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老式理發推子的收藏價值

老式理發推子的收藏價值

半個世紀以來,風風雨雨,雷鋒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從未遠離我們。

雷鋒的壹生永遠延續在千千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心中。雷鋒的故事總是由許多普通人來寫。

雷鋒是不朽的。他就在我們中間,就在我們身邊,或者說,是妳和我。

50年前,壹名22歲的年輕士兵在壹次事故中倒下。從那壹刻起,他成為了當代中國不朽的傳奇。

半個世紀過去了,他的事跡、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深深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民。

在中國人民的眼裏,雷鋒,壹個偉大的戰士,是良好品格和行為的化身。他代表了壹種能穿透歲月風霜,直達人心的溫暖。在不同的時代,他也是人們用來衡量和判斷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每次致敬和懷念雷鋒,都希望人們有壹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系。

在他的感召下,無數後繼者以雷鋒為榜樣,用自己的行動傳遞愛與善意,壹點壹滴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環境,塑造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價值觀。

當雷鋒離開我們50年後,我們在北京的每個角落,重溫這個溫暖的名字,探訪身邊的雷鋒。

整棟樓大部分家的備用鑰匙都存放在她家。

走進大興區清源西裏小區2號樓郎淑華阿姨家,最顯眼的就是墻上的溜鑰匙。

“這是501房間任的,這是三樓那對年輕夫婦的……”雖然鑰匙顏色大小不壹樣,但是郎阿姨記得門是清楚的。

這是社區居民公開的秘密:把備用鑰匙留在郎阿姨家。很多時候整棟樓壹半以上的住戶都在她家存了備用鑰匙,不會擔心忘帶鑰匙進不了家門。

郎阿姨今年70歲了。早年住西城,後來搬到大興。

以前住平房的郎阿姨,剛搬進樓房的時候真的不適應。來自四面八方的7000多戶拆遷戶住在44棟居民樓裏。門壹關,誰也不認識誰。

“我住平房的時候,和大家都很親近。能不能讓樓裏的鄰居也壹樣近?”熱心的郎大媽主動申請當樓長,挨家挨戶查電表,送報紙。誰有大事小事,她總是在第壹時間伸出援手。

漸漸地,郎阿姨成了鄰裏間最信任的人。誰家暖氣漏水,誰家樓裏吵架,誰就去敲她家。

八九年前,有壹天,樓上的小兩口回家發現忘帶鑰匙了。這讓他們很著急,最後找了個鎖匠來開門。進了家門,小兩口就開始琢磨:萬壹再忘了,就得這樣了。誰能受得了?把備用鑰匙放在門墊下面?不安全。留給親戚?太遠了。

“郎阿姨!”眼前壹亮。

第二天,小兩口去配了壹套房門鑰匙,找到了郎阿姨。“阿姨,我們信任妳,把妳留在這裏。以後有什麽事,我來找妳要。”

這句話立刻在街上鄰裏間傳開了。“這是個好主意!”草裙舞,每個人都像趕集壹樣配著送鑰匙。郎阿姨家突然變成了鑰匙金庫,這棟樓的住戶幾乎所有的備用鑰匙都存放在她家。還有其他建築,有時幾十棟。

壹天,壹對年輕夫婦給郎阿姨打電話:“阿姨,我們忘帶鑰匙了。下班後我們去妳家拿。”郎阿姨滿口答應,開始等待。

已經是晚上了,沒有人來。夜深了,也沒人來。天亮了,但是沒有人來。第二天壹問,原來是下班太晚了,沒膽子過來。郎阿姨沒有告訴小兩口,那天壹夜沒合眼,就壹直等著。

這麽多鑰匙,這麽多家庭,萬壹出事不怕擔責任?看著墻上的壹串鑰匙,記者忍不住問這位阿姨。

“當時沒想那麽多。人們給我的是對我們的信任。無論如何,我們必須保留這些鑰匙,保持這種信任。”郎大媽的回答還是挺憨厚的。

在鄰居眼裏,郎大媽就是壹個雷鋒,在她有困難的時候會想到她,可以信任她。

家住西城區天橋街道路暢街社區的李和郎大媽壹樣熱心。四年來,他壹直自願幫助生病無人照顧的董關雲夫婦買菜做飯。

董關允夫婦住3單元,李壹家住隔壁4單元。董關允壹直身體不好,沒有正式工作,吃低保;我愛人智障,什麽都不會...老李看到了董的難處,他越來越頻繁地進入董冠雲的生活。連買菜做飯都是四年。

