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圖書館收藏)
《聊齋誌異》是蒲壹生心血的結晶。作者從青年時代起就從事資料收集和寫作,正如他的摯友唐在序言中所說:“在他從事藝術創作的業余時間裏,他所看到的和聽到的,他都做了筆記。”由於作者材料廣泛,所以“四個同事,並在郵箱裏發,所以東西湊得好,積少成多有益。”從手稿中記載故事的時間(最近壹次是清康熙四十六年夏雪、華南,當時溥67歲)和手稿的修改情況分析(除個別章節、條目外,大部分抄得比較工整),認為是作者晚年最後壹次修改手稿。所以他的兒子溥若等人都說:“我在暮年寫了《聊齋誌異》。”除了考黃承的第壹行標有“聊齋誌異”,這本書的其他所有卷都沒有卷。由於之前的重裝手稿和古代以卷為卷的習慣提法,本書的卷數頗為混亂,如蒲立德的《卷16序》、蒲若的《父頌》、張遠的《》。溥若和溥立德是他的後代,他們在壹起生活過壹段時間。他們應該對前人的寫作情況非常熟悉,並且長期見證和保存這份手稿。為什麽對手稿的數量有這樣的分歧?這只能從原稿和修改稿以及中國古代習慣的分卷提法來理解。所以,為了尊重作者和書稿的實際情況,本書稱之為“無卷”比較合適。這篇稿子受到了王世貞的批評。土生土長的淄川人介紹了王的審讀過程:“《直議》未完稿時,先生逐條索閱,每次閱畢,都寄回來點名索閱。”(見《追憶似水年華》)王漁洋的書評有何價值?過去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涪陵的馮振鸞說:“對這本書的評論不過是例行公事,並不是很抓痛處。聊齋不重視遠洋捕魚。”(見《讀聊齋雜記》)盡管如此,就楊宇先生在當時文壇的地位而言,他的書評無疑會增加《聊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和地位。這份手稿可以保存下來,但也有壹個曲折艱難的過程。手稿完成後,由於溥家家境貧寒,他的後人“無法成事”,壹直躲在家裏。親友(如唐和濟南朱氏等。)從他那裏借來、抄來,後來流傳越來越廣,到了“人家居然傳道授業解惑,妳遠借遠問”的程度。乾隆三十壹年(1766),萊陽人趙高刻《聊齋誌異》,抄自本刊。後來同治年間,蒲家七子孫普甲帶著手稿到了東北的沈陽。他的兒子郝穎在清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工作後,將手稿的壹半借給了依克唐阿閱讀。依克唐阿赴京時不幸病逝,又恰逢當時義和團八國聯軍侵華,導致他帶來的手稿丟失了壹半。民國二十三年(1934)《北京晨報》報道,蘇聯科學院遠東分院圖書館藏有蒲《聊齋誌異》原稿46卷。這是死者的半部手稿嗎?可惜沒有得到進壹步證實。剩下的半部手稿傳給了民國時期蒲家後裔蒲文山。除了《聊齋行》(六尺長)外,都是他舅舅蒲賣的。
1948東北西峰解放後,當地人民政府縣長劉波濤同誌下鄉視察土改工作時,蒲文山將此手稿交給他轉交中央文化部,由北京圖書館收藏,後轉遼寧省圖書館收藏至今。全書* * *共八卷,400頁* * *。除去三篇序言,尚有237篇(以“豬女龍”和“木雕美人”為主,無標題)。除了《牛仔》的殘篇,其余文章散見於各種期刊、手稿和補遺中。這本書是研究《聊齋誌異》的第壹手資料。從手稿中可以看出作者構思和修改的發展過程,同時可以糾正各種印本的丟失,具有重要的文學藝術價值。民國二十二年(1933),此書曾是袁的傀儡。其中24篇選刊於《柯遜版》,標題為《聊齋誌異選刊稿》,並附《石西華校勘》壹卷。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繼承和發揚古代優秀文化遺產,北京文學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1955中的壹半手稿。
康熙抄本(殘本)
(山東博物館收藏)
這是壹本直接從手稿上記錄下來的書,分冊相同,文章順序相同。本文避諱康熙,避諱雍正乾隆。紙變得又黑又脆,明顯是康熙之間的臨摹。很可能是的家人根據溥生前的手稿記錄下來的。這個版本包含四個完整的卷,另外兩個剩余的卷,有***250篇文章。現存的手稿有兩冊,分別是第壹冊和第三冊(第壹冊是《酒蟲》)。這樣,在只剩下壹半手稿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壹窺四分之三手稿的原貌,具有很大的校勘價值,有利於考察手稿的劃分。
