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年,西班牙王室在利馬設總督府,建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當時秘魯商業發達,商人操縱著大部分南美的進出口貿易,西班牙人從南美掠奪的貴重金屬及其他物資均從秘魯運出。殖民者在秘魯大肆侵占土地,強制推行“米塔制”,迫使印第安人到礦場從事奴役性勞動,致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印第安人舉行過多次起義,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535年的曼科起義、1742年的胡安·桑托斯起義和1780 1781年的圖帕克·阿馬魯起義。
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建立秘魯***和國。
1951年-1966年之間發行了幾版紙幣,面值分別是5、10、100、500索爾,圖案都是壹樣的,版別不壹樣,顏色不壹樣。
10索爾(1966年版)
正面:手持矛和盾牌的自由女神坐像
背面:國徽、面額、紋飾印刷:ABNC
1968年,發行了新壹版紙幣,面值分別是5、10、50、100、200、500、1000索爾。1969-1977年之間不斷再版,下面就介紹壹下這套錢幣中的幾個低面值紙幣,高面值紙幣市面很難見到了。
5索爾
正面:印加帝國第九代國王帕查庫蒂克 Pachacutec 1438-1471。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馬丘比丘城。左面圖案是印加王朝出土的日用陶器。中間是國徽圖案。
背面:印加文化遺址——沙克沙華孟要塞 (Sacsahuaman),是當時的印加帝國建造的壹些巨大的紀念碑,在庫斯科附近的SACSAHUAMAN要塞,用巨大的尺寸極為精確的多邊形石塊拼接在壹起構成建築。
印加文明,11-16世紀土著人印第安人創建的王朝,帝國頂峰時期的版圖曾經涵蓋了整個南美洲西部。包括現在的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波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是美洲三大文明之壹。源於印加文明的土豆和玉米,仍為現代人受益。古首都是庫斯科(Cusco),被譽為印加文明的搖籃。
國徽簡介
秘魯國徽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壹只南美駱馬,為該國國獸,代表國家的動物資源,也是秘魯民族的象征之壹;右上方是壹棵金雞納樹,代表該國的植物資源;下半部為壹只象征豐饒的羊角,代表該國的自然資源和礦藏。盾徽上端為壹個綠枝葉環;兩側各有兩面秘魯國旗。
10索爾
正面圖案為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西班牙語: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1539年4月12日-1616年4月23日)麥士蒂索人,作家,擁有西班牙人與印加人的血統。西班牙“新體詩”的第壹位偉大詩人。門多薩和古斯曼家族的後裔。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 1503 年出生於托萊多,受過貴族教育,通曉希臘語、拉丁語、意大利語和法語。1520年擔任查理五世的宮廷侍衛。1523年被封為聖地亞哥騎士。參加過遠征意大利、奧地利、突尼斯等地的戰爭。1530年隨女王去法國,遊歷巴黎等地。後因婚姻問題違背朝廷意誌而失寵,被放逐到歐洲壹個島上。
背面圖案是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之壹。位於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上,被稱為“高原明珠”。面積有8,330平方公裏,湖海拔3,812米,水深平均100米,最深處可達256米。其中2/5在秘魯境內。湖為群山環抱,景色秀麗,湖岸蜿蜒曲折,形成許多半島和港灣。秘魯境內有45條河流註入此湖,僅有東南角的德薩瓜德羅河為湖的出口。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發源地之壹。印第安人稱為聖湖。阿依馬拉族認為,他們世代崇拜的創造太陽和天空星辰的神祗也來自湖底。在湖中及沿岸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從遠古起,印第安人用香蒲編成小舟或筏子,下湖捕魚。湖中還有幾十個印第安人烏羅族居住的“漂浮島”,它們是用香蒲在湖面堆集而成的人工島,島上的居民都以捕魚為生。湖岸的印第安人從遠古起使用鳥糞肥種植玉米、土豆等農作物。他們在雕刻、建築、冶金、制陶方面都達到很高水平。