每天快到吃飯時間的時候,不需要打招呼,也不需要打招呼。老李挽起胳膊徑直走進董的廚房,像壹家人壹樣。晚飯後,我和妳壹起散步...像個全能保姆。

“幫助別人也是在自己有困難的時候幫助自己。”說這話的是密雲縣北莊鎮朱家灣村的養雞專業戶馮寶琴。基於這種信念,她經常把精心養了七八個月,馬上就能下蛋的小雞送人。

馮寶琴送小雞看誰家有困難:低保戶汪明荃,雙側股骨頭壞死,不能幹重活;年過六旬的宋秀芳,家裏除了幾棵果樹,沒有什麽錢...

6年時間,馮寶琴免費贈送了5、6萬只雞,價值10多萬元。不僅送小雞,還要照顧技術指導,飼料配給,售後...有100戶因為馮寶琴送來的小雞,逐漸發展成為柴雞養殖專業戶。

“沒什麽,就算妳把這個詞帶給所有人!”馮寶琴說。

和雷鋒壹樣,郎淑華、李、馮寶琴也沒做過什麽驚天動地的事。他們只是在身邊的人需要的時候盡力幫助他們。但正是這些善良的人們,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幫助了我們,讓我們的心溫暖,讓世界可親。

21年當誌願者的時候,他不僅學會了修電器,還學會了修理發和修自行車。他還是壹名優秀的木匠、瓦工、裝配工和水管工。

2004年,馬光明從西城區金融街二龍路社區搬到楊橋。老婆松了壹口氣:老人這次該“退休”了吧?

沒想到,馬光明自己拿了月票,壹天坐兩次車,路上花了兩個小時,又回到二龍路“上班”。

妳上什麽課?誌願者。

馬光明已經80歲了,做誌願者已經21年了。1991年,當了30多年電工的他退休了,開始給鄰居修電器。他家成了免費維修部,送的都是半導體之類的小家電。

馬光明回家挑選別人不要的舊開關和掉在路邊的螺帽。愛幹凈的老婆不高興了:“整個房子就是個雜貨鋪。”

“我找的大部分家電都是過時貨,找不到維修的地方。但是又舍不得扔,只好試著幫人修了吧?人不富,就得想辦法攢錢。”

馬光明以自願修理東西而聞名,漸漸地,電風扇、冰箱等大件物品也開始被送回家。馬光明覺得自己的手藝跟不上了,就跑到社會上報了個技術班。

“班上全是年輕人。人們試圖學習壹門賺錢的手藝。我是個老人了,但學習成績並不比他們差。我有壹張獨特的臉!”回憶起開始的時候,馬光明像個孩子壹樣高興地捂住了嘴。

21年誌願後,馬光明不僅學會了修電器,還學會了修理發和修自行車。他還是壹名優秀的木匠、瓦工、裝配工和水管工。

2006年,媒體報道了馬光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二龍路上有壹位老誌願者。馬大爺“生氣”了。用居委會主任的話說,“有壹半的電話是給他打的,朝陽的,石景山的,天津的,河北的,全國各地的。他比我們的正式員工更忙。”

找的人多了,工作也多了,居委會給他留了壹間房。小房間的大部分被桌子和文件櫃占據,剩下的堆滿了破爛的舊電器:雙卡錄音機、電飯煲、洗衣機、電視機、VCD、淋浴熱水器、電磁爐、飲水機...記者走進馬光明的“工作室”時,他正坐在窗前的辦公桌前拆壹個老式電飯鍋,鼻子上架著老花鏡,手裏拿著放大鏡,來回移動尋找焦點。

