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湘江水色濁黃,小魚兒和樹枝細屑壹起浮在水面。由於正在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早些年垂釣的人坐滿整座橋的情景早已不見。穿越歷史長河的唐興橋,歷經歲月風雨,透過時間之眼,領略當年的繁華與如今的蝶變,仍安靜地佇立。
“形態各異的動物雕塑,全國罕見”
相對於那些在鄉間靜寂的古橋,唐興橋受地理位置的影響,無疑是熱鬧的。
市城區的這座古橋,位於河西沿江西路,從望衡亭壹直往西,便是單孔石拱橋唐興橋。從這再往裏,就是著名的窯灣老街。
唐興橋是何時修建的呢?根據光緒刊《湘潭縣誌》記載,“ 唐興(橋)在錦灣正街,肖俊義重修,乾隆年間合縣三修,唐世徵記界邑,上下流與燕子橋相拱抱,若在右翼者,唐興橋也。”湘潭地方史研究專家周磊介紹,唐世徵為明朝順治進士,即為唐興橋作記,唐興橋應為明代橋梁,而非清代橋梁。
縣誌中提及的燕子橋,曾位於小東門東嶽觀西側,是四總的開頭,橋旁便是當時有名的小東門魚苗養殖地。燕子橋與唐興橋壹東壹西,唐興橋位於湘潭窯灣陶公港與湘江交匯處。
最初,唐興橋叫壺山橋,因比鄰唐興寺而得名。唐興寺最初叫石頭寺,歷經幾百年後,唐朝永徽六年(655年),唐代書法家褚遂良被貶為潭州都督,到湘潭為石頭寺題“大唐興寺”四個字。大唐興寺在上個世紀70年代被毀,但唐興橋因唐興寺而得名,訴說著這壹來歷。
這座被稱為城區最古老的石拱橋,除了時代久遠,自有其獨特之處:橋欄桿上的各種動物石雕各種各樣,有兔子、大象、猴子、羊、龍、獅子等。“湘潭的古橋,如果有雕刻,大多也是石獅。但唐興橋橋上的雕刻多種多樣,很少見,這在全國都比較例外。”周磊稱,欄柱上所雕刻的獸像,多為明朝遺物。唐興橋的藝術價值在全國看來,都是不可忽視的。
這座距今300年的石拱橋,經過歲月的侵蝕,再加上被人們長期倚靠與觸摸,這些石雕被磨得很光滑,但仍能輕易辨別其狀貌。
因車輛、行人均在橋上過,唐興橋經過幾次維修。唐興橋的興修歷史,最初在橋西頭的壹塊石碑上有所記載。“唐興橋,邑人肖俊義捐修,乾隆和光緒年間修整多次,1950年和1983年市政府兩次進行維修,歷來為交通要道。”1982年,唐興橋被確立為湘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隨後在1983年,由湘潭市政公司負責重修,采用的水泥勾縫形式對橋身面進行修復。
曾在唐興橋附近開設茶館的老郭,見證了唐興橋1983年的那次維修。“更換壞掉的橋欄,整修了橋面。”他示意我們,從動物雕塑可辨別新老柱子上的動物雕塑。
串起窯灣古街的文化記憶
記憶碎片以古橋的形式呈現,唐興橋串起整條窯灣古街的歷史文化景點。窯灣古街於秦代立壺山港,建制於晉代公元313年,歷經1700余年的滄桑巨變,已成為湘潭城區文化發源最早、人文資源最豐富、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地方。
唐興橋往東,到望衡亭,便算是窯灣入口。站在用花崗巖築成的望衡亭上看江水茫茫,剛好將望衡亭“地維天柱此孤石,嶽色江聲萃壹亭”這壹對聯的意境,表現無遺。
望衡亭外的弧形圍墻,被綠色藤蘿爬上,不斷向上,攀沿至墻上扇形小窗。遠看,暗紅和新綠壹片,在昏暗的天色中,倒顯清新。從望衡亭北側的石嘴堖巷子進,便是陶公山。晉代將領陶侃駐兵在這兒後,將壺山改名為陶公山。
如今,隨著窯灣歷史文化街區項目的推進,這裏已是另壹番模樣。
通往陶公山的巷子早已換道,大門朝向從之前的向北,改成朝西。青磚石砌成的景墻連綿開來,將陶侃、何騰蛟衣冠冢圈了起來。兩個衣冠冢外圍,分別砌有麻石石柱圍欄,除了衣冠冢本身與那幾棵蔥綠的大樹,幾乎辨認不出先前的模樣。在它的壹側,建有帶窯灣民居特色的墓廬屋,壹層磚墻,二層是淺黃色竹篾片子墻。
陶公山往下走,獅子口的青石板臺階方才顯現出先前的模樣,古色古香。在它的下方,以前掩映在爬山虎與常青藤幕墻中的江山勝跡石刻,突兀地呈現出來。 “江山勝跡”四個大字刻於民國十六年,為湘潭著名文人朱德裳所寫。