50索爾
正面:秘魯印第安革命家圖帕克·阿馬魯二世 Tupac Amaru II 1740-1781。出生於秘魯廷塔省蘇裏馬納村壹個印第安人家庭,父親是家鄉附近3個村的酋長。父親死後,他的哥哥克萊門特繼任了酋長的職位。圖帕克·阿馬魯二世是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是秘魯印第安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起義的領袖者。早期對西班牙殖民者抱有幻想,後來受美國獨立運動影響,領導印第安人起來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從者眾多,後來因叛徒告密,被捕,被西班牙殖民者四馬分屍。兩個世紀以來,圖帕克·阿馬魯二世的名字和業績在秘魯以至拉丁美洲印第安人民中間世代傳頌,婦孺皆知。他所發動的1780年11月4日大起義嚴重動搖了西班牙在秘魯的殖民統治,揭開了拉美獨立戰的序幕。
左面圖案是兩個工人在手工鍛造鋼鐵工具。
背面:秘魯的壹個 歷史 文化小鎮 Tinta 的壹處教堂景觀。
1976-1987年間,為了應對國內的通過膨脹,又發行了新版大面值紙幣,分別是1000、5000、10000、50000、100000索爾。
1986年,進行了幣值改革,廢除了貨幣單位索爾(Soles de oro),換成了蒂爾(Intis),1蒂爾 100索爾,發行了新的貨幣,面值分別是10、50、100、500、1000、5000、5000、10000、50000、100000蒂爾。
10蒂爾
正面是秘魯作家裏卡多.帕爾馬,裏卡多·帕爾馬Ricardo Palma(1833—1919) 秘魯浪漫主義作家、學者。壹生在動蕩年代中度過,未受到系統正規教育。先後當過法庭書記員、會計、圖書館員等。1860年因參加政治鬥爭流亡到智利。1863年回到利馬,參加反對西班牙的革命運動。。1868年在巴爾塔政府中任職。1872年辭去政府工作,專心著作。1884年受命重建被智利軍隊摧毀的國家圖書館,任國立圖書館館長,直到1912年退休。以50年時間寫成了7卷集巨著《秘魯傳說》。
背面是秘魯農業耕種、收割的畫面。
50蒂爾
正面圖案為是尼古拉斯·皮耶羅拉 Nicolas de Pierola (1839-1913),1883-1885任秘魯總統,曾參加過1879年的南美太平洋戰爭。
背面是油田生產場景。
100蒂爾
正面圖案為拉蒙·卡斯蒂利亞(Ramón Castilla,1797年8月31日 - 1867年5月25日),全名拉蒙·卡斯蒂利亞·馬克薩多(Ramón Castilla y Marquesado)。秘魯軍人,國務活動家,出任過四屆秘魯總統。他是秘魯 歷史 上最著名的軍事領袖和民族解放者,指揮軍隊使得秘魯成為壹個獨立的國家。他在多明戈·涅托死後短期出任總統(1844年),後在1845年至1851年、1855年至1862年兩次出任總統,1863年再次短期出任總統。
背面是秘魯紡織廠女工工作的場景。
500蒂爾
秘魯印第安革命家圖帕克·阿馬魯二世 Tupac Amaru II 1740-1781。叛徒告密,起義失敗後,被西班牙統治者四馬分屍。
背面是秘魯最高山峰瓦斯卡蘭山,是秘魯中西部安第斯山脈山峰,海拔6768米,山頂終年積雪。這裏登山運動和 旅遊 業發達。畫面中是登山運動員在登山。秘魯的地形是安第斯山脈縱觀南北,山體占全國面值三分之壹,全境從西向東分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是狹長的幹旱地帶,是熱帶沙漠區,氣候幹燥溫和,有斷續分布的平原,灌溉農業發達,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區主要是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4300米,亞馬遜河發源地。東部是亞馬遜的熱帶雨林,屬於亞馬遜的上遊流域,是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終年高溫多雨森林遍地,地廣人稀,是秘魯新開發的石油產區。
