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帝國陸軍以師為戰略單位,每個師1.8萬人,其中步兵1.2萬人,其他兵種約6000人。袁世凱創立的北洋軍,為了節省軍費,把其他兵種的士兵人數放到步兵人數的編制裏,所以壹個滿師只有1.2萬,比壹個西部師的編制還少。
起初日軍壹個師完全模仿德軍壹個師的編制,約18000人。但是隨著戰局的變化,做了很多改變,有的擴大了,有的縮小了,分了很多等級。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戰場的發展,日軍將師團劃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以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
(1)A級師:又稱萬馬師,下轄2個旅(每個旅下轄2個步兵旅),工、騎、炮、鈸各1個,***8個旅,加上* * * 1師2旅非戰鬥人員28200人。
(2)乙類師團:又稱包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短缺,騎兵團在甲類師團的標準上壓縮,改為旅(單兵無騎兵)。下轄2個旅(每個旅2個步兵旅)、1個工人旅、1個炮兵旅和1個鈸兵旅、7個旅、1個師2個旅的團部非戰鬥人員2.44萬人。
(3)丙類師:由混成旅擴編而成,下轄三個步兵團,壹個工兵,壹個炮兵。壹般五個團,師裏非戰鬥人員15500人左右。
(4)D師:也是由混成旅擴編而來,僅轄3個步兵團。其他兵種僅由旅或中隊組成,約11000人。因其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華北根據地。
(5)獨立混編旅:與師壹樣,是獨立的戰略單位,壹般有2-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數量比丁師少,約6000-8000人。承擔輔助戰略任務。1937之前,日本只有20個師。1-20的師是老部隊,後來大部分都成了甲級師。每個師的號都加了100,也就是101-120的師是他們的預備師。
21-100之間的分野自抗戰以來壹直在增加。有的是獨立混編旅擴編的,有的是新兵,屬於B,C或者D,沒有壹定的規律性。
(2),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師有各種編制。抗日戰爭爆發時,日軍有17個常備師團,警衛隊編號,1-20(13、15、17、18師團)依次。它以四個單位制組織,即師下轄兩個旅,旅下轄兩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營,下轄四個步兵中隊、壹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和壹個大炮兵班(兩門70毫米步兵炮)。步兵中隊下轄三個步兵班,班內有壹個機槍組(兩挺輕機槍)和壹個榴彈筒組(兩個)。該師還有壹個炮兵聯隊、壹個輜重聯隊、壹個工程聯隊、壹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和壹個機槍中隊)和其他部隊。這時候的劃分就分為兩種了。壹個是馱馬系統。炮兵聯隊下轄4個旅(36門75毫米山炮和12門75毫米野炮),步兵聯隊下轄1個翼炮中隊(4門山炮)和1個步兵炮中隊(4門步兵炮),總編制2.85萬人。壹個是馬拉系統。炮兵聯隊擁有36門野戰炮和12門120毫米榴彈炮,步兵聯隊擁有1個翼炮中隊和1個速射炮中隊(4門37毫米速射炮),總編制2.5萬人。此外,還有壹些獨立的特種部隊如下:騎兵旅(下轄兩個騎兵團、壹個炮兵團和壹個裝甲車隊)、坦克團、獨立工程團、獨立野戰炮兵團(36門120毫米榴彈炮和12門75毫米野戰炮)、獨立野戰重炮團(24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野戰重炮聯隊(16門100毫米加農炮)、獨立重炮旅(8門150毫米加農炮)、迫擊炮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整編了13或18個新的常設師團,並設立了若幹臨時師團。所謂特設師,是指由常設師預備役人員組成的部隊,其人數為常設師和統戰的人數加壹百。其編制與常設師基本相同,只是騎兵團改為騎兵旅(兩個騎兵中隊和壹個機槍班),馬拉師炮兵團由36門野炮和12門山炮組成。有28,200個裝馬專用師和24,400個拉馬專用師。同時,戰時日軍給每個師配特種部隊和補充人員,可以使壹個師指揮4萬多人。