“我老了,”馬光明說。“去年有壹段時間臥病在床,手有點抖,所以修東西的速度比較慢。大家都很體諒我,也沒有人挑我的毛病。沒什麽好說的。我愛修修補補,也不能幫妳修東西。”

二十年來,風雨無阻,這是因為馬光明重視他強加給自己的責任。

有壹天,他老婆讓居委會幫他請兩天假。居委會幹部意識到馬大爺可能生病了,當天下午就趕去看望他。壹進門,只見馬光明半躺半坐在床上,腰間穿著壹件寬大厚實的馬甲,身後放著壹個高高的枕頭堆,面前放著壹張小桌子,螺絲刀、電度表等工具均勻地攤放著。壹個修了壹半的電熨鬥,燒得滾燙,冒著煙。當場就有人紅了眼睛...

在大家眼裏,馬光明也是雷鋒,這麽大年紀還堅持做好事,壹天都不肯松手。

劉玉振是北京第二打火機廠的退休工人,他在天安門廣場收垃圾已經18年了。

早上7點,劉阿姨壹手拿著壹個長長的木夾子,壹手拿著壹個塑料袋,繞著天安門廣場走了壹圈。她不時地從花壇和地上的裂縫裏翻出各種垃圾:煙頭、果皮和紙巾...從1994到現在,不管天冷天熱,不管刮風下雨,她每天早上都會去天安門廣場義務收垃圾。

18年前,劉阿姨經常帶著她的孫子去天安門玩,因為她在照看她的女兒。地上的垃圾讓她感到不舒服。“天安門是我們的臉面和幹凈。”

那些年,當她在天安門廣場散步時,她從來沒有忘記隨身帶壹個垃圾袋,無論走到哪裏都要撿起來。當小孫子和孫女沒有人照顧時,劉阿姨幹脆在天安門廣場當了壹名全職的義務清潔工。

從正陽門到毛主席紀念堂,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到周圍的花池,到遊客排隊的廣場人行道,這是劉阿姨給自己定下的工作範圍。她每天撿垃圾三四個小時,彎腰上百次,基本沒有休息。大媽開玩笑說:“東城有個有名的導王。我呢,就算我是‘煙頭之王’,也沒人比我撿的煙頭多。有壹天,我撿了兩萬多條煙。”

劉阿姨說的“指路大王”謝亮,在東直門交通樞紐給人指路十幾年了。

2001九月初,亞洲最大的交通樞紐在東直門開工,很多公交站都被搬了。不僅外地人找不到路線,就連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找不到北。這讓72歲的謝亮坐不住了。

舉著自制的“義務引導點”的牌子,謝閃在東直門立交橋東北角,開始義務引導行人。

為了指出車站的準確位置和距離,謝亮每個車站都要走三四遍,用腳步丈量東直門所有的車站,還抽空騎自行車在東直門轉了好幾圈,牢記壹些人們經常打聽的單位和建築。

十幾年來,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總是按照時間表出現在指引點。每天早上7點到,中午11: 30回家,下午2點多出來,晚上6點回家。粗略統計,平均每天他給1500人左右指路,重大節假日能達到3000到4000人。

年復壹年的堅持,給了平淡無奇的故事厚度和重量。人壹天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行善幾十年,持之以恒。馬光明、劉玉振和謝亮之所以堅持,是因為他們像雷鋒壹樣,對社會、對人民、對環境有強烈的責任感,對城市和國家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

“她說話很慢,壹遍又壹遍地告訴妳:‘沒什麽,沒那麽可怕,兒子’”

徐連枝珍藏著壹本相冊,從來沒有給別人看過。她說她死後,專輯會被燒掉。

78歲的徐連誌是著名的艾滋病治療專家。相冊裏收藏的是很多艾滋病患者送給她的照片。

如今,這些患者中的許多人已經去世,但他們將安詳的微笑留給了他們的“母親徐”。

1990,56歲的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徐連誌接待了壹位從國外打工回來的同胞。這是她第壹次接觸艾滋病患者,也是中國首例華人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

