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茶具
唐代飲茶的流行促進了茶具生產的相應發展。全國許多地方的瓷業非常繁榮,形成了許多以生產茶具為主的名窯。窯相互競爭美麗和新奇。據《唐史補編》記載,河南珙縣瓷窯在燒制茶具的同時,還打造了壹尊“茶神”陸羽的瓷像。商家每買幾套茶具,都會贈送壹個瓷像來招攬生意。其他如河北任丘邢窯、浙江余姚越窯、湖南長沙窯、四川大邑窯等也生產白瓷茶具。
白瓷早在唐代就被稱為“假玉”。北宋景德鎮窯生產的瓷器薄而光滑,白中帶青,典雅悅目,飾以雕花、印花、棕點。
到了元代,景德鎮以燒制青花瓷而聞名。青花瓷茶具,美觀大方,不僅國內珍藏,還遠銷國外。到了明代,在永樂宣德青花瓷的基礎上,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彩瓷。產品造型精美,胎質細膩,色澤鮮艷,繪畫生動。它們價值連城,暢銷海外,在國際上被譽為“瓷器之國”。
江西景德鎮的白瓷最為著名,其次是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和安徽祁門。此外,傳統的“廣材”茶具也很有特色,構圖和花卉裝飾嚴謹,閃爍明亮,人物古樸典雅。此外,它就像無數根金線交織在織錦上,呈現出壹種瑰麗典雅的風格。
瓷器茶具
瓷茶具在晉代開始發展。當時,青瓷主要產於浙江,最受歡迎的茶壺被稱為“劉孜雞頭”。六朝以後,很多瓷器茶具都有蓮花紋。唐代的茶壺也叫“茶註”,壺嘴叫“流子”,形式簡短,取代了金代的雞頭流子。相傳唐代崔寧的女兒發明了茶碗的茶托。她做了壹圈蠟來固定茶碗在盤子裏的位置。後來演變成瓷碟,也就是後來常見的茶碟。現代稱之為“茶船”。事實上,早在李周,用來盛放杯子和瓶子的盤子就被稱為“船”,這表明“船船”的名稱自古就有。
到了宋代,茶杯流行,杯架的使用也更加普遍。茶杯又稱小盅,其實就是壹個小茶碗,有利於開發和保持茶葉的香氣和滋味,符合科學道理。茶杯過大,不僅會分散香味,還會註入大量開水,攜帶大量熱量,容易將茶葉煮熟,使茶湯失去清新爽口的味道。由於宋代瓷窯的競爭和技術的提高,茶具的品種增多,種類繁多,造型各異,色澤淡雅,風格各異。16世紀浙江龍泉縣葛窯生產的瓷茶具首次出口歐洲市場,立即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唐代顧況《茶賦》曰:“蜀鐵如金鼎,泥如玉瓶”;皮日休《茶甌》詩說“興可與超人皆可制瓷,圓如月魂,輕如雲魄”;韓沃《橫塘詩話》說“歐洲犀牛之香,以茶為香”。這些詩都贊美玉質越窯瓷茶具之美。到了宋代,五大名窯之壹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頂峰,生產各種青瓷,包括茶壺、茶碗、茶杯、茶盤等。甌江畔前所未有的輝煌,無數窯場,煙花相向,運輸船穿梭往來。
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盛行鬥茶之風。鬥茶人根據經驗,認為建安窯生產的黑瓷茶杯最適合鬥茶,所以出名。宋麗和蔡襄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建安的制作者是黑色的,有兔毛紋,毛坯略粗。它們的烙印(原字左邊是“火”,右上是三個字“力”,右下是“月”)很久了,這是最重要的。外地出去的,不管是瘦的還是紫的,都不如他們。是藍白相間的,不用妳爭。“這種黑瓷兔毛茶燈,風格獨特,古樸典雅,磁性重,保溫性好,為鬥茶專家所珍愛。其他瓷窯也爭相仿制。比如四川省博物館有壹個黑瓷兔毛茶燈,是四川廣元窯燒制的。其器形、瓷器、釉色、兔毛紋與瓷器幾乎相同。