侵華戰爭中,由於作戰消耗和四翼師團的不便,日軍還建立了三部隊師團和獨立混成旅兩種組織。三兵種師的編制為師下轄1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3個步兵團,團下轄3個步兵旅和1個步兵炮中隊(4門步兵炮)。步兵旅無炮兵班,炮兵聯隊有24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輜重、工兵等其他後勤單位也大幅縮減,人員數量為12800。獨立混編旅下轄5個步兵旅、1個炮兵旅、1個通信隊、1個工兵隊和1個輜重隊,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旅下轄3個步兵中隊和1個機槍中隊(4挺重機槍),炮兵隊下轄1個山炮中隊和2個野戰炮中隊。這兩類部隊主要用於防禦目的,同時具備小規模野戰能力。
武漢戰役後,由於戰場的擴大和戰爭的消耗,日軍把越來越多的三兵種師團和獨立混成旅投入前線。於是日軍調整編制,補充了三個單位師團的後勤力量,使總人數達到1.5-1.7萬人。獨立混編旅的步兵旅改為4個步兵中隊和1個機槍中隊,總人數6000-7000人。編制僅限於壹線部隊,駐軍部隊仍為原編制。此外,它開始將四單元劃分改為三單元劃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組織了兩個旅和兩個師。該師下轄兩個步兵旅,下轄四個步兵旅、四個步兵中隊和壹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該師沒有炮兵,只有工兵隊、輜重隊和通信隊,總人數為11980。
1944年,日軍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還沒有四個單位的師團)。師團分兩類,壹類是原永久師團,總人數21,000人,75mm山炮或野炮36門。壹個是原來的特設師和三個單位的師,總人數654.38+0.8萬。二師也是三兵種師,但沒有炮兵聯隊和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654.38+0.4萬。第三個師是兩旅師。同時,日軍有兩種組織:獨立警衛隊和獨立步兵旅。獨立步兵旅的編制與兩旅師所轄步兵旅相同,人數為5100。獨立警衛隊下轄6個步兵旅、3個步兵中隊和1個機槍中隊(4挺重機槍),不設特種部隊(這裏的特種部隊是指步兵以外的兵種),總人數4900人。
1945年,日軍對兵力進行了最後壹次調整,大致如下:1,在第三師團步兵旅增加壹個步兵炮兵中隊。2.某獨立混編旅步兵旅改為大編制,有4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1個步兵炮中隊,編制1.500。旅炮兵下轄六門野戰炮和十二門山炮,工兵和輜重部隊也得到擴充,總人數達到八千多人。3.D師是有組織的,編制大體和C師壹樣,但沒有特種部隊。其步兵旅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而步兵班只有壹挺輕機槍和壹個榴彈發射器。
以上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全部情況。(3),
從日文資料中提取的日軍師團的壹些基本信息,由於日軍在1944和1945(昭和19,20年)大量擴充番號,數量太多(最多的是355,但大量番號在161後開始跳轉)。
劃分的類型基本上是根據劃分的最終情況來計算的。
除步兵師外,還有四個戰車師、四個高射炮師和13航空兵師。
步兵師在昭和17之後,除了拉馬、包馬、機械化師之外,還編有壹些警衛師,昭和19之後的幾個島嶼防禦和海岸裝備師,以及所謂的拉運混合師。昭和20年,還編了壹批叫開始打擊師的師。
此外,日軍每個師團都有自己的代號。
比如1師是玉,2師是勇,3師是吉。
當時看來,日本侵華的最高級別應該是陸軍。
下轄若幹師(3或4),如:11軍。但日本“軍”的最高首長不叫“司令”,叫“司令”。我記得11部隊的指揮官好像是中將·阿南。
。日軍的“軍”似乎大致相當於國民黨軍隊的“兵團”,而師相當於陸軍,旅相當於師,團相當於團,旅相當於營,中隊和中隊相當於連和排,分別按以下順序排列:陸軍總司令或中將(少數將軍);分部主管-中將或少將(少於少將);少將旅團長;上尉-上校(相對於中國的“學校”軍銜,日軍對應的是“助理”
日本壹個旅約有1000人。
大隊長壹般是鐘左或者大左。
這個旅的團長是壹名少將。
中隊長是中尉或上尉。
日本在中國的排名和等級與其他國家基本相同(最初是模仿德國)。在華日軍分為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兩大集團。
期待您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