沒有特效藥,沒有治療方法,甚至沒有專門的病房。作為壹名醫生,徐連誌對艾滋病並無特別之處。然而,她成了治療艾滋病的代言人。壹個電話打到佑安醫院,是很多艾滋病患者最後的希望。

1996年,時年27歲的孟琳被確診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除夕那天,他下定決心,把正在和媽媽壹起看春節晚會的哥哥叫出房間,說出全部實情:“哥哥,再給我包點餃子。”

吃完餃子,孟林拿了幾件簡單的衣服出了家門。他給佑安醫院打電話:“我要見徐連枝。”

得知消息,徐連誌趕到醫院,守在電話旁等了壹天壹夜,孟林才再次撥通。

這是孟林第壹次聽到徐連枝的聲音。“很善良,很善良,給妳力量。”孟林這樣描述。“她說話很慢,壹遍又壹遍地告訴妳:‘沒什麽,沒那麽可怕,孩子。’"

第二天早上,孟林戴著帽子和墨鏡,把大衣領子高高豎起,來到佑安醫院門口。他看到徐蓮芝站在遠處的寒風中等著他,但他沒有勇氣走過去。徐蓮芝站在那裏,等待著。40分鐘,孟林心軟了。

從那天起,孟琳的生命中有了壹個“徐媽媽”。

這次生日,孟琳收到了徐連枝寫的紙條:“為兒子喚起心中的彩虹,送上慈母深深的祝福。祝我兒子生日快樂!”健康快樂,壹年四季平安!”署名為“母親”。他買了壹個精致的相框,小心翼翼地把紙片放進去。

孟林至今過著健康的生活。1998 65438+2月,在佑安醫院的壹間小平房裏,徐連誌和她的同事們創辦了中國第壹個幫助艾滋病的民間組織——愛心家園。2008年10月26日,165438,孟琳因參與艾滋病防治獲得英國貝利·馬丁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艾滋病患者。他在獲獎感言中說:“我決定把獎金全部捐出,設立‘徐連枝愛心獎’,以銘記徐媽媽的恩情。”

在孟林眼裏,母親徐也是雷鋒。當被問及徐媽媽和普通醫生的區別時,他說:“我覺得是善良。”

原北京軍區總醫院副政委孫,被譽為“北京活雷鋒”。40多年來,他照顧孤寡困難戶的老人,可以列壹長串:王燕,17;高誌雲,13;崔,14;李劍河,10年;丁翠萍,10年;榮之慶,10年;王睿夫婦,10年;王洪亮,6年;王建安,三年...

38年前認識了王艷阿姨。那天,只見壹個老太太壹步壹步蹭著墻,孫沖上去問。

“腳都爛了,去醫院看了醫生。”

“我來背妳。”孫對說:

這壹刻,這位無兒無女的老人成了孫的牽掛。

在醫院,孫幫老人脫下鞋襪。壹股難聞的氣味散發出來。原來老人長期感染腳氣,腳趾都爛了。孫方貌打來熱水,蹲下身子,掰開老人的腳趾,用毛巾輕輕擦了擦...旁邊看到醫生的人都壹臉驚訝。

從那以後,他經常像自己的兒子壹樣去看望和照顧老人。

老人心裏不踏實:這人是不是看上我的財產了?她從來沒有給孫好臉色看。有壹次,孫給老人喝水,水有點熱。老人張嘴就罵:“妳想燒死我嗎?”