1000蒂爾
正面人物為M. Caceres(他在秘魯 歷史 上是個重要人物,壹支反政府武裝就以他名字命名)
背面圖案為秘魯Chan-chan遺址及發掘出的文物。
昌昌古城是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中奇穆王國的都城,位於秘魯北部從11世紀起存在了約500年,1470被印加帝國征服後衰落。昌昌古城是美洲最大的泥土建築群。最具特色的是其 歷史 建築及建築上的裝飾浮雕圖案。這些或連續出現的符號化圖案多取材於自然界或當地的動物,造型簡約,卻頗為形象非常獨特。城墻和房屋用粘土、砂礫和貝殼粉末建成,極為牢固。城內許多房屋的墻壁上都裝飾有壁畫,題材多取自於生活中常見的樹木、鳥獸、蟲魚等。很多墻上還飾有以捕魚為內容的浮雕。
奇穆文化約存在於11 15世紀間,分布在秘魯北部廣大地區,農業生產發達,有大規模的灌溉網。昌昌古城是美洲最大的泥土建築,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古城遺址。“昌昌”在奇穆語中代表“太陽”的意思。
16世紀西班牙殖民統治者侵占了這裏,大肆掠奪並對該城進行了破壞,昔日繁華的昌昌古城,變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壹片荒漠、殘垣斷壁。
5000蒂爾
正面圖案為近代民族英雄弗朗西斯科博洛涅西(Francisco Bolognesi)上校。1816年生於利馬,本在阿雷基帕市的聖傑羅姆大學神學院做研究,後來加入了秘魯軍隊,在太平洋戰爭中,為保衛秘魯國犧牲在智利的阿裏卡(Arica)戰役上。在利馬廣場中央有1925年為他立碑鑄像。利馬在1928年也專門修建了壹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洛涅西廣場(Plaza Bolognesi)。
背面是礦工在地下礦洞裏挖礦。
5000蒂爾
正面圖案為秘魯海軍上將Miguel Grau,他在太平洋戰爭中以壹己之力跟智利海軍耗了大半年,最後犧牲在智利,是秘魯人民心目中最偉大的民族英雄,2000年他被評為“El peruano del milenio(壹千年來最偉大的秘魯人)”
背面圖案是三個漁民在漁船上整理漁網,為捕魚做準備。
10000蒂爾
正面:秘魯詩人塞薩爾·巴列霍 Cesar Vallejo (1892~1938),秘魯現代詩人,生於安第斯山區,父母皆有印第安人血統。壹生貧困,且思想激進。他是秘魯最重要的詩人,也是拉美現代詩最偉大的先驅之壹。他的詩既狂野原始,又溫柔美麗;既真摯可觸摸,又具有濃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而在多年之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巴列霍是比聶魯達更偉大的西班牙語詩人。
背面:巴列霍的出生地——秘魯北部山區的聖地亞哥·德·丘科Santiago de Chuco街景。
50000蒂爾
正面圖案為維克托·勞爾·阿亞·德拉托雷Víctor Raúl Haya de la Torre (1895-1979),秘魯政治領袖,曾任秘魯總統。出生於秘魯北部城市特魯希略。1913年考入特魯希略國立大學,學習文學。在大學時期結識了秘魯詩人塞薩爾·巴列霍(César Vallejo)。後就讀於利馬的聖馬科斯國立大學。思想進步,對當下時事多有不滿,致力於改革,並成立了Universidades Populares Gonzalez Prada組織,為之後組建人民黨奠定了基礎。1923年,他因對政府提出不當的言論,被奧古斯托·萊基亞·薩爾塞多政府流放,1924年5月7日在墨西哥城組建了秘魯人民黨。1931年,他回到秘魯競選總統。同年遭到15個月的判刑,他的政黨被強行解散。1945年,他推舉布斯塔曼特·伊·裏韋羅為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獲勝。然而在1948年10月部分黨員在卡亞俄策動海軍起義失敗,人民黨再次遭到解散,重新轉入地下。同年11月,曼努埃爾·阿圖羅·奧德裏亞·阿莫雷蒂政變後,他前往利馬的哥倫比亞大使館尋求庇護,之後流亡哥倫比亞,直到1954年回國。他的政黨於1956年才恢復合法地位。1962年他宣布競選總統,獲得了微弱的勝利。但是軍政府重新在1963年舉行選舉,他在競選中落敗。1979年在他臨終前,參加了制憲會議,簽署了秘魯新憲法。
背面是議會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