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濠江有個陳坤達

濠江有個陳坤達

濠江有個陳坤達

——紀念汕頭市作家協會主席陳坤達先生

在濠江有壹個人永遠談不上文學。他就是濠江土生土長的學者,濠江文聯的創始人,濠江文化的開創者,本土文化的傳承者和挖掘者,濠江文藝界的領軍人物——陳坤達。

1964年,達濠島還是壹個相對封閉落後的海島漁村。達濠街道赤崗壹棟破舊的潮汕傳統民居裏,住著四五戶人家,其中壹家六口人擠在30平米左右,用木板隔成兩個房間。漆黑的夜晚,昏黃的煤油燈芯無力地搖晃著,出生在普通造船工人家庭的他,帶著“哇哇哇”清脆的嬰兒啼哭聲。這個30平米左右的空間又增加了壹個新成員,排名第五,名叫昆達。如果這個新家庭的上壹代沒有經歷舊時代的災難和流離失所,這個有點文化背景的家庭早就改變了。不過基因裏的種子埋在幾個兄弟裏,陳坤達是最特別的壹個。

轉眼間,五六年過去了,鄰居們都對他贊不絕口。他從小就言語緩慢,行動敏捷,勤於思考。這些“七十二家房客”和“極客”走出來,有的充滿歷史和故事;有的擅長打擊樂和唱歌;壹些天文問題;有的是丹青畫的,有的是棋藝精湛的;壹些書法和詩歌對聯雄辯地說明...就是在這個“大染缸”裏,他特別聰明,能從各種渠道訂貨。“泡吧”,七八歲的上學年齡到了。這個繼承了祖輩遺產的家庭,再怎麽艱難也要送孩子上學。到了赤崗小學,壹切都很新奇,被老師的新教育和新知識點深深吸引。他熱切地吸收系統知識的來源。從《人、口、手》到四年級最佳作文《金田》,通過系統的教育逐漸激發語言的天賦。直到小學四五年級,壹些偶然的機會把他送進了對傳統知識的新認知。

原來赤崗和大埔隔著壹個大水坑(原名竹排坑),平時獨處的年輕人很少交流。那天早上剛上完三節課,因為學校有事,第四節課沒有上,也就是提前放學了。壹些學生建議穿過礦坑到達港口老板池畔去玩荷花。他想放松壹下,滿足壹下孩子般的興趣。那壹天,清風徐來,池中碧綠芬芳,挺立的荷花隨風搖曳,頗有情趣。到了水池邊,同學們玩水玩荷花,他卻從書包裏拿起壹本“繪本”,按照小時候跟“師伯”學的筆法,用鉛筆畫了壹幅荷花圖,並寫了壹首七絕詩:

風搖藍影,滿池清香,比蜜蜂采蜜還忙。

在岸上,舒朗互相逗弄著,他的心隨著仙境之夢飛翔。

達濠最後壹位私塾老師就住在泳池邊,此時他恰好欣賞到壹群天真活潑的小學生們嬉戲玩耍的浪漫場景。他特別註意到壹個小男孩特立獨行,別人都在嘲笑他,畫圖寫詩。這些五歲的小學生有這樣的技能,吸引了他的好奇心。王先生上前問道:“兄弟,誰教的繪畫和寫詩?妳在哪個學校讀書?”他害羞地說:“我在赤崗小學上五年級。我壹般都是和厝邊的叔叔伯伯在紅磚地上畫畫。當我有時間的時候,我閱讀歌曲。天對地,雨對風。大陸面向天空。山花對海樹,太陽對天。”呵呵,先生笑道:“那是李翁的韻,原來如此。願意的兒子可以教妳。”隨後,王先生將他領到身後壹個幽靜雅致的小花園,參觀了琳瑯滿目的藏書,琴棋書畫,古典文學,包羅萬象,令人嘆為觀止。這位先生就是著名的鄭洽先生,所以他實現了傳統文學對現代書籍的超越。同時,在齊先生的指導下,繪畫藝術突飛猛進,傳統音樂也得到了發揚光大。