朱學齋抄本
乾隆十六年張鯉城諸學齋抄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這是現存較完整的早期手稿之壹。這位文案是的,字,名蓮塘,齋是他的齋名。他原籍浙江蕭山,出生在鯉城。幾個人才,曾經在泰工作過。由於屢次嘗試,他在孫山失去了聲譽。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歷盡艱辛,寫下了《薛燭齋賦》,以發泄自己功名不彰、失意失意的悲憤。這本書就是在這種心態下,根據朱晚年的書抄來的。歷城朱(又名濟南朱)是清初名臣朱洪卓、朱綱家族。朱踐與蒲松齡關系密切,他們在詩歌中齊聲歌唱。溥本人去過朱府。朱早年有本《聊齋誌異》,後來去世。雍正元年,朱從之子張作哲(字)處借來書稿,抄了壹本署名為《點將亭主人後記》的書,並詳細記錄了該書的抄寫情況。張與朱的後代關系很好,自然可以借用抄本進行翻錄。由於朱抄本來源於手稿,在手稿僅存壹半、朱抄本丟失的情況下,它無疑是研究《聊齋誌異》的重要參考資料。除了原稿的三篇序言外,還有老漁民王世貞、橡樹村俗人張、漁民張、董等人的題詞。卷末附卷主《點睛亭後記》和張後記。全書* * *分12卷,收文488篇,其中缺文14篇,比原稿多近壹倍,比後來的趙世慶柯廷刻本多49篇,在文字和排列順序上與原稿基本壹致。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復印出版了這本。
二十四卷手稿
舊稿二十四卷(山東人民出版社收藏)
這本書是無名氏抄的二十四卷。早期手稿只有八卷、十二卷、十六卷,沒有二十四卷。此手稿於1962年在淄博周村附近首次發現。全書共474篇,與朱學齋手稿在用詞、標題等方面均有不同。本文避開了乾隆皇帝的“弘”字。根據其他材料,這份手稿可能抄於乾隆十五至三十年之間,不排除是根據清道光同治年間乾隆的記載。確切的復制時間需要進壹步研究和確定。由於是珍貴稀有的手稿,為研究《聊齋誌異》提供了新的珍貴資料,由山東齊魯書店1980影印出版。
黃手稿選
四川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甘龍黃顏夕選本》也是最早的抄本之壹。扉頁左題:出自淄川蒲先生之手,有中國印字:聊齋誌異。右下角問題:黃榕城對妳的選擇。原書* * *共分12卷,現存第1、3至11卷***10卷,每卷均標有“古福建黃四會令”字樣。相傳此書原為謝所藏,鹹豐年間帶入四川。裏面有三本書:《道家豬嘴》、《張穆》、《波斯》。
清初的異史手稿
這是《聊齋誌異》的不同書名。《聊齋誌異》有別名嗎?據卿可亭《聊齋誌異》壹書記載:“此書初稿名為鬼狐傳。侯先生入脊,鬼狐成群,流連忘返。以意推斷之,蓋宋傳,恐軒轅碧昭。回報是收獲其他文章,名曰誌。”或許,從《鬼狐傳》最初的名字到《聊齋誌異》的名字,還有壹個過程。原著很多章節後都有“異石石”之說,這是蒲松齡的自我主張。如《張成》篇後有:“異石石曰:‘聽了此事,大哭壹場。。'馮振鸞評價:‘柳泉好落,柳泉最自然。。'”但“異史”是否真的是“誌義”的別名。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這本書的封面左題:“康熙尚未”;中標題:“不壹樣的歷史”;右邊的下壹個問題:“在連載工作室燒剩下的手稿”。所有卷的標題都是“不同的歷史”。之前有壹篇夏紫道士康熙的序言,第壹句話就是:“歷史不同。。" .繼的《序》、《聊齋誌異》的《序》和高的《後記》之後。卷末有王世貞、張、題詩。全書分18冊,收文484篇。與張《齋手抄本》相比,雖然篇數較少,但該書缺篇14篇,這是獨壹無二的。文中的真假,都是忌諱,缺筆。原書解放後由北京中國書店購買,下落不明。
清客亭刻字