浙江省余姚和德清也生產出黑釉瓷器茶具,這些茶具色澤黝黑,色澤鮮艷,美觀實用。最流行的是雞頭壺,也就是茶壺嘴是雞頭的。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裏還有壹把,名為“天脊壺”,視為珍寶。
總之,中國的瓷茶具種類繁多,產地遍布全國,重要的有幾十種。在這裏,我們將重點介紹幾個地方。
瓷都景德鎮建立於北宋景德鎮元年(公元1004)。真宗奉趙恒之命,在浮梁縣昌南鎮建立禦窯,並將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此時的景德鎮窯生產的瓷器,薄而光滑,白中帶青,淡雅悅目,已繪有五彩釉和各種色彩。當時彭其子的《送許田園詩》曾評價:“浮梁巧燒瓷,色勝瓊九。”
到了元代,景德鎮以燒制青花瓷而聞名。青花瓷茶具,典雅溫潤,不僅國內珍藏,還遠銷國外。
在明代,景德鎮已經成為全國制瓷中心。景德鎮在生產青花瓷的基礎上,又相繼創造了各種彩瓷。產品造型小巧,胎質細膩,色澤鮮艷,繪畫傳神,被視為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牌坊。明代劉東、俞懿正所著《帝都風光略》,有“壹對杯值十萬”之說。
清代各地制瓷名家雲集景德鎮,制瓷技術有諸多創新。到雍正時,琺瑯彩瓷茶具潔白、透明、薄如蛋殼,已達到純釉、無胎骨的完美程度。這種瓷器對著光,從背面可以看到胎紋上的彩繪圖案,就像“透過輕雲看明月”和“透過輕霧看青山”壹樣,巧奪天工的制作令人驚嘆。
景德鎮歷來重視瓷器釉面的顏色,這裏的彩釉瓷器很早就非常有名了。中國的瓷器用彩釉裝飾,這種裝飾起源於商代的陶器。東漢出現了藍釉瓷器,唐代創造了黃、紫、綠三種顏色,稱為唐三彩。宋代有影藍、粉藍、紅、紫郡、黑釉。據史料記載,宋元時期景德鎮有瓷窯300余座,彩釉瓷占很大比重。明清時期,景德鎮彩釉取眾窯之長,承前啟後,成就斐然,創造了洪軍、季紅、郎窯紅等名貴彩釉。洪鈞是中國最早的銅紅釉品種。它是在宋代河南周俊蔚縣燒制的。自明代以來,景德鎮生產了大量的洪鈞瓷器。明朝永宣年間,景德鎮制瓷工人繼洪軍之後創造了紅色祭祀。祭紅嫵媚而不艷,紅中帶紫,顏色深沈而穩定。古代皇室用這種紅釉瓷器作為祭祀器皿,故名“紅祭”。因為燒制難度極大,成品率很低,所以價格極高。古人在制作紅瓷時,珊瑚、瑪瑙、玉石、珍珠、黃金等珍貴的原料都被幸免。郎窯紅,也被稱為寶石紅,顏色鮮艷,非常受歡迎。現在景德鎮恢復和創造了洪軍、郎窯紅、竇青、文清等70多種琉璃,趕上或超過了歷史最好水平,還增加了焰紅、大銅綠、丁香紫等多種琉璃。這些釉料不僅用於裝飾工藝陳設瓷器,還用於裝飾茶具等日用瓷器。使瓷器“白如五,薄如紙,明如鏡,響如竭”的特點更加發揚光大。
福建德化瓷器宋代福建燒制瓷器,包括建甌、建陽、邵武、秦寧和閩北建寧等地。茶具多用於鬥茶,形式極不壹致。宋末元初,泉州德化建瓷窯,所產瓷器潔白可愛(福建同治)。唐宋時期,景德鎮白瓷茶具和龍泉瓷茶具都是從泉州出口的,對福建泉州瓷器的燒制影響很大。德化瓷可能是從江西、浙江瓷窯流傳過來的。
根據福建考古隊對德化曲鬥宮窯址的發掘,德化瓷器種類繁多,有碗、盤、壺、罐、洗、杯等。造型優雅,黃灰色,色調宜人,色彩豐富。德化永春制造的瓷器已成為泉州的主要出口商品。據考證,德化瓷器有高足杯叔叔、軍事統帥、手持的壺和花瓶等。在印度尼西亞的裏木和印度都有發現。