從望衡亭通往唐興橋的路,之前開挖的地下管網溝渠,已經完成道路墊層澆註。蓮城的天時晴時雨,走到唐興橋時,雨落下來了。壹些工人將施工用篷布披裹在身上,像是彩色鬥笠,在陰暗的天氣裏十分搶眼。
往裏,便是潭寶汽車站和李柳染堂。“走在窯灣,便習慣性到唐興橋、潭寶汽車站、李柳染堂這幾個點走走,這些散落的點,恰好串起了窯灣的文化脈絡。”愛好湘潭地方史的肖先生說。
所有的變化都在想象之中,但仍始料不及。在時間的流淌中,唐興橋等人工建築與大自然融合,儼然壹體。
壹座橋與壹條古街的未來
每壹座有幸留存下來的古橋,都閃耀著智慧與藝術的光芒,鐫刻著歷史與文化的記憶。唐興橋承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這些為整個窯灣歷史文化街區增添了更多文化元素。
如今,唐興橋的命運,與窯灣古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打造,連在壹起。
“預計今年年底,望衡亭至潭寶汽車站的主街基本建成,2017年初開街。”城發集團負責人透露,備受關註的窯灣歷史文化街區項目,隨著施工旺季的到來,項目正在緊張推進。
幾個月前,窯灣遊客服務中心設計方案和江山勝跡至唐興橋段設計方案出爐,這兩個建築單體建成後,將和整個歷史文化街區融為壹體,***同展示窯灣‘古韻商華’的歷史風采。
窯灣歷史文化街區遊客服務中心,作為街區入口處的重點建築以及接待、服務旅遊觀光人群的主體建築,設計時將整個街區的建築風貌和文化底蘊集於壹身,以古風古貌為主。
從“江山勝跡”石刻往唐興橋走,右側將作為飲食配套服務,依次建造小吃壹條街與酒吧街。目前,小吃街已完成初步設計方案,正在進行施工圖設計。“除整體上將建築外立面做到與酒吧街、河街、遊客服務中心等協調壹致,也將根據業態特色設置內街、小廣場等,以豐富空間形態。”
過唐興橋往湘江壹側,將建設河街,作為民俗休閑區。“河街建成後,窯灣將被納入到城區壹日遊的範疇,實現‘日遊韶山、夜宿窯灣’,推動湘潭城區旅遊的發展。”城發集團負責人介紹。
兩岸物是人非,唐興橋依舊靜靜地立在那裏。待到來年窯灣歷史文化街區對外開放,興許會有更多人能感受這座古橋的文化魅力了。
窯灣深處的家園秘境
站在唐興橋上,將記憶重新回到窯灣的歷史之河中去,方顯其厚重綿長。窯灣在明末清初,商業繁榮,形成了糧食市場、機器工業、木材市場等。如今,歷經滄桑巨變,窯灣已成為湘潭城區的壹處獨特的文化記憶。
最初,這座橋身與橋面均由花崗巖石砌成的唐興橋,是湘潭城區通往湘鄉、邵陽及花石、衡山等地的必經之道。從唐興橋向西,往窯灣古街走,圓碉堡狀的潭寶汽車站就在那裏,曾經通往邵陽(寶慶府)。
如今,唐興橋仍是窯灣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人們的日常作息,生活起居,都與這座橋有著密切的關聯。
大多數時候,唐興橋橋面南側,排滿觀釣的人——橋下的湘江岸邊,布滿捕撈河魚的人。唐興橋下的小河流入湘江,正是小魚多的地方。漁民把剛捕撈上的河魚即送入附近的河魚店供食客選用,都很鮮活。當地人習慣了在橋頭吃魚喝茶。
早些年,湘江壹漲水,窯灣便被淹了,唐興橋便不能再通行。住在窯灣的95歲老娭毑王昭雲,提及唐興橋,她更習慣於說起窯灣的洪災。
大約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幾乎每年夏季,洪水從江中漫上岸,直往兩側沖進。背面的窯灣,沿江西路兩側的房屋,無壹不被淹。當地居民不得不拎著藕煤竈、鍋碗瓢盆等廚房必備品,全部搬到二樓。湘江漲水,幾乎是窯灣居民的大眾記憶,充滿著恐慌與不安。
每個窯灣人與喜歡窯灣的人,內心裏都有壹個獨特的窯灣。他們的窯灣記憶,在行走中不斷湧現,宛如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