孫沒有在意,也沒有放棄。他照顧老人17年,直到陪她走完91歲的人生。

在彌留之際,老人咬著耳朵對孫說:“我想把這棟房子留給妳,所有的錢都給妳……”孫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老人壹旦去世,就再也沒有踏進這個曾經進出過17的小院。

退休教師宋金平已經70歲了。他的小學班主任鐘炳坤已經100歲了,在宋金平家住了30年。

56年前,家境貧寒的在王府井八面草小學上學時,鐘先生當了他壹年的班主任,並給他拍了許多照片。宋金平壹直很感激鐘先生。鐘女士壹生單身。當宋金平有空的時候,她會回學校去看她,和她聊天。

鐘炳坤70歲的時候,宋金平想:萬壹老師生病了,需要人照顧怎麽辦?想著想著,我就放心不下了。和家裏人商量後,我幹脆把鐘老師接回了家。

30年來,每天早上壹個雞蛋,壹杯麥片,晚上壹杯酸奶,兩片面包,都會守在老師的床邊;30年來,老師的床壹直在並不寬裕的房間裏灑滿陽光,孩子的床只能放在門邊的角落裏;30年來,我每年都邀請同學給老師過生日...

“如果鐘小姐還能再活30年,我就好好照顧她。”宋金平說。

普通人也可以有偉大的愛情,超越了血緣和時間。敬老愛幼,敬老愛幼。與名利、加減乘除無關。如果我們能像徐連枝、孫、和雷鋒壹樣,用博大的愛去對待他人,那麽我們也能成為像他們壹樣平凡而偉大的人。

他現在的工作是調查家裏的煤氣危害,日復壹日,平凡而瑣碎。21年前那壹瞬間的英雄壯舉,幾乎無人知曉。

為了找到任誌清,記者花了不少時間,輾轉了5個單位,委托了4個聯系人,終於在燃氣集團第三分公司的壹個客服處找到了他。

老任看起來就是壹個普通的北京紳士,和藹,善良,踏實。

談起21年前的往事,老任的同事們都很驚訝:居然有壹位堪比“最美媽媽”吳菊萍的大英雄!

那就是1991 5月9日下午5點15-

15樓離地面40多米的窗戶外,壹個四歲半的小男孩雙手掛在窗框上,驚恐地掙紮著。在樓下居民的尖叫聲中,孩子終於再也抓不住窗框了,他的身影迅速倒下。

路過這裏的北京熒光廠31歲工人任誌清,沒來得及搞清楚是怎麽回事。他把自行車和後座兩歲的兒子推給愛人,壹個箭步沖上去。

“砰!”有壹種壓抑的聲音。在電光石火的壹瞬間,任誌清上前壹步,張開雙臂接住了孩子。

壹個20多斤的孩子重重地砸在任誌清的額頭上,順著他張開的雙臂安全地滑到地上。驚魂未定的孩子趴在地上嚎啕大哭,而任誌清已經悄悄倒在地上,不省人事,鼻子被打破,鮮血從額頭汩汩流出。他受到的沖擊是如此之大,以至於腳上原本結實的牛皮鞋都在沖擊下被壓碎了。

“老任,我怎麽從來沒聽妳提起過這個!”聽完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燃氣集團第三分公司某客服公司主任張春堂不禁叫苦不叠。

同事們都知道老人眼睛不太好,腰椎和頸椎也不是很結實,但每次大家問起,任誌清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年紀大了,壹直沒保養好。其實這是那些年救人受傷留下的後遺癥。

1996,任誌清原來的工廠沒了,他換到煤氣公司上班。15年後,他再也沒有和新單位的任何人說過當年救人的事。公司黨群部的吳崇蘭知道任誌清的事跡,但老人讓她不要提,她也就沒再宣傳了。

“誰遇到這個東西,誰就得到。”任誌強還是不覺得自己的驚人之舉有多了不起。

現在,老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排查家裏的燃氣隱患,日復壹日,平凡而瑣碎。每次進入用戶家,他都會主動穿上鞋套,檢查完畢後,還會幫用戶仔細清理地板和櫥櫃上的灰塵。

任誌清是壹個隱藏的英雄。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是普通人心中所有善良和勇氣的瞬間爆發;而當英雄行為完成後,他又悄然回歸平凡。

石景山區田村壹家普通體彩網點的老板趙書兵說。看起來他和北京成千上萬的“賣彩票的”沒什麽區別。

然而,9月10日晚的壹個電話,2012,從人群中“選中”了趙書兵。

打電話的是壹個熟悉的老客戶:“老兄,麻煩妳幫我買壹張足球彩票。”趙書兵欣然同意,並支付1024元,幫人打了壹張彩票。

那天晚上,老趙熬夜看完了所有的比賽。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恰好是這張他幫別人買的彩票,猜中了所有結果,中了大獎!