乾隆三十壹年,趙奇高青刻亭刻本(山東圖書館等收藏。)是現存最早的版本,但距離作者蒲松齡去世已有半個世紀。第壹幅是高(山東萊陽人)所作,第二幅是無知齋主人鮑廷博所作。當時趙慶堯是浙江的判官,收藏了鄭(福建人,曾任兗州、益州官)、周濟和(福建人,曾畢業於晉安羅源書院)等人收藏的文稿。然而,當工作沒有完成,趙死了,他的弟弟,童廷請鮑廷伯跟隨他的事業。原稿為16卷,選作12卷。後來,趙為沒能看到豹的全貌而感到遺憾。“剩下的我舍不得,就繼續刻。”最後還是刻成卷16。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該書內容的編排與《竹雪齋》的手稿和印刷版本有很大的變化。全書共425篇(比翟少49篇,但有5篇可補其不足)。雖然標題不全,但重要名篇已收錄。在寫法上,與手稿相比,雖然有些地方有差異,但總體上還是保持了初衷,基本壹致。因為是初版,所以對《聊齋誌異》的流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導致了後來的各種印本,陸續被審訂、註釋、再版。就清客亭本而言,幾經修改雕版,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版本,容易混淆。以下是幾個版本的壹些例子:
(1)清刻亭第壹版。在這本書的扉頁上,第壹個標題是“蒲寫於淄川”,中間的標題是“聊齋誌異”,下壹個標題是“刻字亭”。卷首多有《集序》、《趙奇序》,後有高峰序、《唐萌序》,後有《聊齋自述》、《淄川郡聊齋傳》、《書刻舉例》,卷16。卷末有識語五年的普立德。半頁,19行,21字,小黑嘴,左右兩邊。
②陳再版的《杭州石油局橋》。這本書的臺詞和邊欄都和初版壹樣,扉頁是:“乾隆乙已重印,清客亭藏文版。”在第壹卷序言的最後壹頁,有壹行小字:“陳《杭州幽居橋記》”,在唐的序言之後,諸家題字之前,還有壹行“鮑廷伯《聊齋誌異刻本年譜》”。本文詳細記錄了這本書的刻制過程。③甘龍·毛毅的再版。這本書的線條、邊欄與初版壹模壹樣,扉頁也標有“清客亭藏板”,但沒有鮑的《聊齋誌異》壹文,也沒有“陳刊杭油局橋”字樣,只有第5卷第9、12頁底部刻有“再版”字樣。(4)還有壹本書,除“毛毅重印”字樣外,在內容、形式、字體等方面與《毛毅》重印本壹致。上述書籍的形式基本相同,但內容不同,有個別書名,甚至互不相同。比如壹本書有夏雪沒有蚰蜒,另壹本書有蚰蜒沒有夏雪,還有壹些書書名不全,文章少等等。不仔細鑒別,很容易把它們全部誤認為“清科聽本”。
何壽祺解說詞
這本書(北京圖書館藏)是根據卿可庭的書寫的書評。審稿人叫何守啟,廣東南海人(人生待考)。在原書前面,有唐、、的序言,並有的例證、連載的故事、連載的傳記,後面還有王士禎、張、朱踐等人的題字。卷末有蒲立德的後記,沒有何守啟的序跋。書***16卷,版底刻有“不知夠不夠吃原文”,可見是卿可廷的書的風格。扉頁左邊:道光三年新版,中間:壹批奇人工作室的奇書,右下:經綸堂藏文版。道光十五年後,此書由天德堂重刻,版心下亦刻有“不知足食原”。還有楊深秀的題詞《道光繡谷》。
盧展恩註釋本
(山東圖書館等收藏。)
這是《聊齋誌異》的第壹篇註釋。註者盧展恩,未見史籍記載,但從《梁才培序》中可得其大概:盧展恩,字淑卿,山東文登人。第壹年考試就被阮雲臺老師認識,是博士生。因為反復多次,他決定批註《聊齋》來發泄心中的郁悶,寫了三年(也就是道光五年)。陸註止於章句考據,而不評論拙文。比如書中人物的簡歷,詞條的意圖和出處,壹個詞的讀音和含義等。,對讀者大有裨益。這本書裏的筆記比較詳細,尤其是山左側的人和事,都是當地人所涵蓋的。註釋或應該註意而沒有註意的地方有錯誤。本書只發布註釋,不發布原文。過了幾天,奎文堂又加了壹個註,湊成壹個新卷。直到道光二十三年,《魯》註才與原文合而為壹。道光二十六年,三讓殿重刻。陸註影響很大,後來被各種作坊廣泛使用。光緒初年,鐵城白光松齋、上海文同書店、鴻寶齋等紛紛效仿。
何刻何音註本。
(山東圖書館等收藏。)這是繼魯註後的第二個註本。何引子地山人,江寧人,生平不詳,據陳序:“何俊善文筆,能言善辯。他每次唱歌都必須表現出來。好書必讀,他最愛文字。”何茵為什麽要做筆記,在他的序中也有解釋:“讀《聊齋誌異》,可惜沒有筆記,見了朋友就說,選壹兩個容易認識的,盡力考證,遊五年,論文集成。”賀鑄也是有講究的,比陸鑄更進了壹步。不過因為何茵沒有看到陸竹本,所以書中有需要註意的地方。賀註與陸註各有特色和長處,但陸註較賀註更為詳盡,故其傳抄不多,流傳也不太廣。本書分為上下兩欄,上欄註釋,下欄原文。何、沈道寬、陳等作序,以及何的後記,扉頁題名:道光濟海,板上常青花木堂。所以也叫:花木常青博物館的刻本。