80年代以前,達濠沒有圖書館。那時候最經典的閱讀場所就是兩三個路邊書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童書”了。“童書”現在可能叫“繪本”,就是每頁圖畫下面的文字組成的閱讀內容。過去的“人民書”脫胎於文學創作原著,但為了便於讀者理解而插入了圖畫,所以文字內容多為原文,也是最接近文言文的。他成了這些“圖書館”的常客,據了解,他曾經租下了這些書架上所有的“兒童讀物”。此時,他已經不自覺地學習了古文,基本掌握了古代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粗淺的理解。這些“兒童讀物”包括“四大經典小說,學者,令人驚訝……”以及許多民間經典故事。

此後,隨著他對傳統文化的進壹步了解,無論走到哪裏,只要有古典書籍,他都能想盡辦法去借。有壹次,他在壹個同學家裏做作業。潮汕傳統民居有天井,也是早晚納涼讀書的好去處。寫完作業,看見天井裏有壹個老人拿著方凳。方凳上有幾本古書。老人躺在搖椅上,悠閑地閱讀。最引人註目的是這些古籍《紅樓夢》。老人註意到他羨慕的目光,揮手讓他過去。“哎,妳看得懂這些古籍嗎?”“叔叔,我可以慢慢看完壹大部分。”長輩用壹種驚訝的語氣說:“妳看得懂我就借給妳,但是妳壹旦看完這本書,就拿來給我交換,而且必須告訴我內容。如果妳解讀正確,我就把所有的古書都借給妳。”“謝謝叔叔”,於是通過查辭海,求教,把老壹代的書壹本壹本的借了過來。此時,他的中文背景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而“燒蚊帳”也成了他成長過程中的壹件趣事。那時候的生活條件和水平跟今天比不了。與現在相比,當時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慘不忍睹”。以蚊子為例。當時不是單獨或成群“偷襲”,而是不請自來的圍攻。為了應對晚上蚊子的襲擊,蚊帳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家裏為了支持他的學業,給他配了壹盞微型煤油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營造壹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晚上他經常偷偷把小煤油燈帶進被窩蚊帳裏看書。又是壹天晚上,他看書的時候打瞌睡了。他太累了,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小小的煤油燈被床撞倒,就在火焰連接到易燃的蚊帳上的瞬間,大部分的蚊帳瞬間被燒毀。還好睡在上鋪的哥哥嚇了壹跳,跳下來扯掉了燃燒的蚊帳。壹家人齊心協力用水箱裏的水把火撲滅了。壹場險些釀成的“火災”風波過去了,但他的母親最心疼的是壹頂蚊帳,嘮叨著在汕頭打工的父親周日回家時找他。其實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壹頂蚊帳是很值錢的,當然這件事也會隨著家人的“集體愛”而不了了之。後來爸爸和哥哥不知怎麽弄了個充電電池盒,把兩根小電線放進蚊帳裏,在手電筒的頭上裝了個小燈泡,就簡單地做成“電燈”了。這是他最“豪華”和“高級”的待遇,也是他第壹次清晰地感受到家人的期待和寄托。

壹晃五六年過去了,他在達濠中學以優異的學習成績高考考入“杭州商業學校”學習會計。那個時候,文學是不能養家的。家裏人認為先解決實際問題,再考慮興趣愛好。他始終聽從家人的要求,認真完成學業,獲得中級會計師職稱。回老家後,在區糧食局做會計。改革開放之初,專業人才特別是會計人才嚴重短缺。當時只有他是普通班出身,有中級會計師職稱。為適應全區發展的需要,義務舉辦三、四期專業會計培訓班,為濠江區各行各業培養大批專業水平高的會計人才。因此,無論他走到哪裏,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陳老師”。

從什麽時候開始,他成了“夜貓子”,晚上備課、教課,壹時間到處找文學愛好者。80年代中期,他聯系了壹批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和文藝青年,組織創辦了“青苗文學社”,自籌資金出版了《青苗》等壹些民間文學刊物。由於社會資金不足,文學社資金匱乏,這些年輕的文學愛好者艱難前行。在困難的情況下,他們最初的熱情逐漸消失了。再加上被調到廣澳街道辦事處,日益繁重的社區基層工作不堪重負。當時轟轟烈烈的“青年苗文學社”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廣澳街道辦事處工作期間,由於工作需要,經常走家串戶,訪貧問苦,了解各個社區的詳細情況,同時掌握了大量的人文歷史、傳奇典故、民俗風情等。如東湖山頂的方舒亭,杜鶴的魏武寨軍營...於是,他被當地厚重豐富的人文歷史和風土人情深深吸引,開始收集文史資料。這個階段可以說是路藍藍,為了開森林。