連載壹等獎,533萬元,北京唯壹壹註。

老趙壹夜沒睡,幾次抓起電話,想了想又放下了。終於,早上7點多,趙書兵給買家打電話,對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20分鐘後,買家趕到彩票店,抓住老趙的手,連連道謝。老趙壹分錢沒要,最後也就吃了頓飯。

500萬元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壹個小數目。更有甚者,老趙剛剛租下彩票店,還欠著幾十萬元的房貸。但他頂住了常人無法抵擋的巨大誘惑。

“是誰的?不是妳的,就不能要。”趙書兵說。

時至今日,趙書兵依然是壹個“賣彩票的”,生活平平淡淡。他看起來和北京成千上萬的“彩票銷售者”沒什麽區別。除了他的故事被剪輯成小品,出現在央視春晚上,日子和以前壹樣。

英雄和凡人只有壹線之隔。或者我們可以說英雄和凡人是壹體的。雷鋒是英雄,雷鋒也是英雄。任誌清和趙書兵也是如此。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可能永遠沒有機會成為英雄,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在生活中做壹個好人,做好每壹件平凡的小事:在公交車上站起來讓座壹次,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挽起袖子獻壹次血...

“妳是老雷鋒,我是小黨員,以後跟著妳,照顧妳。”

2007年初夏,壹封信寄到了東城區東四八條61號。壹位獨居的退休老人拿出他的信紙,壹個字躍入他的眼簾:張奶奶,請收我為您的孫女。

寄件人的名字是新美樂股份公司。張振華想了很久才想起來。不就是前幾天回家面試的那個大學生嗎?

新美樂股份公司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壹名大二學生。她偶然聽到了張振華的故事。

在張振華悲慘的童年中,她像壹個物體壹樣被販賣了四次,她的養母的虐待使她失去了九個腳趾。是新中國給她帶來了新生。退役後,張振華省省吃儉用,為37個孩子和各項公益事業捐款,總金額達20多萬元。

被這個故事感動了,來到了張奶奶家。她看到壹本老人的日記,封面已經磨破,裏面有記錄——

“李旭升考上了北京聯合大學,特別獎勵1000元。我告訴他不用擔心,我還在管四年大學……”

“人死了就像燈滅了。我已經和醫院辦理了捐獻手續,有用的東西都可以拿。國家地廣人稀,死了也不會占地……”

觸碰心底。回到學校,王爽大筆壹揮寫下了這封信:奶奶,您是老雷鋒,我是小黨員,以後我會跟著您,照顧您。

張振華看著這封信笑了。她拿起電話:“新美樂股份公司?我是妳奶奶。”電話對面,王雙樂開花了:“餵!奶奶!”

那天晚上,新美樂股份公司端來了熱水:“奶奶,給妳洗腳。”抱著那雙殘廢的腳,王爽不禁感到難過。“奶奶,妳現在該好好享受了。”

張振華看著新美樂股份公司,皺紋裏帶著笑意:“哎,奶奶享孫女福。”

這壹年,新美樂股份公司22歲,她的祖母76歲。剎那間,五年過去了,新美樂股份公司的朋友們都知道她有壹個祖母,而沒有人知道這個祖母不是她自己的祖母。

自2009年以來,新美樂股份公司搬進了張振華的房子和她的祖母住在壹起。事實上,新美樂股份公司的父母在東四環給她買了壹套寬敞的新房子,但她每周只回去壹兩天。剩下的時間,她寧願和張奶奶住在舊平房裏,每天生爐子,排隊上公廁。

小平房裏並排放著兩張床。張振華患有多種疾病:高血壓、心臟病、腎功能不全、全身性骨關節炎、三叉神經痛、視神經萎縮...他全身做了八九次手術,每天要吃十幾種藥,中藥西藥,壹日兩餐,壹日三餐,新美樂股份公司都爛熟於心。

前來參觀的街坊都贊不絕口。“妳孫女真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張振華指著他的衣服、褲子、襪子和鞋子:“孩子們把它們裏裏外外都買了。新美樂股份公司,孝順!”王雙剛去給奶奶匯了三萬塊錢,壹邊把賬單遞給她,壹邊說:“奶奶真厲害!”"

