱號.
3.
檳榔:檳榔可作藥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癥。它又是壹種果品,特別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煙,不用茶,只要敬上壹口檳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誠意了。孩子還在繈褓之中,有的父母便會把壹絲絲的檳榔讓小孩吸吮,真可稱得上是“奶操”。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販中,以賣檳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檳榔攤子,竟有數萬個之多。 湘潭人吃檳榔很是講究。剛摘下的鮮果呈青色。形似鴨蛋而略短,先用水煮兩小時左右,使之變成棕紅色,再用煙薰七天七夜,就成了幹果。這道工序壹般在產地完成。買回幹果後,用清水洗凈,用開水燙過,噴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時左右,才可食用。食前用刀把檳榔剖成兩至四瓣,點上用石灰加飴糖熬成的鹵水,有的人還愛點上壹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復咀嚼,又甜又澀,芳香滿口,越嚼越有味,余味悠長。壹口好檳榔能嚼得人面頰潮紅,渾身燥熱,甚至遍體生津。嚼檳榔的樂趣如此,難怪湘潭人對它如此厚愛了.
4.
湘潭醬油:“到了湘潭,不買‘龍牌醬油’,等於沒去。”此話並非無稽之談。湘潭素來有“醬油王國”之稱。 早在1915年,湘潭的龍牌醬油就與貴州茅臺酒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湘潭龍牌醬油除有“取消澤鮮艷,醬香濃郁、滋 味鮮美、鹹甜可口和久貯不變、無渾濁沈澱及黴花浮膜”等獨特優點外,還含有260多種香氣成分及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乃上等營養佳品。龍牌醬油滴滴香濃 源遠流長,上世紀60年代前後出生的湘潭人,沒有誰不是吃龍牌醬油泡飯長大的。湘潭有句婦孺皆知的俚語?“龍牌醬油燈芯糕,砣砣妹子盡妳挑”。這些足以證實龍牌醬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必備。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學者、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就在品味龍牌醬油做的佳肴後,留下了“三餐人永壽,壹滴味無窮”的名句
湘潭制醬歷史悠久,《湘潭縣誌》記載,早在清乾初年,湘潭就有了制醬作坊。湘潭市醬作業首創自清乾隆初年本縣商人龔裴然,當時龔慶祥齋酒醬作坊生產的醬油“汁農郁、色烏紅、香溫馨”,被稱為“色香味三絕”。湘潭的龍牌醬油選用上等黃豆、面粉為原料,采用獨特的傳統工藝釀造,具有色美味鮮、香味濃郁、鹹中帶甜、久貯無渾濁、無沈澱、無黴花等特點。而首創原汁醬油的吳元泰、吳恒泰醬園是兩家百年老店。
1956年公私合營後,“兩吳”和“大豐”三大醬園合而為湘潭市制醬廠,產品商標就為“龍牌”,“龍”便正式成為了湘潭醬油的象征。1965年12月,龍牌醬油被 評為中南五省優質出口的醬油;1978年6月,在全國出口醬油評議會上獲第壹名;1981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銀質獎。然而,這並非湘潭制醬同仁的終極目標,他們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金牌。1985年第壹個響應葉劍英委員長關於和平統壹的“九條建議”,毅然從臺灣歸來的馬璧教授,聽說家鄉的醬油兩 度“奪銀”,即興作詩道:“臺北鄰商曝醬香,每聞此味憶家鄉,回歸喜見銀牌獎,預料金牌更閃光。”果然,“功夫到家福自來”,1988年12月27日,湘潭的龍牌醬油,終於獲得首屆食品博鑒會金獎。獲金獎後,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主席張國基題詞致賀:“天廚臻味覺,鼎鑊賴調和。”
湘潭龍牌醬油之所以能香滿天下,是因為選料、制作乃至儲具都十分講究。主料采用脂肪、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澧河黑口豆、荊河黃口豆和湘江上遊所產的鵝公豆。輔料食鹽專用福建結晶子鹽;胚 缸則用體薄傳熱快、久儲不變質的蘇缸。生產中,浸籽、蒸煮、攔料、發酵、踩缸、曬坯、取油七道壹序,環環相扣,嚴格操作,壹絲不茍。生產醬油外,還有原醬伏醬、紫油蘿蔔、紫油姜,歷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特別是紫油姜久負盛名,它采用在白露前出土形似人指掌、桿斷無筋、枝長瘦、荷口短的優質嫩姜,經精細加工,最後以龍牌醬油浸泡,其味道鮮美,鹹辣可口,清香細嫩,是增進食欲的佳品.