單明倫對朱墨套印的評論
(山東圖書館等收藏。)
這是繼王、何之後的又壹篇評論。但明倫,貴州廣順人,有《廣順太守傳》。書序,嘉慶二十四年入辭源,先後在楚、浙試用。曾在淮北交通部門當過官。因讀《聊齋誌異》,不忍釋懷,於是“在書上加了些註釋,放在壹條線上,為好友王強堂所作,意謂不獨揭其根。”付款請求不成功。我奉命擔任江南,張通祥觀察,余英賢掌管,蘇葉安,連笑為友,出書出版,以公利為大。書有幾個書名,是照原趙的清客亭本,並加印了墨印本和朱註,更為條理分明。然而,人們非常重視評價日歷,這有很大的影響。後來又印刷再版。這本書雖然刻在道光,但最後兩本被士兵遺失了。鹹豐初年,由元編校。
四校聯合評審的三色套印
(四川省圖書館等。)
本書是第壹次將王世貞、馮振鸞、何壽祺、單明倫的評論集於壹冊。王、何、丹三人的評論壹直雄心勃勃,但馮的評論卻壹直沒有透露。馮振鸞,四川涪陵人,是於坤介紹的。他曾經“為官沈禮,寒氈而死”,大概也是壹個壹生失意的書生。曾著有《青雲山居詩集》、《紅辣椒山居筆記》、《駢韻詩話》等,在世界範圍內出版發行。馮的評論作於嘉慶二十三年,他聲稱:“我嘗閱數次,每次都有所領悟,不作泛泛之言,自稱能抓住作者痛處。”他做評論的方法也很奇怪。“每次飯後、酒後、夢後、雨天、晴天、和朋友聊天後,或者長途旅行回來後,我都會隨意寫幾行,不會公開表態。”馮還撰寫了《讀聊齋誌異》壹文,對《聊齋》及其書學、評點作了全面概括的論述。後來,有人做了壹個對比評論:“楊宇的評論太簡短,而那些來自遙遠村莊的評論太詳細了。楊宇是批評經典和歷史的,而那些來自遙遠鄉村的人,似乎是批評文章和小說的,各有千秋,但沒有相似之處。但遼寨遠村批評之,又是壹種精神,加於大局。”馮評論後,對《南黃觀察》大加贊賞。他試圖出版它,但沒有成功。之後以復制的形式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直到光緒十七年,才為《河陽於慧四評》出版。該書* * *為16卷,共分三欄,上欄刊登評論,下欄刊登正文。它的前面有壹份“合陽時宇學校學報”。光緒末年,重慶壹德山房據此再版。
《聊齋誌異》校友會筆記述評
《聊齋誌異會校會評傳》或簡稱“三會”及張佑赫共491篇,其中中華書局第壹版1962,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壹版1978,共四卷。後來又出現了精裝版和普及本兩卷。
張佑赫先生以半抄本和朱學齋抄本為主要手稿的“三會本”,在《聊齋誌異》研究中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自20世紀60年代由中華書局出版以來,它引起了學者、專家和讀者的關註。至今,該版本仍有相當的參考價值。限於時代條件,我沒有機會看到後來發現的24卷抄本和更完整、更接近原作的抄本,所以這個版本的缺點和不足就顯露出來了。
《聊齋誌異》新筆記
全書新註《聊齋誌異》,朱著,三卷四百九十四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版)出版,此後多次加印。
朱於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對《聊齋誌異》進行整理和研究,並參與了當時山東省承擔的研究項目《聊齋誌異文選》的校註工作。後來完成的手稿被文革毀掉了。十年風波之後,《聊齋誌異》的評論和書籍整理重新編輯,先後出版了《聊齋誌異選》(合作)和《聊齋誌異新筆記》(主編)兩部手稿。1984出版的文集,收錄了數百篇長文,每篇都作了吉祥的註解和簡評。1989出版的全註釋版,註釋約80萬字,其基地版和校本版均為臨摹本,部分文字為校印本。與《三會本》相比,增加了《異史之約》八條和《附則》三條(修訂版至今已增加壹條),全書共收錄494條,附附錄。建國後,《聊齋誌異》是第壹部全新的註解,被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中國古典文學閱讀叢書》。
全校都會關註來自壹個奇怪工作室的奇怪故事的評論。
《聊齋誌異》全校評點,任督會評點校會,三卷本,精裝,山東齊魯書店2000年出版。