湖南醴陵瓷器湖南瓷器的特點是瓷質潔白,色澤古雅,聲如玉,精致美觀。醴陵的釉下彩瓷器是聞名中外的傳統產品。榮獲1915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第壹枚金獎。如今,醴陵李群瓷廠繼承和發揚這裏獨特的生產工藝,生產釉下彩茶具等。,其畫潔白如玉,晶瑩潤澤,層次分明,立體感強。這種餐具茶具裝飾典雅,造型新穎,配套齊全,實用美觀。十多年來,這些餐具和茶具壹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宴會廳使用,受到海內外賓客的贊賞,被譽為陶瓷藝術之國的明珠。1979醴陵釉下彩茶具、景德鎮青花瓷分別被評為國家優質產品,獲得金獎。
龍泉青瓷浙江龍泉青瓷以造型古樸健康,釉色翠綠而聞名。是瓷中璀璨的明珠,被譽為“瓷中之花”。龍泉青瓷產於浙江西南部的龍泉縣,這裏樹木蔥郁,溪流縱橫交錯,是中國歷史上瓷器的重要產地之壹。南宋時,龍泉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窯業中心。其精品不僅成為當代珍品,也是當時帝國王朝交換的主要物品,尤其是和這對制瓷兄弟的“哥窯”和“地窯”。隨著越窯的發展,在學習官窯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產品質量突飛猛進,釉色和釉形都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因此,哥窯被列為五大名窯之壹,地窯也被稱為名窯之巨。
哥窯瓷器,胎薄而堅,釉色飽滿,色澤恬靜,有粉、翠、灰、蟹殼藍,其中以粉最為珍貴。釉上有花紋,形狀各異,大小交替。它們被稱為“武文紋”,眼睛細的被稱為“魚子紋”,類似冰裂縫的被稱為“白色垃圾片”,還有“蟹爪紋”、“鰻血紋”、“牛毛紋”。這本來是釉料原料收縮系數不同造成的缺陷,但人們喜歡它自然美觀,卻成了壹種風格獨特的特殊美。它的另壹個特點是腳露在外面,骨如鐵,口釉呈紫色,故稱“紫口鐵腳”。
兄弟窯瓷器,造型美觀,胎骨厚,釉色青綠,光滑純凈,有梅青、粉青、豆青、蟹殼青。其中以粉綠色和梅子綠色最好。潤粉如美玉,晶梅如玉。青瓷藝術家壹直追求“釉色如玉”,兄弟窯的產品就達到了這樣的藝術境界,其釉色之美至今舉世無雙。器物邊緣部分略露白點,稱為“棱紋”,底部呈猩紅色,稱為“朱砂底”。有的不加任何裝飾,給人以清新活潑的感覺,有的則裝飾巧妙,如壹只老虎、壹條龍或兩只鳳鳥俯瞰瓶身,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有的把碗的邊緣做成荷葉形狀,中間有壹只烏龜,或者在水洗中雕刻雙魚,別具壹格。
自宋代以來,龍泉青瓷不僅是中國的暢銷產品,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贏得了國內外人民的廣泛歡迎。16世紀後期,龍泉青瓷傳入法國。法國人對它青翠的釉色驚嘆不已,不願用俗名稱呼它。當時,著名的戲劇《牧羊姑娘》風靡巴黎。搞笑的巴黎人認為只有劇中主角的藍袍才能與龍泉青瓷相媲美,於是將龍泉青瓷稱為“希拉通”。到目前為止,法國人民。目前,龍泉青瓷被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珍藏。僅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就有65,438+0,000多件,日本東京也有專門的建築,只在高級外賓到來或櫻花季開放供人觀賞。如果博物館舉辦沒有龍泉青瓷的陶瓷展,肯定會被認為不符合著名博物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