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屈平
別名: 屈原
國籍: 楚
出生地: 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
出生日期: 公元前340年正月寅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
職業: 官員,詩人
主要成就: 促成楚齊聯盟
創立“楚辭”文體
代表作品: 《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官職: 左徒,三閭大夫
紀念日: 端午節
屈原-主要作品
九章 惜誦 ? 涉江 ? 哀郢 ? 抽思 ? 懷沙 ? 思美人 ? 惜往日 ? 橘頌 ? 悲回風
九歌 東皇太壹 ? 雲中君 ? 湘君 ? 湘夫人 ? 大司命 ? 少司命 ? 東君 ? 河伯 ? 山鬼 ? 國殤 ? 禮魂
其他 離騷 ? 天問 ? 遠遊 ? 蔔居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壹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誌.。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約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到三十年(公元前339年)之間。照甲子推算,那年應該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歷法的老話是“人生於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為歲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於“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離騷》中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從母體降生了。說明這壹年是寅年;孟是始,碩是正月,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說明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則說明這壹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可是個好日子(據鄒漢勛、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歷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壹日。清代陳玚用周歷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壹般定為公元前340年。
經歷
屈原的事跡,主要見載於司馬遷的《史記》。根據《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於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於是年正月十四誕生於丹 屈原畫像
陽,即今湖北秭歸,壹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壹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壹切政策、文告,皆出於其手。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壹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壹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壹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茍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壹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壹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壹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壹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沈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這壹天很近的壹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壹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編輯本段遭受流放
流放背景
戰國時代,稱雄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像
[1]屈原立誌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名士蘇秦提出合縱,即聯合六國壹同抗秦,屈原積極參與此事,與蘇秦壹起促成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並使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因此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壹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裏。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疏遠,因為齊楚連盟,秦國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秦王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準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麽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壹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壹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後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壹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後肯出力,真 要大王願意,秦王已經準備了商於地方的六百裏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壹兵壹卒,白得六百裏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壹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裏土地抵不上妳壹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他嘆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妳又要受難啦……”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壹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壹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己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愛國主義浪漫主義楚辭體
編輯本段作品
***有25篇,篇目為:九歌、招魂、天問、離騷、九章、蔔居。漁父為司馬遷所記.同時,屈原又開創了我國的浪漫主義詩詞。他的大多數作品收錄在西漢劉向編輯的《楚辭》中。
傅抱石《屈原》1000萬落槌 傅抱石先後至少創作了七幀《屈原像》,顯示他對屈原的敬重。南京博物院藏有兩幀作於40年代的《屈原像》;傅家也曾藏有壹幀1953所作的《屈原行吟圖》;50年代的另壹作品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3件為私人收藏,其中壹件曾為新加坡收藏家潘受所擁有,另壹件《屈原像》是創作於1947年的扇面,最後壹幀是創作於1953年的橫披《屈子行吟圖》。[3]
編輯本段成就
《愛國詩人屈原》王建峰 繪制
文學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壹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註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蔔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幹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壹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遊》《蔔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壹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壹組,《九歌》壹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註現實的詩人,作品裏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 屈原蔔居圖(局部)
[4]、誌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麽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遊觀,壹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艷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制。《離騷》壹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壹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壹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曲、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壹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魯迅《漢文學史綱要》)。[5] 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為其編劇《雷電頌》,以紀念其事跡。 且通常《離騷》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成為“文學”的代名詞。
現代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他。 當時中華人民***和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編輯本段《史記·屈原列傳》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 屈原半身畫像
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壹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誌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誌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誌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去:離開。)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裏。”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裏,不聞六百裏。”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丐,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壹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反:通,返;意:返回),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屈原圖片集(14張)。 其後,諸侯***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壹悟,俗之壹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壹篇之中,三致誌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音披,散發於身後裝)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塵埃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沈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誌。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譯文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習外交應對辭令。對內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裏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奪走它,屈原不肯給,他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壹項法令發出,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懷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
編輯本段評價
前人評價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壹位深受廣泛推崇的偉大作家。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屈原無端受到讒邪小人的中傷和昏庸的楚懷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過程中,又目睹了楚國的危難和“民生之多艱”,因而,帶著滿腔的憤懣投汨羅江自殺。 《荀子.不茍篇第三》: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故懷負石而投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 註釋 1.茍,茍且,輕易。 2.難,危難、禍難。 3.說,音稅,遊說。 4.察,明察,苛察,精明。 5.名,名聲。 6.申徒狄,或作申屠狄,殷時人,恨道之不行,發憤負石,自沈於河。 7.禮義之中。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不必枯槁、赴淵也。揚雄(字子雲)作《反離騷》,非屈原曰:君子遭時則大行,不遇則龍蛇,何必沈身?(《周易.系辭下》雲:尺蠖之屈,以求信(音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劉向所編的《楚辭》中收入的《九辯》,王逸認為是屈原弟子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之作。他還認為,宋玉憐屈原“忠而斥棄,愁滿山澤,魂魄放失,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宋玉甚至幻想懷王看到《招魂》之後,會覺悟起來召回屈原。請看這個宋玉豈不是古今少見的尊師典範?真不理解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話劇《屈原》劇本中把宋玉醜化為屈原的叛徒。至於《蔔居》和《漁父》,我認為也是屈原的後學悼念屈原之作。 漢武帝是漢代第壹個熱愛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賦達82篇之多的淮南王 劉安,則是對《離騷》作了很高評價的第壹位文學理論家。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了屈 屈原半身像
[6]原“浮遊塵埃之外”的人格風範,可“與日月爭光”。其後,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進壹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並論。他盛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誌潔,其行廉……”,是屈原偉大完滿人格的寫照。可見,司馬遷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後漢的歷史學家班固卻不盡以司馬遷對屈原之評贊為然。他對屈原及《離騷》的思想傾向是有褒有貶的,甚至是以貶為主的。班固批評時,有意避開了司馬遷,而徑直把矛頭指向劉安。他指出,稱屈原和《離騷》可“與日月爭光”雲雲,“斯論似過其真”。班固的人生觀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為屈原應像《詩·大雅》所謂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為貴矣!”他批評屈原不應“露才揚己,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沈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傳說融入作品中,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正,經義所在。但班固也並不否認屈原的作品“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因此,他對屈原的評價是:“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 後漢的王逸則不滿於班固這樣的庸俗之見。他盛贊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至於梁代的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壹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於《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典的四事。 宋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後整理、註釋《楚辭》的又壹著名學者。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註》壹書。洪氏對北齊顏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之說,甚為不滿。他從儒家倫理觀念出發駁之雲:“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而孔子是提倡士“見危授命”的。因此,洪氏為屈原的自沈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麽,屈原又為什麽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於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朱熹是我國哲學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對《詩經》和《楚辭》的研究均有重要貢獻。他為《楚辭》作的《集註》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朱熹是壹個有民族氣節的政治家,他註《離騷》中“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雲,此乃是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於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如此體會屈原眷戀楚國的思想情感,可謂深入了壹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