2000年,由於工作出色,對文學的追求卓有成效,調任區宣傳部副部長、區文聯主席。他不是“官迷”,不追求升官發財,但他最需要的是壹個實現夙願的平臺。他始終牢記初心,致力於發展當地文化事業,將所學回饋家鄉。

但厝邊的頭尾經常說:達濠的陳坤達是區裏的“官”,衙門裏有幾個本地人。聽說分支筆很賺錢。

他經常對家人和妻子說,這是壹種責任,也是壹種鞭策。況且,在人文歷史厚重的濠江區從事文化宣傳工作,他確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古今大豪人才輩出,我就是不想露臉。也是機緣巧合,我被歷史潮流推上了浪尖,我不願意努力。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壹個遺憾。

的確,比如大豪筆下的民間人物老徐伯,他是壹個會“修爐窗”同時又能口若懸河、見物會歌的“極客”。他始終相信文學在民間,民間有奇才。

有了專業的平臺,接觸面拓寬了,視野更開闊了。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復興和下沈濠江文化事業,他深入各地民間,到高校找師友,到京畿三秦,到荊楚、江浙,走遍潮汕。讀萬卷書,走萬裏路,考古理論今日,訪賢研究馬不停蹄。他先後與大作家、大學者、李克烈、文交了朋友……”他從潮汕出去,經常拜訪潮汕大聖宗祧。在潮汕,文藝界的朋友都是客人。我個人治學嚴謹。為了寫好文章,遍遊山川,我搜集了潮州縣誌,潮陽縣誌,探訪廣府文化,探訪廣州縣誌。竹竿和草鞋比騎馬還靈巧,有什麽可怕的?壹件雨衣的蓑衣,任憑風吹雨打,依然過著我的生活。他對文學的追求和推崇,正如他的題詞:“讓我們壹起仰望文學的星空”。

90年代初,他壹直癡迷於廣大的濠江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卻沒有文學協會,以便更廣泛、更方便地從民間挖掘和弘揚當地文化。於是,我不遺余力地走訪和探索,終於發現在濠江區隱藏著壹份欣欣向榮的青年文學報紙《粵東崔雯》,是由壹群朝氣蓬勃的青年民間學者自發組成的。主編其實是濠江區華僑中學年輕的普通教師黃春龍。這位學者意氣風發,書卷氣十足,對文學和其他人壹樣熱情執著,理論水平不錯。他缺少的是文人的壹些陋習,這也是最可貴的品質。他是傳承和發展民間文化的最佳對象。在倡導初期,他就做了充分的調查,動員濠江當地的文學愛好者積極參與,多次或壹對壹地在他的辦公室召集會議,帶頭出謀劃策,為日後濠江區文學協會的順利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的四路奔走、呼籲和推動下,公元2011年,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詩人節,風和日麗,合浦丹櫻花園裏鮮花盛開。市、區有關領導,市作協,汕頭各區縣文學社團,潮汕作協詩人、作家朋友,汕頭電視臺、報紙媒體等。在市、區各級領導的公告下;有各種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祝賀;在區宣傳部的支持和他的推動下;“濠江區文學協會”成立伊始,同時潮汕三市作家詩人活動、才藝展示、文學交流、采風等活動也拉開序幕。經過幾年的艱苦醞釀和近壹年的積極籌備,濠江區終於有了壹個正式的、有壹定質量和規模的文藝組織。那天,他從心裏露出了壹個張新偉式的微笑!從此,濠江區文聯就和他關系密切了!在文學追求和發展的道路上,我們矢誌前行!

為進壹步加強外國對濠江人文、風土人情的了解,從最貼近生活的歷史典故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故事,長期赴汕頭廣東潮劇壹、二團。2014年,由大豪故事改編的潮劇《古城風雷》和由東湖丁玲愛情故事改編的潮劇《方舒亭》搬上舞臺,歷經千辛萬苦,大豪終於走出國門。全國上百個區縣有多少本土題材的舞臺劇?濠江區有壹張耀眼的文化名片。