5.
湘黃雞: 湘黃雞,是產於湖南的黃雞,又稱三黃雞。湘黃雞軀體大小適中,成雞壹般重1600克,結構勻稱,頭小,單冠,腳矮,頸短。公雞前胸寬闊,毛色金黃帶紅,軀體秀麗而英武,啼聲響亮而清脆;母雞軀體較短,背寬,後軀渾圓,腹部柔軟而富彈性,產蛋性能好。湘黃雞的藥用價值較高,能補虛損,健脾胃,強筋骨,調經血,止白帶,是婦科要藥,久病體虛者和產婦燉食湘黃雞,尤有滋補、強身健體、促進恢復的功效.
6.
火焙魚:湘潭、湘鄉、韶山等地農村,四時都有火焙魚。此魚煎炒蒸食均可,加上辣椒、大蒜、紫蘇、藿香等佐料,味道極佳 ,是下飯的上 等菜。火焙魚的制作是:將小魚去掉內臟,用鍋子在火上焙幹,冷卻後,以谷殼、花生殼、桔子皮、木屑等薰烘。這種魚不僅好吃,也便於攜帶和收藏。更因火焙魚是毛主席生前最愛吃的食品之壹而名揚四海,現在成了壹些賓館、酒店的桌上的佳肴。並冠以毛家火焙魚的美稱.
7.
鄉裏臘味: 湘潭,湘鄉,韶山鄉下都有薰制臘菜的習慣.制法壹般是冬至後取鮮肉切成條塊,用鹽腌漬兩三天,晾幹,以糠殼,癟谷,木屑,花生殼等煙火薰烤,成臘黃色即成.因以農 歷十二月(臘月)薰制的最好,故稱冬臘肉,味香可口,且不像鮮肉油膩,許多人都喜歡吃,深受消費者歡迎.
8.龍口荸薺: 薺,又名馬蹄、烏芋、地栗,俗稱慈菇,是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荸薺各處都有,但湘潭縣龍口產的最著名。那裏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農戶幾乎家家種植,年產量在20萬公斤以上。龍口荸薺顆粒碩大、皮薄、汁多,肉細味甜,外形扁圓、平滑,呈深栗色或棗紅色。它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磷、鈣,鐵質及硫胺素、尼克酸,抗壞血酸、胡蘿I、素等。它生吃,嚼來滿口甜汁;去皮加糖熟食,是筵席上有名的甜菜。荸薺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地上部分性平味苦,能除濕熱、利尿;球莖性寒味甘,有解熱、健胃、明目、消渴、治黃疸、解除便秘、抑制綠濃桿菌的作用。中醫臨床常用於早期高血壓,慢性腎炎、紅眼腫痛等疾病。用荸薺與石膏煎水服,可預防流行性腦膜炎;用它與海蜇頭和水煎服,可治陰虛、痰熱、高血壓等病。民間還有將荸薺搗爛成汁後調活蚯蚓,待其化水後敷治燒傷或燙傷,有壹定療效.9.湘鄉烘糕: 湘鄉烘糕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縣城天元齋齋館研制成功以來,歷200余年而不衰。
9 烘糕:曾以烘糕作士軍糧,戰後呈皇帝及朝廷大臣品嘗,倍受贊譽,被欽定為貢品。1932年曾送芝加哥博覽會展出。1937年湖南各界攜烘糕赴滬慰勞十九軍將士,對抗日將士鼓舞極大。烘糕以上等白米、白糖為原料,經浸米、磨粉、篩粉、拌糖、上匣、劃片、烘焙等工序制成。象牙色、落口溶、火炙香、清純爽口,營養豐富;因不含油鹽,又系直接火烤而成,故衛生無菌,便於保存,既可作旅行幹糧,又可作嬰兒代乳食品,尤宜家庭備用,饋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