在的心目中,張奶奶是“老雷鋒”;在鄰居們的眼裏,新美樂股份公司也可以算是壹個“小雷鋒”。

河南“北京好男人”李高峰,2001來京工作,住在甘露園西裏。這個地方是城鄉結合部,居民復雜,環境臟亂。二道溝河的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甚至有運糞車往河裏排糞。這些年來,垃圾堆成了小山,運河成了臭水溝。

李高峰受不了了。壹輛自行車,壹把掃帚和壹個簸箕...開始清理河裏的垃圾。他甚至畫了壹張長0.2m,長1m的張寬手繪圖,用幾十個深色的陰影標註出了西起燕京中街,東至方平鄉的5公裏地帶的垃圾分布情況。

年復壹年,成千上萬車的垃圾被他堅持不懈地從河裏清除,地圖上的陰影區域壹點壹點地消除,二道河溝渠不再惡臭,水也逐漸還清。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媒體報道了解了這位來自河南的農民工的義舉,他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壹天,壹輛“寶馬”轎車停在李高峰家門前,在壹家網絡公司工作的焦裕祥下了車。“李哥,我們很多年輕的河南來的農民工都願意像妳壹樣,成為建設北京的誌願者。”

越來越多像焦裕祥這樣的人主動上門。因此,在李高峰的倡議下,成立了“河南農民工環保誌願服務隊”。

給超市送啤酒飲料的搬運工李守祿加入了服務隊伍,義務在八裏莊附近疏導交通,幫人指路,清理沿街小廣告。

在北京擁有四家工程公司的王剛加入了服務隊,並自費組織了壹個電影放映隊,每周三次為社區居民放映電影...

短短四年時間,誌願服務隊伍從最初的40人發展到現在的800多人。不僅有河南人,還有黑龍江、山東、河北等全國各地的農民工,不僅有保安、保潔員、農民工,還有大學生、公司經理。

在房山區,壹批個體工商戶自發組成了學雷鋒小組。從22年前開始,他們就誌願在每個月的5號為光榮院的孤寡老人服務。父親傳給女兒,丈夫留給妻子,師傅開車送徒弟...

任光輝,創建學雷鋒小組第壹人,為老人們服務16,2006年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丈夫去世後的正月初五下午,任光輝的妻子賈秀華走進良鄉光榮院,在眾人的註視下默默拿起任光輝用過的理發剪...

文江是個殘疾人。他壹直開著殘疾人摩托車和其他隊員在風雨中為老人們刮臉理發。5438年6月+2003年10月,老溫病危,特意囑托妻女:“千萬不要拿光榮院的事。”文江去世後的第壹個“學雷鋒日”,26歲的文美玲走進光榮院,拿起父親留下的理發工具。後來,溫美玲工作忙,老溫的妻子張淑清接手了女兒的班。

22年,小夥子滿頭白發,小女孩成了孩子的母親。自願加入雷鋒團的個體戶不斷增多,服務範圍從光榮院延伸到敬老院、農村、社區、學校。服務項目從理發擴展到修腳、修鞋、修車、測血壓...

多路記者連日尋訪。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故事都寫在壹篇報道裏,但是心裏的感受是壹層壹層積累起來的。

正如22年來親身享受誌願服務的老人們所說,“雷鋒精神沒有走,雷鋒卻留在了光榮院”,雷鋒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從未遠離我們。

半個世紀,風風雨雨。雷鋒的生命永遠延續在中國人民身上;雷鋒的故事總是由許多普通人來寫。

雷鋒是不朽的。他就在我們中間,就在我們身邊,或者說,是妳和我。

  • 上一篇:什麽是豫劇?
  • 下一篇:戶外燒烤技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