他總是不遺余力地宣傳濠江,希望讓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知道濠江。有壹次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攝制組來汕頭采訪。他得知機會難得,但欄目組安排沒有濠江行程,在即將離開汕頭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匆匆離開現場,要求欄目組給他幾分鐘時間。欄目組的記者很驚訝,花了壹個小時才把內容解釋清楚。幾分鐘有什麽用?他打開手機,他們看到的是壹大鍋雪白的魚丸在沸水中舞動,壹筐筐魚飯緊緊卷在竹籃裏,十二道色香味俱全、造型獨特的潮州菜在壹場精致的宴會上,欄目組被精美的美食景觀圖片迷住了。這是藝術文化和美食的完美結合。於是,欄目組壹致決定臨時翻拍,探訪濠江美食。因此,濠江成為海外著名的美食之鄉。

在濠江大濠王山的壹個山谷裏,發現並發掘了壹個距今7000多年的濠江古陶罐。為了尋找考證的歷史依據,我多次往返省會廣州,拜訪考古學家,並邀請國內外學者,主要是中山大學歷史系的著名教授參與考古。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把幾千年的濠江人文歷史往前推。

我在擔任區文聯主任期間,成功發展了濠江書法協會、濠江潮州音樂社、濠江舞蹈社、濠江潮州大鑼大鼓等壹批民間藝術團體,填補了民間藝術的壹些空白,大部分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民間花卉遍地開花。

但是在濠江花園二期二樓靠近馬路的壹個小書房裏,經常可以看到通宵的燈光。當我們走進書房,總能感受到學者的氣場。裏面沒有豪華的裝修,最能體現壹套明清風格的家具。古色古香的書架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書,木質書架上散發著淡淡幽香的蘭花,美麗而挺拔。白墻上掛著字畫,椅子對面放著壹張實木書桌,線條細膩。還有著名學者作家留下的濃濃書香;這裏往往是文藝界婚禮的聚集地;這也是他在紙上努力的地方;他的高質量、高水平的文學創作大多誕生於此。為了給濠江留下壹部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可讀性強、貼近地方誌的文學作品《古鎮風光與回憶》,我利用業余時間四處遊歷,走訪民俗村民,跋山涉水收集資料,與地方誌進行比較。但卻講述了“忠安頭,祠堂前,蘇州街,古城裏,微微發光的石板路,泛著綠水的竹筏坑,木屋的小街...".翻過石蝶,緬懷“鬼才陳應友”,仰望古城“徐公”,穿越潮汕民居的小巷,尋找“張公爺”的傳說...他竭力在古鎮的“人胎記”中“尋訪古跡”,在《壹方水土》中“俗俗”,探尋最本真的“鄉風”,不正是《壹條街的貢品》中關愛家園、化解情懷的真情嗎?

他對濠江的熱愛,正如濠江區形象主題曲《濠江之歌》的歌詞:

在海的這壹邊有壹片神奇的雲。小城寫石已久,春潮湧動千年。追夢人從不退縮,敢於從頭再來。姜灝姜灝,鮮血鑄就輝煌,汗水表達英雄主義,我們將贏得世界和世界的掌聲!海的這壹邊有很多傑出的人才,對池子的懷念永遠不變。當年的紅頭船今天再次起航,夢者乘風破浪,釋放心中的愛。啊,濠河,濠河,海天壹色,與五大洲相連,藍圖已在春天繪就,歷史將銘記創作與創造的風采。姜灝姜灝,卓立青雲之巔,彰顯英雄主義,攜手唱響未來,鑄造屬於我們和我們的時代。

二樓的燈終於熄滅了,他創作的壹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和文字正熠熠生輝,照亮著讀者的心靈。

我們常說,文學的現代發展是從“出發”和“在路上”開始的,沒想到他在壯年時就提前到達了“終點”。我們只能用文字來紀念這位為濠江文化事業做出貢獻的濠江文學朋友、學者,在心中永遠告慰陳坤達。

哦:濠江有個陳坤達!

附錄他生前出版的個人作品:

古鎮的場景和記憶

石刻辭賦文選

舌尖上的潮汕和浩鑫閣。

方舒館

古城裏的風雷

主編寫濠江區十大文化景觀。

歌詞《濠江之歌》

以及大量散見於國內報刊雜誌的散文、辭賦、微小說等文章。

主編作品:

文化濠江書法藝術攝影收藏

我們姜灝

濠江的故事

古城雲紋石蝶遺產詩詞書法作品集

濠江雜誌

濠江區主題教育論文集

  • 上一篇:洛陽2020春節旅遊攻略及景區優惠政策
  • 下一篇:玫瑰的治療價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